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3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詔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八十一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相信这一部经,是在美国第一次讲,各位也是第一次听。这一部华严经在佛经里是经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莲华经也是经中之王,可是不能称為王中之王;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却是王中之王,是佛所说大乘经典之中最长,但说的时间并不太长,释迦牟尼佛只仅仅用了二十一天来说这部华严大经。
这部经的品数和卷数,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但都是不太全。这八十一卷也不全,从原本中十万偈颂,只译出四万五千偈,不过已具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华严经,而这部经并没有存在世上,就是印度也没有,而是被龙王请到龙宫供养。在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六百年后,有一位龙树菩萨,聪明绝顶,将世间所有的文章、论议和经典统统读完,便发心到龙宫看藏经,在龙宫里他看见有华严经。华严经有三本——上本、中本,和下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个世界微尘已经无量无边,何况大千世界里的微尘,其数目更大了。何谓大千世界?即是一个须弥山,一个日月,便是一个世界。积聚成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日月,就是一个小千世界。再积聚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一个中千世界。再积聚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里的微尘你想想有多少?已经数不过来了,何况现在是十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微尘数偈颂,更是不可悉知其数。
华严经上本有多少品呢?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一四天下是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个洲合起来加上一个须弥山。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菩萨把下本牢记在心里,回到印度后,才把它写出来。由印度传入中国有八十卷三十九品,还有十一品没有传入中国。华严经有七处九会,即是在七个地方讲说,共有九次法会。在佛教里,如果能明瞭华严经,就是得到佛的全身。
若是明白楞严经,就是明白佛的顶。若是明白法华经,就是明白佛的身。但这还不算完全,若能融会贯通华严经的道理,便将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华严经譬如大海,而其他经如河流,小小的河流如何与大海可比呢?现在世界上能讲华严经的少之又少,有人学佛法学了一辈子,连华严经的名字也没有听过,是何等可怜!这部华严经不要说讲,就是能念一遍的也很少,念一遍最快也要二十一天。华严经七处九会有一首偈颂:
「菩提场出九逝多,三四忉利及夜摩,普光明殿二七八,他化兜率五六过。」佛最初在菩提场成道,就是坐在菩提树下宣说华严经六品十一卷;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说经六品四卷;第三会在忉利天,说经六品三卷;第四会在夜摩天,说经四品三卷;第五会在兜率天,说经三品十二卷;第六会在他化天,说经一品六卷;第七会重在普光明殿,说经十一品十三卷;第八会也是在普光明殿,说经一品七卷;第九会在逝多林,说经一品二十一卷。何谓「逝多林」?「逝多林」是坟场。下本四万五千偈传到中国,还有五万五千偈九品尚在印度,而没有传到中国来。虽然不足,但是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均已全备。所以中国唐朝清凉国师弘扬华严时,认為这部经可作為全经。
清凉国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他专讲华严经。清凉国师名澄观,字大休,会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开元戊寅年。身长九尺四寸,两手过膝,有四十颗牙齿,夜间眼中放光。建中四年时,写华严疏钞。该书是华严经注中最有名的。未写前,他先求华严海会菩萨加被,帮助他完成使命。当夜梦见一巨山岳,万丈金霞,光逾皎白,连大接地,才知此是光明遍照之意。此后注华严疏钞便振笔疾书,不加思索,四年完成。后夜梦自己变成一条金龙,又化成千千万万,无量无边的龙,飞到其他世界各处。这是华严境界,一般人说这是表示流通之意。
清凉国师一生身历九朝,為七帝之师。圆寂后,有位梵僧从印度来中国,在半路上遇到两位青衣童子。便问他们:「往何处去?作甚麼呢?」童子说:「到中国去请华严菩萨的大牙回印度文殊殿供养。」这位和尚到达中国后,向皇帝稟明这段经过,开龕验查,发现国师口里果然缺少一颗大牙。这个境界是妙不可言,华严菩萨也到中国来,所以他有奇特的相貌。
依据清凉国师的判法,这部华严经前五卷是序分,中间五十五卷半是正宗分,后十九卷半是流通分。这部经虽没有全译成中文,但已具有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在中国弘扬华严经的都是大菩萨。若不是有菩萨的境界,是不能讲说华严的境界,而华严境界是妙中之妙,玄中之玄,不可思议!
在讲经听经前,先要认识清楚这部经是大乘或是小乘。有一个公案,是关於大小乘之事。印度有位世亲菩萨和无著菩萨,他俩是兄弟。世亲菩萨学习小乘教义,而无著菩萨却是学习大乘教义。世亲菩萨非常聪明,他哥哥总想度他信大乘法,乃想出一个方便法门,故意装病,请他弟弟来探病。弟弟来后,哥哥说:「弟弟,我现在快死了,你能否诵一遍大乘经典?」弟弟本不愿意,但為满足哥哥最后之要求,便翻看大乘经典,读到华严经时,他越读越感到不可思议,才知道华严境界是妙不可言的,犹如太阳在空中遍照万物一样。他知道自己错了,乃叫人取宝剑来,要割去自己的舌头。他觉得以前用这个舌头来讚叹小乘法而譭谤大乘经,故欲割舌来赔罪。他哥哥便说:「何用割舌呢?你现在可用你的舌头来讚叹大乘。」世亲菩萨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乃入山修行学习大乘华严经,而造了一部十地论。论成那天,大地震动,口中放光。国王便来问他:「是否证得阿罗汉果?」世亲菩萨说:「因年轻时,学习小乘而譭谤大乘,现在改过学习华严经。造了一部十地论因而感大地震动,口中放光,并非证果。」国王说:「原来华严经是如此微妙!」
本经前八十卷翻译者是实叉难陀。实叉难陀意谓「喜学」。他将华严经译成中文后,由贤首法师讲解,当讲到华藏世界刹海震动之时,讲堂及大地也都震动起来。最初翻译经典时,唐朝皇帝武则天作梦,梦见天降甘露。第二天果然降雨而且是甘霖,象徵翻译这部华严经是非常重要。所以译完后,贤首法师讲这部经时,大地六变震动,於是武则天下詔书讚叹实叉难陀。所以华严经不可思讥的境界有很多。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罽宾国是唐朝一个国名。三藏是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所有的一切经典。「律」是戒律,「论」是论议。法师可以说「以法為师」,以佛法為师父,也可以说「以法施人」,以佛法来布施於人,旨称為法师。这位三藏法师是谁呢?他就是「般若」。「般若」是梵语,译成智慧。為何不宜译成中文,而仍保留其梵音?因它是五不翻之一…——尊重不翻。奉詔,谓是奉皇帝之命今而翻译这部经典,由印度文译成中文。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意思是到达这种不可思议,没有法子想像的解脱境界。本来解脱是没有境界的,有境界便不是解脱。那為何又说解脱境界呢?这个境界是个譬喻。根本是没有一个境界,因到瞭解脱时,便什麼都没有的。
普贤行愿品,何谓「普」?「道遍宇宙」曰「普」,意谓他的道遍满宇宙;「德邻极圣」曰「贤」,意谓他的德性与圣人一样。
行愿品的「行」是修行的大行,「愿」是指他所发的愿是最大的,所以叫大行普贤菩萨。佛教里有四大菩萨:文殊菩萨在菩萨中智慧第一,地藏菩萨是愿力第一,观音菩萨是慈悲第一,普贤菩萨是行门第一。佛说法时是先由弟子请法。华严经是普贤菩萨為请法主,妙法莲华经是舍利弗尊者请法,楞严经是阿难尊者请法的。
尔时普贤菩萨摩訶萨。
尔时是当尔之时。普贤即是道遍宇宙,德邻极圣。菩萨是梵语,具足是「菩提萨埵」。菩者觉也,萨者情也,菩萨是「觉有情」,即是觉悟的有情。所有一切众生都叫有情。草木无情但有性,有生性。「生性」便是儒教所谓的仁。仁就是性,又可说是道,也可以说是万物之母。人当然亦有此「仁」,否则不名之為人,仁者人也,合而言之為道。孔子所说之「仁」,就是一切草木都有这个「仁」,都有生机。在春天便能生枝长叶,如是乃至夏秋便会开花结果,这是因有仁的性。花草树木有仁,只是很小,所以当花被割断时,它也发出一种畏惧之声,只不过人听不见而已,若用一种科学仪器便可听见了,这是很普通的现象。為什麼它会发出声呢?因它也有性,不过这个性不具足,只有一点而已。举例说:若人有一百磅的性,花草树木连一盎斯也没有。為什麼花草树木也有性呢?因它们生长时间久了,也会有一种感觉。在中国有樟树求戒,也有白果树受戒等。為何它们可受戒呢?它们没有情也会变成人形去受戒,这岂不是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这只是一种很普通的境界。因它们年纪老了,经验也多了,又和人住在世界上,久而久之,就生出有一股人的性来,也就有仁了。有了仁就有情感,有了情感也就想受戒了。在它们没受戒前,不知做了多少坏事,后来知道所做的事不对,便去受戒,甚至想要出家!
普贤菩萨教化一切众生,不但度有情,连无情也要度;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同成佛道,因此叫普贤。他愿度所有的花草树木,一般人只知度人,而他连没有生命的也要度。菩萨二字,又可译成「大道心众生」,又叫「开士」,因他所有的都是公开,没有自私心,没有自利心,没有嫉妒,没有障碍心。
摩訶萨,即是大菩萨。这一位普贤菩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不是小菩萨。最初发菩提心便是小菩萨,当发菩提心久了,就是大菩萨。最初受菩萨戒是个小菩萨,当菩萨受戒久了,又依戒修行,便是大菩萨了。
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
普贤菩萨称扬讚叹如来最殊胜的功德。何谓称扬?称是称呼,称呼佛、世尊;赞是讚美讚叹,讚叹如来的功德殊胜。何谓如来?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所有佛以前有很多名字,因太多人不易记,乃减少至一万名,一万名号还是不易记,再减少至一千个名,一千个名仍是太多,乃减至一百个。因众生记忆力不强,所以最后减少至十个名号了。如来的「如」是不动之意,即是静。「来」是动之意;意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来是「乘如实之道」,这便是静;「来成正觉」,这便是动。虽名称上有动有静,但在佛的本体却是非动非静,动静不二;动即是静,静即是动。怎麼说呢?因动是从静中生,而静是由动中显出来,所以动静不二谓之如来。
普贤菩萨在前一品讚叹如来的功德,是胜过一切功德,為一切功德所不能及。如来的功德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尽。虽然是说不完,讲不尽,可是普贤菩萨用他广大的行愿,来讚叹如来殊胜的功德。甚麼叫功德?功是要立的,德是要作的。甚麼叫立功?例如,一个学校里,有一位教师,对学校尽心竭力,而在薪金所得以外,还做很多职责以外的事情,这就是功。德是做对一切人有好处的事,助人不求代价,施恩不求报,这便是德。德有大德小德之分,不是说作德要作大的,小的德就不作。甚麼叫小德?凡是对人有很小的利益,虽是对人有很小的利益,也要去做。你做得多了,德性自然就大起来。你若是不做,便永远不会有德的。所谓「道是行的」,修道是要修行,不是口头上说修道,一天到晚念著修道,却始终不修行,这便叫「口头禪」而已,没有用。「德是作的」,德是要去作,不作便不会有德。所以说「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德是作的,不作那有德。」如来的功德是不能讚叹穷尽的。普贤菩萨讚叹如来功德后,告诉在华严法会上所有无量无边的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诸」字可说是很多,也可说是很少,可作「多」字讲,也可作「一」字讲。作為语助词时,是帮助语气,那就是一个菩萨,按诸字之义,那便是很多了,「多」即是「诸」,也即是很多很多的菩萨。在华严海会上不能作「一」字讲。為什麼?因為有无量数目那麼多的菩萨。善财虽是个小孩子,但他的神通妙用很大,不可思议。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位师父,对中国佛教有很复杂的影响。怎麼复杂呢?佛教徒皆学善财童子的样子,说:「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位师父,那我最低限度也要有十个、二十个,或三十个了。这不是太多吧!」这种行為是最迷信、是最不正确的。我最反对这事,我并不是怕我的徒弟去拜其他法师為师父,而这是佛教一种最坏的风气和习惯。怎麼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位师父并不是最坏,而中国人拜三、四十位师父却是最坏呢?凡事皆有它的眞理。善财童子之有五十三位师父,是他第一个师父教他去拜第二位师父為师父,并不是他自己听说某某人有道德,便偷偷不稟告师父,而去拜另外一人為师父。这样子叫作「拜了一个师父,背了一个师父。」「背」就是违背之意,你若是对师父好,為什麼要违背师父呢?好像我们有一位父亲就够了,只有释迦牟尼佛可作我们第二个父亲。我们总不可以去找七、八位那麼多的父亲。师父是我们出世的法身父母,那你拜那麼多师父做什麼?善财童子把他第一位师父的学问、道德、神通妙用学完了,他的师父已没有什麼可以教他,便教他到南方再去拜某某人為师父,因此他又拜了另一位师父,拜了这师父,又把他的本领和一切能力学完了,这个师父又介绍他再到南方去拜某一位尊者,或是某一位菩萨,或某一位比丘為师,说:「他的道业比我更高。」这是他师父叫他去拜师父,而不是他偷偷摸摸去拜别人做师父。如是乃至第五十三位师父,他完全把他们的神通妙用学习运用在自己身上,所以善财童子的神通妙用是非常之大。我们不要看他是个小孩子,他的本领却很大。中国人因受了这种影响,也各处乱拜师父,拜完一位,又拜一位,偷偷摸摸去拜师父,这叫作佛教的败类。所以我在中国或香港时,凡已经皈依过三宝的人,想再皈依我,我是不收他们的。為什麼呢?我认為他们是佛教的败类,因不是他们的师父教他们来的,而是偷偷违背良师。皈依只可以皈依一次,而受戒是可受一戒、五戒、八关斋戒,或菩萨的十重四十八轻戒。不可以东拜一个师父,西拜一个师父,到你死了,你究竟跟那位师父去呢?根本就无所皈依,因你有太多师父了。在佛教里我们是讲眞理。中国很多老佛教徒一生皈依很多次,你问他:「究竟什麼是皈依呢?」他把眼睛一睁,却无话可讲。皈依了几十百次,却不知什麼叫皈依,你说这可不可怜?他说:‘所有出家人都是他师父。’但我说他一个师父都没有,因為他的心不相信,那怎麼能得救?不相信,就不能得救,心里相信,才能得救的。在中国,比丘和比丘之间闹意见,就是这个原因。这位法师的徒弟,跑到另一位法师去,这无形中表示这位法师没有道德,於是两位法师生起意见,斗起法来,本相露出,无明火大发,如中国某些法师,就是為徒弟斗得如水火,不能相融,因為徒弟偷偷摸摸去皈依,你怕我把你的徒弟抢了,我也怕你把我的徒弟抢去。
善财童子虽然在华严经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却对中国佛教起了很复杂的影响。法师既明知收别人的皈依弟子是不对,不合法的,為什麼还要收呢?就是為了攀缘,收一次徒弟可得一点红包,而红包里就是钱,為了这个钱,便把法师的心摇动了,明明知道不对,也要去做,你说是不是很复杂呢?為什麼呢?第一是為了童子,第二是為了善财。因是善财,便把人心摇动了,财是好的嘛!又是这个小童子有很多钱,花花绿绿的钱,把修道人摇动起来,明知不对的事情,又要去做,这是佛教中最坏的习气,我希望美国佛教不要有此情形发生。若想要皈依,开始便要找一个好师父,既皈依后,就不要违背师父了,背叛师父,就是个叛教徒。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位师父,以致影响中国佛教有不正确和迷信的风气。在美国佛教尚未普遍时,不要令这种毛病流行起来,不要令人有这种习惯。例如基督教、天主教的受洗只是一次,不会说这次未洗乾净,再洗一次,洗来洗去却是同一个人。在佛教里也不需要皈依一次又一次,说:「我头一次皈依,大概佛不知道,所以我再来第二次。」那麼你头一次皈依,佛若是不知道,那第二、第三次,千万次,佛也不会知道的。為什麼呢?佛不是在那儿睡觉,没看见你皈依,佛是一位大觉者,只要你心中想眞正皈依佛教,佛便已经知道了。所以说:「感应道交难思议。」你若说佛不知道,你根本就不是信佛,根本也没有皈依,就算你皈依几千万次,也没有用的。当你皈依师父后,一定要尊师重道,对师父毕恭毕敬。我讲这个道理,并不是要我的皈依弟子恭敬我,因我觉得他们对我已经很恭敬了。凡皈依后,切记不要违背,或不恭敬师父。不恭敬师父是会堕地狱。堕什麼地狱?如地藏经说的「千刃地狱」,不孝顺师父的弟子,便会堕入此狱。有些徒弟不顺师教,不依照师父教的道理,自己要别开生面,依自己的意思。不但不顺师教,而又诽谤师父,骂师父,甚至打师父,杀师父,给师父毒药吃,用种种方法害师父,这些事情是有的,你们勿笑,这世界什麼众生都有。例如:坐师父的凳子,玩师父的钵盂亦是犯过的。除非师父叫你做,你才做;师父没有叫你做,你自己冒冒失失去做,便是犯过。这关係是很重要的。有师父带著,做徒弟就无自由了,故一切时,一切处,不能诽谤师父,勿背著师父互相谈论,这也是犯口过,犯罪业的。
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这段文是说佛的功德说不完。善男子是已皈依三实,受过五戒,和修持十善的人。我现在告诉你们:‘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过不可以言语说不可以言语说,这麼多佛刹国土。极微尘数是微尘的极点,微尘的极点是邻虚尘,把你能看见的每一粒微尘(太阳光照著透光的地方,你看见有微尘,那是你能看见的),再分成七份,这叫邻虚尘,是目力所看不见。极微尘数劫,就是过极微尘数那麼长的时间,相续不断,接接连连地演说如来的功德,也说不完。」
佛有无量无边说不能尽的功德。是不是单单只有佛才有此功德,一般众生没有份呢?不是的,佛教是最平等,而又绝对没有专制独裁的意义。佛教所说是人人皆可成佛,不但人人可以成佛,就是一切众生:飞潜动植,天上飞的,水里潜藏的,一切的动物、植物、树木花草、胎卵湿化四生十二类的众生,皆可成佛。不是说只可以我成佛,你不可以成佛,也不是像某宗教,只有我一个神是眞的,其餘的都是假的。成佛,只怕你不成,你成了就是眞佛,没有一个假佛的,所有的佛都是眞的,所有的众生都可以成眞佛,不是说只许我成佛,你不可以成佛,这种教义太小,没有说只有我一个眞神,其餘的都是假的,只有一个神有什麼意思呢?这变成孤独的神。佛有很多很多的,佛佛道同,没有分别。我们一切众生,想要成就佛的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这十种广大行愿,我们若修行成功,便可得到佛那种的功德。
何等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讚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懺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迴向。
甚麼是十种广大行愿的门呢?这是问十种广大行门的名目。第一是礼敬诸佛。礼是礼貌,礼法;礼是彼此恭敬的表现。你对人有礼貌,人也会对你有礼貌。礼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人之所以与禽兽不同,是因為有礼貌,如果没有礼貌,则与禽兽无异,所以我们对佛要诚心恭敬,恭敬一个人,我们需要有一个礼,对佛则更需要一个礼,有礼貌而恭敬。佛像是代表佛的象徵,所以应当向佛敬礼。
以前中国人不愿拜佛叩头,与现在的美国人一样,我来到美国,有很多人对我说:「美国人最不愿意拜佛叩头。」我便说:「那是最好了,不愿意叩头,那我一定要他叩头;如果他不叩头,我便不教他佛法,这是没有什麼客气可言。」你叩头,我便教你佛法;你不叩头而又想跟我学佛法,我是不会教你的。為什麼?你对佛都没有礼貌,我又何必教你?以前中国人虽信佛,但是却不愿意叩头拜佛,和猴子一样。你教猴子叩头,牠也不愿意,还有马牛等,纵然牠们心里恭敬佛,却也不会拜佛。以前中国人对佛就是如此,恭敬而不礼,心裡信佛,但是不拜佛。有位勒那菩萨看见如此情形,中国人虽信佛而不拜佛,是没有用的。於是他立了七种拜佛之礼法,来教中国人如何拜佛。佛教传播至各地的情形,都是差不多。当初中国人不愿拜佛,现在美国人也是不愿拜佛。為什麼?因他们从来没有拜过佛,也有一种我相和我慢,认為这个我比须弥山还大,怎麼可以拜佛呢?甚至有人当别人拜佛时,他站在一旁,像个木头似的;有的坐在一旁,像块石头似的,有种种不同的样子。信佛的人必须要拜佛,连佛都不拜,那怎谈得上信呢?故此我们必须要礼拜佛像。佛像虽是木所雕成的,那我们拜他有什麼用?这个佛像并不是佛,佛是遍满一切处,而无一处不是佛的法身所在地。木像只不过是一种表法而已,也是代表佛之意。好像每一个国家的国旗,老百姓向国旗行礼致敬,国旗或许是布和胶做成的,那你向它敬礼又有什麼用呢?国旗是代表一个国家的生命,所以人民向国旗敬礼,也就是对国家恭敬。佛像也是佛的象徵,故此我们要向佛像礼拜。佛是遍满一切处,那我们是不是向四面八方去叩头顶礼呢?并非如此,我们必须要皈依一处,有所皈依,则有目标和代表。就像行礼致敬一个国家,是不是要到每一省或每一县去敬礼呢?那又怎来得及?所以只向一面国旗敬礼便够了。我们向佛像敬礼,也是同样的意思。
七种礼佛法:(一)我慢礼。有人虽然是拜佛,但我相不除,却是拜得不自然,总觉得:「我拜佛做什麼呢?我何必拜他呢?」叩头叩得很勉强,或者看见他人拜,而我不拜,觉得不好意思,所以也跟著拜,心裡却想:「这是迷信,叩头有什麼用?」这都是因我相未空,还有我慢存在。(二)求名礼。听到很多人讚叹说某某人拜佛,又诵经,又拜懺,眞是用功修行了。听到人家讚叹那个修行人,於是乎他也想得到修行的名,而拜佛拜懺。他虽然也随喜,但他不是眞的為拜佛,而是為拜名求名的。既不是為信,也不是為不信而拜,而是看见人拜佛受到供养、恭敬和讚叹,他也想受人供养、恭敬,和讚叹。(三)身心唱和礼。看见人拜,我也拜,人叩头,我也叩头,身心随人而转,人怎样,我也怎样,不管拜佛有好处,或是没有好处,也不管是正信,或是迷信,他又没有求名心,只是随著人做,这样礼拜佛也没有什麼功,也没有什麼过,平平常常而已。(四)智净礼。什麼叫智净礼?智是智慧,净是清净;以眞正的智慧清净自己的身心。这是有智慧的人,拜佛的方法,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你拜佛时,身不会去犯杀盗淫,所以身业清净。你拜佛时,也没有贪心、痴心,和嗔心,只有一个恭恭敬敬的拜佛心,所以意业也清净。你拜佛时,念佛名号,或是持诵经咒,也不犯綺语、恶口、两舌和妄语四恶,故口业也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这便是智者以眞正智慧来拜佛,谓之智净礼。(五)徧入法界礼。拜佛时,要观想我身虽未成佛,然而心性却是充满法界。现在於一位佛前拜佛,同时亦遍礼法界一切诸佛。不是单单拜一位佛,而是在每一尊佛前,皆有我的化身顶礼叩头,同时在供养诸佛菩萨。所谓「一切唯心造」,你这个心是周遍法界,这种礼也是周遍法界的,你这种修行也周遍法界。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都包括在法界之内,身尽虚空遍法界,你所行的恭敬礼,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你所得的功德,也是尽虚空遍法界。(六)正观修行至诚礼。正观是专一其心,来观想拜佛。拜一佛就是拜法界佛,拜法界佛也就是拜一佛。因十方三世佛,是同共一法身,所谓「佛佛道同」,我们要专一其心来观想拜佛。修行不要打妄想,不要身在拜佛,而心却跑到电影院去,或跑到马场去,又或跑到跳舞场、酒吧等。总而言之,不用买票便各处跑,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有时跑到纽约去了,不知怎样又跑回三藩市,他自己以為有了神通,其实连鬼通都没有,这只是妄想。拜佛时打妄想,谓之邪观。正观修行,就不会打妾想,拜佛就是一心拜佛,心不二用。拜佛时,不打其他妄想,谓之「正观修行至诚礼」。这种修行,你拜一佛胜过你拜百千万佛,也胜过其他打妾想拜佛的人拜百千万拜这麼多。所以修行是要得其门而入,你要知道法门。你若不知其法门,虽是一样拜佛,人家是拜佛,而你拜佛却是打著妄想:「等一下拜完佛,便去饮咖啡,饮酒。」你这样便不是正观修行至诚礼,这不会有功德的。(七)实相平等礼。实相礼是礼而不礼,不礼而礼。有人说:「既然礼而不礼,不礼而礼,那我不拜佛便是拜佛啦!」不是这麼说。你虽然拜佛,而不著拜佛之相。并不是你不拜佛就是拜佛,这样就变成狂妄了。这类人是不可救药,无法可救。為什麼?因為他那种执著相,太愚痴了。实相平等礼,是平等礼拜三实,恭敬佛法僧,没有分别的拜,一念不生,一念不减,这就是不生不灭的实相平等法。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你眞能拜佛,拜到一念不生,拜到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你便和法界合成一体。那时十方世界现全身。你这个身体虽然在这里,却是与法界那麼大,也就是实相,实相无相。你那个身也就是法界,法界也就是你的身,这就是实相无相。你看这妙不妙?以前你的身只有须弥山那麼点大,须弥山在法界裡,好像法界里一点微尘那麼大而已,不要以為须弥山有多大。但现在须弥山,却在你的法身里,你把须弥山包含著,你看这妙不妙?所有宇宙一切万物,没有不在你自性内包著,这是一种实相平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你若能拜佛拜到这种境界上,你说这个妙处还有说得完吗?是说不完的!
以上简单说出礼拜三宝七种的礼仪。若广泛的说,礼仪三百,成仪三千,礼序是非常多的。中国有一部礼经,又叫礼记,专记载种种礼法,如坐时应坐的位置,每个人均有一定的地方。大人有大人坐的地方,小孩子有小孩子坐的地方,男女老幼各有其所坐的位置,不能随便乱坐。如礼记上说:「童子隅坐。」童子应该坐到角落上。讲到礼,我以前还是小孩子时,是很讲礼貌的。怎样讲礼貌呢?我喜欢人家恭敬我,我又喜欢做皇帝,城里所有的小孩子都要听我指挥。我叫他们堆起一个大大的土堆,我便坐在土堆上,叫所有小孩子向我叩头,很奇怪的,他们也都不反对向我叩头,都乖乖的听我招呼,这是十二岁以前的事。十二岁以后当我见到一个死了的小孩子,才知道人是会死的。所以以后便改除这种恶劣习惯,不再叫人向我叩头,而是我向人叩头。开始时,我先向父母叩头,早晚均各向他们叩三个头。后来想世界上,不单有父母亲,又有天地、皇帝、师父,於是也向大地、皇帝、师父叩头了。那时我还不知道谁是我的师父,但我心裡想:「将来我一定会有一位师父,我现在虽没有遇到,我也先向我师父叩头。」这便是我向天地君亲师叩头。后来我又想世界上有圣人,於是我又向圣人叩头;又有贤人,我又向贤人叩头;又知道世界上有佛,我又向佛叩头,又向菩萨、声闻、缘觉叩头。我又想世界上有最好的好人,於是又向好人叩头;世界上有最善的人,又向善人叩头。我心裡想:「因為他们做善事,帮助穷人。」所以我替穷人感谢他们。后来我又想:「恶人也是很可怜的,我应代表他们向佛叩头,请佛原谅他们,赦免他们的罪过,令他们改恶向善。」於是我又代表世界上有罪的人,向佛叩头懺悔;又代表世界上所有不孝顺父母的人向佛懺悔。我自认是坏人中最坏的一位,我应替一切人拜佛。就这样,每次叩头有八百三十几个头。我一大清早在人还没有醒前,就起来洗脸刷牙,穿好衣服,到外面点香叩头。无论是颳风、下雨,我都叩头,甚至下雪,不管雪是冻,是凉,我的手仍是按在雪上叩头。叩完八百三十几个头,大概需要一个半鐘头的时间。在晚上,等人都入睡了,我又到外边去叩头。如是这样,叩了很多年,一直到我在母亲坟上守孝,才改為每天叩九个头。
什麼叫敬?敬是循规蹈矩,依照轨范去作,所行所作都合乎礼。如果不守礼,便是不敬。譬如你对这个人恭敬,就在此人面前遵守规矩。假如不恭敬此人,就可以随便放逸。但现在要对佛礼敬,必要翘勤虔诚,毕恭毕敬。
礼敬诸佛,就是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是大觉者,凡夫是醉生梦死,不知三界是苦,也不想出离三界,这就是不觉。二乘在凡夫里,是觉者,觉悟生死无常,非常危险,所以就修行,得到遍空理、悟得四諦法,称声闻。悟得十二因缘法,称缘觉。在凡夫中,不算是觉悟者,但唯独能自觉,而不能觉他;只知自利,而不知利他,这叫自觉。菩萨与罗汉又不同,菩萨既能自觉,又能觉他;既能自利,又能利他。佛与菩萨又不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可是没有觉满。佛是觉行圆满,觉也圆满,修行也圆满,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所以佛為一位大觉者,也就是「三觉圆,万德备」。所以称為佛。在小乘里,他们认為只有一位佛——释迦牟尼佛,而不承认他方另有其他佛。小乘法,是释迦牟尼佛最初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说,所以这些小乘人只知有释迦牟尼佛,而不知有其他无量诸佛。因不知,就说没有十方佛。那麼他们说没有十方佛,是不是就没有呢?不是的,不论他们承认有十方佛,仍有十方佛;他们不承认,还是有十方佛。十方佛和释迦牟尼佛是一体的,所以说「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现在普贤菩萨发这个广大的行愿,修行这种愿有多大呢?这种愿,是不可思议境界的愿,没有办法知道他的愿有多大,所以称普贤菩萨為愿王,他是愿中之王。
「一者礼敬诸佛」:我们不是仅顶礼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而是一礼一切礼,一佛一切佛;礼一佛,即礼一切佛;礼一切佛,也即礼一佛。礼一切佛,而不著一切佛;礼一佛,也不著一佛,行实相平等礼,虽礼一切佛,或者一佛,但不著在相上。不要说:「我功德很大,因為我拜了这麼多佛,其他人没有我这样修行。」拜佛不要著相。
礼敬诸佛,诸佛是不是需要我们礼敬呢?我们礼佛,佛也是佛;我们不礼佛,佛仍是佛。并不是我礼佛,佛就得多一点好处,就大一点;我不礼佛,佛便得不到好处,也小一点。我们礼佛,是尽上我们众生恭敬之心。在佛的份上是不增不减的,所以礼佛不要执著。
「二者称讚如来」:如来為什麼要称讚呢?如来也不需要人称讚。不是像我们人,你称讚他,他就高兴,鼻也笑了,眼睛也笑了。你不称讚他,他的眼睛就发脾气了,鼻子也发脾气了。如果是这样,那佛与人就没有分别,那我们不须拜佛,也不须称讚佛。為什麼?他还是与凡失一样,我们又何必拜他,何必要赞他?那麼他既不需要人讚叹他,我们為什麼还要称讚他?这岂不是矛盾吗?这不是矛盾,我们称讚佛,是对我们自己自性上有功德。有什麼功德呢?每个人自性上都有光明。你若讚叹佛,你的阳光就现出,照破你的黑暗。你讚叹佛的功德,无形中使自己不会造罪业,不会打妄想。你少打一点妄想,你的智慧光便显露出来多一点。為什麼修道人怕打妄想?因為打一个妄想,便把自性染上一层黑柬西。不打妄想,自性的光明就显露出来。讚叹佛的时候,心中欢喜佛,便和佛的智慧光相合,自性的光明也随之显现。
何谓称讚如来?譬如:
「天上天下无如佛」:天上和天下(也就是地的上边),没有任何菩萨、辟支佛、罗汉、神等,可以比得上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不单是天上天下没有可和佛比,就是十方世界也没有可与佛比的。我们这世界虽有美洲、非洲、澳洲、亚洲及欧洲等五大洲,但仅仅是一个世界之一,还有十方和无量无边那麼多的世界。现在的人可用火箭到月球,月球可说是其他世界之一,只不过是一小世界。十方世界的人和物虽然很多,但是也没有可与佛比的。
「世间所有我尽见」:这世界所有一切,我都看见过了。
「一切无有如佛者」:但是一切也没有可以与佛比的。又说:
「阿弥陀佛身金色」: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身体是金色的。
「相好光明无等伦」: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光明徧照,没有可以和他比的。
「白毫宛转五须弥」: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相光,宛转有五个须弥山那麼大。
「紺目澄清四大海」:阿弥陀佛的眼睛有多大呢?紺色的眼目,澄清好像四大海那麼大,你看佛的身体有多大,眼睛就有四个大海那麼大。
「光中化佛无数亿」:阿弥陀佛的佛光化出无量无边那麼多的佛。
「化菩萨众亦无边」:他又化出很多很多的菩萨,不是单单化佛,而且又化菩萨,不是单单只化菩萨,而且还化声闻、缘觉,不单单化声闻、缘觉,也化出来六道众生,无量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来度脱一切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莲华分為九品,在每一品里又分出九品,所以九九八十一品,这八十一品莲华都接引众生到涅槃的彼岸,注生到极乐世界,这都是称讚如来的一部份,所以第二修的功德就是要称讚如来。「如来」:在金刚经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是一个静,来是一个动,如来,可以说是好像来了,但是他的本体还没有动。来—无所从来,去I无所从去,如是理,来是事,这也是本经理事无碍的境界,本经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如来是个理事无碍的法界,也是佛十个名号之一。
「三者广修供养」:广是广大,修就是要行,广大修行供养,供养有很多种,有以身供养,有以心供养,有以身心来供养。什麼叫以身供养呢?好像出家的二众弟子,这就是以身供养诸佛,以身做佛事,修行佛法。不但以身来供养,也可以说是以心来供养,以眞心来修行佛法,天天向佛叩头、礼拜、诵经,念念不忘,总是欢喜修行佛法,这叫身心供养。也有以身供养,即是一般在家人不能正式出家,或者忙里偷閒来拜佛,到寺里上香拜佛,这叫身供养,或身没有来,忙得没有时间,每天在家里诚心敬意的向佛上一支香,叩头、拜佛、顶礼,或观想拜佛,这是心供养。或又有路途遥远,种种的关係,都可以做心供养。或用香、花来供养,或者在佛前点灯来供养。或者买果供佛,或者点蜡烛供佛,或者用最新的衣服来供养佛,作种种供养。「广修供养」,本来有十种供养,十种供养变成百种供养,百种供养变成千种、万种供养。我们供养一尊佛时,在一位佛前,我们就观想普遍供养法界无量无边那麼多佛,每一尊佛的前边都有我们的身在修供养。你这样一观想叫做法界的供养。法界的供养,也就成就法界的功德;成就法界的功德,就得到法界的智慧,你得到法界的智慧,就圆成法界的果位。所以广修供养就是尽你的力量,来供养佛法僧三宝。
「四者懺悔业障」:懺是懺其前愆,懺其以前所造的罪,悔是悔其后过。懺是把以前的罪业改过,悔是使以后的罪过不再生,那是已生的恶令断,未生的恶令不生;悔也是已生的善令增长,未生的善令生。业有很多种,业障是三障之一。三障是业障、报障、烦恼障。现在说懺悔业障,也就是懺悔报障,也是懺悔烦恼障。业障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身所造的业是杀、盗、淫。杀生:粗说,则是杀大的生物。细说,则是杀微细生物,如杀蚂蚁、蚊虫、苍蝇均是。除了粗杀、细杀,还有意念杀,心里想杀,虽然没付诸於行动,但在性戒上已是犯戒了。在性上应该不杀,然而心里动了杀念,在菩萨戒已是犯杀戒。盗也是一样,从大的说,是盗窃他国;从小的说,即偷人家的东西;再往小的说,即偷人一针一线,一草一木。总而言之,人没给你,而你把人的东西得到手,皆谓之盗。淫业,也有大有小,有粗有细,乃至於心里动一个淫念,已经在自性上不清净了。意有三恶:贪、嗔、痴。口有四恶:綺语、妄语、恶口、两舌。往昔所造种种的罪业,我们现在要发心懺悔。已经作过的,以后就不再作;没有作过的,也不要令它生出来,这叫懺悔业障。如何懺悔呢?要在佛前痛心疾首,痛哭流涕,用眞心懺悔,业障自然消除,所谓「瀰天大罪,一懺便消」。
「五者随喜功德」:随是跟随,喜是喜欢,功是所立的功,德是所作的德行。随喜,也叫他人随喜自己来作功德,也是自己随喜他人去作功德。你想要懺悔业障,一定要随喜功德,作种种功德。你懺悔自己的业障,或者不能一时尽消除,那便应多作功德。随喜功德就是懺悔业障,懺悔业障也就是随喜功德。為什麼第五是随喜功德?因為第四是懺悔业障。你想懺悔业障,一定要实行第五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是包括做一切善事,所有善功德都要随喜,罪孽过都不要造。如何随喜善功德呢?如有人提议做一件对人有利之事,这叫善。何谓立功?功是公共之事,大众的事多作一些。你看「功」字是工作的工,加力字,言其你要出一点力,做公共的事情,如修桥修路。你所做的事,是使大家都得到利益,就叫作功。功可以存在,有形相,是一般人能够见得到的,人人都知道这件事情是谁做的,如你在某学校建了多少校舍,校舍门上刻上你的名字,这叫立功。德是行而得之於心,你所做的事,令心里欢喜,谓之德;这种德行,一般人不一定知道。德有显德、秘德之分。显德是你所做的事,一般人都很高兴,很显著的,人皆尽知。秘德,则是你所做的事,对大家有利益,可是一般人不知道,譬如有了神通,无形中去帮助所有众生,而他们都不知道,这名之為秘德。随喜功德,是自己所做的好事,应该令其他人随喜来做;而其他人做好事,你知道后,也应该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这叫随喜他人功德。随喜功德,不但随喜自己,也随喜他人,乃至随喜法界所有的众生所欢喜做善功德之事,你都去帮助他们做。又有随喜佛的功德、菩萨功德、声闻缘觉的功德,随喜一切众生的功德。何谓随喜佛的功德?譬如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这就是随喜佛的功德。提倡人行六度万行、行菩萨道,这是随喜菩萨功德。提倡修十二因缘,这是随喜缘觉的功德。你令一切人知道修四諦法,就是随喜声闻的功德。六道众生随喜天人的功德,就是修五戒十善。所以随喜功德讲起来,是无穷无尽。
「六者请转*轮」:何谓*轮?轮有摧伏天魔外道的作用,令正法久住。佛成佛后,三转四諦*轮度五比丘。转*轮就是说法,如请佛说法、请菩萨说法、请声闻、缘觉说法、请罗汉说法、请所有法师说法,这都叫请转*轮。如每天讲经,有二位居士,或者法师出来请法,这就叫请转*轮,这就是普贤行中之一。转*轮有何好处呢?世上有人转*轮,魔王便不敢出世。如果无人转*轮,则魔王出世。转*轮的功德,是因你请法而成就,你有功德,也就是随喜功德。转*轮,可以开你的智慧。你请法师為大家说法,对大家都有利益,这就是随喜功德。所以十大愿是连著的,如要懺悔业障,就要随喜功德;你要随喜功德,就要请转*轮。请转*轮,不单单是讲经说法,凡是在佛教里做一切事,有关於佛教的,都叫转*轮。如做讲经说法的录音、翻译经典,乃至写笔记,都是请转*轮。因现在写下来记清楚后,将来可以讲给别人听,这是準备转*轮。又如念经、诵经、拜经、参禪打坐,都是请转*轮之一。所以请转*轮,不是单单一样事,凡是在佛教里所行所作的一切,有益於佛教之事,没有一样不是请转*轮。只要你明白了,就是请转*轮,若不明白,做这些工作则觉得太辛苦、太疲倦,这便叫怕转*轮。
「七者请佛住世」:佛出世,住世,然后入涅槃。佛住世时,好像世界有太阳,举世光明。佛入涅槃,则世界黑暗,因此普贤菩萨发大愿要请佛住世,请佛不要入涅槃,常常住在世上。佛是满众生愿的,若是所有众生都请佛住世,佛就不涅槃。如果不请佛住世,则佛把应教化的众生教化完了,就入涅槃。
「八者常随佛学」:是常常跟佛来学习佛法。佛法是很多很多,但学佛法不要怕多,学得越多,智慧越多。例如阿难尊者,為什麼他的记忆那麼好?所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因為阿难尊者,生生世世注重多闻,所以他的记忆那麼好。常随佛学是不要懈怠、不要懒惰、不要昏沉,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你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那就是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恒是常常,恒常不变;顺是依顺,依众生境界。恒顺众生,众生都是颠倒的,你是不是恒顺众生颠倒呢?众生根本没有知识,你若恒顺没有知识的众生,你岂不是走入愚痴之路?恒顺众生,是顺众生的习惯,又把他从逆流中拯救出来,才叫恒顺众生。因為众生都是颠倒,颠倒就是逆流。你若是顺众生,便不能成佛。你若想成佛,则不能顺众生。普贤菩萨為何要恒顺众生?就是要从逆流中,把众生顺过来,把他们从逆流中挽救出来,所谓「逆凡夫六尘流,入圣人法性流」,这是恒顺众生。众生喜欢造业,难道你也要造业吗?众生起惑、造业、受果报,你若跟著众生起惑、造业、受果报,那不就是众生了吗?恒顺众生,也就是常常不厌其烦地去教化众生,令众生返迷归觉;也就是修精进波罗蜜,不厌烦造罪的众生,儘管某位众生造很多罪业,也不厌弃他,不存「不度他,让他堕地狱」的心,应以慈悲喜舍心去度化他,这才是眞正的精进波罗蜜。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时,在山上修布施精进波罗蜜。有一次,下了很多天的大雪,山上所有的东西都被雪遮盖上。有一隻母虎带著虎子,出来找东西吃,怎麼样也找不到,眼看这对母虎子快要饿死了,走路都走不动。这时释迦牟尼佛心想:「我愿把我这个身体布施给老虎,让他们吃了以后,好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发了这个愿后,他把衣服往头上一蒙,便跳到虎的身边,捨身喂虎,这是恒顺众生之一,同时也是布施波罗蜜,也是精进波罗蜜。我们恒顺众生是要把众生度过来,把众生从迷途中拉出来,叫众生顺著我去修道,不是跟著众生跑,而把自己的家乡都丢了。
「十者普皆迴向」:普是普徧,皆是完全。所有一切事,一切功德都迴向给诸佛。迴是回来,向是又出去;回是向裡来,向是向外出去。先要回来,然后向外边去。一切一切以凡失来迴向圣人,以众生迴向诸佛。迴凡向圣,这是迴向;回众向佛,这是迴向;迴事向理,这是迴向;迴小向大,这是迴向;迴自向他,这是迴向。什麼叫迴自向他?譬如我把做妤事的功德,迴向给我的朋友,令他也发菩提心,成无上道。迴事向理,就是所做的事情,虽然是有形的,但要迴向理,理是无形的,把有形的功德,迴向无尽的法界。迴小向大,是我现在虽然是小乘,但不修小乘法,而修习大乘法。
如我们每天讲完经后,皆念迴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讲经是法布施,是最殊胜的布施,可说比用七宝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功德都大。虽然这麼大,但这功德我自己不要,而愿以讲经转*轮这种功德,来庄严十方诸佛的净土。上报天地、国土、父母、师长这种种的恩;下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涂的苦恼。假如有遇见讲经的法会,有听见这法的人,赶快发菩提觉道的心。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就是报身,等到这个身体没有了,大家一起都生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迴向。普贤菩萨所作的一切功德,都迴向给诸佛。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迥向。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渍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善财童子听见普贤菩萨的十种大愿,虽已明白,但他怕一切众生还未瞭解这十种大愿,所以故意又请问:「什麼叫礼敬诸佛?什麼叫称讚如来?什麼是广修供养?怎麼样懺悔业障?怎样随喜功德?怎样请转*轮?乃至怎样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及普皆迴向?」善财童子请问普贤菩萨,所以说:「善财白言。」「大圣」是大菩萨,也就是大慈大悲修行人。「云何礼敬」,乃至「迴向」;怎麼叫礼敬诸佛?乃至怎麼叫普皆迴向呢?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你这位修行的好男子,所谓礼敬诸佛,是所有尽虚空遍法界,包括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世)一切诸佛的国土,极微尘数那麼多的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菩萨行顺力的缘故,用眞正至诚恳切的心,来信解一切诸佛。
礼敬佛时,心要观想「我是在佛前,佛也在我面前。」有首偈颂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拜佛者叫能礼,所拜的佛叫所礼,不论是拜佛的或所拜的,本性都是空寂的。虽是空寂,而在虚空中有一种感应的力量,所以说「感应道交难思议」,这种感应道交是不可思议,想像不到,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想说却说不出来,心生妄想,欲知这是什麼,却又不知道。
「我此道场如帝珠」:我这个道场好像帝释殿前的珠,这珠能现一切境像。
「释迦如来影现中」:释迦牟尼佛的形体在珠光中现出。
「我身影现释迦前」:我的身体现出一个影子似的,在释迦牟尼佛前。
「头面接足归命礼」:我在释迦牟尼佛前,五体投地,一心拜佛。拜佛要存这种心来拜,这叫「深心信解」。
「如对目前」,我们拜佛时,观想我们在佛的面前,佛也在我们的面前,互相显现。如儒教孔子所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祭祀鬼神,鬼神就在这儿。又说「如在其上」,拜祭鬼神,鬼神就在上面。「如在其左右」,又好像在左右似的。「如」是你这样想像,你想他好像「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拜佛也是这样,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果佛在你前面,你当然会对佛恭恭敬敬的拜,不会马马虎虎。如我们见一个人,对他行礼,也是恭恭敬敬,但如果他不在,则马虎一点,不会那麼恭敬了。「悉以清净身语意业」,悉是完全,以是用,完全用清净的身语意业。你不能先造了十恶业,然后来拜佛。身有杀盗淫三恶,你不能先去杀生,然后才来拜佛,懺悔罪业。不杀生,你就不拜佛,杀完了生,两手沾满血腥,才来拜佛,这叫身业不清净。你也不能先去偷盗,然后才在佛前拜佛懺悔;无论男女,先做了很多不正当的事情,然后才在佛前求哀懺悔拜佛,这都是以身语意不清净来拜佛。必须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拜佛然后才有感应。意有三恶:贪、瞋、痴。我们為什麼这麼忙忙碌碌,一天到晚也不休息?就因為有贪心,贪心把我们支配得总没有闲的时候。贪一起,而所求又不如意,则生瞋心,烦恼随而现之。為什麼有烦恼?因為愚痴的缘故。要是有聪明智慧的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生烦恼。愚痴的人最可怜,如自己没有读过书,见人有博士学位很光縈,自己也想得一个博士,但是没有读书,怎能得到博士学位呢?又如没学过佛法,也没听过经,听说成佛是最高无上的,就想成佛,这是不是愚痴?又如没有本钱,就想作生意赚钱。没买马票,就想得到第一奖,这岂有此理?又有一种愚痴的想法,喜欢花的人,希望「好花常令朝朝艶」,希望花永远不谢。「明月何妨夜夜圆」,这又是一种人想月圆,而不欲月缺,希望月亮天天有光辉。好喝酒的人,则思「大地有泉皆化酒」,他欲想所有有水的地方都是酒,他想喝时,则随时可以喝之。贪财的人,则想「长林无树不摇钱」,所有的树林皆变成摇钱树,他想用钱时,则到树林摘一点钱来用,这怎麼可能呢?「好花常令朝朝艶」,又可比喻希望自己的美色永远不变,酒和财也到处都有。「明月何妨夜夜圆」,这是属於气,什麼气?希望明月夜夜都圆,但事实上是不可能,因而不满意,不满意就是气。以上说的是酒色财气。我们要是没有愚痴,则无种种烦恼发生,这是意业。
口可造很多业。綺语:专讲一些不正当的话,男女互说对方如何如何,说一些毫无用处的话。妄语是说谎,妄语有大妄语、小妄语。大妄语,譬如犯杀人、偷盗、邪淫,均不承认。恶口是说话很兇恶,令人不愿听。两舌是欢喜做两头蛇。以上种种都是业障。如有上列的毛病,则身语意业不清净,而现在说的是要身语意三业清净来拜佛。
常修礼敬,是常常修清净身语意业来礼敬佛。虽然说犯了杀生、偷盗、邪淫和妄语来拜佛是不清净,但你还知道改过自新来拜佛,一这比你不拜好的多,但却已谈不到身口意清净来拜佛了。当礼敬的时候,观想在无量无边每一佛所,我们礼拜的心也现出无量无边,我们的身也现出不可说不可说,说不尽那麼多,像极微尘数那样多。佛法就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只要你发这种遍礼法界的心,遍礼的功德也是遍法界这麼多。你的身虽然未成佛,但能作此观想,则在每一位元佛前,都会现出你的身来。
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礼拜弥勒菩萨时,看见弥勒菩萨所住的地方很庄严,重重无尽的楼阁,楼阁里有楼阁,每一楼阁都有一尊弥勒菩萨在说法。他看见有多少弥勒菩萨,也看见自己现出有多少善财童子来拜弥勒菩萨,这境界是重重无尽,数不过来这麼多。所以现在讲华严经,应修这种法界观,叫法界观想,譬如拜妙法莲华经,应该观想自己的身体到十方微尘数佛的前面拜法华经。要发一这种无尽无尽的心,因為一切唯心造,你的心量,周遍法界,现这麼多身去拜这麼多佛,那麼多佛都可以接受你的礼拜。
「虚空界尽」:何谓空?何谓虚?空者无有也,虚者不实也。虚空是没有开始,没有终了,是无始无终。虚空界没有了,我的礼敬才没有,但虚空界是没有穷尽的,我的礼敬也是没有穷尽,时时刻刻都是礼敬诸佛,这个礼是无穷无尽,尽未来际也在礼敬诸佛,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也穷尽,我礼才有尽。而众生界是没有完的时候,众生业也没有完的时候,众生烦恼也是没有完的时候;因為众生的烦恼是由无明而来,众生的业是由烦恼造成,可是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永辽不会断绝,不会穷尽,所以我礼敬诸佛这种愿力,也是无有穷尽。我礼敬诸佛诚恳的念,念念相绩,接连不断,身语意也没有疲倦,以身口意三业清净礼敬诸佛,永远都无有穷尽。
在暑假班,人虽然不多,可是有些人有一点诚心,坐裨也坐得很不错,修道人多也好,人少更好,一个人也不少,万万人也不多,為什麼呢?修道是自己修自己道,不是旁人替我修道,也不是我替旁人来修道,所以说:「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如阿难以為佛是他哥哥,他就不修道,不修定力,结果其他的阿罗汉、大比丘都证果了,他还停在初果上。今天有人问我:「手自己摇动起来,腿自己摇动起来,这是什麼道理」’这是坐禪所应该有的一部份。问:「那為什麼有些人没有?」或许他的功夫不够,或者已经过去这个境界。不但手脚会自己摇动,有时坐坐禪,眼睛也会自己活动起来,眼睛睁开又闭上,闭上又睁开,也不知做什麼。不想它睁开,它却在一睁一闭的眨眼。很快的,手也会动弹,腿也会动弹。不明白修行的人,就以為中魔了,「是不是魔王来让我身上如此震动?」或者以為有病了,或者对这个情形觉得可怕,以為会发狂。这都不需要,这种动弹是气血流通,因為以前没有用过功,所以气血不通顺。现在用功,气血想要走,把不通的地方通了。有时候,某些地方气血过不去,气血走不过,所以一震。这会震三十六次,但你不需要去数它,手、腿、人的身上有三十六个大关结,所以到每个地方都会振动一下,这也可以说是大地六变震动。你坐著,有时候,好像觉得房子都摇动起来,这不用怕。这是人气血的作用。
復次善男子。言称讚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磬海。一一音声海。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讚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於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讚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绩。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再说一遍,你这位修五戒,行十善,修菩萨密行的善男子。善财童子虽然现童子身,实在是个大菩萨,所以普贤菩萨称他為善男子。所谓称讚如来,谓所有尽法界(法界有十: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然而这十法界,不出人的现前一念心,一念心具足十法界,十法界又具足无量诸法界,所以法界是无量无边的。尽虚空界,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所有极微尘中,每一粒微尘皆有一切世界,这一切世界里又有极微尘数佛,在每一位佛的地方,皆有无量无数无边那麼多的海会大菩萨围绕於佛。海会是言其菩萨犹如海一般这麼多。
普贤菩萨说:「我应该以所修得最深最胜的见解,现前知见(知是智慧,见是见性),各以超出一切人所有的辩才,和天女的微妙舌根。天女的舌根最会讲话,最会辩论,而普贤菩萨的无碍辩才,却超过天女,所以说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
辩才有四无碍辩:(一)辞无碍辩:言辞没有障碍,善於辩论。(二)法无碍辩:离一法而生无量法,离无量法而归纳為一法。(三)义无碍辩:在一义理讲出无量羲,无量义又还為一义。(四)乐说无碍辩:对於说法,时时刻刻不觉疲倦,欣悦演说。
微妙舌根,是指最会讲话,而所讲的话,使人相信和欢喜听。
「出无尽音声海」,是微妙舌根发出无量无边,没有穷尽微妙的音声海,每一种音声都讚叹如来。
「出一切言辞海」,说的话很多,而又好听,称扬讚叹一切十方三世如来,讚叹佛的种种功德。「穷未来际」,接接连连,讚叹如来,总也不间断,这种声音於所有法界没有不周徧的。如是虚空界穷尽,像这样讚叹如来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穷尽,众生业穷尽,众生烦恼穷尽,我的讚叹才会穷尽。如果众生界不尽,虚空界不尽,法界不尽,众生业不尽,众生烦恼也不尽,而我讚叹如来的声音,也永远不穷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是没有穷尽的时候,所以我的讚叹也没有完的时候,念念相续,念念之间,接接连连没有间断,身、口、意三业,也没有感觉疲乏厌倦的时候,讚叹如来,从不生疲乏厌倦的心。
復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聚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捨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眞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復次,為什麼说「復次」?因為前面题目上说礼敬诸佛、称讚如来,又广修供养,所以叫復次。普贤菩萨又叫一声善男子,言:「善财童子,现在要说广惨供养的法斗,你住意听,什麼叫『广修』」?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所有就是包括一切,包括法界、虚空界。尽法界就是穷尽法界、周遍法界,也就是充俩法界。虚空界也就是周遍虚空界,充满虚空界。「十方三世」,十方(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处所),三世诸佛是过去世诸佛,现在世诸佛、未来世诸佛。「一切佛刹」,所有佛国。「极微尘中」,佛国裡面,把每一粒微尘再分成七份,為邻虚尘,在这极微尘中,每一粒微尘裡面就有一个世界,每一个世界裡面就有一尊佛在转*轮,这叫小中现大。微尘虽小,而能包容世界;世界虽大,不出一粒微尘,这叫大中现小,所谓「於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裡转大*轮」,在二毫毛上的梢上,现出一个佛国,在微尘裡也可现出佛国,所以小中现大,大不碍小;大中现小,小也不碍大,大小互用,圆融无碍;小也就是大,大也就是小,这种境界是重重无尽的境界,也就是光光相照,互相辉映的境界。一一各有一切世界,在每一粒微尘里面,又有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里,又有极微尘数,那麼多佛。「一一佛所」,每一个佛所。「种种海会菩萨围绕」,种种就是不同的,有说金刚经,就有金刚经海会菩萨围绕。说法华经,就有法华经海会上的菩萨围绕。说般若经,就有般若经海会上的菩萨围绕。说阿含经,就有阿含会上菩萨围绕。说方等经,就有方等会上的菩萨围绕。说华严经,有华严经会上的菩萨围绕。说楞严经,有楞严会上的菩萨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我以普徧修行这种愿力的缘故,生出一种深信明瞭之心。佛法如大海,有信心,才可到大海去;没有信心,不可以到大海去,所以说:「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现前一念的知见,一念的智慧,完全以最上的一切供养,来供养诸佛菩萨。所谓「上妙供养」是什麼?就是无量无边的花堆积如云,又有鬘云(用花或绸缎所作的庄严花鬘幢旛之类),又有在天上作音乐的云,音乐也是一种供养,所以玉帝有乾闥婆来作音乐,又有紧那罗以音乐来供养佛。天伞盖云(烧香后,在虚空里凝结成香云盖,好像一把伞似的来引照众生。这是天伞盖,在楞严咒里,有大白伞盖,你一诵这咒时,虚空里就有一个大白伞盖,在空中照著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没有灾害和灾难。也不会有地震和天灾,所有灾难都会没有)。天衣服云(天人的衣服是最轻妙的,犹如现在尼龙的衣服,非常轻又美丽)。天上有种种香气,如念大悲咒,念得诚心,就会有一股香气,这不是人间烧的檀香等种种香,人间无法闻到这种香气,但要诚心,如不诚心就会没有。你一念咒,一切鬼神用香来供养你,所以你觉得有这种香气。涂香(擦在身上的香,供佛用的)。烧香(燃烧的香)、末香(香末),如是等种种云,数量如须弥山那麼多,你说这是不是大供养?
须弥是梵语,译為妙高,言其有不可思议的高。须弥山周围有七重香水海,香水海以外,有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须弥山有八万四千由旬高,日月仅在须弥山半腰,四王天也在须弥半山,所说的供养品有须弥山之高,这岂不是不可思议?燃种种灯,是点起各种灯。佛前点灯供养,眼目会明亮,这是供佛所得的福报。為什麼你眼目不明亮?是你没有在佛前供养灯。种种灯有酥油灯(用牛奶做的)、油灯,和香油灯等。密宗里有一种伏魔法,是密宗金刚上师在念咒,前麵点一堆火,或倒一点酥油,或用普通的油去烧,或者拿衣服去烧,无论什麼东西,都拿去烧了供佛,这种供养越值钱的,越有功德,尤其是拿金子去烧,这种功德更大,功德大小,不是说:「你烧黄金,功德就大;你烧一块泥巴,功德就小。」这完全在乎你的诚心,你以眞诚的心,拿出最贵重的东西去供养佛,这现出你有眞心,有眞心就有功德,并不一定要烧黄金才有功德。那烧油灯究竟有什麼好处呢?一烧就没有了,这也是试验你有没有眞心,如有眞正的布施心,烧什麼都可以,要眞有舍心,所谓功德就是这种舍心。一一灯柱,也像须弥山那麼高广。一一灯油,如大海水那麼多。这种供养,谁能供养得起?华严经云:「法界量,法界性,只要有眞心供养,这个量就等於须弥山,就等於大海水。并不一定用大海水那般多油来点灯,若量能大,心能眞,则量等沙界,像恒河沙数,无穷无尽。」像以上所说的种种供养,具足这麼多数量的供养,常常作為供养。
以前有个很穷的人,买了一斤油,到金山寺(江苏镇江)去供养,佛前点灯。金山寺的方丈是位明眼人,已开了五眼,他告诉知客:「明天把正殿门打开,有位大护法来供养,并请他与方丈一起吃斋。」翌日,他果然来到,同时也来了个很有钱的人,有钱人看见一切,第二天便买一千斤油来供养。但方丈却告诉知客:「打开正殿侧门,并请那富人往客堂吃斋。」知客大感不解,乃请教方丈。方丈说:「那个穷人所买的一斤油,是他全部的财產,献出来供养。而那位富人,不用说买一千斤油,就是买一万斤也是很平常,因这是他很小一部份的财產而已。」由此可知,供佛是不论多少,最重要是要有诚心,你心眞诚到极处,就有功德。须弥山王并不是眞像须弥山,是指你发心大如须弥山,否则发心小,功德也就小。
善男子,在一切供养中,给人讲经说法的供养是最大的。梵网经说:「你给人讲经说法,每天要是吃三两黄金的食物,也不為过。」言其你可以接受以三两黄金价值所买的东西,但也不要以為一天可受三两金子,我吃了都可以受得了,不可以有这种自满心。在金刚经说:「你若以七宝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也不如给人讲四句偈的功德大。」所以在诸供养中,以法供养為最大。「如说修行供养」,譬如:有人听说布施波罗蜜,便修布施。有人听说持戒波罗蜜,便修持戒波罗蜜。听到说忍辱波罗蜜,他便修忍辱行,不发脾气。眞明白佛法的人修忍辱行,是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有人听讲精进波罗蜜,便昼夜六时恒精进,常常依法修行。听到襌定波罗蜜,四禪八定生出无量诸功德,得到种种解脱,他就依照襌定波罗蜜去修行。听见般若波罗蜜,便修般若波罗蜜,不生愚痴的想法。听到四諦苦集灭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依四諦法修行。听到十二因缘,便依照十二因缘法修行。听说四无量心,慈悲喜捨,便依照四无量心修行。总之,听见什麼法门,就实行什麼法门,这叫「如说修行供养」。
谈到如说修行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為求法以半句偈而舍性命,有一天听见罗刹鬼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释迦牟尼佛说:「你说的是佛法,只仅是半句,还有下半句呢?」罗刹鬼说:「不错,我说的是佛法,不过我太饿了,我先要找一个人吃,吃饱了,才可以说法。」释迦牟尼佛便说:「你先说完了法,再吃我,可不可以?」罗刹鬼说:「你可以让我吃吗?」释迦牟尼佛说:「可以,但是你先要把法说完了,我明白了法,你就是把我吃了,我也愿意。」罗刹鬼说:「可以!生灭灭已,寂灭為乐。」说完之后,对释迦牟尼佛说:「现在我可以吃你了吧!我已把法说完了。」释迦牟尼说:「等一等,我再给你吃。」罗刹鬼说:「你是不是后悔了?想要不算数了?你已答应我的,想不算了?」释迦牟尼佛说:「不是,因為你所说的四句偈是佛法,一般人都没有听过佛法,我现在用刀把这四句偈刻到树上,然后你再吃我。」罗刹鬼说:「可以!」於是释迦牟尼佛就用刀把四句偈刻在树上,一想这树木不坚固,这罗刹鬼又要吃他,他说:「你再等一等,我想令一般人都知道佛法,我把这四句偈颂刻在石头上,然后再吃我也不迟,我不是為我自己,我想令一切众生都明白佛法。」罗刹鬼说:「可以!你就开始工作,不要拖延时间。」於是释迦牟尼佛,又把这四句偈刻在石头上,刻好了,就请罗刹鬼来吃他。罗刹鬼说:「你眞要给我吃呀!」释迦牟尼佛说:「当然,我不会打妄语,请你现在来吃吧!」维刹鬼说:「你眞是个修道人,好了,我现在已知道你是眞修行了,再见了!」说完了话,罗刹鬼腾空而去,原来是观世音菩萨现身来试验他。所以修道一定要有眞心,不為自己,就是有鬼要吃自己,都為法忘躯,為法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做布施,所以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利益众生供养」:行菩萨道的人,為众生说法,来利益众生,就是「利益众生供养」。视一切众生犹如自己子女一样,没有分别,慈悲摄受一切众生,便叫「摄受众生供养」。行菩萨道的人,要发愿代替众生受苦,常常在佛前发愿,求所有刀兵、水、火、瘟疫流行,种种灾劫要免除,众生所应受的苦,令他一个人受;而个人所受的苦,不要加在众生身上,这叫「代众生苦供养」。菩萨勤修自己的善根,也劝化一切众生勤修善根,这叫「勤修善根供养」。菩萨所修的业是六度万行,若常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就是「不舍菩萨道业供养」。常常发菩提心,时时刻刻不离开菩提心,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皆要去做,不仅自己不离菩提心,也劝化众生,常常不离菩提心,常常发觉道的心,就是「不离菩提心供养」。
普贤菩萨又说:「善男子,像以上所说的供养,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可是要比起法供养的话,只有一念的功德,一百分也不及法供养之一分。乃至一千分也不及法供养之一分,乃至百千万亿分,不可思议分,用算来算分,用数来数分,用喻来喻分,有微尘那麼多的数量,也不及法供养的一分。為什麼法供养的功德这麼大呢?因為一切诸佛如来,都尊重佛法的缘故。如果没有佛法,则无人成佛。想要成佛,必须学佛法,所谓「法赖僧传」,必须向出家人学佛法。以法供养诸佛如来,和供养众生,这种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无法说出它有多麼好。依照佛法所说的去修行,就能有众生成佛。若是诸菩萨修行法供养,这位菩萨一方面是供养如来,一方面令他自己也成就如来。像这样去修行,才是眞正的供养。法供养也是广大供养,也是最胜的供养。乃至虚空界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众生业障也没有了,众生烦恼也没有了,我的供养才会穷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界,众生业障界,众生烦恼界,永远都不会穷尽,所以我发广修供养的愿,也没有穷尽,念念相续,而不间断。身口意业供养,没有疲厌的时候。
所谓「面上无瞋供养具」,面上如果没有发脾气的相貌,这就是具足供养。「口里无瞋吐妙香」,口裡若不说恶,就等於发出微妙的香气一样。‘意裡无瞋是珍宝’,意念裡也没有瞋,就是供养。‘无痴无贪供养香’,没有痴心和贪心,就是具足供养。
復次善男子。言懺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於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徧於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懺悔。后不復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懺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懺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菩萨说:「善男子,所谓懺悔业障,懺是懺其前愆,以前所造的罪业要懺除;悔是悔其后过,不再重犯。佛教里的拜懺是用至诚恳切的心,在佛前精进拜佛悔过,不可马虎,才能有功效。」智者大师对著西方,拜楞严经名字,足足拜了十八年,还没有见到此经。现在的人不要说拜十八年,拜十八个月,看没有成效就会停止了。智者大师一生拜法华经,抄写藏经许多次,所造佛像共有八万尊之多。他出生时,其母见五彩祥光到他家去,后生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十九岁时,听一位法师讲普门品,一听就记住了,好像他前生已念过。等到他去见南岳怀思大师,大师对他说:「你来了,还记得以前我们在灵山法会一起听法华经吗?现在因缘成熟了,我们又在此会遇。」於是南岳大师教他安乐行品,又教他读诵法华经、拜法华经。当他拜到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就开悟了。於是将此开悟境界告之南岳大师:「我為什麼念到『是名眞精进,是名眞法供养』时,我见到释迦牟尼佛还在灵山讲法华经,这是什麼道理?」南岳大师印证他说:「唯有你才能得到此微妙的境界,亦唯有我才能认识此境界。你现在证得的是法华三昧的前方便——一旋陀罗尼。」经此印证之后,智者大师得到智慧辩才无碍,任何法师亦无能与他辩论而胜过他。智者大师大开圆觉后,更加用功修行法华经。在他圆寂时,他叫侍者读诵一遍法华经,听完后用香汤漱口,说了偈颂,便坐而圆寂。智者大师所住的五臺山,本来有很多打渔的人,以后智者大师将山买过来,三百哩之内无人打渔,亦无人杀生,附近的人皆皈依他,所以智者大师有不可思议的境界,他修行的法门是拜懺。
所说「懺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在过去无始劫来,由於贪心、瞋心、痴心,而发生身业、意业、口业,所作出的种种恶业,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假设恶业有形体相貌,就是徧满虚空,也容纳不了。我现在全以清净的三业,不造身业,不造意业,不造口业;身口意三业清净,徧於法界极微尘数那麼多的刹土。我在这麼多的国土,一切诸佛菩萨的面前,诚心诚意的懺悔,再也不造罪业,常常住於净戒上,守持戒相一切功德,和所有修行的功德。像这样子虚空没有了,众生没有了,众生业没有了,乃至众生烦恼也没有了,我的懺悔愿力才没有。但是虚空不会没有,众生不会没有,众生业不会没有,众生烦恼也不会没有,那我懺悔的愿力也不会没有的,念念相续,接连不断,身语意三业没有疲倦厌烦的时候。不会说拜懺,拜得累了。菩萨是越拜佛,越有精神;越懺悔,越欢喜,这才是眞正的懺悔。发懺悔心都是菩萨,凡夫没有善根,就不会懺悔。
復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佈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旨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功德有四种:有①随而不言。②喜而不随。③亦随亦喜。④不随不喜。随而不喜,是出於勉强。譬如有些和尚因政治而焚身,捨身是捨了,但不是出於欢喜,而是有一种瞋恨斗争之心。这叫随而不喜。
喜而不随,是欢喜,但不去作功德。亦随亦喜,是既跟随去作功德,而又欢喜。不随不喜,是根本不去作,也不欢喜。有此四种分别。功是所立的功,德是所作的德行。功是显著的,德是秘密的。功是人人能看得见,德是有的时候看不见的。
普贤菩萨又对善财童子说:「我再说一遍,所谓随喜功德这个愿,所有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国土,极微尘那麼多数的诸佛如来,从最初发菩提心,修一切智慧,精进而不懒惰的修福修慧。」福是从多方面修成的,所谓「毋以善小而不為」,因為大功德是由小功德积成,「毋以恶小而為之」,不要以為说个小小妄语,不算一回事,小妄语打多了,就成了大妄语,也不要以為杀一隻蚂蚁是小事,不要紧,杀人是从杀蚂蚁开始,微细地方也要留意,注意那些小功德,福就聚积在一起,泰山是由一粒一粒微尘造成的,福也是如此。诸佛如来為教化众生,牺牲生命来救助众生。好像释迦牟尼佛割肉喂鹰。鹰追一隻雀,追到修行人那裡,雀知道修行人有慈悲心,雀就飞到腋下躲避,释迦牟尼佛就保护小雀,鹰就说话:「你保护雀,令牠活了,那我就要死了,我没有肉吃就会饿死,你救牠不救我,是不平等、不慈悲,如果你不能救我,就不要救牠。」释迦牟尼佛说:「那我把我的肉给你吃。」於是把身上的肉割下一块给鹰吃,鹰吃了后,说:「还没吃饱,再来一块。」於是又割下一块给鹰吃,鹰把他身上的肉都吃了,还不饱,这时释迦牟尼佛说:「你把我的肉都吃了,还没饱,那你可以把我的骨头都吃了,你看那里还可以吃,你就吃吧!」鹰说:「你眞是个修道人,将来一定成佛。」说完后,飞到天空,原来是天人试验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為教化众生,施捨生命,不知有多少次。所以说,尽大地没有一粒微尘那样多的地方,不是过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捨生命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曾经发愿布施一千个身体来救度众生。我们现在能不能发这麼大的愿,捨出我们的生命来教化众生呢?若能,则是随喜;若不能,则是喜而不随。你认為过去的佛很值得钦佩,但你自己捨不得生命,这叫喜而不随。你若也能发愿捨身救度众生,可是也要眞正解决众生的生死问题,或者能救他的法身慧命才可以,不要很愚痴的捨生命,这叫亦随亦喜。若是认為捨生命太难做不到,也不赞成此法,这叫不随不喜。你若去作,但出於勉强,是為了环境、名誉,或利益等关係而捨身,如有的国家,一些和尚為政治焚身,但不欢喜有瞋恨斗争的心,这叫随而不喜。
布施生命,生生世世都作这种布施,不知道经过多少大劫那麼多佛的国土,极微尘数那麼多的劫,在每一个劫中,自己所作这种布施说也说不尽,讲也讲不完那麼多的佛刹极微尘数,经微尘数那麼多次,施捨自己的头、目、手、足、脑、髓来做布施,行这种人所作不到的苦行。好像现在有人发心说:「我死之后,把眼睛布施出来。」有的人把心布施出来,表面看来是人,其实这都是佛菩萨发愿来的。现在世上也能看到佛菩萨的伟大精神。诸佛菩萨修的难行苦行,并不是少吃一点饭,而是布施生命给一切众生来救度一切众生,修圆满种种到彼岸的法门,修六度波罗蜜门,以及其他万行,得到菩萨种种的智慧,将来一定会成佛,成就无上菩提,得到佛果。又得到涅槃的乐果,即是大灭度,又分佈所烧出来的舍利(这是修戒定慧和种种行门的成果),所有善根我皆随喜。一切诸佛布施头目脑髓之功德,我都随喜。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趣;胎、卵、湿、化——四生),一切种类众生所作的所有功德,乃至一粒微尘那麼小的功德,我都欢喜学习他们种种的功德。十方三世一切声闻乘众生,和辟支佛乘众生(缘觉),证到初果、二果、三果酌有学位,和四果阿罗汉的无学位,所有的功德,我也随著他们去作。一切所有菩萨所修无量难行的苦行,他们的志向是求无上正等正觉果位,菩萨所有的功德是广大的,我皆随喜。像这样至虚空界没有了,众生界没有了,众生业没有了,众生烦恼也没有了,可是我随喜的愿是没有穷尽的时候,念念而不间断,总是相续发这种大愿,身口意三业也发此愿,没有厌烦疲倦的时候,我永远都发此愿,没有懒惰心,更精进匪懈,愈难作愈要去作。
復次善男子。言请转*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再说一说请转*轮的道理。善男子!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国土中,极微尘数那麼多的国土,在每一粒微尘中又有不可说不可说那麼多佛刹,每一佛国土裡,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在那儿成佛,所有像大海那麼多的菩萨,在那裡围绕著佛。而我以身口意业,用种种方便语言,殷勤诚恳,勇猛精进地劝请十方诸佛、大菩萨、声闻、缘觉等转大*轮,转最妙的*轮。我这个殷勤劝请转妙*轮的愿力,乃至虚空没有了,众生没有了,众生业障没有了,众生烦恼也都可以没有了,然而我常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这个愿力,永远都不会穷尽的,念念相续,接接连连永不间断,我的身口意三业也是永远不会疲厌的,不会认為这个事情太麻烦,而不愿去做。
復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於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再给你说一说,善男子!请佛住世的道理。所谓常住在世这个愿力,所有充满法界,充满虚空界,充满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国土,极微尘数那麼多诸佛如来,化缘完了之后,都示现入涅槃。在他们将要示现入涅槃的时候,我一定劝请他们不要入涅槃,而常住在世,教化众生。我不仅劝请诸佛常住在世,乃至於一切菩萨、声闻乘、缘觉乘证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学位,四果的无学位,一切诸善知识,及讲经说法的法师,我皆用愿力劝请他们不要入涅槃,至所有一切佛的刹土极微尘数那麼多的劫。因為我愿意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及一切善知识常住在世,利益一切众生。虚空界本来不可能没有的,假如它可以没有,众生界本来不可能没有的,假如它可以没有,众生的烦恼也本来不会没有的,假设它也可以没有,众生业本来不会没有的,假设它也可以没有,而我劝请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及善知识,常住在世的愿力,是永远不会穷尽的,念念相续,永远不会间断,身语意业也没有厌倦。
復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為布施。剥皮為纸。析骨為笔。刺血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餘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入非入等众会道场。处於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虚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梵忘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zhaochengzang.com/hyj/hyjjiangjei/5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