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题: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日期:2009.5.24-2009.5.30
片数:共4片(本片为第2片)DVD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今天是端午节,诸位能够这样坚持听经闻法,坚持就一定会有所获得,一定的道理。师父对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大德坚持听经闻法,表示赞叹、由衷的敬佩。
[已二 受阴 (分三)]
我们上个礼拜讲五阴的色阴,色阴的最后是,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我们今天要讲受阴,色、受、想、行、识,为什么统统是非因缘、非自然性?
[午初 举喻合法]
[二 就喻详辨]
[三 结妄归真 今初]
经文,[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妄生涩滑,冷热诸相]。
先解释一遍:阿难!我们要解释这个受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举一个贴切的例子。譬如有一个人手足宴安,这个[宴安]就是逸乐苟安,不图振作,它的本意是这样。什么叫做逸乐苟安,不图振作呢?表示没事的意思,在这里表示没事,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就是说:他的筋骨调和得非常好,就比喻真如不动,百骸调适。忽如忘生,这个[生]有三层意义,第一、[生]表示突然忘记色身,这个色身的意思就是:因为他生活得很好,没有什么苦,也没有什么乐,非常满意。一个人通常满意就不会发现这个身体的痛苦,所以,因为没有苦乐,所以,忘了身体的存在。忽如忘生,就是没有种种的苦、乐、舍,所以,忘记了这个色身。这个[生]也当作存在,突然忘记了这个色身的存在,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所以,这个[生]当作是存在。性无违顺,[违]当然就是苦,心情苦,违背自己的心,当然就是苦,就像一般人如果违逆我们,心灵不舒服。色身遭受到重大的违逆、伤害,我们也是苦;顺的话就是乐。其人无故,无故就是无端起妄,没有什么事,太闲了,这个人莫名其妙的就起妄想了。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以二手掌,这表法的,表示六根攀缘六尘,根尘相对,就比喻二手掌,这二手掌就是比喻生灭、不生灭。于空相摩,于二手掌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这个[涩]比喻作往生三途;[滑]比喻人天道;[冷]表示二乘道,声闻跟缘觉;[热]的话就比喻权教菩萨,诸相。
直接解释一遍,说:阿难!就像有个人,手足逸乐苟安,不图振作,身体调适得很好,突然忘记了自己的色身的存在,因为没有苦乐的刺激,所以忘记了。所以,性无违顺,本来是没有违顺、苦乐种种的这个感受,这个人无端起妄,用二个手掌互相搓摩,在空相摩,于空相摩,就是根尘相对,因此产生了涩滑冷热种种的感受诸相。[涩]比喻三途,[滑]比喻人天,[冷]比喻二乘,[热]就比喻权教菩萨。
[此显受阴即藏性]。表示受阴当体非因缘,非自然,就是藏性。[以下开一心法为四阴]。开一个心法为四阴——受、想、行、识,我们上次已经讲过了。[受即遍行五心所中受心所],因为它的觉受特别的强,[以领纳为义]。所有一切众生,只要碰到一切事情,五根攀缘五尘,一定会有种种的领受、领纳,所以,这个受心所,在五十一心所法特别的强,因此特别的列出来。
[领纳违(苦境)、顺(乐境)、俱非(不苦不乐)、境相,而生苦、乐、舍],这个舍是[(苦乐双舍即不苦不乐也)三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这比喻说,一切众生所有的感受,不是苦受就是乐受,要不然就是舍受。[虽诸识中,皆有受心所,而前五识根境相对,受之用偏多,受之力最强,即以五识为受阴。此文就自法为喻,以身识领受触尘之境],因为用二手手掌搓摩。[但事出假设,又偏约身识,故得为喻耳]。用身识来比喻,眼识、耳识、舌识、身识,用身识来为自已作比喻。
[譬如有人,即假设有此一人,手足宴然安静,百骸调和顺适],就是没事儿。[此喻真如不动,性德自如。忽如忘生者:忽然忘其有生,即不知有身之谓也]。也就是忘记了色身的存在,因为没有太多的刺激。[大凡人生,有苦有乐,觉得有身,而受苦乐之境,若无苦乐,即不知有身。忘生,亦可作忘身解,尚且不觉有身,而安知有受耶?违是苦受,顺是乐受,苦、乐两无,并身亦忘,正属舍受]。这个舍受在唯识学里面讲叫做痴受,或者是叫做无记受,也不能分辨苦、乐,也不能说他有觉性,因此叫做痴,痴受或者叫做无记受。[喻心体离念,无受阴故,以舍受难破],舍受难破就是没有办法觉察到。为什么难破呢?因为难以觉察,不苦不乐就很难觉察,落入比较微细的痴受。[故下只约苦、乐]容易觉察到的[二受破]。
[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就是在虚空,在虚空当中[相摩者:无故即无端起妄];无端起妄就是六祖讲的:无端起知见,情存一念觉,宁越昔时迷。就是我们莫名其妙的就起知见,知见就是头上安头,本来真如自性心性不动,莫名其妙就加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知见立知,知见本身是通达如如不动的涅槃妙性;可是我们现在不是,把真知转换成妄知,所以叫做头上安头,就是六祖讲的:无端起知见,莫名其妙的就头上安头,莫名其妙的就起无明,情存一念觉,我们想要修行,那就是妄,不知道行本来无可修。
[二手于空相摩,即根尘相对],六根对六尘,[亦可指生灭不生灭和合],我还是告诉诸位,和合是绝对有语病的,不能作这样如此解,平、等量齐观,才可以讲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男跟女结婚就是等量齐观,平等、分量一样,才可以这样讲,记得!生灭如果跟不生灭和合,我们永远没办法了生死,因为和合就是:不是左边高就是右边高,这个一定要认清楚这个语病,大悟的人绝对不会这样讲。就像虚空,从来就不与诸相合;但诸相不能离开虚空,要如是体悟。因为生灭是妄,不生灭是体,生灭是没有体性的,不生灭它是有体性的,一定要了解,这二个不是平等的东西;生灭是不生灭的影子,投影而已,也就是意识心本身就是性所起的影像而已,并不是真实性的东西,所以,二者不能和合,却不能相离,如是解,才是真正悟道的人讲的话。
[三细俄兴,六粗竞作]。我们翻开《表解》,三细,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一些初学佛法的人,这一堂课听了以后,他就会还给师父,下一堂课来,他就会忘记。忘记以后再重新再提醒,没办法的事情。诸位看,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做无明不觉生三细呢?一就是业相,我们所讲的相分;二就是转相,就是我们所讲的见分,把转真智为妄见;第三叫做现相,就是妄现境界。境界为缘长六粗,第一就是智相,这个智相不是智慧之相,是分别心的意思。第二、相续相,二六时中我法二执不断,没有办法断,相续相,你时时刻刻,任何一个众生他开口,他一定是[我];就是修行了二十年,他对法上的执着还是很难破,总觉得自己很有修行,卡在一个[我]在修行。第三、执取相;第四、计名字相;第五、起业相,就是造业了;第六就是业系苦相。
我们业就像绳子,不只是蚕是作茧自缚,一切的众生都是作茧自缚。佛陀说:单纯是需要智慧的,生命的单纯就接近于真理,我们因为不能单纯的过日子,他的苦就会跟在后面,本来我们好好的人生,我们把它搞得很复杂,单纯的生命是需要智慧的,这是佛讲的;但是,我们因为没有办法过单纯的生命,硬是要过复杂的生命,所以,我们的苦就一定会跟在后面,本来家庭好好的,对不对?他就外面又搞一个家庭,就变成很复杂了!这个钱够用了,还是不少呢,还搞一些股票,投注下去,套牢了!众生就是没有办法活在单纯的世界里面。如果我们能够复杂的生命,转变成单纯的生活,能够知足,能够时时刻刻满足,运用智慧,能够把我们所有的欲望降到最低点,这个是有智慧的人,也懂得生命的艺术。
所以,不只是蚕叫做作茧自缚,人就是作茧自缚的蚕,因为我们不懂得把生命单纯化,我们就是吐蚕丝,这个丝就是业,吐了贪心的这个丝,就是业的丝;吐了嗔恨心的丝,吐了愚痴的丝,我们一直作茧自缚,一直缚到死,仍然没有办法挣脱名、利、色三关。人的一辈子,名、利、色,还有家庭,再来就是睡眠,占了一个人的生命99%的时间,还拨出一点点一点点时间来听个《楞严经》,一听就困了。所以,这个世间要讲到修行还真是难,还拨出一点点的时间来听经闻法,还觉得自己很伟大,众生很难救的!
则三细俄兴,[俄]就是突然,就兴起了。六粗竞作,[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等触,即妄现受阴之相]。所以,记得,一切法不受,叫做正受,这是佛讲的;无论你接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统统是妄,因为所有的受都是幻;但是,不是说没有苦、没有乐、没有舍,不是这个意思,是说苦无实性,能放得下苦,不是世间没有苦。如果你的世间没有苦,又不是大愚痴!对不对?苦,但是苦无实性,所以,知道说苦是生灭的,就尽量忍,这个是佛的境界。我们一般苦就牢骚、抱怨、痛恨,就增加生命的第二重负担。所以,没有学佛的生命是输二次的,学佛的生命观刚好抵触,我知道苦,苦无实性,忍下来进入第一义谛,苦化作心地的安祥,所以,没有输。可是,众生苦已经输一次了,在苦当中妄生恨,加上恨,恨老公抛弃我们;恨老婆跟人家跑掉,恨儿女不孝顺。这个缘起法当中已经很苦了,还加一层恨,就输了二次,生命种种的煎熬跟痛苦。所以,了解苦无实性,乐也是无实性,众生你在追求快乐的当中,要了解它是生灭的东西。为什么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为什么?无论时间、空间、人事时地物,无一法非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幻化的;没有一样事情不是缘起的,缘起它就是如幻。你眼睛看出去的、耳朵听到的,没有一件事情,人事时地物,乃至时间、空间,没有一件事情是真实性的东西,推究其体性,没有一样不是缘起、不是如幻。所以,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等触,即妄现受阴之相。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先举喻,此法合。一切受阴虚妄,自当比例而知,亦如摩掌,妄生觉受。此喻即自法,但能了喻之妄,便知受阴之妄也。藏性不动,本来无受,即喻中有人喻藏性;宴安调适喻不动];比喻不动,[无故二掌摩空喻无端妄起无明,不生灭与生灭和合,妄生三细六粗,故有涩、滑、冷、执诸相。涩喻三途苦受,滑喻人天乐受,冷喻二乘滞寂枯受,热喻权教事修等,触指乐受等,以上皆明从真起妄。初举喻合法竟]。为什么叫从真起妄呢?其实真从来不起妄,只是我们不觉悟而已。所以,我们没有发现真理,为了解释方便,为了解释第一因,为了解释无明,只好这样讲,虽然说它是语言、文字;可是,这个观念还是挺重要!
诸位法师,将来你要上台弘宗演教,你要成为善知识,这一点你可不能弄错,真是绝对从来不起妄的,真若起妄,我请问你:佛有没有真如?佛有真如。再请问你:真如莫名其妙又起妄,无端又起妄,佛的真如会不会变众生?会啊。真如如果会起妄,就表示成佛会变众生。诸位!真如是绝对,记得!就像虚空的绝对,它一直存在,法性本空,就是绝待,就是绝对,任何的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发生任何事情都跟本性无关,这个世间无论是宇宙成住坏空、人的生老病死,都跟本性无关。悟道的人,于涅槃妙性当中,求其生老病死、迷悟、圣凡、苦乐,尽不可得,真从来不是妄,讲:真起妄,是为了方便说。为什么我在这里一直重复呢?在座诸位出家众,将来会成就法师,不能不对妄本无因、知真本有,达妄本空的道理了解。达妄本空、知真本有,通达妄心、妄识本不可得,知道真心、如来藏性本来就存在,所以,问题是迷跟悟。但是如果你讲悟,这个也是迷,因为头上还是安头,见性大悟是对众生讲的;性相一如,平等不二,是对究竟义讲的。所以,如果说你认为有一种人他叫做开悟,那是对众生讲的说这个人开悟,而真正的悟道,进入绝对的性相一如,没有悟这个名词。头上安头,从来不迷,又为什么要加一个悟?绝对的虚空,需要加一层绝对吗?绝对的虚空,无量劫来,无始劫来,本身就存在;讲无量劫、无始劫以来,这个仍然是妄。何以故?自性没有过去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哪有无始无明,哪里有无始无终这个名词?既然过去心不可得就表示无始;现在心不可得就表示没有现在,所以,[回归当下]这个也是方便说;未来心不可得就表示无终,时间、空间是因为心影现出来的,心若不住,哪有终点?没有过去的起点,没有现在的当下,没有未来的终点,所以讲无始无终,仍然是方便说,在众生受到时空的受限性的时候,为了破除众生的[第一个]时间观念。
外道讲:七千年前,或者七万年前上帝创造天地万物,那么,七万年前、七百万年前是什么?七亿年前、七十亿年前是什么?你硬要讲最初那个因,那个就不是最初。所以,佛有苦衷,在没有悟道的时候,很无奈的才讲无始无终,既然讲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时空本是妄,妄本不可得,不可得中就是绝对的空性,绝对的空性就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所以,在佛的真心里面,所有的相都是真如,也就表示没有生灭的意思。所以,山河大地无论如何变动,涅槃妙性一直没有增减,如是体悟才是佛的弟子。
[午二 就喻详辨]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幻触,即身识所觉之触受。空中本来无物,但是二掌相摩妄生诸触,虚妄不实,故称为幻。上二句双标二途],二途就是:是空来?或者是掌出?意思幻处到底是从空来?或者是从掌出?都不是,叫做二途。二途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从二个角度去讨论,到底这个身体的触,是从虚空来的吗?还是从二只手掌相摩,而产生的触?[究其来处]。来好好的讨论,到底这个触受,二掌相摩的触受,是从虚空来吗?或者是二掌相摩产生触受?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这个意思就是:如是阿难,假设说这个触觉是从虚空自己跑出来的,好!虚空既然能够触掌,为什么虚空不会来触你的身体呢?为什么一定要去触掌?因为虚空是绝对啊!是不是?到处都是虚空,身体以外,哪一处都是虚空啊,为什么一定要触你的掌?所以,佛底下这一句讲得非常好:不应虚空选择来触,因为虚空又不是有情、有感情的,它是绝对的存在。不应该虚空自己选择,人类有感情、有智慧,来选择一二三四五六,或者选择地方,虚空哪里?虚空既能触掌,当然可以触身,为什么它自己会来选择?就表示虚空来的触尘是错的、是不存在的。
[此下详辨推破。先正破空来,身之外皆空,若从空来,既然能触于掌,何以不触于身?空无知觉,不应虚空,有所选择,喜来触掌,不喜触身也]!它不是有情,有情才讲喜欢不喜欢,虚空不是这样。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注意听,我们先把义理贯串起来,如果这个触尘,身体的触若从掌出,意思就是说:掌应当自己出,这掌自己会出触,应非待合?那又何必要等到二只手合起来搓摩,才产生触尘呢?掌不能自己出这个触尘。再讲一遍,如果说这个触尘,是掌、从掌自己跑出来的,那就不必等到二只手搓摩才叫做触尘,自己就会跑出来。又掌出故,掌能自己跑出触尘,那么我们晓得,二个手掌可以跑出触尘,合的时候掌知道,因为有这个触尘;好!离则触入,因为自己会跑出来,当然就会跑进去了。离,二只手掌分开来,就应当有触尘、触觉可以入。诸位看这里!(法师举起双手掌),二只手掌,假设说:左掌自己会跑出触尘,事实上没有啦;右掌也跑出触,佛就问:如果说掌自己跑出触,那又何必,为什么要等到二手搓摩才产生触?
再来解释,如果说掌出、自己会出,掌自己会出,就不需要待合才产生触,底下说,又掌出,二个手掌自己跑出一物触尘,合的时候,掌知道有触尘了;离的时候,这个东西会跑进来,从哪里出就从哪里入嘛!合则掌知,合的时候,二手合掌的时候,有这个触尘能够让你知道;把二掌分开的时候,就应当有触觉可以入,就好象有一种东西要跑进去,触入。臂、腕、臂的下端和手掌相连的部位叫做腕;骨、骨头,髓,最内部的叫做髄。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一定有可以觉察到,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意思就是事实是没有。何待合知,又何必等到合掌的时候才知道,要名之为触?意思是这个手掌没办法自己产生触尘,要二只手。如果说掌可以自己出来的话,合的时候,你知道有触尘产生,那么,二掌分开来,那个触变成自己会跑进去,因为从哪里出,就一定会从哪里入,身体好象有一种触尘跑来跑去的。
[此正破掌出。约未合不出],未合就是未合二掌前,这个触尘为什么不会产生,不出就是不会产生。就未合掌前,触尘为什么不出来?[既离]为何[不入],离就是把二掌分开来,为何没有感觉到触尘进入这个身体,在身体的骨、髄、腕跑来跑去?为什么都没有?[两途而破]。就是不存在,表示从掌出是不对的。[二应字皆当念平声。初二句谓若此触受,是从掌中而出,未合之前],二掌没有合之前,[应当即出,应非待合之后方出?又掌出故下,合则掌知触出,有出必有入],离的时候就很清楚的知道,有一种触尘灌进去你的手掌,在身中跑来跑去。[离时则应知触入。如果有入,而手腕肘臂],肘就是上臂和下臂相连的关节部位,叫做肘。[以及骨髓,应当亦要觉知,此触入时踪迹,在于何处?必有觉心,知出知入,则此触受,自有一物,在人身中往来,尔时即可名之为触,何待合掌而知,要名为触耶?二就喻详辨竟]。为什么要等到合掌?你掌自己出是没有道理的,掌自己出是不可能,也没有道理的。
[午三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应当知道,受阴本身是虚妄的,求其体性不可得。本非因缘,不能讲它是因缘;非自然性,也不能讲外道讲的无因,也不可以,不坏缘起法。
[是触受非从空来],不是从虚空来。[非从掌出之故],单掌不能出触。[当知举体虚妄]。意思是你所有的感受,其实是不实在的。[本无生体曰虚,循业伪现],为什么叫做伪现?摆在你前面欺骗你的真心,你不知道它是虚伪,伪现就是妄现。[(二掌相摩业也)曰妄。此句结其相妄,下二句结显性真]。这几个字什么意思?这一句就是:你要修行,一定要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妄相当体即空,你要结显性真,只有那个如如不动的真心,才是你要找的,这个才是生命的真谛,才能究竟得到安稳解脱、快乐幸福的人生。[谓观相元是虚妄,观性究系何物耶?曰本来是非因缘,非自然之妙真如性],非因缘就是讲当体即空,它不是因缘法;非自然性,也不能说它是无因,因为它仍然不能坏缘起;但是缘起自性本空,要再更进入大乘的究竟绝对的思想。所以,二乘人所执着的因缘法,佛破了;外道所执着的无因论也破,这个就表示说:万法、受阴,所有的感受都是妙真如性,但莫于受住着。[此二句解见上科。二受阴竟]。上面都有解释。
[已三 想阴 (分三)]
[午初 举喻合法]
[二 就喻详辨]
[三 结妄归真 今初]
底下是想阴,[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
底下想阴,用空想的。阿难,譬如有人,变说酢cu梅;[酢]就是我们[醋]的古字,有人一讲到这个梅很酸,酢梅就是酸梅。一讲到酸梅,口中自然出水,没有吃到酸梅,只是听到而已,口中自然流出口水。思蹋悬崖,蹋就是足践,就是脚站在这个悬崖边,只是用想的而已喔!前面只是用谈的,没有吃到酸梅;现在只想到站在悬崖的旁边,足心酸涩;我们自己做梦就梦过,跑~~突然从悬崖掉下去,突然就醒过来了!每一个人都会做过这种梦。如果晚上水喝多了,晚上就一直急着要找厕所~~没有吗?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是不是?
[此显想阴即藏性]。想阴当体即空就是藏性。[想亦遍行心所之一,以缘虑为义],以攀缘思虑来作定义,什么叫想?想就是攀缘外境,同是思虑。也可以讲缘虑为义,这个也讲说对内,单一的,缘虑就是;对内攀缘那个能思虑的,叫做想。如果把二个字分开来,会攀缘思虑的,这个叫做想;那么单一的,如果说缘虑,也就是从内部来讲,这个思虑,它能够缘到内在里面的,想的比较深叫做思,所以,用[想]包括一切。[能安立自境分齐]。自境分齐,譬如说:眼对色来安,眼安色尘;耳安声尘;缘虑就是意识所安。意识安什么?意识就是安想,就是安缘虑,叫做自境分齐。安立自境分齐,也就是说:六根都有自己的范围,分齐就是自己的范围。眼对这个明、暗,还有色、空这个范畴。耳朵才对动静,自己安自己的范畴,那么这个意识心就安什么?安缘虑。
[诸识虽皆能安立自境,而意识偏强,以能缘虑三世境故],能缘过去,能缘现在,能缘未来。[即以意识为想阴。此亦就自法为喻,单取意识之悬远想像。譬如有人,亦假设一人,谈说酢梅(以梅酸如酢故以称之),口中自然水出。酢梅是所想之境],并不是真正吃到了酢梅、酸梅。[梅虽未食,但谈说悬想,即能令口中出水,故下文云,想阴是融通妄想]。为什么要讲融通呢?融通内外,色、声、香、味、触,融通里面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融内外叫做融通妄想。
[昔日曹操出兵,兵行失路],走错路了,迷路了,[口渴无水。乃下令曰:大家速行,过去不远有大梅林,梅子甚多,可以摘食。兵闻梅想梅],曹操的兵就想到要吃酸梅,[口中水出,操有权宜],曹操有权宜,[知望梅可止渴。又谭子云:有言臭腐之状,则辄有所哕;闻珍羞之名,则妄有所咽者],这什么意思呢?[有]就是有的人,[言]就只是说一说而已。有的人这个嘴巴只是说一说;哎呀!这个臭豆腐很臭啊!或者是这个尸体很臭啊,腐烂了!只是讲而已。譬如:检察官、法医到谋杀的现场,这个人已经死了一个礼拜了,尸体臭不可闻,一般人没有因缘接触尸体,恶臭、流脓。这检察官、法医就说:我们干这个职业的,老是跟这个尸体接触,很臭。旁边的妻儿一听到,哇!就跑到后面去。则辄有所哕,这个[哕]就是呕吐的时候只发出声音,而吐不出东西来,干呕的意思。只听到这个尸体很臭很臭,呕吐的时候只发出声音;但是吐不出东西,叫做哕。如果这个色身这么可爱,死的时候为什么那么臭?所以,佛陀在《阿含经》讲:这个色身要存烧想,你所可爱的东西,放一把火烧了,要常常这样观想,叫做烧想。就是你觉得世间上什么最可爱的,佛陀教我们:你观想一下,放一把火烧了试试看,烧后成灰,那到底可不可爱?那个可爱,你所有对这个相上的执着,你会冷却三分。爱得死去活来,发生一场火灾,看到尸体被烧到焦黑,那个可爱、那个美都没有了,没有了!这个世间,看到究竟处就不会迷惑。
才闻到珍馐,哎呀!这个很香啊,香喷喷!尤其我们现在电视节目,美食专家,要炒几分钟、要什么浸泡、要加入什么佐料,听到这个珍馐不得了!还没有吃到就妄有所咽,好象吃到了。最近在广告这个粽子,粽子里面是包什么什么的,谈了以后,好象是很想去吃一颗。有一个小姐说一天吃三颗粽子,眼睛上长了针刺,因为那糯米做的东西,还是不能吃太多。以前我妈妈说,偷看人家大便的时候会长针刺,结果不需要,吃粽子就会长针刺,长针眼。[非妄而何也?思踏悬崖,足心酸涩者:悬崖未登],还没有登到悬崖,[只思践踏,而足心酸涩。与酢梅未食但谈说,而口中水出,可以类推而知,同一例也]。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此法合。前举二喻,皆自法为喻,都是意识悬想之境],为什么悬想?不是亲临其境,你也没有吃到酸梅,也没有真正站到悬崖边,统统没有!所以,[举体虚妄],我们的想举体是虚妄。[一切想阴]都是这样。[当知亦复如谈说酢梅,思踏悬崖,同一虚妄。一喻顺境之想,一喻逆境之想。初举喻合法竟]。顺境,吃到这个酸梅是顺境。站在悬崖旁边就逆境,统统是妄想。
[午二 就喻详辨]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阿难!如是酢[梅之]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意思是说:为什么会跑出口呢?阿难,如是酢梅之说,产生口水,绝对不是从梅而生出口水,也绝对不是单一个口就会生出口水。
[酢说文字不足,应云酢梅之说,所引之水,不从酢梅而生,非从口入而出,此双开两途,以明想妄非实]。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先解释一下:如是口中,为什么产生了水?阿难!这种情形是怎么产生的呢?好!你来究竟分析一下,到底这个口中之水,第一个,若梅生者,如果只有酸梅产生的,梅合自谈就是酸梅自己说话了:我很酸喔!如果这个口水是单一的酸梅所产生的,那么,酸合自谈,又何必待人说?我们都知道,酸梅不会自己说:我很酸!一定要人说,何待人说?是不是?所以,这个酸梅不会自己产生口水的。好!第二个角度,若从口出,如果说这个口中的水,是口中自已产生口水的,自合口闻,那么,你这个嘴巴,自己就会听闻到酸梅,酸梅,嘴巴自己就能够听闻,自合口闻,口闻就是嘴巴有听闻的能力;我们都知道,能听闻一定是耳朵,嘴巴不能听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如果这个口水是嘴巴自己出的,不必借重于耳朵,好!那么,就是自合口闻,那么,嘴巴自己听闻就好了,又何需待耳朵听闻说:嗯!酸梅是酸的,口水才流出来。意思就是:单口不出口水,只有嘴巴,不能产生口水。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这个水,如果只有从耳朵听闻,耳朵听闻,就自己会产生水,那么,耳朵为什么不会流出口水?你也从来没有看过耳朵会流出口水。所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这在表达什么?一切法无生,缘起而生,缘起生,就是一切法无生,缘生就是妄想生,就是妄生,虚妄而生。
诸位!梅不自生,口不自生,耳不自生。再讲一遍:单一梅不生口水,单口不生口水,单耳不生口水,三个加起来产生口水,却是妄,每一个单一分析却是无生,无生加无生加无生,其实仍然是无生。那么,缘生,其实空性就是无生,所以,缘生就是幻,这个重点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口水是缘生,缘生其实就是无生。单一去分析、剖析每一个相,其实当体即空,就是无生。那么,无生,虚妄缘生就是无生,这个在强调这个。
[梅生口入,皆指水言。如是口中之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若谓此水从酢梅而生,则梅合当自谈,自出其水,何待人说而后口中水出耶?梅不谈,则此水不从梅生也,明矣]。酸梅不会自己说:我很酸!叫做梅不谈;这个文字太简单了,实在简单,因为简单到实在看不懂。梅不谈,意思就是酸梅不会自己说:我很酸!要看这个,还是要有一点功夫。
[若谓此水从口入而出者,则闻酢梅者,应合是口,何须更待耳闻],如果说口中水是嘴巴自己跑出来的,则闻酢梅者,应合是口,那么,听到这个酸梅,应该是口自己讲自己闻,[待]就是借重于,这个[待]用[等待],力道不大,要[借重于],又何需更待、更借重于耳朵来闻?这个就完全符合注解的意思,又何必借重于耳朵的闻呢?[而后口中水出耶?口不闻],口当然不能如耳之能闻。[则此水非徙口入也,明矣]。因为口也不生口水。[若触耳闻酢梅,故有水出者],如果这个触动了耳闻,这个[触]就是触动。若触动了耳闻,这个酢梅所以才有水出者,[则此水何不从耳中流出],为什么听了以后,却这个口水从口中流出来呢?[而转从口中流出耶]?意思是:单耳也不能出口水;那么梅、酢梅不能出口水;单口不能出口水;单耳也不能出口水。要梅、口、耳缘起,一切法本来无生,现在缘生;所以,缘生如幻,缘生就是无生,无生,缘起如幻,好象有那么一回事儿,好像真的有东西很好吃;又好象有那种东西很难吃,我们被绑死在好吃、不好吃的烦恼里面。[耳不出,则此水非耳所致也],这个水不是耳朵所致,[又明矣]。
[思踏悬崖,与说相类]。
前面举酢梅,这个例子已经很足够了,推论到说单单用想像的思踏,一个人一想到站在这个悬崖边,快掉下去的时候。与说相类,与口说,[说]就是口说,口说什么呢?酢梅,相类就是相类似,相似类就是可以类推,[相]就是相似;[类]就是可以类推,意思就是在这里不重复讲的意思。思踏悬崖,与说相类。
[思想自身,足踏万丈悬崖之上,足心酸涩,与口说酢梅相似,可以类推。若合上文如是崖想所生酸涩,不从崖生,非从足入。若崖生者,崖合自思,何待人想,若从足入,自合足想,何待心思?若独心思,此酸涩何不心中而出?若知此水与他酸涩,二处皆无所从来,则幻妄称相也,明矣。二就喻详辨竟]。所以,你眼睛看、耳朵闻,一切尽是幻,幻当体即空,心性如如不动,即是真。
[午三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而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准上可知,此结相妄性真]。诸位!相妄性真,这个道出修行的根本,就是不可以在相上妄加种种的言语、种种的推论、种种的诤论、种种的阐释,就是在相,相是妄,没有任何的语言,没有任何的文字,没有任何的思虑,直契无生,就是性真。[昔黄山赵文儒,亲觐],[觐]就是觐jin见。[圆通善国师],觐就是亲见了圆通善国师。[有省颂曰]:[省]就是令人省悟,有省颂曰,令人省悟的偈颂说:[妄想元来本自真,除时又起一重尘,言思动静承谁力,仔细看来无别人。三想阴竟]。
回去把这段用笔起来解释一下,用邮寄的寄过来给我看一看;我看还是自己讲比较快!妄想元来本自真,妄想元来当体即空、当体寂灭,其实本来就是自己的真心。你动一个念头,想了除去这个妄想的时候,又变成另外一层妄想,除时又起一重尘,尘就是妄想。说:我要把妄想除掉!叫做妄上加妄,记得!歇即是菩提,放下就是,无可讨论。言思动静承谁力,[言]就是语言;[思]就是思想,一切语言、一切思想、一切动、一切静,承谁力。到底是依靠什么力量而有作用呢?仔细看来无别人,无别人当然就是真人了,妄处体空,即真心处,仔细看来无别人就是真心,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在作用。
[巳四 行阴 (分三)]
[午初 举喻合法]
[二 就喻详辨]
[三 结妄归真 今初]
行阴就是念念生灭,相续不断。[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
[踰]就是超越。这用暴流、波浪后流推前浪,来比喻意识心生生灭灭,灭灭生生,前念灭,后面一念又起来,用这个生灭的意识心,来比喻作波浪,波浪来比喻作意识心,一波又起,一波又灭~`生生灭灭,灭灭生生。阿难!行阴就像一波一波的暴流,这个波浪一直往前挺进,前面波浪灭,后面的波浪又起,前际后际,很有次第的,不相踰越。阿难,意识心也是这样子的,前念灭,后念生,意识心就像暴流。
[此显行阴即藏性。行即五遍行中思心所,能驱役自心],所以,这个思心所比想心所更微细。[造作善不善等业],内心里面,我想要去造善!就坚持善;我想要去造恶!就坚持恶,你看世间的恶人就这样子,那坏到极点了,杀人放火,还自己觉得自己是站在正义的一边。[即是业行;于百法中,摄法最多,以造作迁流为义]。这要画双红线,我们对行阴不了解,这四个字就是,造作就是身、口、意,身口意造作,意识生灭迁流,就是这个意思。相是迁流,性就化做一念的妄动,仍然是迁流。[虽八识皆有迁流,而第七末那识,恒审思量,念念相续不断,迁流最胜,即以七识为行阴]。七识就是第七意识,这个我们在唯识学都有讲过。[喻如暴流,波浪相续:即陀那细识],第八意识的微细意识叫做陀那细识。其实七八二识没有办法分离,第七识如果分离,把第八识分离,那就是见性,金刚道后异熟空,陀那细识就是这样子。[习气所成,念念生灭,各有分齐,前不落后],前念不落后念,[后不超前],后念也不超前念。[故曰:前际后际,不相踰越(即超越)也]。没有互相超越。
[此阴有粗、有细],粗就是容易觉察,面对外境的执着,很容易觉察;细,在对内,牢执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这个难!要八地、九地、十地菩萨以上,才能觉察到,这个太难!此阴有粗、有细,[若究根心潜伏之本],如果就这个根本之心,这个行阴,微细的意识心,潜伏的根、之本,[乃比前受、想为细]。比前面受阴、想阴更为微细,更为微细是什么意思?更难以觉察,这个就是动念即乖,禅宗讲的,就是行阴,动念即乖。
[如本经十卷中云:‘乃同分生基,沉细纲纽’是也]。这什么意思呢?同分生基就是同分妄见、共业的根本难以觉察,[基]就是一切的根本,同分妄见、共业之根本。沉细纲纽,[纲]本来是事物的要领;[沉]是什么意思?它不是浮,沉就是说:其形相微细,潜伏在微细的第八意识里面,很难去理解、去探讨,很难去观照到。为什么形相微细?因为刹那生刹那灭,一般人没有这种功夫观察到,能够在白天控制得住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在晚上睡梦当中,那一刹那生刹那灭的执着,那更难!不要说晚上,就是晚上没有作梦的时候,我们的指甲,第二天指甲会长、头发会长,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行阴。行阴一直执着这个第八意识,根身、器界、种子幻化出来的,会让他成住坏空,成长、生老病死,所以,这个成长就是这样子,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一直在往前推进。因此这个行阴的形相非常的微细,刹那生灭,一切我法二执之所依,这个就是[沉]。[细]就是微细,[沉]就是潜伏得很深的地方;[细]就是形相刹那生灭难以观察;[纲]就是事物的要领;纽,它本来的意思是带子交结的地方,这个带子打结的地方叫做纽;或者是扣子,我们说[纽扣],其实这个就是;[纲领]就是重点、事物的要领。讲一句实在能够贴切的就是:第七意识的行阴是什么?它是同分妄见、共业的根本依靠,同时又是非常的微细,沉伏在第八意识的深处,你难以觉察的形相,刹那生灭,这个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地方,[纲纽]就是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指行阴。
[然内由此念,则外之造业趣果,无量粗相,似暴流之不可遏],[遏]就是阻止。[故约迷位],迷位的众生位来讲。[则细隐而粗彰];细就是:细的意识是隐藏起来的,细识隐而粗,粗就是粗识,粗糙的意识,则细识隐而粗识彰。[约修位,则粗尽],粗的意识尽了,而细的意识才显露出来。所以,修行要先能够从观察得到的先除、先除掉。譬如说六根攀缘六尘,从这个地方下手,再来就禅三昧的功夫;再降伏内在的生灭意识;再来,首楞严三昧;到最后,无明的微细意识全断,一步一步来~[而细显。今约迷位,故喻暴流]。因为是迷嘛,所以叫做暴流。
[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此法合]。行识就像暴流,[诸行无常,念念迁流,相续不断,亦复如暴流相似,虽无间断,实则生灭不停。孔子一日在川上],在河川上,[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个[逝]就是消逝的水,就像这样,一波又一波的消逝,不舍昼夜,这其实是在表达生灭法,不舍昼夜,这一句就是诸行无常。逝者如斯夫,哎呀!这个河川的波水,一波一波的前进又消失,就像我们现在诸行无常,生生灭灭,灭灭生生,这个生灭竟然不舍昼夜,[不舍]就是不分,不管白天、晚上,都是无常![幼时读书,但读其文,未谙其义,迨学佛之后,方知孔子,亦是叹诸行无常,如逝波之不可挽!庄子喻如夜壑负舟],晚上在深壑里面;山谷叫做壑,负舟就是承载这个轻舟。晚上在这个深壑,轻舟这样走过去,到了第二天,哇!走了千里了,就表示速度很快![即念念迁流不觉之意。初举喻合法竟]。
[午二 就喻详辨]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解释一遍:阿难!如是急促、浑浊暴流之性,不是因为虚空而生,也不是因为水而有;也不是水性;但是,也不能离开虚空和水。
[此双约空、水、即、离破。谓如是暴流之性,不因空而生],[空]就是指虚空,不是因为虚空而生。[亦不因水而有,亦非即水之本性,此标不即空水矣;亦非离空水外,有此暴流,此标不离空水矣;破意在下,空喻真如,水喻藏识,行阴非即真如藏识,非离真如藏识]。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解释一遍:如是,阿难!如果这个浑浊、急促暴流之性,会产生这种暴流,如果是因为虚空而产生的,那么,在这里会产生暴流,另外一个虚空也一定会产生,则诸十方,无尽的虚空就会产生暴流,成无尽的暴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因为虚空没得选择,这意思是说:暴流不是因为虚空而产生的,如果因为虚空而产生暴流那么,十方都会淹水,都变成暴流。
[此非即空。若谓暴流因空而生者,则十方有无尽虚空,当成无尽暴流,如是则世界众生,自然都在水中,俱受飘沦沉溺之苦,今虚空无尽,暴流有尽,则知非因空生明矣]。[明矣]就是很明显的不是,这个暴流绝对不是来自于虚空。[法合:空合真如;暴流合行阴。真如周遍常住,是无尽,而行阴若从真如生,亦应无尽,则佛菩萨俱应永受生灭,而不能破行阴],所以,我告诉你:真如不守自性,这一句话是不对的,大悟的人不会这样讲。这一句话就是:真如如果会不守自性,那么,成佛会继续不守自性,会继续变众生,人就永远没有办法成佛,诸佛菩萨,因为真如会不守自性,所以,佛菩萨就俱应永受生灭。所以,这个观念是错的,悟道的人不会这样讲。[而今行阴生灭迁流是有尽]。就是说,真如绝对不会不守自性,真如从来不生不减、不灭,没有增减、生灭都没有,生灭其实是妄,是不存在的,而今行阴生灭迁流是有尽的,所以,能够破这个生灭、了生死,可以成佛,[故非即真如]。
[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若这个暴流之性,是因为水而有。[若此暴流之性],这样子接下来:若因水有,你这样才看得懂,现在是讲到暴流。如果这个暴流是因为水而有,那么,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如果说这个暴流之性,是因为水而产生的,那么,就变成有能还有所,则此暴流,性应非水。为什么?因为它变成有能所相,若因水有,才有暴流的话,就像父亲生了一个儿子,儿子绝对不是父亲;如果说因为澄清的水会产生暴流,这个暴流就一定不是水,则此暴流,性应非水。为什么?水是静止的、澄清的;暴流是浑浊的、是急流的,所以,则此暴流,性应非水。为什么?若因水有,就像父亲生了儿子,儿子一定不同于父亲;就像树生了水果,这一棵树生了水果,水果一定跟树的相貌不一样。所以,如果这个暴流,是因为水而有,就变成有能所,能生的水,所生的暴流,这样才对。
再讲一遍:如果这个暴流是因为水所产生的,那么,就必须建立能所,为什么?水是澄清,能生,暴流是所生,则此暴流,性应非水。为什么?因为已经浊了。暴流是浊,性应非水,因为水是澄清的,由澄清的水能生暴流,浑浊的暴流。所以,这个变成能所必须要建立,[有]就是能有;[所有]就是所生,有所有相,水性是能有,因为它是温和的;所有是暴流,暴流就是外表非常的急流,我们的水性本来是温和的;但是,所生的却是急流。有所有相,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说水产生了暴流,你必须建立在能跟所这个角度,有所有相,就是一定要很清楚的,有能生的水,还有所生的暴流,二种相同时存在,才可以讲,暴流是由水流所产生的。有所有相,今应现在,现在应当明白,同时存在二种相,有能生、所生,才可以说:暴流是因为水而有。所以,我们要了解,你说暴流是因为水而有,必须建立能生跟所生的关系,才有办法说:暴流就是由水而来的;但是,我们现在了解,暴流跟水它是一体的。所以,在这个地方是站在相的角度来论断。
再讲一遍:如果这个暴流的性质,是由静止的水而有,那就必须要建立能所的关系,就像父亲生了儿子,儿子不同于父亲;就像树木生了水果,水果不是那个树木、不同于树木,要能生、所生的相非常的清楚,才可以说水生出暴流。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暴流是浊,当然不是静止的水,有所有相,能生的水性,和暴流(所生的相),应当同时存在,建立能所,才可以说:暴流是因为水而有的;但是,如果没有办法建立,那就表示,暴流绝对不是因为水而有的,说暴流是因为水而有是不对的!你们有没有听懂啊?没什么反应,有一点困难是吧?有一点困难。我已经告诉过诸位:《楞严经》,如果是见性,就用本性来听;如果是意识心,他就一下子转过来,一下又转过来,没有办法!所以,用理解的方式要去理解佛,是绝对没有办法的;用推论的办法去推论佛,也没有办法的。所以,佛法不是理则学、不是逻辑学、不是推论学、不是玄学,就是这个道理。
[此非即水]。就是这个暴流之性,当然就不能说是水性了。[若谓暴流,因水而有者],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则此暴流之性]是急促的、是浑浊的,应当不是水的清净之性。[应非水之自性。何以故?暴流之性浑浊,水性澄清],无法构成能所。[水性为能有,流性为所有,能有所有二相,今应明白现在],一个是暴流浑浊,一个是澄清,是完全不同,要有二种不同之相同时存在,[方可说因水而有。喻行阴],色、受、想、行、识的行阴。若说这个行阴,[若说因藏识有者],就像父亲生了儿子一样,不同于父亲的面貌;那么,则行阴应当就不是藏识了。[则行阴性应非识性],就是藏性。能有所有之相,[能有所有之相,应当现在];是很清楚的能所,能有就是能生;就像父亲生儿子;或者是树木生水果,二种相都很清楚的摆在前面,才可以讲能所。[如树能生果,能生树,与所生果],相是不同的,树是树相、水果是水果相,同时存在,才可以讲能所。现在浑浊的水跟水其实是一样的。所以,不能说暴流就是因为水而有。因为没有办法建立能所嘛![分明可辨。今二相叵得],就是不可得,没有办法建立能所,所以,行阴生灭,即非藏识。[故非即藏识]。故行阴生灭,非即不生灭之藏识,这样看更清楚!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如果说暴流当下就是水性来讲,则澄清的时候,浑浊已经没有了,应当就不是水的体性。好!放下笔,这个没有听师父解释,不管你怎么思惟,都不能到达解脱的境界。诸位!这个譬如说浑浊的水(法师双手平举),水扰动浑浊的水,若即水性,若浑浊的暴流就把它当作是温和的水性、静态的、清净的水性,假设说这样子。如果你把时空定位说:现在这个浑浊的水就是水,这个观念建立了,浑浊的水这个才是真正的水,假设说你有时空的冻结的观念,你一认同说:现在浑浊的水就是水;可是,浑浊的水,它有一天会怎么样?澄清,澄清以后就变成非水,因为你已经定位,前面那个浑浊的时空的水,才是真正的水;那么,这个浑浊的水如果是水,那等它静止以后呢?浑浊性已经没有了,那就变成不是水了。如果你把这个浑浊的暴流的水性,就当作是温和的、澄清的水性,把那个时空定位,浑浊才是水性,那么,当浑浊的水沉静的时候,这个浑浊的相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就应当不是水的体性了,因为已经变了嘛!事实上,浑浊的水就是水。所以,这一段,浑浊不是水性是不对的。
譬如说一个人喜欢动怒,脸上嗔恨心很重,常常发脾气,板个脸孔,很不高兴,你说:这个就是他,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如果你把他定位说:这个才是他本人。有一天他学佛了,慈眉善目,如如不动,如果说:以前那个人他叫做人,那现在如如不动,慈眉善目那就不是人啰?懂这个意思吗?如果你把浑浊定位说那个才是水,那么,浑浊的水澄清就不是水了,意思就是不能这样讲。知道吗?浑浊的水还是水的本性,不管你怎么改变,它就是水,还是同一个人、还是同一个水。听得懂这个意思吗?好!诸位根器都很利,诸位小朋友,好好的听,大家都很有善根,老师下次会给你糖果吃的。
[此非即水性]。如果说这个暴流来讲,不是水性。[若说暴流即水性者,暴流浑浊,如即水性,则澄清时,浑浊已无,应非水之自体。喻行阴即是藏识,则行阴破后,应非藏识,何以必待行尽之时,藏识始现?故非即识性]。所以说,暴流就是水性是不对的,因为生灭不是不生不灭。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如果离开虚空和水,那么,虚空岂有外?虚空没有内外,一切都尽在虚空里面。水外无流,离水当然就没有暴流,离开水怎么会有暴流呢?暴流当然是水构成的,离水外就没有别的暴流。
[此非离空水。若谓暴流离空水者,水空圆满周遍,并非有外,岂能离空别有耶?水外亦复无流,岂能离水别有耶?喻真如圆遍,真乃无外,万法唯识,识外无法,行阴岂离真如藏识,而别有耶?既不即又不离,则行阴皆幻妄称相也,明矣。二就喻详辨竟]。
[午三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准上可知,四行阴竟]
诸位!行阴比较难,我们看行阴原文,师父简单再解释一下、强调一下,直接看经文解释就好,念念生灭相续的行阴,难以觉察微细的意识。阿难!行阴就象暴流,一波接一波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超越。行阴当知就像这样子,一念接着一念,生生灭灭,阿难!如是流性,这个暴流之性,不是因为虚空而生;也不是因为水而有;也不是水性,也不能离开虚空和水。如是,阿难,若说这个暴流是从虚空自然而生,那么,则诸十方世界,无尽的虚空,都会成无尽流,都会被淹没,因为从虚空而生暴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所以说:虚空会产生暴流是不对的。如果说:暴流之性是因为水而有,那就必须建立能有和所有,能有跟所有的关系,才能说:暴流是因为水而有。
譬如说:父生子、树生水果,要能生跟所生二相同时存在而建立,才可以说:暴流是因为水而有,但是,这浑浊的暴流是急、是促、是浑浊,性应非水,这急流之体性,当然应当不是水的体性,因为它是能有跟所有所建立存在。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能产生暴流的水是温和的,水性是能有;所有,这个暴流是为水性所有,外表是急流的。水性能有是温和,流性所有是急流,这个相,二相应当同时存在,今应明白现在,能生和所生、能有和所有,必须建立不同相同时存在,才可以说:暴流是因为水而有。若说暴流就是水也不对,暴流浑浊,当浑浊澄清的时候,这个水性变成消失了,应当不是水的体性。所以说:暴流是水是不对的。若离开空水,如果离开了虚空和水,就绝对没有暴流,所以,离开空、水、虚空没有外;离水也没有暴流,是故当知,行阴生灭,生生灭灭,灭灭生生,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缘起,相妄性真。
[巳五 识阴 (分三)]
[午初 举喻合法]
[二 就喻详辨]
[三 结妄归真 今初]
经文[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频伽我们在《弥陀经》里面讲是共命之鸟,一身二个头;这个频伽瓶,有一瓶却开两孔,所以,盖子形状像频伽鸟,称为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里面装着虚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
[此显识阴即藏性。识即阿赖耶识],第八意识,[以了别为义,能了别自分境故。以受、想、思],受就是前五识;想就是第六意识,思就是第七意识。[三阴,已分配前七识],受就是指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的感受;第六意识就是想,第七意识就是思,三阴已经分配前七识。[此当独指第八阿赖耶识。观本文之义,皆指第八识,以瓶外空喻藏性,瓶内空喻识性,祇因迷执成二,观下解自知。人喻众生,瓶喻妄业。瓶以频伽名者,频伽此译妙音鸟,瓶形像鸟,故以名焉。众生由业牵识走],业牵着识,[如瓶擎空行。瓶塞两孔,喻众生起我、法二执;空分内、外],我们现在也是,执着,就分成内四大、外四大,但是,我们很清楚,死了以后,我们这个色身的四大要交回大地。
这个世间是很公平的,如果你恐惧死亡,你必须要安慰自己、告诉自己,我们食衣住行,取之于大地,用之于大地,现在我们临命终要死亡了,我们又把这个元素回归到大地,其实是满公平的。你今天不管是吃素也好、吃水果、或者吃蔬菜,都从大地成长而来。我们就以吃素来讲,统统来自于大地,取之于大地,新陈代谢,吸取能量,而维持了这个色身的生命,其实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养活了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离开这个世间,其实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悲哀,只是四大分散,元素回归大地,它很公平,上苍对每一个人都非常公平。但问题就是说:佛法是心法,当你缘起了这个四大,你懂不懂得学佛?能不能破除对内的执着?能不能跟内外平等的心来相应?这个是重点。如果我们生命一出生、一直无明、迷茫到死亡,到底我们所为何事?人的一辈子,他就是为了饮食、为了男女、为了繁衍后代,结束了一辈子的生老病死。所有的物种,你注意看动物频道;或者是国家地理频道;或者是Discovery频道,这个知识性的频道,或者Smart频道,都是这样,任何的昆虫、鸟类、动物、兽类,一辈子只有做二件事情,就是从白天一直找饮食,成长以后繁衍了后代,最后结束了生命,一切的众生、昆虫,都是做这种事情。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能够觉性、觉悟,能够学佛、能够超越一切表象,不为饮食困扰、不为男女困扰,而超越了一切假相。所以,当四大分散的时候,他完成了圆满。人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迈向生命的圆满;要这样执着饮食跟男女,那就跟一般众生没有什么两样,跟昆虫也是这样子,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从今年忙到明年,从明年忙到死亡,双手一放,它就是空!因为我法二执阴隔了内跟外,所以,分内跟外。
[瓶内空喻识性,瓶外空喻藏性。由二执障蔽二空真理],二执就是我执还有法执,什么是我执?对人生观的迷茫。什么是法执?对宇宙观的迷茫。我执也可以说对这个地水火风构成的缘起的假的色身,牢实不可破,什么统统要占有,什么统统不满,什么统统嫉妒,这个[我]的痛苦就天天时时刻刻存在。什么是法执?扩大来讲,可以说对修行人来讲,对法上来执着,就是自己觉得自己所修的法是最殊胜的,别人比不上的,这个就是对法上的执着。各个宗派就是这样子,才会产生纷争,我修净土宗这个法,它就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了弘扬净土;禅宗讲即心即佛,然后八大宗派,大小二乘,像水火不容,在我修学佛道三十年来讲,这个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情!八大宗派一定有它的交集,你总不能讲般若失去净土,讲净土失去般若;讲了般若失去了涅槃妙性,讲涅槃妙性失去了净土,诸位,这个不是佛法!藏传、北传、南传,共一个佛祖,八大宗派共一颗佛心,如果你所讲的,不是佛心性流露出来的,你叫做外道,不叫做学佛。我看不出佛法有什么东西可以争,这个我实在想不通!
为什么这个道场会攻击那个道场?这个法门会攻击那个法门,这个法师的徒弟会攻击那个法师的徒弟?到底我们是在学佛还是在学魔?如果是由佛陀心性流露出来的本来面目,佛当时在世,有八大宗派吗?佛当时在世有大小二乘吗?有吗?佛当时在世有南传、北传、藏传吗?诸位!因为地理位置,文化的进入,而且佛教要生存,佛教来到了汉传,要融入儒家的思想、融入道家的思想,变成一种汉传的特有文化,唱诵啊、法会啊、水陆啊、拜忏啦、放生啊,佛在世哪有这个?你到西藏去看,佛法来到西藏,融入西藏的文化,西藏本身就有很多神秘的。所以,大藏经里面一些咒语,这不是全部佛说的,密教部里面很多是融入西藏的当时的文化,而存留下来的。佛法为了要在西藏生存,融入西藏的文化,所以,西藏就变成藏传特有的文化,你看,带着面具表演,佛在世哪有这个?佛在世哪有这样子?可是,密宗也是三密相应啊,总是说:身、口、意清净。所以,融入当时候西藏的文化,也是希望进入大圆满。
诸位!什么叫做大手印?无印就是大手印,虚空就是最大的手印。什么是本尊?你的心就是本尊,要不然心外哪里有法?你的本尊是文殊师利菩萨吗?是阿弥陀佛?是观世音菩萨吗?你观到阿弥陀佛现前,那个就是你的自性佛,本尊就是你的心性,你的心性就是自性。什么叫做大圆满?如来藏性就是大圆满。其实法法是相通的,只有愚痴的众生,分里分外、分这个分那个。我修学佛道三十年,八大宗派会归心性,没有可以斗争。六祖讲的我最喜欢:诤与道相违,诤,你在跟谁诤啊?好!你说:我这个净土法门最了不起!那你有没有了解佛陀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什么意思?法门有高跟下吗?要看因缘嘛。你这里念南无阿弥陀佛,西藏的人不认识这一句佛号的伟大啊!六字佛号出乾坤,西藏的人,阿弥陀佛为本尊,念佛的人少,人家念什么?念唵嘛呢叭弥吽,莲花中的摩尼宝珠,你到西藏看,大家都念唵嘛呢叭弥吽。对不对?因为他对汉传的文化不是很了解,所以,念六字大明咒,也能了生死。
为什么叫做最殊胜的?心悟解脱就是最殊胜的。卡在一个观念,我是最好的、最直接、最了当的!否定其它的,这完全是束缚!佛在经典里面讲:若自以为高,贬低别人,智者名为束缚,叫做桎梏。就是把自己捆死,殊不知佛法里面,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空里有二吗?我请问你,空有二吗?就像虚空,虚空它就是绝对,小乘讲空,我们称他小乘,他不这样认为。乘没有大小,根器有利钝;法无大小,根器有利钝;法无高下,缘有深浅。我们如果了解佛的这一颗心,二六时中都超越主观跟客观的时候,他很尊重别人,我并不一定硬要改变你啊!碰到一个不同的师父、不同的徒弟、不同的宗派,我没有一定要去改变你。为什么?你因缘不具足,怎么改变你呢?我反而同情那一些执着净土法门最殊胜的,批判禅宗不实在,好谈、好高骛远、不着边际,从来不了解禅宗的道理是什么。
那一天电视上有一个上师,他就说:密宗是最上乘的,醍醐啊!它是八大宗派最殊胜的!他这样讲有他的依据,不过对汉传实在不了解,你要依据你的时、空间,你的背景;我们一定要了解,理性的了解,每一个宗派,都有它经典的依据;都有它的文化的传承;都有它的时空的不同性,不能执自己是最殊胜的东西。这个就会由二障障蔽二空的真理。就讲到这个地方,一定要跟大家好好的勉励,凡是佛陀的弟子,要了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众生在诤那个什么法门殊胜,吹噓、自我膨胀,你笑一笑就好!八大宗派融入;如果没有融入心性,八大宗派讲得通吗?
就举一个例子,台湾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念南无阿弥陀佛,美国也有一个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同时念。我们每天讲西方接引导师阿弥陀佛,好!我们西方作西方解,台湾这个刚好在日落要往生,美国这个也念佛,也好刚同一个时间要往生。我们说日落的地方是西方,台湾这个念佛要往生的时候,太阳西下那个方向叫做西方,好!神识要往西方走,诸位!美国跟台湾那个同时念佛,二个人同一个时间死,我们台湾叫做往生西方,因为在太阳西下,那美国要往生哪一方?要往生东方啊!那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你一定要了解,东方不可作东方解,西方不可作西方解,东方是心性上的东方,西方是心性上的西方,如是解才叫做正解,这样才是有智慧的人。如果台湾跟美国同时死亡,我们说求生极乐世界西方,那美国人就是叫做求生东方,西方有一定的位置吗?东方有一定的位置吗?当然没有啊!我们学佛要理性的看待一切事情,才不会跟众生一样,一直在这个我执、法执里面起争执,争到头破血流。有智慧的人,是很怜愍这样的人的,很可怜!八大宗派,各有文化的传承,书籍的依据,那因为有时空性的东西,不一样!你说:我一定要修这个行,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去小乘看一看,都是修四念处,他哪里认识阿弥陀佛?你去泰国、去柬埔寨、去缅甸,它那边披着袈裟,所有的比丘,只观无常、观缘起,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哪一个比丘不是这样修?你讲:你这样不对!念南无阿弥陀佛才是最殊胜的。他不认识阿弥陀佛啊!你到泰国去看,看哪一个比丘,他根本就不认识阿弥陀佛,你叫他念什么佛?这个就是告诉诸位:执着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自己障碍自己的道业自己不知道。所以,总而言之,就是好好的修自己的行,其余的没我们的事,这样子就解决了,OK!静静的修行,其余的与我们无关,这个就是懂得修行的人。
[依惑造业,依业受报,如瓶擎空行,将藏性裹入身中,而成识性,致使藏性、识性,不隔而隔,究之内空、外空,固无二空,藏性、识性本来一性]。诸位,八大宗派会归同一个心性。所以,八大宗派矛盾是人在矛盾,真理并没有在矛盾。诤来诤去都是人的问题,跟佛有什么关系?都是人自己搞出来的,跟佛有什么关系?
[瓶擎空行一句,当约迷位、修位,二种解释。先约迷位:业牵识走,舍身受身,轮回六道之家,有人喻三界内众生,依善恶不动(禅定也)三业,受苦、乐等报。第八识为总报主],所以,第八意识被牵着走,[随业受生。业报身喻瓶;瓶内空喻识性;由惑业故,转藏性成识性],藏性就是真如藏性,因为范围大;识性就变成执着的识性,范围小,只是讲身内的识性。藏性如虚空,识性就像内在的空。
[随业所牵轮回六道。本道]就是像人道,[为此国,余五道为他国,如擎空远饷也。饷者田野送饭曰饷,即馈送义。次约修位:瓶喻业识,塞其两孔,喻起二执,满中擎空,喻二执未破,识性受局,地、水、火、风之中。千里远饷,喻佛道长远,发心修行趣向,当历信、住、行、向,及四加行、十地、等觉诸位,犹如千里路程。他国喻常寂光土,开孔喻二执已断,二空已证,转八识成四智,则全识性是藏性,如瓶内空,即瓶外空,一空无二空也]。一空,佛法就是绝对。所以,记得,万法会归心性就是正法,法由佛陀的心性流露出来,回归到佛陀的心性,这个如是的解,万法不离佛的心性,所以,心性就是究竟第一义谛、就是正法,凡所有说法,必须跟究竟第一义谛结合,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佛说。
[《指掌》问:此识去后来先,为受报之主]。去后先来,离开是最后,投胎是先来,为受报之主。[古德谓业牵识走,如瓶擎空行;舍身受身,如用饷他国];我们现在就是这样,这个色身坏了、烂了,又去另外一个国土又受身。[似甚有理。今约转有漏入无漏释之,而有何理可据?答:此识固为报之主,亦是成佛之源,故前文呼为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而后文识阴尽处,则曰超诸位尽,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有一个法师问:请问师父,哪一种人可以生死自在?我跟他讲:破识阴,则生死就自在。色、受、想、行、识,我们生死不自在,就是这个识阴不破。[况此识即是六根中性,而是经所以独为推重者,正以其用为因地心,决定成佛故。是知此经,不取舍身受身之功,但取修因克果之力,为顺佛意,故作此配。下破悉照后义]。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以法合。孤山曰:瓶喻妄业,空喻妄识,业牵识走],这个[识]要写:第八识,只牵着第八意识走。[如瓶擎空行;舍身受身,如用饷他国]。
[《正脉》云:愚谓但约现身,尤益日用,身即喻瓶,空乃喻识],比喻作识,[千里万里,但是身之往来,识常不动,以总摄识性周遍矣]!这个是祖师大德,《楞严经正脉》是这样注解,所以,各有各的见解。[又曰:非破识阴无体无性,但破其无去无来耳]。识阴本无来去,说来是妄,说去是妄;说增是妄,说减是妄,所以,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处,即得菩提,就是这个道理。识并没有来去、生灭。[识阴无有去来,亦复如瓶空相似。初举喻合法竟]。
上一篇:华严科学宇宙观(第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