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2.txt心是自己的,干嘛总被别人伤......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敷衍旳青春 总昰想太多 怨,只怨现实太现实╰⌒﹏为什么在一起要两个人的同意丶而分手只需要一个人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之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否?”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只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来布施,得福多否?”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译文]佛问:“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沙子数目那么多条的新恒河,你意下如何,那么这么多条恒河中所有的沙子,是不是多呢?”
须菩提说:“世尊,很多,只就这么多条恒河的数目来说,就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这么多条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呢!”
佛说:“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充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
其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当然很多。”
佛告诉须菩提:“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领受、奉持这部经,哪怕只是其中四句偈语等,继而向他人解说,
那么这样所获得的福德就超过了前面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点评]布施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财布施,二是法布施,三是无畏布施。按照佛教的说法,法布施的福德是一般的财布施所不能比的,
所以有偈云:“诸供养中,法布施最。”
《金刚经》中本品结尾明确讲到善男信女都可以讲经,因此,传法并非僧尼的“专利权”。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第子。”
[译文]“佛再次说,须菩提,假若有人观机随缘解说这部经,哪怕只说其中的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说经的地方,
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等善道众生,都应当虔心加以供养,如同供养佛塔庙宇一样。更何况还有人能够完全地领受、奉持、读诵这部经。
须菩提,应当知道,这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稀有的佛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法宝)所在的地方,就有佛(佛宝)在,
就有受天、人、阿修罗尊重的佛的大弟子(僧宝)在。”
[点评]先给大家讲一个笑话:有一次一群书蠹准备蛀一本书,这本书大声说:“你们看看我的书名是“防虫术”,
书里的内容就是讲怎样治服、杀死你们这些蠹的,你们还不快滚?!”书蠹一哄而上,很快就把这本《防虫术》蛀烂了。
同样,写或印的《金刚经》如果保管不善也可能会被书蠹蛀或被老鼠咬烂;而雕刻的《金刚经》也很可能遭受风化、腐蚀。
可见,写或印、雕刻等的《金刚经》都并不神圣。
“经是死的,人是活的”,经典的价值在于它作为智慧的载体,有精神启发的作用。说经的人令诸听经的人排除杂念、消除妄念,
悟本来性,这个说经的处所就是圣地。“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经义在这人自己心中。佛是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
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可是佛并没有讲是写或印的书或雕刻的艺术品,也没有讲在什么地方啊!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所以经典上教人受持,有人懂了这部经典,
进而修行,领受在心,保持而不执著于佛的境界,这部经典在这里等于佛,即心即佛。若有人真悟到了金刚般若蜜(多)是智慧的成就,
悟道了,此人这个心地的本处就是“佛”,就是“佛的塔庙”,一切天、人、阿修罗,没有不皈依,不供养的。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否?”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否?”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凭三十二相见如来否?”
“否也,世尊。不可凭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这时候,须菩提问佛道:“世尊,我们应当如何称呼这部经呢?我们应该如何奉行、持守这部经呢?”
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你们就用这个名字来奉行、持守好了。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佛法无定法,)
佛说般若波罗蜜,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假名之为般若波罗蜜而已。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说了什么佛法吗?”
须菩提说:“世尊,如来没有说过什么法。(般若之法,须人自悟是无所说的,亦非语言所说得到的。)”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多不多呢?”
须菩提答:“很多,世尊。”
佛说:“须菩提,各种微尘(因为没有自性),如来说其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叫微尘;大千世界,(因为缘起性空,是因缘暂时的假合,)
所以如来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称为世界。须菩提,如此看来,可以凭借三十二相来证见、认识如来的本质吗?”
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不可以凭借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的真实本质。为什么呢?(因为)法身无相,三十二相不是如来的真实相状,
(所以)如来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以假名三十二相。”
佛说:“须菩提,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如恒河沙粒数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作布施;又另有人能够领受、奉持本经,
哪怕只是其中的四句偈语等,并为他人解说,那么他的福报功德便远胜于前面用身命布施的福报功德。”
[点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金刚”喻坚固,无坚不摧,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什么叫“般若”呢?
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所谓“波罗蜜(多)”,一般的翻译就是到达彼岸。如果照字面含义来说明此经名,就是:
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到达解脱的彼岸成就的经典。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
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
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文]这时候,须菩提听了这部经,深深理解了其中的义理和旨趣(境界),高兴、激动得泪流满面,对佛说道:“世尊,真难得啊,
你宣说了这么深刻透彻的经典。这是从我得慧眼以来,从未曾听到过的经义。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样的经义,生出清净的信心,
证见万法的真如实相、本来面目,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殊胜的功德。世尊,我认为所谓实相,本身是没有相状的,
(宇宙万法的真实本质就是非相、无相,)因此如来说它只是取名为实相。世尊,我今生有缘听到这样的经义,信奉、理解、领受、持行,
这些并不困难。假若将来佛灭后的末法时代,有众生能有机缘听闻这部经典,并且能够信奉、理解、领受、持行,那么此人就实在了不起。
为什么呢?此人(深得般若真义)已经进入了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的境界。这个人之所以能如此,
是因为他证悟了这四种幻相并无自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非相。总之,如果能脱离我、人、众生、寿者等种种身相、
法相的分别执著,就能体证诸法实相,法理自现,佛果自得,就达到成佛的境界了。”
佛对须菩提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你讲得很对。假如再有人听闻此经之后,能够做到不惊疑、不恐怖、不畏惧,
应知此人他肯定会是一位出色的难得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宣说的破执扫相的般若大智慧,要求对于般若智慧本身也不应执著,
这才是最高的般若智慧。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也是如此,它是佛门度脱众生的六种方便法门之一,对它也不应执著,只是假名称为忍辱波罗蜜。为什么这样说呢?
须菩提,这就好比我在过去世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我在当时就完全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分别执著。我于前生往昔,
被节节肢解时,如果有丝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必生瞋恨之心,必成苦果而不得佛果。
“须菩提,你不要以为我只是在歌利王时才实行忍辱。回首往昔,在歌利王之前,在过去的五百世中,我已经作忍辱仙人(仙人:苦修者),
已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分别执著存留在心了。所以,须菩提,菩萨在修行时应当远离一切法相的分别执著来生发
无上正等正觉的般若心智。这就是说,不应当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尘外境而生种种妄心杂念,
而应当于一切法相都无所执著而生发佛智。如果心有所执著,便被外相束缚,那就不是菩萨持守其心的正当态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强调菩萨不应执著于外色而修行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济一切众生,就应该不执外色而离相布施。
因为,如来已说明一切诸般的形相,其实本体全空,都是非真实形相;又说明一切众生都是缘起无自性的,一切众生都是未开悟的佛,
都是未来的佛,若离诸相也即非众生。
“须菩提,佛门的般若义理是真而不妄、实而不虚的,如语而合理的,它不自欺欺人,不是奇谈怪论。须菩提,
如来所说的法(即所得的法)真体空寂,无形可观,无相可见,妙用无方,既照两边,又离两边,非有非空,即空即有(既无实又无虚,
即虚又实)。须菩提,如果菩萨心念执著于法相而修行布施,就好似一个人身置一片黑暗中,被妄念浮云障蔽佛智而一无所见;
如果菩萨心中不执著于法相而修行布施,就好比人慧眼独具,在阳光普照、玉宇清明中,彻见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须菩提,将来的世代(末法时代),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领受、奉持、理解、读诵本经,这样的人即到菩提之觉悟,
成为自性的如来。如来凭广大无边的智慧完全知道和完全了解,这样的人都将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点评]本品中“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实相即是非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等经典名言,点出了性空般若的归趣。
本段进一步阐述了宇宙的真实本质就是非相,如果摒弃对一切诸相的执著,就能证见万法真如实相,就能成佛。本段中“信心清净,
即生实相”这八个字是本品的中心,是说众生在破除虚幻执著后,妄念扫除,杂念排除,万法的本来面目、真实相状就会自然显示出来。
凡夫跟佛很近,一张纸都不隔,只要自己的心性见到了,清楚了,此心就无比的清净。无烦恼,无妄想杂念,就是信心清净;
自然达到清净的究竟,立刻可以见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实相。实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
实相就是佛家有关宇宙万法的终极看法,也称“真如”、“如”、“法界”、“实际”、“清净如来藏”、“佛性”等,
指宇宙万法的实际情状、本来面目。
本段还增加了从忍辱的角度来说明不著相的重要性。“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如果摒弃了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诸相的执著,未着实相,超然无我无人无一切之境,感觉不到烦恼痛苦等,
不认为有什么“辱”,无须忍受,所以不是“忍辱”。实际上是在“忍辱”与“非忍辱”(没有忍辱)之间,所以既是“忍辱”,
又不是“忍辱”。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中午、下午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义,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
而散其处。”
[译文]佛说道:“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每天上午时分、中午时分、下午时分都用恒河之沙那样多的身体进行布施,
长此以往,在无数无量的百千万亿个大劫中都这样进行布施,那么他应得无量布施之福。假如又有人听闻了这部经义,深信于心,
不违真义,那他的福德已经胜过了前者,更何况书写、领受、持行、读诵并为他人解说这部经义呢。
“须菩提,简要地概括而言,本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如来本为立志修习大乘者说此经,
本为开发最上乘心者说此经。如果有人能够领受、奉持、读诵本经,并广为他人解说,如来完全可以断定,这样的人,
不久的将来,都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样的人,就能开发无上正等正觉,就能承担弘传佛法的重任。
反之,假设是喜欢小法的人,就不免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实际存在的错误见解,那么他就不能听受、奉持、读诵此经,
并向他人解说了。
“须菩提,无论何处,只要有此经义存在,所有的天、人、阿修罗等一切善道众生都自然应该供养此经义。
因为有经义存在就等于有佛同在,有经义之处相当于佛身之塔,所以大家都应对它尊重恭敬围绕示礼,
并用种种香花什物散在这个地方供养。”
[点评]供养、恭敬《金刚经》等经典的意义,并不是经典本身象征权威,而在于《金刚经》等经典的经义(所揭示的真理),
能平等地永久地启发人们的智慧。(“舍经取义”)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我所供养诸佛功德,于彼)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译文]“再者(其次),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领受、奉持、读诵此经,反而遭人轻视鄙贱,
这就是因为此人在过去世罪业深重,本应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因今生一心奉持本经而被他人轻视鄙贱的缘故,
前世的罪业当即消除,从此也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回首往昔,在无量久远的过去世,我在遇见然灯佛之前,遇到过无量无数的佛,对他们我都一一供养,尽心侍奉,
从不错过每一次机遇。如果又有人在后来末法的时代能领受、奉持、读诵本经,那他所得的功德同我供养诸佛的功德比,
我供养诸佛的功德还不及他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甚至无法以任何细小的数目、比喻来说明。
“须菩提,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未来世上,能领受、奉持、读诵本经,他所获得的功德,我一旦全部细说,
也许有人听到会心惊肉跳,心绪不宁,怀疑不信。须菩提,你应当明白,本经的义理是不可思议的,领受、奉持、
读诵本经的功德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点评]佛好像宣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义(般若法门)的广告做得非常好,很有诱惑力。本品中,佛也是在鼓励我们受持、
读诵《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否?”
“否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
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译文]此时,须菩提又问佛:“世尊啊,那些善男子和善女人,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心,请问世尊,怎样才能守护住心念,
才能排除杂念的干扰呢?”
佛告诉须菩提说:“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觉悟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应当生发这样的心念:我立志救度一切众生,使他们离苦得乐。
一旦度脱了一切众生,心中又毫无使一切众生得以救度的印迹,认为是很自然的、本身应该如此做的事。为什么如此?
须菩提,我告诉你,如果菩萨在心中有了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或寿者的相状,那他就不是觉悟的菩萨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从真实义说,没有一法,可以使你生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觉得有一个法可学,有个道可得,则著相了。)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当年我在然灯佛那里开悟时,真的得到一个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吗?”
须菩提:“没有,世尊,根据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佛当年在然灯佛那里,并没有得到一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
并没有得到一个叫做什么大彻大悟的东西。”
佛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须菩提,真正的佛法,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没有一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真实实体。
须菩提,假如我悟道时觉得有法可得、有东西可悟的话,则著相了,然灯佛当场就不会给我授记,预言我‘于将来之世会成佛,
佛号释迦牟尼’了。正因为我在然灯佛那里悟道的时候,实在没有得到任何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然灯佛才为我授记,
预言我于将来的娑婆世界成佛,佛号为释迦牟尼。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如来就是真如的体现,而真如即是诸法皆如的意思。
所谓如来者,即真如也,真如不离诸法,诸法性空,如如不动,无取无舍,所以真如无形无相,佛法无得无失。
如果有人说,如来曾在然灯佛那里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须菩提,你应当明白,如来本身即是无形无相的,因此佛真正开悟时,
并没有得到一个叫无上正等正觉的法。
“须菩提,你应知道,所谓如来所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本质上是非有非空,即空即有的,所以佛说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
须菩提,所谓一切法,其意义正是非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只是名叫一切法。须菩提,这就好比说人的身形高大。”
须菩提说:“世尊,如来说人的身形高大,实际上是形容啦,并没有大身的真实性,就不是真正的大身,只是叫其做大身。”
佛说:“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啊。如果有菩萨说:我应当灭除众生的一切烦恼,救度一切众生,那他就不是菩萨了。为什么呢?
彻底摆脱了对一切法的分别执著者,才是真正的菩萨。因此佛说一切法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的分别相状,自然都是佛法。
“须菩提,如果菩萨声称自己要用种种功德去庄严佛土,那么他就不能算作菩萨。为什么呢?如来说的庄严佛土,也就是非庄严,
只是叫做庄严。(其实真正的庄严是了不可得,无一物可得;是心念清净,无分无别。)须菩提,若菩萨能够直下大悟,通达万法无‘我’
(人空)、一切法了无自性(法空)的道理,不执人我法相,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空空),那他就真正达到人无我、
法无我(人法二无我)的菩萨境界了,那我才称他为真菩萨。”
[点评]梁昭明太子把《金刚经》分成三十二品,正好可以对半分成前后两半部分:前半部分从第一品到第十六品,
后半部分从第十七品到三十二品。现在后半部分的开头从须菩提问佛现问题回转来,释迦牟尼佛作新的解答,另起炉灶。
本品又重新记述了须菩提所提的问题和释迦牟尼的论点。其中“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一句,提出了《金刚经》中关于“如”的重要思想,
成为般若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所谓如来,即是真如,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
即是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真如即宇宙万法的真实相状,获得般若妙智后,就可以证见:一切法都是“如”的体现,一切法也都是佛法。
在在处处,佛在现前,佛法无处不在,这就是如来。这一思想对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有深刻的影响,产生了“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禅门智慧。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否?”
“如是,世尊,如来有此五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否?”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之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之佛世界,如是宁为多否?”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皆不可得。”
[译文]佛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吗?”
“就是这样,世尊,如来有此五眼。”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比如恒河中所有的沙,佛说它们是沙吗?”
“就是这样,世尊,如来说它们是沙。”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比如像恒河中所有沙粒数目那么多条的新恒河,那像这么多条恒河中所有沙粒数目一样多的佛世界,
它们的数目是不是多呢?”
“很多,世尊。”
佛于是告诉须菩提说:“你所认为的国土(国土不是世界)中的所有众生,其种种心念,如来能全部洞见。因为什么缘故呢?
因为如来说众生的种种‘心’,都是妄心而并非本来常住的真心,只是假名之为‘心’。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过去的‘心’已经过去,
现在的‘心’刹那之间就成为过去,未来的‘心’还没有来,这三种心都在变化,不可把握。”
[点评]佛(以佛眼)看恒河中所有的沙子,仍然是沙子,而不是金子,也不是“空”。佛看这个世界,同我们一样,没有两样。
佛可不像有的人整天只会“空”这“空”那,诚然正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指出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假而不实,没有一个实在不变的本体,其本体都是“空”的;其本身没有一个恒常自在的自性,所以“性空”。
然而自性虽空,但是因缘关系、因缘的暂时聚合却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我们总不能拿金子来代替沙子和水泥建建筑物吧,
也不能拿沙子来代替金子去当铺当钱吧。
注意,佛是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皆“不可得”,并没有说“不能得”,这一字之差,差得很远。“不可”是一种方法上的推断,
佛是叫众生不要在这个现象界里,去求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求无上的道心,因为现象三心都在变化。时间、心念如瀑布在流。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否?”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译文]“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假如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那么此人因为这一布施的因缘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就是这样,世尊,此人因为这一布施的因缘所获得的福德很多。”
“须菩提,假如布施所得的福德是有实在自在自性的,假如执著于福德之相,则也不过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福德而已,
如来就不会说他获得的福德多;因为布施福德心量如空,心目中全无所有,因为不执著于福德之相之念,如来才说他获得的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凭具足色身见否?”
“否也,世尊。如来不应凭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凭具足诸相见否?”
“否也,世尊。如来不应凭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那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译文]佛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可以凭佛的圆满无缺、身形完美的肉身(报身)来证见佛的本性吗?”
须菩提答:“不可以,世尊。凭具足完美的色身形相是不能证见如来的。因为什么缘故呢?因为如来所说的圆满无缺、
身形完美的肉身(报身),终究不是真如法身,不是真正的身形具足(这个肉体的身还是有生灭的),只是假称之为具足色身。”
佛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可以凭报身佛的齐备圆满的各种相貌特征来认识、证见吗?”
须菩提答:“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当凭圆满报身之相来认识、证见。因为什么缘故呢?如来所说的各种相齐备圆满的报身,
并非无形无相的法身,各种相具足是虚幻的,从实相的角度来说,是无所谓各种相齐备圆满,只是假名之为各种相圆满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