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法华漫话系列:广开方便之门

当前位置 :佛教经文 > 妙法莲华经 > 妙法莲华经讲解 >

法华漫话系列:广开方便之门

* 来源 : 赵城藏佛经网 * 作者 : 释寂 * 发表时间 : 2020-01-09 11:45
导读:法华漫话系列之一  广开方便之门  《妙法莲华经》全称一般说是《大乘妙法莲华经》,但如果按经中说法,则是《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经》。“妙法”,就代表微妙,不可

  法华漫话系列之一

  广开方便之门

  《法华经》全称一般说是《大乘妙法莲华经》,但如果按经中说法,则是《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经》。“妙法”,就代表微妙,不可思议,即第一最胜之法,微妙难测,不可思议,叫妙法。如《法华玄义序》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法华经·方便品》也说:“我法妙难思。”《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能受持读诵《法华经》,破一切暗,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中王,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天台宗更以《法华经》立宗。全经主旨在会三乘归一乘,开权显实,给学人以深刻的启迪。本文侧重从“方便”的角度试谈对经文意趣的浅探。

  “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是《方便品》中世尊宣说的偈言。这启示我们,十方国土,无论是秽土,例如娑婆世界,还是净土,例如极乐世界,佛陀所说教法都只是一乘,即佛乘;无论是说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还是说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实都只是佛乘的前方便。佛陀在《方便品》中直截了当说明:“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出现于世。”佛知见就是了知照见诸法实相的佛智慧。佛知见又可称为“真心”“妙明真心”“圆觉”“真如”“佛性”“如来藏”“涅槃妙心”“一真法界”等,名异实同。诸佛所以出兴于世,只为这一桩大事。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此有浅显的阐述:“原夫众生与佛,本性原无二无别。只以众生不守自性,为尘劳所污,习染所蔽,致迷悟攸殊,生佛迥别。惟众生迷有浅深,根有大小。如来乃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实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善根成熟者,令其直登觉岸。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是以四十九年中,大、小、渐、顿、半、满之教,随其种性,施以教化。”《印光法师文钞·净土法门说要》)《大佛顶首楞严经》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殊途而同归。在“入佛知见”之前,一切施设均可视为“方便”。

  即使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标榜的禅宗,也还是有许多方便,例如“机锋转语”“呵佛骂祖”“棒喝”“话头”等。印光大师在《宗教不宜混滥论》中对此有详细说明:“及至曹溪以后,禅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解路日开,悟门将塞。故南岳青原诸祖,皆用机语接人。使佛语现成语言,无从酬其所问。非真了当,莫测其说。以此勘验,则金鍮立辨,玉石永分。无从假充,用闲法道。此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自后此法日盛,知识举扬,唯恐落人窠臼,致成故套,疑误学者,坏乱宗风。故其机用愈峻,转变无方,令人无从摸索。故有呵佛骂祖,斥经教,拨净土者。以此语言,剿人情见,塞人解路。”但是“今人以机锋转语为宗,不求契语,唯学会透。是认指为月,不复知有真月矣。惜哉!”“指”者,“方便”也。

  而高唱“往生净土,不退成佛”的净土宗,其念佛,其往生,也还是一个“方便”,并非即此就是究竟。净宗行人考虑到“宗教法门,多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然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迷。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生死了脱,是诚不易”(《印光法师文钞·净土法门说要》),因此先转求往生净土,从而依靠彼土依正二报的殊胜增上缘,直登不退,速圆佛果。如《佛说阿弥陀经》的另一个译本,玄奘大师根据梵文本直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诸有情类闻斯妙音,诸恶烦恼悉皆消灭,无量善法渐次增长,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生彼土,得与如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诸大士等同一集会,受用如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大乘法乐常无退转,无量行愿念念增进,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日夜六时亲近供养无量寿佛,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所闻法受记,福慧资粮疾得圆满,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也提到:“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得往生安乐世间(注:即极乐世界),阿弥驼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往生净土是一个跳板,在极乐世界也还是要继续学修的。

  诸佛为度众生入于一乘佛法,广开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后世学人又该如何处理种种“方便”之间的关系呢?世尊在宣说《妙法莲华经》时,已早有开示。《嘱累品》中佛嘱累诸菩萨说:“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如来智慧”即前文中所说的“佛知见”,亦即《华严经》里“一切众生皆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世尊告言,如果有根熟器利、堪能“信如来智慧”的众生,就应该为之演说最上一乘实相之义,不能吝法,以小法教之。但是众生无边,必然还有许多根器尚不足以顿契实相,直下担当的众生,对这些众生是不是就舍弃不教呢?不是的,这时应该用佛陀教法中的其它法类来教化他们,来令他们获得相应的佛法利益和法喜。世尊说,你们如果能够这样做,就是“随学如来之法”,就是报佛恩。世尊“三摩诸菩萨摩诃萨顶”殷勤嘱托。据此,后世学佛人处理各种法门、各个派别关系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我所深喜学修之某某法者,当为演说此某某法,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我们应该向经中诸菩萨学习——“时诸菩萨摩诃萨闻佛作是说已,皆大欢喜,遍满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头,合掌向佛,俱发声言: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如是三反”。

  观世音菩萨就是随学如来,为度众生广开方便之门的典范。《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世尊应无尽意菩萨之发问,广说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为众生说法之种种方便。印光大师有段文字可作归纳:“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济度。普门品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不但现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桥梁,道路,药草,树木,楼台,殿阁,亦随机现。总以离苦得乐,转危为安为事。凡遇刀兵,水火,恶病,恶兽,冤家对头,恶鬼,毒蛇,种种危险者,果能至诚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可蒙菩萨加被,转危为安。”(《印光法师文钞·普劝全球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启事》)《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云:“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种种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所行种种方便无非是为众生“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如同印光大师说,“佛唯欲众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然众生根机不一,心愿各别。或有众生求福求寿求财求子等,只要心诚求之,有求必应。此虽是世间法,然接引下根,渐种善根,故亦满愿。”而论佛之本意,“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就是要令众生皆同成佛。太虚大师在《法华经讲演录》中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意趣有揭示:“为救已发心持是经之众生,则有《陀罗尼品》。为救未发心持是经之众生,则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良以众生遭遇灾难,受诸苦恼,不易受持是经;若先有本品以为摄受,则可仗佛力,免苦难,终获得持是经,故此品实为求持是经者之增上缘也。”这可以说是观世音菩萨的普门方便。

  《普门品》中除宣说了普门方便,还展示了观世音菩萨施舍的另一个特别方便——称名方便(持名方便)。该品一开始,无尽意菩萨启问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世尊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经文中一再宣说称名,如“称观世音菩萨名”、“持是观世音菩萨名”、“称其名故”。这就是称名方便,或说持名方便。

  称名方便是“胜异方便”(蕅益大师语)。禅教律各宗皆奉为日课的《佛说阿弥陀经》开示的就是持名方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蕅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说:“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如《法华经·方便品》中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所获的福完全一样,且“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这正是名号功德的生动体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又说:“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世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乃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域。”称念名号,无论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无论是动中还是静中,均可进行,甚至如典籍记载,连八哥、鹦鹉等也能念。其圆顿如《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燃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以称名方便可“自得心开”“入无生忍”“得三摩地”,不可谓不方便。《文殊般若经》中文殊菩萨教入“一行三昧”之法也是采用持名方便,“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继,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无二。”《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载地藏菩萨为婆罗门女时,欲知亡母投生去处,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也是教以持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该经更有专门一品《称佛名号品》广宣称佛名号功德利益。因为称名方便的“胜异”,故尔观世音菩萨于普门方便中特开称名方便,以持名方便助成普门方便,再以普门方便摄受众生受持《法华经》,归于佛乘。或有善根极成熟,信心成就的众生亦可单刀直入,直接持称菩萨名号,证入诸法实相,得大涅槃。观世音菩萨之持名方便正所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因此《观世音普门品》中世尊告敕:“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

  一部《妙法莲华经》实在是“唯一真实”与“广大方便”关系的美妙揭示!它启迪着后世学人应该重视“方便”,广开“方便”,以方便上求下化,令众生最终归于诸佛之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释寂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zhaochengzang.com/mflhj/mflhjjiangjie/5966.html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