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地藏经讲解吴立民先生讲解地藏经

当前位置 :佛教经文 > 地藏经 > 地藏经讲解 >

地藏经讲解吴立民先生讲解地藏经

* 来源 : 赵城藏佛经网 * 作者 : 行思 * 发表时间 : 2020-03-21 23:54
导读:从佛法讲,就法界来说宇宙有三种力量:一种力量是自己的力量。他力,就是其他人的力量,就是佛、菩萨加持力量。还有一种自然的力量,在佛教叫法界的力量。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

  从佛法讲,就法界来说宇宙有三种力量:一种力量是自己的力量。他力,就是其他人的力量,就是佛、菩萨加持力量。还有一种自然的力量,在佛教叫法界的力量。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这三种力量来完成。比如种庄稼,庄稼人自己的投入就是自己的力量。但自己的投入不够,还得靠别人的帮助,别人帮助也是一种加持力量,还得靠自然的力量,土地啊,阳光啊,水分啊,等等。到了秋天收果实的时候就产生一个分配的问题。释迦牟尼佛讲过,凡是收果实的时候,我们不能贪天之功为己有,不要自己摘桃子一个人吃,而要考虑至,你的果实来自自力,但是有他力、自然力。所以佛教有个很主要的供养偈语:“以我功德力”,以我的智慧、福德、资粮的力量:“如来加持力”,就是诸佛、菩萨加持的力量;“及以法界力”,加上法界自然的力量;“普供养而住”,普遍供养而安住,。这个普供养偈原来是密教的一个偈子,现在显教也通用,我们供养、上供的时候都经常用。当然还有其他的赞偈,但记住这介偈子是最有益处的,这个偈在供养的时候是最合法义的。

地藏经讲解吴立民先生讲解地藏经

  愿,就是发愿的时候,把自己的身心、性命投入进去,然后如来加持,诸佛菩萨帮助我来行愿,帮助我来圆满这个愿,再加上法界的力量,这个愿一定能实现。因为这个愿是清净的,所以能够和诸佛、菩萨相应。能够跟法界相应。真正的行菩萨道,真正的发愿,必然会得到如来的加持力,必然会得到法界的感应,或者会在睡梦当中有所感应,因为他真诚。如果不是真诚的,能你不要怪诸佛如来,也不要怪法界,要反省自己,看你有没有功德力。

  你说,我到的佛面前发愿,说我为佛教文化捐钱,希望能帮助我。这不是发愿,这是祈求。作为祈求,就像做买卖的讨价还价。以佛的慈悲,看到你的祈求,也可以满足你,但就你的修行来说,毫无功德可言。我讲有功德的发愿是真正清净、无的的,这种发愿是在慈悲上的发愿。慈悲就无缘、无条件,你看到别人是跟你自己一样,无缘的慈,同体的悲。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发愿,愿是真切的,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得到法界的感应。

  所有十方三世诸佛,在修成佛以前,即修的进程中一定要修菩萨行。先修菩萨行,然后成佛,所以菩萨行是“因位”,佛是“果位”。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其“因位”之时,即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没有不发愿的。菩萨修行如何起步呢?就是要在愿亦有别愿。总愿就是共同的愿,又叫做通愿。比如说我们天天做功课念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上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等,这是共同的通愿。我们大家及三世诸佛没有不通这个愿的。又比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等等,这个愿也是“总愿”。别愿呢?则是个别的,每一个佛菩萨根据自己不同的因地、环境、情况,以及救度众生不同对象的情况所发的愿,就叫做别愿。比如释迦牟尼佛的五百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等等。菩萨没有不发愿的,他的愿修成圆满了,那就是成佛了。药师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亦行十二大愿,行满了,药师佛就成了。所以大乘菩萨修行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愿,发愿才确定了你学佛的根本方向。如果没有愿就没有方向和根本立场,那么你的修行就将是盲目的。

  佛教戒律的一个总精神,特别是大乘的戒,都是从菩提心出发,就是从求觉悟的心、证得觉悟的心出发,这是戒的根本。发愿从菩提心发愿,受戒也从菩提心受戒。如果你的菩提心在的话,你的愿就在,你的戒就在。菩提心不能丢、不能丧失、不能退转,这个菩提心最重要的。

  什么叫菩提心?浅的说是求觉悟的心,深的说,菩提即心,是觉悟的心。菩提心最重要的是无我,只有众生,没有自己。所以佛教戒律的精神是教人无我的,佛教的种种法门也都是教人无我的。

  菩提心跟脉的关系。菩提心含五个内容: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滚打菩提心。本来东密讲菩提心讲三个意思:行愿、胜义、三摩地。藏密把行愿分开了,愿、行、三摩地、胜义、滚打五种菩提心。这五种菩提心跟脉的开发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我们讲愿的菩提心,凡是发大愿的人,他的脉容易张开。如果执著不放,我执很重,他的脉坚而不松,所以开张更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十方法界都在一心,拿心境来配脉,比如五方佛配五轮,八大菩萨配心间的八脉,甚至于罗汉,地狱都可以配在七万二千脉上。所以愿菩提心发得越大,脉开张越开快。心以下是众生之脉,以上是菩萨之脉。发愿菩提心的人将功德回向众生,所以容易把功德发到以下诸脉,比如向佛祈祷的时候,能够将佛旨传遍六道、法界,都是愿的菩提心的作用。讲以上脉呢,就是中脉身七万二千脉扩张,遍及全身。所以愿心越大,脉越容易张开,能够通一些些微细脉,也比较容易通中脉。我们讲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这是地藏菩萨的本愿,从教义上讲,地藏菩萨的本愿是地藏菩萨的法门,是地藏菩萨的慈悲。如果拿这句话用到脉上来看,我们脉所地在就是众生所在地,你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就是你众生所在地必须先要通达,否则脉不通在很难成功,所以说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比如药师十二大愿,阿弥陀四十八愿都有普渡众生,如果愿菩提心不大,那怎么行呢!当然有人讲,我发愿心大,但是我到现在还没有得度呀,我现在还是众生啊。要晓得众生也不三种:

  第一种是众生业报所成的众生。

  第二种是成佛时转识成智,原有第八识相分类的众生。

  第三种是成佛后威德感化教应得度的众生。

  就第八识来说,一切众生都是佛的相分。若成佛的时候,这所有佛的相分已经度尽,所以释迦牟尼成佛的时候,他已看到所有众生皆可成佛。在密乘来讲,我们肉体的每一个毛孔都是众生,如果度不尽,摄受不全,就不能成佛。一个脉不开,都不能成佛,七万二千脉最后都要开,所以愿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现在学佛的人,比如修净土的,他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也有愿生兜率天,将来在龙华会上能跟弥勒菩萨去修行。这都是愿。在我们这个裟婆世界,在释迦牟尼佛的这个佛法系统里,所发之愿最大的就算地藏王菩萨。因为地藏是以最大的愿力来度脱这个娑婆世界的六道众生,特别是地狱道里的众生,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地藏菩萨的大愿耶!因此,释迦牟尼佛在涅盘之前,就把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交给地藏王菩萨,特别是末法众生越来越刚强,越来越难以调伏。这些刚强难伏、刚强难化的众生,要地藏王菩萨以大慈悲、大宏愿的力量,以大方便来救度。所以,在释迦牟尼佛这个法的系统里,代表大愿的是地藏王菩萨。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法系统有几个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在我们中国这四大菩萨有四大道场,就是现在的四大名山。这些菩萨都是跟释迦牟尼佛亲近的菩萨,代表关释迦牟尼佛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全体,跟他亲近的菩萨就代表了他的一个方面。文殊代表大智慧,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同样,普贤代表大修行;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愿。有人会问:为什么说大愿地藏王菩萨呢?普贤菩萨不也是代表大愿的吗?如普贤十大愿王,(略)这是十大愿王,愿中之王。那么,为什么说普贤是大行,地藏是大愿呢?因为普贤十大愿王之愿则是别愿、总愿,是诸佛菩萨的共同之愿。而地藏菩萨的大愿则是别愿,个别之愿,是每个佛菩萨根据自己情况的不同而发的愿,这是愿在别愿中最难、最特别、最殊胜的。就别愿来说,地藏菩萨之大愿与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的总愿不同,有区别。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重点是普贤菩萨的法门,但这个重点在释迦牟尼佛法的这个系统里,还是详情重于表行,而地藏菩萨是着重于表愿。所以我们要清楚,地藏王菩萨在释迦牟尼佛这个佛法系统里是表示大愿的。那么,什么叫愿?刚才讲了,誓愿与欲望有联系也有区别:誓愿不同于欲望,欲望也不是誓愿,虽然它们在本体上是一个东西。比如,我们都愿意自己的父母健康长寿,能够活得好,无病无灾无烦恼,这种希望一般是无条件的。对子女亦然,爱护子女,望子成材等等,这样对父母的敬爱之心及对于子女的慈爱之心都是没有条件的,这就是愿。它没有什么条件,没有条件的愿望就是愿。因为它没有“我”这个因素掺杂在里头,无我的愿望就是愿。有投机倒把的、有我的因素掺杂在里面的,那就是欲望。比如想发财、想功名、想利益、想出人头地等等,有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因素、为自己打小算盘的就是欲望。所以愿是清静的,欲望是不清静的;愿是无条件的、无我的,欲望是有条件的、有我的,这就是欲与愿的区别。发愿一定是无条件的、无我的、清静的,才能从愿上起修,否则,你就难以起修,方向倒了就不对头了,所以一定要懂得愿与欲望不同。如果所发之愿真正是无条件、无的、清净的,能够清静地行欲,欲就是愿;如果以贪瞋行愿,愿亦成欲。因而行愿与欲望有本质的不同,不要把欲望代替了发愿。

  地藏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的大系统里面地表示愿的,这是修菩萨行最根本的第一步。比如,我们拿心来说,一个人的心要深奥,是大智慧;心要凝定,这就是大悲;而心要深广,就是普贤菩萨之大行;但这个心要真正能够动起来,这就是地藏菩萨的大愿。这是我讲《地藏菩萨本愿经》首先要强调的一条。《地藏经》教我们大愿,而发大愿是修行的第一步。我们修学《地藏经》,首先说是要发大愿,这是第一点。

  第二,《地藏经》讲了很多关于地狱以及很多关于因果报应、轮回之事,这些事,特别是在今天在现代来讲,很难使人相信。尤其是一些科学、搞学问的人容易把这些东西看做是迷信。我们现在讲《地藏经》首先要相信它,然而要学这部经并相信它是很不容易的。当时在经中,文殊菩萨就说过,末世众生听了地藏菩萨的事情,他们会不相信用信。因为地狱、轮回、因果报应对于现你的人来说,有的相信,有的不相信,有的半信半疑、将信不信,所以讲《地藏经》的第二点就是教信。

  信、愿、行,是往生西方净土的三个资粮,要信、要愿、要行。这个信,不单纯是理念上的相信与否。信,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而不光是用思想想念,是实践它。这个信,是道源功德母。信是学道的根本,是产生功德的母亲。我们能够修道,能够做功德,都是由信里头产生的。道源功德母,即道之本源。学佛的步骤,是信、愿、行、证。信仰它,理解它,行即修行它、实践它,证即证得它。而第一步就是信,这个信圆满了,于是信满成佛。所以关键在于要能够真正地得到“正信”。

  《地藏经》里讲,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众生难得教化。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了隐其无量自在之力,讲地狱、讲畜生、讲饿鬼,讲你若有身邪行就得身邪行报、若意邪行就得意邪行报、若杀生就得杀生报、若邪淫就得邪淫报、若妄语就得妄语报、若两舌就得两舌报、若恶口就得恶口报、若绮语就得绮语报、若贪瞋邪奸悭吝毁戒愚痴就得贪瞋邪悭吝毁戒愚痴报,如此等等。释迦牟尼佛在《地藏经》中对这些刚强难伏的众生讲果报、讲地狱,都是教人信因果、信轮回、信业力,才能够了脱生死。而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不信业力就难以了脱生死。地藏菩萨就是在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娑婆世界里,发大愿来度这些刚强难伏、难调、难化的众生。因为这些刚强难化、难调伏的众生就是不信。看看我们周围的现实,有很多人就是缺乏信,胆子大得很,什么都不怕,天不怕、地不怕,这是不是大无畏呢?不是。他的不怕,表示了他的无知、他的愚痴。什么都不信,其实就是他的信。正因为他不信,没有信仰,结果就没有真正的精神支柱,自己老是跟自己过不去,烦恼重生不可终日,就象在活地狱中生活。他的心、他的思想意识被那些活地狱中的绳索一道一道的捆着,舒展不开。所以,在现代这个末法时代中弘扬佛法,要世法中来说,就是能使世界和来、社会安定。这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相信因果。我们自然界,从来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种瓜得豆、种豆得瓜的。哪怕是现代的基因一程,其基因的排列,也还是有规律、有法则的吧。在道德界,从来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善有恶报、恶有善报,就等于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就是错乱,是不可能的。但天现象上,人们往往看不清楚。因为我们视力有限,我们只看到现在这一段,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所以在现象上往往出现模糊。象一些人做了好事反而得到了恶报,做了恶事又得了善报的。这是否错了呢?不是。你不能从一时一世来看,而应从十方三世来看。因果是丝毫不爽的。所以《地藏经》的第二点是教信,而且是从根本上来讲信。所谓从根本下来讲信,就是从业力上来讲信,这不是迷信。所以《地藏经》中,第三品、第四品、第五品的品名都不一样,第三品叫观众业缘品,第四品叫阎浮众生业感品,第五品叫地狱名号品。在这里讲业感、业缘都是讲业力上的事情,而业力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我常讲,小乘的根本教义就是讲业力,大乘的根本教义就是讲般若,而业力与般若又是相通的。这是《地藏经》从根本上教我们怎么来信仰的第二个重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行思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zhaochengzang.com/dzj/dzjjiangjie/7351.html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