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心经唱诵:《西游记》外的真实唐僧

当前位置 :佛教经文 > 观音心经 > 心经唱诵 >

心经唱诵:《西游记》外的真实唐僧

* 来源 : 赵城藏佛经网 * 作者 : 净妄 * 发表时间 : 2020-04-30 22:28
导读: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万般辛苦终于到达西天修得正果,此故事始终为人津津乐道。  13岁破格为度僧  唐僧,世称唐三藏,俗姓陈名玮,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万般辛苦终于到达西天修得正果,此故事始终为人津津乐道。

  13岁破格为度僧

  唐僧,世称唐三藏,俗姓陈名玮,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人。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西元600年),另说仁寿二年(西元602年)、开皇十六年(西元596年),卒于唐麟德元年(西元664年)。出家后法名为玄奘,故又称为玄奘法师。

  陈玮的父亲潜心儒学、经术。他共有兄弟四人,二兄从小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赋性聪颖,仪表非凡,八岁即从父受业,勤学不懈。

  当听父讲书至孔融避席故事,忽然站立起来。父问其故,答以孔融见长辈避席,今父为儿解经,儿岂敢安座?父甚嘉许。且其幼时别具素质,不与顽童为伍,不听邪言媚语,常随二兄长捷法师学习佛教经典。

  隋唐时代,佛教盛行,***规定度僧出家的考试制度,甚为严格。凡欲出家学佛,皆由***统一办理招考,凡经考试合格,才录取为僧,名叫“度僧”。隋炀帝大业十年,***布告度僧十人,那时玄奘只有13岁,不符合度僧之规定年龄,不得进入考场。

  玄奘很失望,徘徊考场不肯离开,主考官大理卿郑善果,是一位佛教信徒,闻知此事,召来相见,觉得他年少而温文尔雅,迥异常人。问他为何出家?答以:“志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年纪虽轻,口气很大,令考官惊赞不已。故特准出家,破格入选,并对旁人说:“诵业易成,风竹难得,若度此子,必成佛门大器!”

  为取经,九死一生

  玄奘法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参访学习,觉得多年来在各地讲筵所闻,各家各派对某些问题异说不一,内容有很大的出入,因而深感难以适从,故决意西行取经。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打定主意,要西行取经。可是当时唐朝初立,边境不宁,出国之禁很严。他两次正式表请赴印,都未获得许可。所以欲向西行除了偷渡,别无良策。

  其时荒年,朝廷允许百姓四出自行谋生,玄奘便乘机出长安西行,由西安经秦州、兰州、后到凉州,找到一个习武的胡人石盘陀作向导,昼睡夜行,偷渡出玉门关。不过石盘陀出关后,不堪沿途跋涉之苦,坚辞而去,并指出关外尚有几处防守的堡垒,要玄奘谨慎行事。

  其行不久,终被哨兵发现,扣留问话。恰巧哨兵也是佛教徒,听了玄奘道出取经来意,意志坚定,哨兵便放他走了。从此孑身冒险,孤影赶路,披星戴月,走了三天三夜,尚未走出800里的戈壁沙漠地带。

  此时已是人疲马倒,最后玄奘也因干渴难忍昏倒过去。忽被寒风吹醒,又继续前进,幸而奇迹出现,在荒凉的沙漠地带上出现了一块绿洲。玄奘见到了泉水,如遇救星,生命得以延续。

  在沙漠上艰苦的历程,是很难用文字、语言来表达。这里引用《西域记》里的一段话;“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烟绝迹。时而飞砂卷石,时而暴雨湿蒸,无饮无食,昏去醒来。时而枯骨折剑,战场遗迹。时而凶恶恐怖,鬼魅形像。”此中足见在沙漠中的旅行实乃九死一生。

  经过这片沙漠,才到高昌国。国王曲文泰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得知玄奘之事,遣使迎往。见玄奘到,如获至宝,敬礼备至,认作异姓兄弟。并要强留高昌,以“如不肯留下决将之送回中国”来威胁玄奘。

  玄奘乃绝食抗议,坚决不肯留下,终于使对方感动,准许放人。同时还派二、三十人护送,盛治行装,赏赐了很多马匹财宝,并亲自修书知照各国当道,通容优待。

  于是,玄奘就沿着天山南麓西行,通过神秘的西域高原,经阿富汗,到达西北印度的迦湿弥罗国(即今之克什米尔)。

  此后,又碰到了艰难的路程,要翻过终年白雪皑皑的高山峻岭,渡过一片没有人烟的大沙漠,牵着白马在严寒的冰山上穿过羊肠小径,稍有不慎,就有滑下千丈深渊、粉身碎骨的危险。

  同行的商客,不时有人被冻死在冰山上,或是滑下深渊中,葬身冰窖。《玄奘西游记》上说:“连我自己亦不敢向渊底注视,因下面有数不清的千年不化的僵冻尸首。”在这艰难的历程中,所遇之险境确实数不胜数。经过七日七夜的行程,终于渡过冰山雪岭,再继续前进,便是印度境内了。

  菩萨点化 高僧传授

  那烂陀寺是古代全印度最高佛教学府。图为那烂陀寺的遗迹。

  玄奘经过两年的出生入死,西行途中历经110国,终于在贞观三年到达印度西北,进入加湿弥罗、犍陀罗等处。他便从小乘论师研究小乘经典。为了更好掌握佛教 理论,他还向婆罗们学者研究吠驮哲学,专心学习梵文,以成为研究梵典之工具。在此地住了二、三年,便从北印度沿河东下中印度。

  在恒河过渡,遇到一批强盗打劫,看到他生得眉清目秀,仪表非凡,要杀他祭天神,以为敬天徼福。危急之际,狂飙突起,雷电交加,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吓得强盗面无人色,以为触犯天怒,不敢下手。继而询问缘故,知是大唐三藏来西天取经,于是跪地哀求忏悔,改邪归正。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使玄奘的名声,远近传闻,深为印度人所崇敬。

  那烂陀寺是中印度一座著名佛刹,也是全印度最高佛教学府,住众1万3,000人,其中知名高僧学者甚多。玄奘入寺时,那烂陀寺四大德出面欢迎,二百余僧众和千余施主手捧幢盖华香,赞叹围绕迎引,玄奘拜戒贤为师。

  住持戒贤论师,年高百岁,是全印度佛教领袖,尤其是唯识学的泰斗,深受国王尊重。虽然他智慧高深,但因身患奇疾,时时会痛得求生不得,欲死不能!

  有一夕,忽梦见三位圣者,一是黄金色的文殊菩萨,一是银白色的观音菩萨,一是水晶色的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告诉他:“你前生曾在此土做国王,因伤杀太多生灵,今生招致此痛疾之报,虽是痛苦不堪,但不必寻死。三年后中国将有一僧来印求法,您可尽量将唯识学传授给他,使大法流传中土。其业愆便可消除,痛疾也即消灭。”

  梦后,戒贤论师常盼唐僧早来,后来果然玄奘求法来到那烂陀寺,证明梦中事是真实。他非常高兴,就将生平所学都传授给他,又让他出外参访明师数年。

  玄奘法师在印度各地游学,前后参访17年之久,特别是于当时学者云集的那烂陀寺学习5年,因而很想回国弘通所得。于贞观19年(公元645年)正月,经过长途的奔波,终于回到长安。长安城内文武百官夹道迎接,万人欢呼,欢庆之喜,盛况空前。

  玄奘西行的非凡经历,引起唐太宗的重视。太宗在洛阳会见了玄奘,要求他写出在西域的游历见闻,修《西域传》,以方便后人考学。此书便是现存的《大唐三藏西域记》。

  全书共12卷,记叙他在西行途中亲历的110国和传闻得知的28个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物产气候、政治文化等情况,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自贞观19年(公元645年)开始,玄奘主持译经,至公元663年的19年中,共计译出各种经卷1000多卷。同时他又把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老子道德经》译成梵文,传播于印度。

  译经完成的第二年,即公元664年2月,玄奘圆寂于铜川玉华寺,遗体奉旨运回长安安葬。安葬之日,京城附近500里内,百万人送葬,夜里庐宿墓旁的达3万余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净妄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zhaochengzang.com/gyxj/xjchangsong/8194.html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