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海云继梦:四十华严 第三卷 第34讲

当前位置 :佛教经文 > 华严经 > 华严经讲解 >

海云继梦:四十华严 第三卷 第34讲

* 来源 : 赵城藏佛经网 * 作者 : 止方 * 发表时间 : 2020-01-09 11:05
导读:《四十华严》第34讲(2007年10月5日)A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

  《四十华严》第34讲(2007年10月5日)A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大众请放掌。

  我们昨天讲到最后一句,最后一句还没讲。我们再看这个“东方毗卢遮那焰愿藏光明菩萨”所讲的最后一句。

  “以入無量定 以得大名稱 顯現大神通 遍周於法界”

  这个都是很平常的词汇,但是,它跟你想象的不太一样。“无量定”,他入无量定。

  我们大脑在分析,你入定只能入一个定,你要入几个定?对不对?两个定你都进不去了,还有无量定吗?这个是我们大脑在想的,你真修行的人不是这样子。

  那这里也牵涉到,我们跟各位讲的,宏观佛法与微观佛法的差别。

  微观佛法所修行的解脱,我们叫做可思议解脱。你是入一个定一个解脱,入一个定不是一个解脱,入定不一定解脱。但是你要求解脱的,就跟这种观念一样,你一次修一个解脱法,这个是叫做微观佛法的修行与训练。你只能够训练一个,一个解脱。

  那么你要解脱,它两个工程一定要做,一个技术面的,一个是工程面的,这两个部分要同时进行。那么,你要透过技术面去修定,工程面修慧,因此你不能只修慧不修定。

  有些人认为,这个时代,能够有慧解脱就好,不一定要深解脱。那没办法,你要定慧等持。你不要慧解脱就只有慧,你那个慧解脱只是知道而已,知道不算解脱。知道的不算,不要以为只修慧就好。所以你虽然有了正知见,既然叫做正知见,你就一定要修定。假如你只有说“我这样子讲一讲,看一看都通了,通了就好。”通了不算,你是自己讲的,你通了,不算。

  所以我们不从知见上去判断你,因为知见只算其一。

  我们跟各位讲过,第一个是正知见。但是当你只有口头上在讲的,我们不算。

  我们看第二个,叫做恒愿。恒愿是来检别你知见是否真正通达的一个要领。那么你的恒愿是会不会只讲呢?那就要看你的功夫啦。光讲没用,恒愿跟知见都有可能透过语言文字来做表达,但是你没有真功夫,真功夫就从定中看。

  知见你可能造假,恒愿也可能造假。你要留意到这一点。这个造假你自己不知道,因为你的大脑,只有大脑在运作的时候,从修行来看,就叫做假修行,不是真修行。那真修行就要看你的定功,你不要以为不要定功啊,是需要的。

  定功有两方面的训练。一个叫正法行训练,就入禅定。一个是随缘行训练。

  现在我们北传佛教,不认真修行,都自以为是随缘行,他不修正法行的训练。那随缘行,你要训练到功夫出来,我用一个标准看,用一个标准,那就要像我师父这样,三十三年关监狱不退心。你能吗?要自己这样算。各种威胁利诱你要能不屈不挠,这是随缘行。

  所以我们前面跟各位讲,随缘行有三个条件,“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你这三个条件要做的到。各种威胁利诱要不动心,要不然不算。

  所以要行三昧行,修定,不是不行,可以。那你,做的到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基本条件啦。

  我们从行者来算的话是五个条件,不止这三个。但是简单讲就是三个好了。因为你都背过,孔子的《论语》,孟子里面讲过了,“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你就动心忍性吧。

  这个叫三昧力。你要修得三昧力,很多业力都改变。三昧力可以改变业力。但是,修三昧,他的功夫,你所受的苦可能比修定力所受的苦,还要大的多。

  修定力会失败的人大概二分之一,二分之一会失败,修不起来,很痛苦。修三昧力,失败的人,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那你自己去算好了。你不要以为你是那百分之一,我看你连二分之一都撑不起,不要说百分之九十九。

  因为修三昧力容易被境界所转,所以你失败。

  修定力是你负荷不起,意志力不够。因为它状况只有一个,两条腿弄得快要断了,怎么办,再弄下去会断了,那你被打败,所以这很明显。那你事后反省起来,你还可以改过,再来一次,那通常都会超越。

  但是三昧力不行。你被情绪打败、你被外境打败、被假相打败,那你越想就越不甘心,因为你都认为那是对的,以眼见为凭嘛,都会这样子呀。那你这个输的就太冤枉了,你不知道。

  所以你要修定,要记得,定一定要修,正法行。尤其现在这个时代,物质丰富。你要记得,尤其我告诉各位,很多人活的不耐烦。哪些人?你知道,自闭症、忧郁症,有自杀倾向的人,这些人都要修定,尤其是正法行的定。这些人无法修三昧力,随缘行的定不能修,一定要修正法行的定。它会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从宏观的佛法来讲,他是要有微观佛法的定以后,最少一种定,一种修行成就以后,你才能够修多重定,就两种禅定以上的定才有可能。这个就叫无量定,那因为有很多。

  因为你一个都没有,你就别想“无量定”。

  这个语言、文字,假如不解析出来,你不知道啊,这个文字一念,你脑子一片空白就带过去了。“以入无量定”,他已经修了很多定,就过去了。怎么修?你怎么修呀?你根本还一点概念都没有,你怎么修?你一定要从微观的定,不管是数息法,对不对?数息观,不净观,有人叫白骨观,也可以。慈悲观、因缘观,还有什么观不知道,反正很多观。五停心观就五个了,好多行法。

  你假如跟着南传的去修,南传声闻乘里头的修法,他指导很清楚。毗波奢那禅、内观禅、四念处禅,有没有?最近流行葛因卡,有没有参加过?那又是一种禅。

  不要参加太多了,一个就够你解脱了。你参加那么多的人,证明你一点解脱都没有。弄到最后,你好像什么都懂,事实上没有一个通。这种行者叫做“无聊行”。无聊透顶,也不想求解脱,也不想求成就,就是无聊,到处沾酱油。你那个行法就像芹菜,知道吗?芹菜,芹菜沾酱油,有没有感觉?就是那个样子。好像有点味道,一点味道都没有。味道是鼻子的味道,闻起来有点酱油味,可是那个都沾不到酱油。这个不行。

  你不管跟谁学,跟谁哪个善知识都不要紧,跟谁学都可以,你就专学那个部分。在那里出了问题,你要问那个善知识,你不要问别人,问别人没用。

  你跑来问我:“师父我修这个法,现在这个样子,你看怎么办?”我看怎么办,我看你还是问你师父怎么办,因为你跟他学的嘛。他教你的,你现在出了状况,你就去问他。你说“我问不到”,问不到,那叫活该。你要跟人家学,怎么能说问不到呢?对不对?可见你是跟丢了师父。

  所以一定要跟好师父,学好法门。有问题你就问他。你在那边修,有问题问我,谁负责呀?对不对?我跟你讲,我负责吗?我不能负责呀,因为你跟他学的嘛。所以你叫他负责你就问他。

  你要跟我学你问我。你跟我学不要去问别人,你问别人他也不能跟你负责。对不对?

  看你跟谁学,学哪个法门。四念处禅,问四念处的指导者,内观禅问内观禅的指导者,什么毗波奢那禅你就问毗波奢那禅的指导者,跟葛因卡学你就问葛因卡,你修白骨观就问白骨观的师父。对不对?你修慈悲观问慈悲观的师父,你修念佛观问念佛观的师父。

  不要这样乱接一通。我们闽南话叫“关公来了要关刀,那你拿竹竿接菜刀这样叫关刀?”那不算啦,不算。

  你要自己真正的修一个法,就修到底,修到你彻底成就为止。

  假如修一半,师父就往生了,那你跟师父拜几拜“好啦,我算毕业了,找另外一个师父去啦。”当你自己还不够成熟的时候,那你只有这样子,不然怎么办?你不能够说“我师父死了,我还是继续这样修啦。”那这样出问题谁跟你负责呀,你自己要去想办法。

  好,这个修定一定要有,不能没有。我事先跟各位确定这个问题。

  那么得到成就以后呀,才有“大名称”。“大名称”是指你成就的这个法门以后,不止定慧等持、福慧双修,知道吗,教观双举。这个都是不一样的行法,在禅净律密里头是不同的。你都得到成就以后,同时拿它来教化众生,这个叫做得“大名称”。

  “显现大神通”是指产生广大的影响。你在教化众生的时候产生重大的影响呀,那这个叫大神通。

  “遍周于法界”他不止在这个世界,对过去对未来都产生影响。这句话听过吗?对过去会产生影响。怎么影响,你知道吗?

  对过去产生影响,不是篡改历史。篡改历史不叫对过去影响,那叫做昧着良心。你昧着良知,你才会去篡改历史啊。这个跟历史无关。但是你确实会对过去的生命发生影响。就像我们跟各位讲,很多人你是投胎到古代去,不是投胎到未来。

  这是遍周法界,你会产生这种广大的影响,过去、现在、未来十方统统发生影响。这个,都是从行法上看的。

  那么他这个地方讲的,当然是讲佛,佛才会有这种大影响。所以第一句讲“汝等观佛智”,最后一句“遍周于法界。”

  经文你怎么读,知道吗?不是叫你从第一句跟最后一句,假如这样的话,这两百字对你来讲叫做“三句经”,念过去什么都没有。

  但是他这句话是告诉你,前后是一致的。所以大菩萨讲话不会无的放矢。

  这是第一个,东方。

  我们看第二个,南方。

  “尔时”,这里既然出现了,我看到了就跟你解释一下。这个“尔时”是指什么时候?这个是我们前面都讲过了,不要讲了一年你又忘了。不是忘了,因为一年前你没来,你是最近才来的。

  “尔时”就是佛成佛的那个时候。因为他这个时间,这个是讲时间,是指这个境界,佛的境界,从在菩提道成道那个时候叫入涅磐,他就永远不动,不变,那个境界一直不变。

  所以一讲“尔时”就是那个时候,成佛的那个时候。因为他在那个时候,这些十方诸菩萨都来了。对不对?那来了就赞叹,那现在就同时赞叹。

  你不要以为看电视,这个东方赞叹了,换南方了,你的大脑的观念是这样。因为我们照着文字记录来看的话,你是东方完了,然后换南方。对不对?可是在那个境界里头的时候,就好像那个交响乐演奏的时候,同时所有乐器都起奏。

  那佛成佛的那个境界,十方诸菩萨同时来赞叹。不是东方赞叹完换西方,不是这样。是东南西北各方同时出现,同时涌现。他是像交响乐一样同时出现。不像我们讲话,你讲完换我,我讲完换他,不是这样。

  所以这是一种情境,你要感受的到。

  有没有这种经验?没有。告诉你,吵架的时候你就发现了。你把他的嘴巴抓住换我讲,他也把你的嘴巴抓住换我讲。结果两个都没抓住,两个在同时讲。讲完了、骂完了、吵完了,谁都没听到对方讲什么。所以你会发现吵完架还不够,还要继续吵。吵架就有这种情况。这个叫娑婆。

  在净土里,在佛陀的境界里,那是赞叹。称赞如来是同时涌现的啊,就是这种状况。

  所以不要看“尔时”两个字你知道呀,你根本不知道。文字你知道,那种境界,那个,你不知道。知道吗?知道没用,你要做到才有用。

  南方,他现在解说,我们来讲经,就解说那种状况。东方讲完了,看南方怎么赞叹。

  其实这种音符是同时进行的,东南西北十方是同时进行的。你想想看,交响乐在演奏的时候,所有的乐器是不是同时齐鸣,对不对?那么东南西北十方所有一切无量无边,前面讲的那个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菩萨,他是同时在称赞的。

  我们再看,现在是分析,分析的时候。南方的“难摧伏速疾精进王菩萨摩诃萨”,他是怎么样的赞叹的。

  文字有“承佛威力 觀察十方 而說偈言”。这个我们等下次再讲。要不然这个每一字、每一句都跟你讲的很详细,都忘了下面要怎么讲了。

  好,我们往下看。

  “汝觀諸佛子妙智功德藏能集菩提行安樂諸世間”

  现在讲“佛子”。“佛子”是讲谁呢?你看“汝观诸佛子”。

  我们上一次跟各位讲这个“汝等观佛智”,但一直没有跟各位讲主词是谁。你现在知道是谁吗?肯定不知道。

  这个“难摧伏速疾精进王菩萨”说,“汝观诸佛子”。这个“汝”讲谁呀?讲你嘛,对不对?这个你是指谁呀?指谁呀?你还是我?或者谁?这主词等于没有命定谁。现在是讲谁,你要弄清楚。你搞不清楚谁,你就没办法讲了。

  他是跟谁讲啊?绝对跟你讲。这个你,是你那个法身的你,不是这个化身的你。

  化身的你,你当然可以这样讲“就讲我呀,他跟我讲,跟你我他,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讲”。对不对?

  所以你看第一个东方,他讲“汝等”就比较像了,对不对?就向你们讲、向我们讲,向大家讲。

  所以我们大家看,看佛的智慧。好像对了,对不对?好像对,好像就不是,好像只是很像而已。对不对?你留意到。

  这个讲的,都是跟法身大士讲的。那你是不是法身大士呢?我们只能够说假设你是法身大士,你可能是,我不是,我肯定不是。你可能是法身大士。所以呢,这个南方难摧伏速疾精进王菩萨,就是跟你讲的。但是你要弄清楚,是法身不是化身。

  你我今天在这个地方,跟各位讲,那个应化身跟法报身,你是同时存在的。

  当你在听经的时候,突然间把应化身消失了,只剩下法身的时候,那个就叫开悟。

  你有没有开悟?

  “师父在讲,我刚才好像开悟。不过师父这么一问,我不敢说。”你这疑情要带着。听经的这一刹那,这一会当中,你怎么样让你的法身显现出来,这个疑情你一直要带着,你就有机会入法身。知道吗?但是你不要假设你已入,没有用。你一直要带着疑情去检验。

  这个“汝”讲清楚了。

  “观佛子”,“佛子”是谁呀?这个又是问题啦。你看,这里面,主词、受词都在。主词是“汝”,“观”是动词,“诸佛子”是受词嘛。对不对?那么“佛子”是谁呢?也不是应化身,他还是法身。对不对?

  “汝”是单数,不是“汝等”。“诸佛子”是多数。有没有?

  各位你一定,你不要看这些是世间法的语言文字,你还是要弄清楚。你没有弄清楚,你没有办法了解,这个经文到底在讲什么。

  所以我跟各位谈,古代大德在译经院里头译这个经典,是多少人在翻的。

  所以上一次,我骂了一堆人,当然不包括你,因为你也没有翻译经典,我不会骂到你。不过你要翻译经典,你就小心一点,不要说我骂你。我是一定要骂,但是我不一定骂你。我当然也不是说,逼你把你翻译的经典拿来跟我研究,让我批改、批改。我不喜欢跟人家点评,你放心。

  这经典翻译,是用生命翻译的才叫经典。你用大脑、用词典去翻译只能叫做书,不能叫做经。只能叫做书册或者册书,不能叫经,更不能叫经典。因为你不是典型,不是生命的典型、生命的原型,不算。

  这个,你不要看这种文字跟你讲,好像在讲文学修饰、措词等等,不是,这纯粹是生命的东西。因为生命要透过这有形的语言文字来做表达,那我们对语言文字的认知要是不正确的时候,你根本没有办法知道他在讲什么。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古代倾全国资力在翻译这经典,实在是“大学”非常非常兴盛的时代,非常兴盛的时代。你再看看古代的,这些唐宋时代的制度,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唐盛世为什么让我们引以自豪?自豪不是他的武功,让我足以引以自豪的就,他对于生命学的这种重视,而且呢,这个生命学他有很完整的制度存在。

  我们现在没有了。现在每一个人,都“人定胜天”,“上帝已死”。人凭什么去宣布上帝死了?虽然我不信上帝,但是你人去宣布上帝死,这个根本上就不对,因为你把你的生命给否认了。这个叫大脑的狂傲,大脑的狂傲,是很可怕的。

  所以人类的灾难,假如这种观念再不改,人类灾难一定到。真正人类自己引发的灾难,是可怕的。

  这一个,我们把这个跟各位讲一下。

  现在我这里,我想这个理论既然碰到了,又不小心讲出来了,这个理论就要讲了。

  这里面是什么东西,他提到一个什么东西呀?这种,佛教,这个佛教本身,应该这么说,佛法,然后画一条线,这边叫小乘,这边叫大乘。小乘这边又画一条线,一个叫声闻,一个叫缘觉。小乘就分这两个系统,小乘、终乘嘛。

  那么大乘这边,再画一条线,两个。这边叫菩萨乘,这边叫一佛乘。菩萨乘,括弧叫波罗密乘,对不对?那么一佛乘这边括弧叫普贤乘,或者再括弧叫金刚乘。就分这四个部门。

  那这四个部门里面,

  我们第一个就跟你分开,这

  两个拉开以后,就佛法里面

  这个拉开以后,就有一个叫

  小乘,又叫微观的佛法。大

  乘这边叫宏观的佛法,有没有?

  不要光听入定就好,画图,自己画啦,不然回去又忘了。你就把它画起来。本来是我们有图表,他们一下子找不到,跑不出来。你这个弄清楚。

  现在我跟你讲是这个架构,这个佛教整体的架构。

  这个微观的佛教里头,他所证得的阿罗汉也好,辟支佛也好,他们的成就都叫做“非人格法身”。你先把他记下来,不是人格性的法身,是非人格法身。

  那么大乘这边,波罗密乘或菩萨乘这边所证得的成就,叫做法身,这个法身叫“亦非人格”。他就是人格法身,也有些时候是非人格法身,他是两个,是个过渡期。

  那么一佛乘这边,是“人格性法身”。他的法身是具有人性的法身,不是非人性的法身,也就是说他通人性。

  你去先了解到这一点。

  这里面,前面我们讲很多了,我不跟各位谈了。现在要跟各位谈的是,这里面他还有一个理论,这个理论是从法身来讲。

  我们跟各位讲“全法身为一法界”,也就是那个法身事实上他就是法界,也就是法身跟法界是平等的,是等于的,等号的。法身等于法界,法界等于法身。

  你要先了解这个部分。那么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这个法界里头,华严宗把他取名叫做“一真法界”。用“一真”有它的意义存在,这我们后面再慢慢讲。

  现在要跟各位谈,这个“一真法界”里头,他包括两个法界,一个叫性起法界,一个叫缘起法界。这个性起法界跟缘起法界都在一真法界里头。

  现在你就知道,我这样讲你就应该很清楚了,因为我是用图表在讲的。你不要以为跟你讲我记很多。我没有记很多,我里面有个图就对了。它是个圆圈,这个圆圈里头,有一边是缘起法界,有一边是性起法界。

  缘起法界是怎么运作的呢?缘起嘛,因缘啦。所以他是以业力为核心在运作。有没有?业力,括弧,缘起法界,括弧,业力,再加个因缘也不要紧。因为缘起,所以叫因缘。这个业力是随着因缘在运作的。

  为什么叫业力呢?业,是因为身口意三业所造的叫业力。这个叫因,这个因要带缘而起才有果。所以又叫因缘法。是不是这样?要有缘,因要有缘果才兑现,有因无缘果不兑现。所以叫因缘法嘛。这个就是业力所造的缘起法界,是指这个部分。

  那各位,你我他都住在这里面。你可能不在这里面,我可能弄错了,因为你没有业力嘛。我只能假设说你有业力,我们都住在这里边。

  性起法界就不一样。性起法界是指那些大菩萨的生命因素完全兑现的,至少一个生命因素完全兑现了。

  我们是没有完全兑现。最低、最低你要60分以上,你就可以进入性起法界,那就叫法身了。那你还没一个因素达到60分以上,通通都是靠业力生活的。你要留意到这一点。

  那么这些诸佛菩萨呢,他的生命因素已然全部兑现,至少最低的四十一位的法身当中的,第四十一年级最小的那一个,60分。有一个生命因素60分了。那,我们没有。

  好,这一些生命因素通常我们指的,指平均值来讲,是这些生命因素都达到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的这些大菩萨,不但是登地,而且是八地以上的这些菩萨。他是指这些生命因素全部都兑现了,他都能够拿出来用的,这个叫愿力。所以在性起法界的菩萨来讲,他是以愿力来运作的,他不是被业力挟持的。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说,你从因地修行,我们修普贤乘的人,一佛乘的人,就是指你要赶快定位,把一个生命因素定下来,那从那个地方去成长开始。那,整个法界的因缘,就会围绕着你运作,你会成为当家作主的主宰。

  那你假如不定位的话,你是法界的业力把你拖着转。知道吗?你是被人家组合,你没有办法去组合法界的因缘。这是修行上非常重要的地方。

  告诉你,修行不会退心,伟大的行者就是先定位。然后整个法界的因素就绕着他转,他可以重组所有法界的因素。所以修行改变命运就是这样子。

  人,我跟各位讲,人什么都不行,因为你被法界的因缘拖着走,你还行什么?你所行的是因为你有福报。你不要看人,人的福报其实很大。虽然你活的很苦,你还是福报很大,因为你有很多事你能做,也就是说你有福报能做。是因为你有福报你才能做,你没福报什么都不能做。

  但是修行不一样。修行可以完全百分之百,可能百分之一百万都不一定,完全改变因素,改变你的命运,可以完全改变你的命运。因为你都能转凡成圣了。但,不是说你现在修,你现在就能改,不是。但是你定位以后,他会开始形成一股旋风,旋涡,会开始转。刚开始转的很慢,转的很慢。但是那个时间,会随着时间的增加,它会越转越快,越转越快。

  你假如要这样,照我刚才讲的这个法门这样做,保证三年以后见效。

  我讲的是有效的效,你不要变成很好笑的笑,那是你不会修。我是跟你讲真的有效,你会改变你的命运。那看你要不要修,这样而已。

  我看各位听的都蛮正点的,没有通通入定。

  好,现在弄清楚了,我现在举例子,回去你去翻《如来出现品》,《八十华严》里面《如来出现品》就这样讲,一个世界的成就,这个世界就是指法界,一个法界的成就,就是菩萨的愿力与众生的业力所完成.就,一个法界就是一个愿力一个业力。

  那么愿力是在性起法界里面运作.为什么要用性起法界呢?是华严宗哲学家,就经家,疏钞的这些著书的这些专家们,华严宗的行者们,他们用阿毗达摩的方法,去把这种愿力跟业力的语言、经典的语言,转变成阿毗达摩的语言,就叫性起法界跟缘起法界。这样来的。

  所以在经典里面,你要讲性起法界跟缘起法界,经典里面可能找不到。那阿毗达摩的专家,他可以把它改变成另外一种语言。因为阿毗达摩的定义,是很严谨的。经典的语言,佛陀的语言是比较率性。像我讲经就比较率性。(众鼓掌)但是我要落笔写的时候,那我就变阿毗达摩,我就不是讲经了。因为写论的时候,我写的永远都留在那里。

  我记得我爸爸讲说,演奏比较简单,制作唱片比较困难。因为他是音乐专家,我家是音乐世家,只有我是例外。因为我是基因突变,我都对音乐不敏感。

  我说问他为什么,我说:“演奏不是准备很辛苦吗,那制作唱片录进去就没事了?”

  他说:“演奏啊,你那个几个音符弄错了,那听的人,‘嗯,嗯’就过去了。那像你这么笨的人,你根本听不出来有没有演奏错误。”他说,“唱片就不一样。唱片是一听再听。你那个地方错了,第一次没听出来,第二次,总有一次会被听出来呀,所以制作唱片是很严谨的工作。”

  他讲我也一愣一愣,因为我不会音乐嘛。我通常听都很好听就对了。所以你不要听我说那个音乐很美,因为我听牛在叫跟马在叫是一样的。

  修行也一样呀。

  因为你进入那个领域里头,阿毗达摩的论家,会把经典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变成一套他陈述跟阐扬的理论系统,所以他的语言会改变,改变模式来讲。

  那就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谈的是,这个性起法界跟缘起法界之间呢,他不是两个独立互不相关的,他两个是一体的。为什么我说这是属于两个区块?他两个区块不是两个完全分开,他是两个因素,在一真法界这是两个因素。

  这个愿力,就是性起法界会跟缘起法界产生一种共鸣。也就是缘起法界的众生他会有叩,我们传统的话叫叩,那么性起法界菩萨的愿力他有应。因为这样互相叩应,所以现在很像,叫Calling。就这边有叩这边有应。

  这个互相交流的当中,使这个法界成为一个永恒的法界。而且这不但永恒,他还是恒动,永远在动;不但永恒,不但恒动,而且是开放的;不但是开放的,他是光明的、他是灿烂的、他是芬芳的。你知道吗,这是生命存在的原形。

  所以我们说修行不是修完了以后,就没事了。修完没事叫做佛像制作完成。制作完成就摆在桌上就没事了,其它就等大家拜呀?佛修到最后,就坐在桌上给人家拜吗?不是啊。他的生命是永恒恒动,而且是光明灿烂芬芳的。他是开放的他不是封闭型的。所以。这个你要弄清楚。

  这里面每个词都是一个专题。每一个词你都可以去写一个博士论文,最少也有十万个字以上。你知道吗?这个是很可贵的地方。

  那这里面在讲一个什么东西呢?他说“汝观诸佛子。”“汝”是主词,佛子是受词。“汝观”的意思就是,你站在性起法界里头,愿力起作用,那么“佛子”这边的业力就跟你相应,这是一个。第二个,“汝”站在缘起法界里头,业力起作用,佛子菩萨们呢,佛子是菩萨嘛,从性起法界那边跟你相应。还有这种情况。

  所以,各位在看经文,经文因为他平辅直述,好像是佛很潇洒的嗯哼一下子就讲完了。那你呢,也很潇洒的,其实是很无知的,嗯,听过了。他讲的很清楚,你听的很糊涂。所以清楚跟糊涂互相击荡,才有我们今天这么精彩的一会。(众鼓掌)

  假如他们两个,两方面都很清楚,都在性起法界哦。对不对?那就没有我们的空间了。假如两个都很糊涂,大家都在缘起法界也没什么好谈了。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性起法界跟一个缘起法界,相互的一种交流。这种交流,在法界里头,这种交流是很殊胜的。在法界里头,这两个不是此岸彼岸的问题,他们是圆融,是圆融的。他的名词叫做“普融无尽法界”。严格讲起来叫做“普融无尽圆满法界”。普融无尽的圆满法界,这个一真法界就是这个意思。

  在这个一真法界里头,他没有此岸彼岸的对立,因为他圆融的,没有对立所以叫一真。他没有染净,没有真妄的对立。没有是非成败得失毁誉的对立。甚至于呢,他也是理事无碍的,所以他叫一真。你要留意到。

  你在修菩萨道的时候,乃至小乘,就是微观佛法的这个部分的时候,他有此岸彼岸,这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这里面,在法界观里头来讲,他所存在的是“以大悲为体”,你要知道,他以大悲为本体。菩萨道不是,菩萨道是“以性空为体”。这差别在这里。所以修文殊法门的以空性为主,修普贤法门的以慈悲为主。不一样。不但慈悲,大悲,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而为方便。密法里头讲,菩提心为本,大悲为体,方便为究竟。有没有?你注意到哦。

  谈到普贤乘这边来的时候,都是谈这个东西。但是这里面不是那么简单,里面非常繁荣、非常复杂、非常可贵。

  华严,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你假如不把这种词给看透的话,那华严哪里富贵?对不对?

  你只是糊里糊涂“汝观诸佛子”,你看嘛,你看诸佛子嘛,这样没错呀。白话可以这样翻。这就不对了,这里面哪叫富贵呀?事实上你看这五个字就够富贵了。

  为什么要把这个东西解释呢?你把这东西假如不看清楚,你不知道后面在讲什么,你不知道在讲什么。“汝观诸佛子”,你假如没有定义这个“佛子”是什么的话,“妙智功德藏 能集菩提行 安乐诸世间”你怎么解释?在经法里头,都有广泛的理论。所以你,这时候你就可以想象的到,智者大师,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九旬谈妙,讲一个妙字讲九十天。一天少说两个小时,一个妙字要讲180个小时,有什么好讲?因为你不懂它后面的理论嘛。

  假如九旬谈妙,那华严宗要讲个“大”字,大概要讲九百年,讲九百年啦。《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大”字不止九旬。不讲那么夸大,其实那是很真实的。九年谈“大”,绝对跑不掉,就是因为这背后的理论。

  你要懂得背后的理论,佛法真的是讲不完。所以为什么讲《大本华严》是释迦牟尼佛,此方佛,就这一尊佛,尽过去际、尽未来际、尽现在际讲不完。一佛呀。《恒本华严》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尽过去际、尽未来际、尽现在际讲不完。原因就在这里。

  这个不是我们华严宗的人,在自我吹牛说“因为我讲华严,华严就了不起,我就这样吹牛呀。”这不是吹牛。是你要懂得它的一个背景跟实际上的一个状况,那你才有办法谈这个部分。

  好,我们现在谈到,在这个一真法界里,就是普贤乘的这个境界,标的这个地方,是这种状况,是“普融无尽的法界”,是愿力与业力在互相相应、沟通、交流的这种状况中,那你就可以看到,这个佛子们,“妙智功德藏”。就是他那个愿力,妙智在起作用。

  这个起作用,“能集菩提行 安乐诸世间。”世间是什么?缘起法界的部分。

  我们在这个世间,你在这个世间是娑婆的世间,五浊恶世的世间,是一个绝对的孤立的妄想与虚幻的世间。那么,你有很多苦难,你需要求一个解脱。

  但是,你所处理的方式都是单一,不是完整的。我有病,我希望免除病苦,这是其中一个。但是你不知道病苦的原因在哪里,只希望佛菩萨、众神帮你解决痛苦就好了。那这个痛苦解决,另一个痛苦来了。

  你有无量无边的痛苦跟烦恼,那你要彻底抓到它的根源。所以从这里下手的人,叫苦找到集,苦集嘛。那把集灭了,苦就灭了。对不对?那要把集灭的那个方法那叫什么?那叫道。所以他从苦集讲灭道,对不对?就我们跟各位讲,这叫出离心嘛。

  你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个苦的存在是相对于什么而存在的?这个时候就有此岸彼岸产生了。所以当你把它扩大到此岸彼岸的时候,那般若空性就来了。这就菩萨道的部分。

  那我们跟各位讲,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时候呢,就求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个无上正等正觉的地方,这个我们叫做发心。心,你假如把他弄清楚,这个心叫本体。

  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个本体出来,发心就发起这个本体出来的时候,你生命的体质就开始发生一种质变。你就离开这个娑婆,这个五浊恶世的对立,而变成圆融的本质出来。

  当这个本质出现的时候,你就已经进入一真法界,这个叫做变异生死。

  我在跟各位谈这个修行的一个基本要领。

  那你在这个地方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时候,你这一生没变,你的四大还在,但是你的生命已经产生变异,由对立的二元世界转入绝对的一真法界了,已经进入了。

  进入那里面以后,你修普贤行法、普贤恒愿,这个行法就我们讲的圆融道的行法,你直接就在这边产生变异。

  这个定位就很重要。因为你定位,你直接就进入一真法界,所有的因缘就围绕你转变。

  这个我们跟各位交代很清楚。这个不小心的法界大灌顶,往往是比什么都大。(众鼓掌)那要看各位自己进入啦,看进入啦。你来听经我不欠你的,我统统和盘托出。不但卖你菜,连盘子都被你端回家了。你不要端一半,盘子都丢掉了。你要好好修,真的是要好好修。

  这里面,我们跟各位交代很清楚。只要你进入到这里面去,那前面讲“已入无量定”绝对没问题;你只要进入这里面,“安乐诸世间”也没问题。

  因为你在开始修行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不思议的状况,就在这个时候一直会产生。而且那不是你要追求的,因为它本来就会出现的。

  所以希望各位您在这里听经,现在就有一个要求,你一定要绝对的信心,不要在那边狐疑“我看看这个台湾来到这里,还能讲什么?”(众笑,鼓掌)

  告诉你,不是猛龙不过江。吹牛的,你不要当真啦。好,休息一下。

  《四十华严》第34讲(2007年10月5日)B

  好,我们再把刚才这里做一个总结。

  “汝观诸佛子”这一句话,在语言上是很简单,文字上当然也简单。可是从经典来看的时候,它就不简单了,不但不简单这里面还蛮复杂的。而这个复杂你会说怎么看的出来?看不出来。这个叫做语言模式与思维模式。

  佛陀讲经,他告诉我们,他虽然很轻松很愉快,但是呢,他有一定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梵文里如何表达,我们现在不知道。但至少在翻译成中文的这个时候,这些译经家他很明确地把这个模式传给我们了。那各位学佛也是在学这一点。

  我常跟各位讲,我不是在教你这些知识。知识只是媒介,我要告诉你的是生命的这个模式是怎么运作的,你要了解。那这个,就叫善根。没有善根,你只听到知识;你有善根,你会把这个模式给学起来。

  你要学这个模式,这个才是真的学佛。要不然你只是学佛学,或者佛教知识,佛教学问。那不叫学佛,那是学者。

  今天我们作为一个行者,那你要知道,行者要学的是什么。那你要是把这个东西弄清楚了以后,那你探囊取物马上拿到。要不知道,头伸到囊里头,你还是把袋子给抓出来,该拿的没拿到,就变成这种状况。这是进入佛门,我们要找佛法的殊胜,你要先把佛法的殊胜是什么给弄清楚。

  了解这些,你就会发现我们在读经的时候,往往是那最不重要的地方,是最重要的,不重要的文字往往是重要。

  当然我现在不会这样要求你,说你要把这个给看清楚,你就算有天眼你也看不到,这个后面表示什么。那完全是法眼、佛眼,你才能看的到。

  好,这个是我们从经典上来告诉各位。那么,我也把经文的语言表达方式,跟大乘当中的阿毗达摩的特殊状况,跟各位都交代了。事实上,我们已经不欠你了。各位那么辛苦跑来,不要把车票花了以后,结果没上车。你进了宝山就应当满载而归。这个,不要空手而回,才值得的。所以每一堂课,我们都希望你真的能够获得应有的这些成就。

  好,我们看第二句。

  “三昧妙威神 智慧無邊際 彼心及境界 一切皆甚深。”

  这里开始,他分开讲了,那我还是把这个跟各位谈一下。

  前面有谈到“无量定”,那“定”的修法跟“三昧”是不一样的。

  你凡是按照正法行、正规的标准来修学的,就有次第的。我们跟各位讲,从粗住到细住。有没有?刚开始坐下来,叫粗住,开始调整叫细住。粗住、细住、安住,然后到欲界定,到未到定。未到定,你要开始进入修行,我们到一心、置心一处。按照这次第来的,我们叫正法行。

  那么这个过程当中,你会经过舒服禅,然后会经过触功德,身心开始产生变化。然后真的降伏了,自己能够置心一处,然后会放轻松,不要不放松。然后呢,会很清楚你的息出息入。这是我从数息观跟你讲的。

  那你假如是修白骨观,有白骨观的教法。念佛观有念佛观的教法,慈悲观有慈悲观的教法,因缘观有因缘观的教法,那我们就不一个一个跟你谈了。这个统统叫正法行。

  经过五停心观的训练都是正法行。不管刚才讲的,现在在南方的这种教法,他们叫毗波舍那禅、内观禅或者是四念处禅,都无所谓。这些其实都是古代传统的。所以我说,现在的南传佛教不叫原始佛教就是这样,它已经离开五停心观的教法了。那都无所谓,那都属于正法行而产生的禅定。它要进入禅定要五觉支、心一境性、寻伺喜乐。我应该都没背错啦。

  但是,我们不走那一条路。因为透过这五觉支以后,你就入禅定。我们在修学上不叫你入禅定,在这个地方呢,不入禅定而横出三界,这个叫做从欲界出三界。

  你要是进入禅定以后,那就要由色界出三界,不一样的。你要是进入四空定,那就要从无色界出三界。知道吗?从色界、无色界出三界,那教法跟从欲界出三界不一样。当然也可以啦,就我们现在的这些教学体制都可以指导你。

  不过,我们从各位初学的立场,我是假设你,因为我看各位好像都没定。没定就没离世间,我们就从欲界出三界直接。

  那你要是出三界、证阿罗法以后,那我们要你进法身界,直接从法身修学。

  那你要认为我搞一点神通再回来,入禅定、入色界、无色界,都无所谓,因为你已经出三界了。那有神通,不怕你作怪。因为你已经有正知见,又有正的大行愿,功夫有,多余的时间训练一点神通并无不好。可是呢,你去跟别人学我不管,你要跟我学,要训练神通,要先登记,一定要登记,你放心。

  有了禅定以后,要讲经的人,一定要先写讲义,要经过许可。你假如没有的话,那不算本门弟子。你要乱搞,因果自负。知道吗?这是修学上有一定的规矩。

  这个叫从正法行修禅定。

  那有些人,当然包括在座几位菩萨们,年纪比较大,这个经络比较僵硬,腿折是可以折,叠,叠不起来。那这样的正法行,你有困难。那不要紧,那修三昧行。

  三昧行叫随缘行,它不叫正法行,随缘。从日常生活中,对境起观。那这个观就更难了。因为正法行有正法行的一套训练,随缘行它有随缘行的一套训练。

  但是随缘行无法copy,没有办法copy。每个人都不一样,而且每个事件也都不一样。你要留意。

  即使你自己把昨天的境界状况拿来问师父,师父昨天答你的跟今天要答你的,这不一样的答案。假如随缘行师父给你的答案还都一样的话,那个师父叫“两光”。“两光”知道吗?两边都光光,什么都没有,他才会用背的方式给你。

  因为随缘行是随缘。昨天有下雨今天没下雨,答案怎么会一样,对不对?昨天的状况跟今天的状况已经不一样了。你要留意到这一点。

  所以呢,你说“我昨天问你讲那样,今天问你讲这样。”那,这才正确。

  “昨天问你跟今天问你,怎么答案不一样?”当然就不一样,怎么会一样呢?

  你去河边看看,你这脚踩下去拉起来,然后脚再踩下去,那水会不会同一个水?你会说“一样呀,就那些水呀。”根本就不一样。刚才踩下去的水已经流过去,再踩下去是新来的水呀。怎么会一样呢?可你又一直以为一样,“因为我都在这里踩水。”那是死水,不是活水,不叫河水。河水已经流过去了,逝者如斯,所以不可能是一样的。

  所以三昧行的指导,假如你要修三昧行的话,那只有一种状况你好修,你是法行人。这个就麻烦了,越扯新东西越多呀,对不对?三昧行是法行人,也就是自我约束能力、自我觉知能力、自我检讨能力,绝对都是达到,应该来讲都是满分的人才有可能修。要不满分,最少也要九十五分以上。

  你要都是像赖皮狗一样,死赖,只会耍赖的那不是法行人。那就要找善知识。善知识要能逼,而你愿意完全接受,是那种拳拳服膺的人才有可能。

  有个人,你们不知道认不认识,那个人叫奥修。有没有?答那么大声音的人,一定不是修行人,是读书人。你去看过他的书,他要求修行人一个条件,就是臣服。

  要像以前的那个大臣,面对皇帝就爬在地上。

  皇帝打个喷嚏,他“嗯,是,万岁。”

  “啊啾!”“是,万岁。”皇帝不管什么,他都万岁就对了。要有那种个性的人。你要认为皇帝打喷嚏不要理他,那就完了,你完了。

  要绝对臣服的人,那才能当作依止善知识呀。

  你现在,一面依止善知识,一面偷偷的去偷吃。那边法王来灌顶,我赶快去,然后回来装作不知道。不会成就,绝对不会成就。

  你要依止善知识,是惟一的只有一个。甚至于你要想说“要是他走了,我就陪葬进去。”那就有可能,你才有可能成就。因为你想陪葬进去,这辈子不成就,下辈子他来,我再跟着来。那你才有可能成就,不然没办法。

  那么依止善知识,绝对依止善知识的人,完全依托在善知识身上修行的人,叫做信行人,不叫法行人。信行人,事实上就有点类似声闻,听闻教法来修的。

  法行人是不听闻教法的。昨天跟各位讲的,那广钦老和尚他什么经也没听,他是法行人,自己摸索的。而他也不像你讲的法行人,这法界里头分析这些是很微细的。他是天上人间七次来往,第七次到人间来证阿罗汉的人,所以他也不是法行人。你知道吗?

  那你现在有没有碰到很多天上人间七次来往的人?有没有?告诉各位,在我们在座当中,很多。他是早证初果,早就证得初果。现在正在天上人间,不知道第几次,他现在不知道第几次,但绝对不是第七次就对了。

  第七次来的人,他是很精进,因为他要证阿罗汉,而他也不会坐在这里听经,你放心。知道吗?

  所以你遇到很多早就已经证得初果了,正在天上人间来来往往七次的,现在各位很多了。吃饱饭没事就想修行,要怎么修也不知道,因为他要填满七次嘛。这个就可能说到你,不要紧,因为你是这种好人。

  所以在修行中,要检别的东西很多啦。

  你一定要依止您的善知识。我是用您的善知识,不是你的善知识。听清楚,您的善知识。好好听他指导。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善知识在做指导,各出手眼,每个人的手段不同,指导的方法跟要领都不一样。但不管怎样,你绝对忠于你的善知识。

  不要做比较,绝对不要比较。因为每个人一把好,各人有各人的调,你没有办法谁对谁错,谁高明不高明。你要留意到。

  所以三昧力来讲,基本上是可以透过这两个方法。不过绝大部分三昧力都是自己修行成就的,都是法行人修的,信行人很少。因为你要完全依止善知识的话,我保证你的善知识绝对教你修正法行,他不会教你三昧行。

  那么三昧力这个部分,透过三昧来成就的,他前面跟各位讲过,它是改造你业力最好的一种方法,三昧力。但是,因为你没有那份觉性,你没有办法修随缘行,所以你三昧力很难成就,所以你也就没有办法改变你的业力。业力可改,靠三昧力。那你没有三昧力,你没办法改。所以你就不要期望这个部分。

  那么这个地方,因为前面有“妙智功德藏,能集菩提行”,所以在这里,“三昧威神力”就可以发挥作用。他就叫,妙。

  《华严经》里头讲到妙字,你记得,“妙”字它带有一个意思,就是利益众生的意思。只要《华严经》有这几字:大、妙、普、深,意义都不是你普通的字义。

  你不要问我说“哪本疏钞里面写的?”疏钞里没有写这些。是你自己经常在读诵跟你的实践当中,你会去体会到,这些经文它有特别的意思。它只要出现这个“妙”,它一定会有利益众生的意思,才叫做妙。这种经典里头,普贤乘的经典里头,它这个字有这个意思。

  所以“妙威神”的意思就是,三昧的威神力用来利益众生。它才会加这个妙,不然这个三昧威神力,智慧无边际就好了。对不对?为什么叫做妙呢?就是用三昧的威神力来利益众生。

  那么你假如已经证得法身以后,基本上都会有三昧威神力,都会有。要不要利益众生,如何利益众生呢?

  菩萨不会作意利益众生,你记得这一点,菩萨不是要作意去利益众生的。

  记得有个小朋友到道场来,有一天他发大勇猛心,拿着一只铁锤走来走去。

  我问“他要干什么?”

  他说“我今天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说“好。”

  弄到晚上要睡觉,我说“你有意义的事有没有做?”

  “不知道做什么好。”

  这叫作意呀。小孩子也会想说“我今天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他就想敲敲打打嘛,所以他就拿一只铁锤要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搞了一天啦,没有做到。

  那种作意要饶益众生的人,大概都是初发菩提心。“好,我要行菩萨道,我要利益众生”,搞半天不知哪件事。菩萨不会。

  菩萨既然已经成就,他是随缘度众生。随缘,他既然有三昧威神力,那随时他都可以利益众生,他不必刻意准备。不必刻意,他只是随缘。

  那你会看到,那菩萨,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那种菩萨。要跟他讲一下说“这个众生要帮忙。”我跟你讲,菩萨常常有些都会忘记的。

  哪些菩萨不会忘记?你知道吗?有两个菩萨不会忘记利益众生,观世音跟地藏王。这两个菩萨是专管闲事的菩萨,喜欢管你们这些众生的闲事啦。

  那像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常常会忘记,因为他们不管闲事。所以你要“拜托拜托,师父,慈悲啊,救救我。”那他有时候都会没看到。

  那观世音菩萨不是,他成天电话好多支,“千处祈求千处应。”对不对?所以他忙的要死,要一千只手。对不对?关键就在这里呀。

  所以你要留意到,跟大菩萨来讲,他是性起,他不是缘起;他是性起,而且他随缘。你有叩,他才有应。而且叩的正点,叩歪了还不应。

  观世音菩萨跟地藏王菩萨不一样,他们只要你手一挥,他就应了,管你有没有叩,他专管闲事。看见有人在喊救命,手在那边摇,他就去了。他不但是电话很多支,而且还很多无线的,二十四小时开机的。这才麻烦呢。(众笑)你像说无尽藏、金刚藏,管你的,你要不修法,他根本就不应。那也就是你要叩,不但要叩,要叩的准才应的。

  所以你在想,你在修学佛法,那个意识形态大概都把你带偏了。带偏了,不正了,所以你在想佛法是什么,都是你自己想的。所以你看那些学佛人,那越精进越奇怪,怪里怪气的,不正常。

  好,“智慧無邊際”。

  讲智慧,不是聪明无边际。聪明无边际是谁呀?孙悟空。孙悟空就聪明无边际,我们里面有好几只孙悟空。它是智慧,就生命感受的能力,是全方位的,没有盲点叫无边际。

  “彼心及境界”。心,就是能。我们前面讲,一个能一个所,境界是所。“彼心及境界”就是说这些菩萨的法身,性起法界的这些法身们,他的能与所“一切皆甚深”,都不是我们大脑想象的到的。“彼心”就是他起作用的。

  假如你看那个《普贤菩萨心法》二十四句当中,十二个能、八个所就指这个。“彼心及境界”两个都有了。为什么普贤菩萨心法,二十四句当中,有二十句;二十句当中,有十二句是讲能,有八句讲所;后面四句其实也是阿弥陀佛的心法。你回去翻翻《普贤行愿品》。我们印的三品里面就有那个《普贤菩萨心法》。

  这个把重点弄清楚,这个就容易明白。

  重点没弄清楚,这个文字你看起来都差不多,反正没有一句你看懂的。文字都懂,里面在讲什么,没有一个懂的。但是它关键就在重要的几个词的定义,你要弄清楚。

  我们佛教徒到现在最麻烦的问题,很多人学佛不能够有进展,没有进度,就是对于佛经里头所写的文句定义不清。在你自己在用词的时候,也是用词不准确,含糊笼统。这个不好。

  你这样的话,你对尤其是宏观的佛法,你根本抓不到边。所以你要养成自己的一点习惯,知道吗,用词要用的精准。

  要怎么养成习惯呢?大家好像都在赶快讲出来,“我会,我一定照你讲的去做。”是不是?对不对?那我告诉你,回家,每天把衣服折整齐,棉被折整齐,家里料理的有调有理。知道吗?琉璃台上面永远干干净净。能不能做?这个很简单,生活中的细节呀。

  你假如这个都做不到,那开一部车子跟运煤车差不多,几年没擦过了,没洗过了。你想,你在处事会弄的很清楚吗?不会啦,不会清楚啦,不会清楚。

  有一次我们一个侍者跟我说:“嗨,师父,我突然想到。”

  我说:“怎么?”

  “我有一年没擦车了。”

  我说“你这死家伙,都一年没擦车你还敢讲?”

  “可是它都很干净耶。”

  我说:“怎么很干净?”

  “我不知道谁擦的。”

  这种侍者是不是该揍呀?开车开那么久,一整年都没洗车他还敢说。这个就,含糊笼统过日子的。这个不行啦。

  你可以从你的日常生活中去,你就会注意到,你在讲话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这是行为模式、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嘛。

  思维就是含糊笼统,你用词也是随随便便了。那随随便便,修行就不行了。

  那这个是用词,从你在读经的时候会不会去注意。这就是我们常跟各位讲的,带着疑情,“我这样读对吗?”“我这样理解正确吗?”你自己就会去矫正自己了,这不是外人来跟你矫正的。什么都靠人家来给你矫正,你到什么时候能够当家作主呀?这个从这个地方来。

  好,我们看第三句。

  “今此逝多林 正遍知住處 菩薩眾雲集 普現大莊嚴”

  这里他才讲到主题,前面两个真的是,在考验我们的功夫啊。现在呢,他说是在逝多林里。

  这个里面,我讲的你要留意一下,有没有矛盾呀。我说佛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时候,他就入涅磐了。

  大家都以为到双树林间入涅磐,到双树林就已经要去死了,哪是什么入涅磐。那叫示现涅磐,不是入涅磐。

  入涅磐在菩提树下成道,那个时候叫入涅磐。入涅磐就不动,他那个境界,他进入,刚才所讲的一真法界里面的性起法界里,那个境界他一直不变的。那么在这个人间五十年讲经弘法,他是随缘啦。随缘是这个应化身的像在随缘,他法身的那个体、本体是如如不动的。所以那个叫“那且常在定”,佛陀这个大龙王常在定中,始终不动。是指那个部分。

  那么他在菩提树下,那个情境,那个法身的定始终没变,可是外在的世间是不是一直在变啦?所以他流转到逝多林来。这个时候,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我们在跟各位谈这个宏观佛法普贤乘的这种经典里,它是两个东西同时在运作的,你要了解这个地方,你就知道。《法华经》上面讲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对不对?不变啦。他法住法位,一直在那里。

  那佛呢,是一直在他定中的,那世间相是流转的嘛,对不对?

  而我们没有定,我们世间相转,你也跟着转啦。对不对?你哪里不转啦?人家骂你那一句话你不转,其他都转啦。说你两句,你挂三年没忘记,其他你都在转啦。这个时候你就发现,人是愚痴,就在这里。

  好,这个讲到逝多林来了。

  “正遍知住处。”就佛住的地方,佛叫正遍知。住处,住在逝多林这边。

  这个时候,“菩萨众云集 普现大庄严。”

  这个难摧伏精进王菩萨他看到这一点了,对不对?他现在看到了,他讲出来了。而事实上呢,你可以看到,在这个逝多林这一会,菩萨众云集。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就菩萨众云集。各位留意到这一点。现在在逝多林,也是菩萨众云集。对不对,是不是这样?

  好,那你再注意一下,佛是不是在他的国度里?对不对?他常在他的国度里。他的国度是不是菩萨众云集?对不对?佛在他的国度里,在法身里面,本来就菩萨众云集呀。

  那我请问你,菩萨众云集是什么?就是我们跟你讲的,生命因素,你生命中所有的因素全然展现,那个就叫菩萨众云集。他才有可能一直跟着佛在呀。对不对?

  你以为佛像一个“大刮牛”,走到哪里就一堆跟着他,那佛的粉丝是天上天下第一呀,那一堆跟着他不都是“粉丝”吗?fans。我们叫什么?粉丝呀。我不知道我们这边说fans怎么翻的。

  不是。他是指生命因素全然兑现,没有被无明、业力所覆盖。那么现在在这个地方,他只是再显现一次,要阐述我们后面的境界部分。

  所以这一点,各位都要慢慢、慢慢去体会,去了解。

  所以各位,真的,这里面每一个词、每一个字要跟你解释,真的是太复杂了。

  这个时候他才显现他的庄严出来,不然他平常在灵鹫山也是这个境界。佛都是这个境界没变的,但是他显现出来的有因缘。有这些法身大士,把这个*轮,请转这个*轮的时候,他才会普现大庄严,不然他不现。因为应化身你看不到,他是在法身里头。有没有?知道吗?

  里面还有很多理论,以后我们遇到再讲。它经文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再讲。

  我们看第四句。

  “汝觀無所著菩薩大眾海各坐蓮華座安處於道場”

  这里都在描述他的境界。

  “无所著”是什么?“无所著”也是佛。“汝观无所著。”这个是名词,汝是主词,观是动词,无所著是受词,所以它是称赞佛的一种名号,也是佛的名号。“无所著”不是油漆刚漆上去,一滴都不著。它是形容他的清净,完全没有任何的业力,没有无明,所以叫做“无所著”。他说你看佛、你看法王、你看世尊、你看薄伽梵、你看正遍知,都是这个意思。

  “菩萨大众海”菩萨云集嘛。

  这些菩萨“各坐莲花座 安处于道场”,安住于道场。他各坐莲花座,他在哪里呀?在他所在地方,都是道场,所在地方都是道场。

  这里面很多重重无尽的理论啦,好,我们其他地方看到再讲。

  现在再往下看。

  “無去亦無來。無依無所著。”

  这个“无所著”跟刚才那个“无所著”不一样。有没有?同样的词,刚才是形容世尊,这里不形容世尊。有没有?是讲在菩萨的境界,“无來亦無去無依無所著究竟離分別究竟離分別普現於十方”。

  “究竟离分别”,他是告诉,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彻底没有被无明所覆盖。就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这些大菩萨是不用大脑的,他的生命因素全然展现,完全不是用大脑的记忆、逻辑、思维、合理的推理,这些统统不用,叫做“究竟离分别”。

  因为你会用记忆,这些讲了,讲了就讲了。大脑,你要知道,你怎么会记忆,你知道吗?你不知道呀。这个讲讲看,给各位试试看,你听听看。

  我们单纯遇到一个新东西,不知道,假设我这样讲。这个火,对不对?不会烫人的。你“真的吗?”那时候,你脑筋里显现什么东西?是不是一个犹豫啊,“火不烧人、不烫人,真的吗?”那种火叫什么火啊?你大脑要怎么去记忆它?不是马上你就记忆啊。

  那个时候,那个叫做一个念。念,一个念进来的时候,你的大脑要起作用,不是马上就记起来,这里面的大脑大概它旋转的速度,假设旋转,经过“受想行识”这样旋转,大概已经经过一千万遍,你才会有一点概念。里面记忆记得起来的那个概念,它要一千万遍以上,就里面绕过一千万遍。

  所以我们说“第一印象”,没有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你根本记不起来。因为那个时候,念,在五蕴转一遍的时候,叫“五蕴识”。“五蕴识”看的到的人是三果,证三果才看的到。

  所以“五蕴识”绕到你能够记忆的最基本单位叫“八识识”,就你的八识形成一个单位的识性,叫“八识识”,你才能记得起来。记忆才能够去捕捉来记忆的那个基本单位。看的到的人,二果。

  当这个识,开始形成概念,你看的到那个概念的形成,证初果。知道吗?

  像我们呢,什么也不知道,老是说你第一念第一印象,所以你是“奇异果”,不算里面的。

  所以我们说你这个定义,不够精准。所以你在用的时候,用同样一个词其实跟实际的状况是分离很远的,不能算。所以在讲这些东西,在我们记忆里面,你会去记忆,其实已经落到后面去了。

  而我告诉各位,刚才讲的能记忆的那个八识识,是指二果的人可以看的到的。那你现在记忆的不是那个东西,你记忆的是意识形态跟染识概念。那你是凡夫中的凡夫,非常凡夫的凡夫。知道吗?我们讲凡夫加三级,就是指这种状况。

  所以佛法中在定义的这些东西,各位你绝对不要用大脑想当然的去定义。你要知道你的定义算不算,在我们佛法里头要讲的。不然讲起来每一个都好像大成就者,事实上你讲的根本不搭旮,挂不上任何关系呀。那就很遗憾了,非常遗憾,非常可惜。

  这个,我们借着这个地方跟各位谈一下。

  那我们一般所讲的那第六意识检别,就分别,现在跟各位谈,你的分别不是第六意识的分别,你是在做概念分别,或者意识形态分别。跟我们讲修行的那第六意识的分别,那检别是不一样的。所以距离差很远啦。

  所以你真的想要做经教研究的话,那你必须在这地方下相当功夫。

  我们接着讲一下经教行法。

  经教是一个行法,从阿毗达摩下手,而且还是宏观佛法的阿毗达摩,不是微观佛法的阿毗达摩。那么你能够达到这个标的的时候,那你就可以发现“普现于十方”,没有问题。

  所以这些大菩萨不止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到这里,十方一切佛国度,只要有佛成佛他们都会到。这个就历害啦。他不要航空推动器,不需要机场,不需要飞机,真的是比孙悟空历害。他也不用云,不要腾云驾雾,他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非常自在。这个就是“无去亦无来,无依无所著”。

  修行之所以迷人,会让我们深深着迷,而且还不是作意着迷,也不是逃避着迷,就是因为有这种境界。你只要在修行中去体验一下,浅的那种滋味,你一定不会放弃修行的。

  你就是体验不到,佛里佛气、怪里怪气、妖里妖气,那都很快会退心。而且呢,一直在造业。

  你要弄清楚呀,学佛一定要从真实的方向下手。所以刚才跟各位讲,你先定位,一定要定位,你来学佛才不会造业。

  这个,讲到菩萨的这个部分。我们再往下看。

  “勇猛大智幢。堅固無能動。能於無相海。現相滿塵方。”

  这个好像在写诗。“勇猛大智幢”是指这些大菩萨,智幢,智慧高幢。

  “坚固无能动”,他们很精进,在这一个一真法界里,他们在精进什么?他们已经不是菩提道上的精进了。

  菩提道上的精进叫做生命品质的提升,生命能量的提升,是指这个部分。

  可是他进入一真法界的性起法界以后,已经不是这种精进了,因为他的生命能量都已经到饱和了。再精进就“砰”,对不对?那不是啦。他在精进什么?在做这种性起法界跟缘起法界的交流,是这种交流。他一直在改造众生的生命,提升众生的生命品质、他的水平,是在做这种精进。而他决不退,他已经没办法退,他怎么退,他生命都改造过去了。本来是金矿,现在已经变成纯金了,他怎么退,不可能退了。

  重要的是下面。他在无相海中现相,不但现相,“现相满尘方”。这个不知道是谁写的,满十方就很不错了,还满尘方。什么意思呀?所有尘境,只要一起作用,他就无相海中现众相。

  这一点,跟各位讲,你要意识形态重的话,你绝对不要造业,因为这里面你看不出来。菩萨现相,你完全不知道。就像上一次跟各位讲,普愿斩猫,有没有?那南泉斩猫,他怎么斩猫?他就无相海中现相,现斩猫相。

  你就去替他辩论,你就去跟他责问“那南泉普愿不是大和尚吗?他怎么可以这样子造杀业呢?”造杀业是他的事,你管那么多。

  “那他要受报!”受报是他的事,你紧张什么?

  他要斩猫是他的身业,他既然身业造业,那当然他的身业要受报嘛,就这样而已。你有什么好吵的,对不对?你替他辩护的人也造业,你诅咒他的、怀疑他的、辱骂他的,你也造业。那有些人呢,除了南泉斩猫,骂南泉以外,更把大乘统统骂下去了,那你不是造地狱业吗?

  因为人家是,能“于无相海中,现相满尘方”呀。你懂什么?什么又不懂又爱“休剪”,“休剪”怎么讲,爱争吵啊。对不对,无事找事吵。不懂。

  他显现那一相有他的作用呀,你不要问什么作用嘛。问你也不懂,你还问什么,你懂的话你就不会问了。不懂的人就不要问,懂得也不会问。所以凡问必错。

  所以当菩萨示现的时候,你真的不知道,你只有一个恭敬心带着疑情,这样就好了。不要去求答案,到处乱问。不当,不当。

  你不要看这个时代,很多大菩萨来。因为这个时代是进入普贤建设时代。普贤是个立的时代嘛。前面二百年是个文殊“破”的时代,未来二百年是普贤菩萨“建立”的时代。

  国家会有一直建设,你放心,不止现在,在二百年内全国都一样。你现在拼命建,我跟你讲,五十年后又拼命拆,又拼命建,那个叫拆建同时,拆建并举,两个同时进行。

  古代是毁了,现在是开始建嘛。很简单啦,现在盖了很多房子,你放心,五十年后,就开始一面拆一面建,一面拆一面建。国家的繁荣跟兴盛,你可期,可以期待。

  那这个时候呢,所有的菩萨就示现出来会共树,共同树立这大法幢。中国这民族,你放心,她一定会建立到像唐朝、盛唐时代,大学很兴盛,生命学、生命教育很普及的那种状况里,一定会往那边推进。(众鼓掌)这是中国人的特色。

  那你要看有多少菩萨要来呀,不能光靠我一个人讲,再讲也只有你们这几个人听。我们有十三亿人,对不对?就算你们都起来,这样讲,能不能度尽十三亿?还不可能嘛,对不对?所以我想,要各位的人数平方以上,才有可能。那你就会发现有很多大菩萨出来。这个叫做“现相满尘方”。

  你不能说“菩萨不是无聊,他不是不管人间闲杂等事吗?”我告诉你,那个大观音、小观音、大地藏、小地藏统统来。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躺着,有的爬都要爬过来,我跟你讲。那不止地藏王菩萨来,坚牢地神、持分地神统统来。观世音菩萨来,那更多了,大悲咒里头八十四尊统统到。所以,这些菩萨共扶正法幢的情况会很兴盛。

  所以菩萨现相的时候你不用看,你绝对不要猜,你看不懂,你绝对看不懂为什么。因为新时代要架构什么新的伦理、新的理论制度,你知道吗?要架构什么制度你知道吗?你根本不知道呀。你不要看不惯就“三字经”跟“三字经”一直跟着出来,不行的。因为我不知道,菩萨怎么样于他的法身里面的无相海中,在我们这一个缘起法界里头,现相满尘方。你根本不知道。

  好,我们再往下看。

  “十方諸億刹 一切諸佛所 普詣不分身 悉離有無相。”

  “十方诸亿刹”,就所有的佛刹。这个“诸亿刹”,“亿”,我们知道,百千万亿的亿,是这个字。那像这个地方讲“十方诸亿刹”,不是那个“亿”的意思。这个“亿”就是指,恒河沙无量佛刹微尘数,是指这个意思。所以这个亿,已经不是你讲的亿了。

  这个讲到,因为是佛刹嘛,佛刹从华藏世界海来看,佛刹不是用“亿”所能形容的,是用“佛刹微尘数”来形容的。但不管怎样,他反正很多很多,不可说不可说就对了。

  “一切诸佛所”,这些菩萨们,刚才讲的那些大菩萨们。“普诣不分身”,去了,不是分身去了,他统统去,统统到。这个情况,大脑是没办法想象的。

  刚才讲的是,那些菩萨同时到这里,这个佛这里来。现在有那么多的佛,这些菩萨也都同时到那里去,同时,他即到这里又到那里。你的大脑大概说像孙悟空这样子抓一个“扑”,然后就很多分身孙悟空到处飞了。那是孙悟空,那是有为法,你要记得,这个是无为法,不分身。

  佛不动本座,能变三千大千世界,不动本座能变三千。不动本座,能变法界无量佛刹。你就知道,这个就是他特别的地方。

  所以从无为法来看,他能普诣,普诣就到处都到,但是他不分身。

  分身不一样呀,分身是假的,对不对。孙悟空那么一分身出去,每一个都假的,所以让你去找不到哪一个。牛魔王一打,都打到假的,没打到真的。

  可是这个是真的哦,不是假的。你要搞清楚。这个,一讲到无为跟你有为法你大脑想象的,就是不一样。

  这个就不思议了嘛。那能分身就思议了,一分身“我知道,原来佛菩萨都分身来的。那既然分身来,我给红包袋就好,不要给红包。”是吗?分身是假的,红包也是分身一下嘛。不是,他都是真的。所以他讲不分身,不是分身。把观念,这也不是讲观念啦,但是你必须把它弄清楚就对了。

  “悉离有无相”,那离开有相无相的部分了,已经不是你有相无相这种二分法所能分别。

  所以我们常跟各位讲,在一真法界里,普贤乘里,讲的都是绝对,是圆融一体的,一真,他不是相对二元对立的。所以这个地方讲“悉离有无相”,离有相也离无相。并不是离开有相,在无相里,在无相里他还是著相。

  这个是我们提供给各位,您必须要了解,佛法在讲究竟的时候,他是不一样的。究竟、绝对,但是这个词、这种用法是只有在普贤乘上面,讲法身境界性起法界的时候才用,跟我们娑婆二元对立的无常法观念是不一样的。这个是我们在谈佛法的时候,尤其宏观佛法的时候,各位一定要注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止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zhaochengzang.com/hyj/hyjjiangjei/5783.html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