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四十华严 第五卷 第73讲
《四十华严》第73讲(2009年4月25日)A
我们把第一段经文跟各位讲了一半,现在我们继续再讲下半部的部分。但是我们还是要告诉各位,这个经文里头表法的意义你一定要把它弄清楚,他绝对不是单一文字上这样来讲,我们从昨天的经文上面,再跟各位复习一遍。
讲到“爾時”,这是我们常跟各位讲的,就是当下,佛成佛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成道的那一刻,都回到那个时间。他就是跟我们在看画一样,就是那样,你进到这个美术馆,看到画的那一刹那,那么,而后你在解说画的部分都离不开第一印象,关键就在这里。佛成佛的那一刹那是第一印象,后来经典所有讲到佛境界的统统是讲那个时候的境界,而佛的那个境界始终不退,永远都在那个境界里,这个叫做长在大定中。这个“尔时”你要先把他弄清楚。
那么往后他讲“漸次南行”。这个跟各位讲过了,这个重点就是他在人生的历练里头,包括时空的转变,都在促使他的生命成长,这个就叫做南方。这个南行,南的意思,南就是指正确的方向。那么就人生来讲,什么叫正确啊?就是成长。挫折与失败不可怕,问题是你有没有学到经验。我们在人生里,不可能没有挫折的;也不可能没有失败的;不可能没有不如意的。但是我们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失败与不如意,你学到什么?你有没有成长?三十年了,你有没有比三十年前成长,成长了哪些?我们以修行者来讲的话,我每天都要成长,时时刻刻都要成长,不但要勉励自己,甚至于还要逼迫自己,这个才叫精进呢。生命成长叫做菩提道,所以他这个“渐次南行”四个字事实上就告诉我们你在菩提道上往前进。前进到哪里呢?胜乐国、妙峰山,他都是形容的,最殊胜的、快乐的,这不是极乐吗,对不对?朝着那个目标前进,那目标不是怎么定的,那就是他人生的方向。
就像我们现代的人一样,你赚很多钱,赚钱要干什么?你读很多书,读书要干什么?你要是赚钱而不会用钱,你不是业障吗?你很会赚钱,你跟印钞机一样印了很多钞票,干嘛?就放保险库啊,是吗?读了很多书,读完就没事啦,读书要干什么?那不是业障吗?所以人家说书虫嘛。读书要用,不是叫你贪污。我们有个国王就很会贪污,贪到最后,他还说要做建国基金。这个不对啊,你当国王,还建什么国?读书不是要做坏事的,要怎么样促进你的幸福,赚钱的目的也是要达到幸福的目标。
所谓幸福是生命成长,你有没有感受到幸福的存在,要没有的话,你的奋斗都白奋斗了。奋斗到最后就是痛苦,那有必要吗?你的奋斗是要幸福。所以你要懂得,我们菩提道上在讲的就是朝幸福的目标前进。不但要幸福,要胜乐,要妙峰;不但达到最高点,而且要维持在那个高原上。这个才是人生的境界,你要留意到这个生命的存在、人生的价值与目标是朝那样的一个方向走。所以这个经文写得很简练,也很干脆,你一生的奋斗就“渐次南行”,就是一生的奋斗,他的目标,胜乐国、妙峰山直接就到了。
但是,这一句话在这个地方他马上有一个转折,他讲“於其山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周遍求覓。”
这个经文讲的很简单,东南西北,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为什么叫四维?啊?四维?你要多读书啊,不是读现在市面上那些书,那些书我跟你讲,都没用,那些书很简单一句话,“乱砍森林,破坏大自然而已”。
真正的书要的啊,三纲五常,有没有?四维八德。四维是什么?礼、义、廉、耻,知道吗?不能不知道哦,不知道哪叫中国人?这是中国的国宝。四维就是礼义廉耻。台湾只有礼义廉,现在耻都没有了。所以有一条大路叫礼义廉路,他翻译过来叫无耻大道。四维,就是“礼义廉耻”,他就像我们架帐篷一样,撑起来中间一个柱子,下面四条拉下去的,那个叫四维,四个门进来,那是东南西北,四维是这样拉的,知道吗!
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八德知道吗?四维都不懂,八德我想也不懂,你变成非中国人了,不行啦。八德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个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四维就从这里来的。所以四维很早就有,周朝就有了,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周朝就有了,已经三千多年了。你要讲传统文化,你是从这里开始。
好,那他这个讲什么?就讲我们在人生里,方方面面,各方面你都要去摸索。十方再加上下,就十方,就全方位的你要去摸索。
经过七日,七日也是正确,七菩提分,人生正确的方向。那七菩提分在生活中来讲就不一样了。生活中就叫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七个,开门七大事,没有这个你就活不下去了。可是法身慧命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所以他讲“經於七日。竟不能見”。
我们昨天告诉你,在既有的范围里头你找不到,那意思就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已经超越了你这个世间的结构跟世间的模式,他是一种非世间的结构跟非世间的模式,那我们叫做法界结构跟法界模式,所以你在这个地方,在妙峰山上里头,用世间的方法来看,来找,找不到。你要用法界的方法,所以他下面讲,“由為(勤)求善知識故。”这只是附注,“捐捨身命。無饑渴想。正念觀察。心安無退”。昨天跟各位讲的很清楚,你依止善知识,你必须要能够“捐舍身命。无饥渴想”。但是,不是叫你狂热,要冷静,“正念观察,心安无退”。但是不是叫你太冷漠,这两个你要弄好。
所以昨天跟各位讲,不要有粉丝情节,其实粉丝情节也不错啦,粉丝修福报,修福报。但是你要适时的降温,一定要降温。你假如不能降温,那你会造成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执。你会把上师占有,谁都不能碰你的上师,那你就完了,这个时候你那个执着会造成痛苦,本来是修福报,变成修苦报,那没意思嘛,那就没意思了。所以你要留意到,追求善知识绝对不是盲目的。但是他在冷静中有一种完全臣服的这种理念,这个你一定要弄清楚。
好,这个部分我们讲完了,看下面紧接着又讲“過七日已”。他没讲几天,所以你大脑会起作用说,那是第八天还是第九天?还是过一个月?还是两个月?还是一年两年?他讲过七日,所以这个数字都不是你大脑里面的数字。它只是表示说在迈向未知的领域里,你才能够真正的找到善知识。在法界的结构里,他完全不是你这世间的大脑想象所能想象得到,所以他前面的经文标题,他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大脑想象得到的都是可思可议的。所以在七日内是可思可议的,是正确的没错,但是可思可议的。所以我们一般讲,十信位以前的解脱叫做可思议解脱。十信位以后,因为这个地方已经是十信位以后的,是不思议解脱,这不一样的。
昨天我们也跟各位谈到,所谓的“一大事因缘”讲的是什么,这个世间的结构、世间的生命。世间的生命是怎么诞生的?世间的生命是怎么存在的?世间的生命他存在的现象是什么样子?这个部分只有佛法能讲,科学没办法。为什么没办法?科学只讲四大现象当中的物理现象;科学没有办法解释心理现象;科学更没有办法解释社会现象;科学只能解释一点点的生理现象,没有办法讲全部。假如现在能讲全部,那生命学就已经停止了。现在西方的科学还没打破零的记录。还在零点多而已,不到1%,这个就是他现在还不可靠的地方。
也因为这么不可靠,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随便发明一些东西,三聚氰胺,大家知道吗,现在弄得大家不敢喝牛奶。你知道几年前搞三聚氰胺的这个人,是怎么样被奖励的,对不对?他是有名的发明人,从美国引进来的。现在中毒了,那个人都不敢讲话了。他有办法使牛奶里头的蛋白质含量提高,有什么不好?所以就有人去请他。这个叫摸索,我们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不是说科学绝对不好了,当你执迷于科学的时候,科学变成一种宗教,你就完了。我们谈的不是这种宗教,是觉醒的,不是盲目的,你要弄清楚。
好,那么这个地方“过七日已”是一个状况,一个要领。
然后“見彼比丘。在別山上徐步經行。”这很奇怪,自己的山不散步,就要去别人的山上散步,这是什么意思?我家的草皮不要踩,我们要踩,踩你家的草皮,是吗?要不然他怎么跑到别山上去徐步经行呢?他自己的山上不能徐步经行吗?你假如用大脑想,是不是产生这个问题?不是。他是告诉我们,在法界里,他不在这个世间里,因为他在妙峰山,各位想想看,你有没有爬过山?你从你这个山头去看对面那个山头上面有一个人,你要不要用望远镜看,你怎么知道那个就是我要找的人,你怎么知道?不可能嘛。从现实的状况里,在别山上的那个人你绝对看不清楚的,绝对看不清楚。他怎么看的?所以这只是一个表法,说这个比丘在修这个法门,哪个法门不知道,但是他的人生,能够很自在的出入,在世间跟法界之间,这两座山嘛。知道吗?
这个是谈到各位在学佛,尤其学大乘法的时候,懂得他的灵活、他的活泼。当然这个是指法身以后的,各位还没到这个时候,你还是乖一点,早上三点半起来诵经,对不对?你不能够说:“我有成就了,我们修这个法的,大家都不必。”睡到八点半,没有那回事。刚开始一定照规矩来。就像你写字一样,笔顺一定要这样写,一笔一划,一笔一划。当你写了,很会写了,那笔顺可以变化,甚至连在一起,对不对。一样的,当你字还没有写稳以前,你必须照规矩来。现在我们在改造我们的生命,还没有改造完成之前,你还是一样要照着规矩来,这一套工程不能乱。
所以昨天跟各位谈到这个地方。“徐步经行”指的就是我们讲的安步当车一样,心安、不乱、无有恐惧、无有挂碍,在任何的环境里,他都能够非常的安详,非常的自若,这个叫徐步经行。那么在任何环境里都能够,这个人是有大智慧的。我们通常换一个新环境我们都会很紧张,那个紧张其实是一种恐惧。有没有他看到这样的善知识,他看到这样一个善知识。
好,那么下面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即前往诣。顶礼双足。右遶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他看到了,他在那个山上,你看看从这个山到那个山要多远。假如那个山越高的话,妙峰山这么高的话,那这个山到那个山,大概早上出发要下午才能到。假如是公园的那种土丘的话,那大声叫一声就可以了,对不对?所以你要留意到,他都不讲实际的时间跟空间,有没有,这个是完全艺术化的。所以这段经文我跟各位讲,在我们这里看起来也不过是这几行字而已。
在印度文,以印度人的文学素养来看,这段经文里最少十个页次,十个page。翻译不是要全部照翻,他把他的精华,要讲的给表达出来就好。因为要讲这个部分,他一定有一个什么,要对这个吉祥云比丘有一番前行的叙述,这是印度人的习惯,他一定有一个前言,那个前言的序言要歌功颂德一番,我们叫歌功颂德,他们叫美言一番。说明他过去的修行如何如何来,最少要十个页次。那在这里省掉了,全部省掉了。所以,你不要看这个经文,在翻的过程里,一定省掉很多。
那各位会以为:那译经怎么可以这样呢?你现在看的经典这么殊胜,这是因为我们这样子翻了以后你才会觉得殊胜。假如把那些像小说一样的通通给你翻出来的话,你一定把他当《西游记》一样或者《封神榜》一样,那已经不殊胜了。你现在是以你现在接受经典、接受这种思维模式的训练以后,你觉得经典是不能够把他省掉的。可是当他像《西游记》这样子把孙悟空在花果山里面如何作乱、大闹天宫、封齐天大圣的那故事,整个给你弄下来的话,我看一点殊胜都没有,你大概连想看都不想看,你顶多是四大奇书啊,对不对?他会变成那种状况。所以在翻译经典的时候,他有所选择,关键是在这个地方。
好,那我们要讲下面,他问了说:“聖者”。圣者是一种尊称。
“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这个是善财童子遇到每一个善知识的时候都问的话,但是这一句话在这里问,他有最大的典型,这句话叫做“我菩提心已发”。
现在要问的五个问题,这五句话,就是他最重要的一个典型。“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行。雲何起菩薩行。雲何行菩薩行。乃至雲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一共五句。
前面他问的是十三句,前面记得吗?那个在经文是一百页的地方,那个文殊师利菩萨在跟善财童子讲的时候,善财童子要求文殊师利菩萨说“聖者唯願慈悲。廣為我說。我應雲何學菩薩行。應雲何修菩薩行。應雲何起菩薩行。應雲何行菩薩行。應雲何滿菩薩行。應雲何淨菩薩行。應雲何轉菩薩行。應雲何深入菩薩行。應雲何出生菩薩行。應雲何觀察菩薩行。應雲何增廣菩薩行。應雲何成就菩薩行。應雲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一共十三个,这里缩为五个,这里。
现在他看到吉祥云比丘,直接问就只有问五个,问这五个就涵盖了前面十三个。那这五个是在讲什么?这个就是他的一个思维模式。我们简单的给各位看一下。
第一个,他要问是“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这个很简单嘛,学嘛,学习菩萨行,大概你只能解释也是这样子,“云何修菩萨行”。菩萨行怎么修嘛,就这么一个嘛。第三个,“云何起菩萨行”。学了又修了又“起”,好像有点怪怪的,因为云何起菩萨行,“起”就来了。第四个,“云何行菩萨行”。修好像不算行,还要行才算行,对不对?这是讲什么?你有没有感觉,在一连串的数字下来,他在讲什么?
第一个“学菩萨行”。学啊,学是在了解、认知,这是十住位上面要学的。
第二个问“云何修菩萨行”。修,是十行位的,这个在修,十行位。行也在行啊,也就是你学了、你知道了,现在开始在实验,实验室里的。
第三个,“云何起菩萨行”。这个“起”就有点正式的意思,用我们的话讲叫扩大,把我实验的东西如何扩大。
假如各位有做过科学实验,那你就会知道,有很多实验,包括机器、包括农产品在做实验的时候,实验完了,实验成功了,实验结果了,但是还不能用,为什么?他要能够怎么样?商业化。商业化那才能用啊,要不能商业化,只是实验室做出来的,用完可能就没有啦。譬如,我们最早期,有个人发现氧气。氧气知道吗?O2啊,O2不知道怎么试,试出来以后,发现老鼠很活泼,他发现那个跟空气有关,他就吸了一口气,哇!这个空气很好,他发现了这老鼠跟我最幸福,因为全世界只有我们两个,不是人,因为一个人一个老鼠,不能叫两个人。我们两个最幸福,吸了这么好的空气,后来才发现那个叫O2,有没有?现在你呼吸不足的时候,紧急抢救都要用O2嘛。对不对,但是,这样有用吗?这样没用啊。你要把氧气变成一种商品,大家运送哪里都可以用的氧气才有用啊,光实验室那里也没有用啊,等要救病人,要怎么办?把病人拉到你这里来就完蛋了。所以那种氧气没用,一定要装成罐子可以用,对不对?那叫商业化。那问题就在这里啊,实验室到商业化之间有个过程。这个叫起菩萨行。“起”,为什么?商业化,要不然就请政府拨款做预算来制作商品,对不对?要不然就找企业家来投资嘛。那常常很多企业家投资到这里,到最后就要成功了,就要成功了,结果他倒闭啦,因为资金不足了嘛。
我们菩萨行者也很多有这种情况,“我想修我想修菩萨行”,修到最后还没修成就死了。为什么?因为他还有很多资粮道要进行。所以这个“起”,是指十回向位的部分。把实验的部分,实验室里头的要扩大,变成商业化的这个过程。
好,那实际上第四个呢,就是“行菩萨行”。那大家知道,那就十圣位十地位,他不是十地位,是初地到七地,是“行菩萨行”。因为到七地是有功用行,就是你会作意去修行,那八地以后,所有的菩萨行都不作意啦。所以,八地叫不动地菩萨,他不动地不是不动,他是所有的菩萨行法通通变成他的生命因素。就跟我们的呼吸一样,他自动的就会动,不用你去作意了,有没有人作意呼吸啊?作意呼吸你就麻烦了,你就要去急救啦。呼吸不用作意,他已经是你生命中的一个因素,这是自然的。
所有的菩萨行都变成你生命因素以后,那就是“普贤行”。所以,他第五个讲“乃至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普贤行要圆满就八地、九地、十地、十一地。到十一地就圆满了,圆满以后就等觉,等着最后的觉悟,等觉是跟佛一样的位次,他只差一个因缘还没到,因缘到,他就下来成佛了。所以我们讲八地到十一地,是普贤行疾得圆满。
你看,这经文里他都有他的一系列的这种思维在,那么这些经文是当年的行者从定中直述出来呢?还是经家在写经的时候作意排列呢?或者是译经家实叉难陀,这个是般若三藏,他自己编的呢?现在我们都不知道,这个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够说经典他的描述是这么的完美。前面讲十三个,这里怎么缩成五个?而五个呢,他是前后呼应的。
各位留意到,我这里讲的几个问题,你要弄清楚。第一个我讲七地以下,初地到七地,我并没有讲初地到十地,有没有?然后呢,八地到十一地,我没有讲到第十二,第十二就是四十二位啦,那就妙觉佛啊,我不讲妙觉佛,我只讲到等觉。各位你要留意到。
好,那么这个地方给你参考,下面要讲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菩萨行到最后还要与普贤行疾得圆满?为什么突然间菩萨行跑出普贤行来?是不是当时刻板家刻错了?还是翻译的人写错了?他怎么跑出一个普贤来?所以我在讲经的时候,这理论架构跟你分好四个:大乘、小乘分两个。小乘有声闻乘、缘觉乘;大乘有菩萨乘跟一佛乘。一佛乘其实就是《华严》的普贤乘,在密法里后来叫做金刚乘。他是有这种区别啊。
那么,我们为什么特别叫普贤乘呢?因为这里有普贤行。我们在前面跟各位分了四个:
出离心出离行出离道;对不对?
再来,菩提心菩提行菩提道;
再来,菩萨心菩萨行菩萨道;
第四个就是,普贤心普贤行普贤道。就是普贤乘,就在这个地方。
普贤乘也是我们第四期佛教思想展开所要谈的一个重点。那普贤乘在这里我跟各位做一个补充,因为他讲到这个普贤行疾得圆满的问题,这就谈到我们昨天谈的。华严宗跟天台宗有所不同,我把这个地方提供给各位,再讲一遍。
这个不同我们只是比较他的不同。各位在做比较的时候,绝对不要有褒贬,不要有褒贬,不要自是非他,不要有这种心态。但是一定要让你弄清楚说,这个是黑的,这个是黄的,这个是红的,一定要讲清楚,没讲清楚你脑筋有问题,对不对。但是我在跟你做这种比较的时候,可能会说这个好或者这个不好,这个高或这个低,但是你不要站有那种褒贬的立场,包括大、小乘也一样。因为天台跟华严,在历史上已经吵了一千多年了,我们在跟着吵下去实在没有意义,所以我们不吵。但是我们要讲清楚。
在历史上判教,天台宗叫做“一乘共同圆教”,华严是“一乘不共别圆”。你知道吗?一个是共同圆,一个是不共别圆,“同”跟“别”相对。那当然天台宗是没有分到这里来,华严宗在判教的时候这一点讲得很清楚,可是各位知不知道,共同圆跟不共别圆差别在哪里?你今天是个佛教知识青年,你必须要能够讲清楚啊,古人讲他们懂,那现在我们要重新讲一遍啊,不然人家不懂啊。他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天台他是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地方来讲的,有没有?“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那么“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对不对?这是天台宗所标榜的一个终极目标。这没有错啊,我们也没有说他错啊。但是呢,天台宗讲这个部分,叫做知见,问题是在这里。
华严宗不否认这个知见,这知见绝对是对的,这知见是最高标准的,但是有个问题,《华严经》不讲这些知见,而是直示,直接开示、示现出来佛之境界。那你假如要用天台宗的话来讲,“开示悟入佛之境界”,不是佛之知见,你要弄清楚这点。境界是透过实践而兑现,这两个路子就完全不一样了。
天台宗讲的知见,用我们行法的标准来看,叫做义学。那么华严宗讲的是实践。那么实践讲的就是禅观。留意到没?所以“华严”重禅观,“天台”重义学,有没有?就出来了。但是你要知道,我没有说天台没有禅观,我没这样讲哦。只是他重义学,他有禅观。那华严重禅观,华严,我没有说他没义学啊,对不对?他是重禅观,不是没义学。以论义学的著作等量来讲,华严还比天台多,对不对?那你说天台不重禅观,天台三大部,天台的山外三大部那加起来也不输给禅宗的。所以天台不是没禅观。
只是现在要告诉各位的是:《华严经》跟《法华经》当中,《华严经》更重视境界的兑现与实践;《法华经》重知见的展开。知道吗?这是他两个的不同。
好,那么现在话讲回来了,那华严的禅观如何,只有我们进禅堂再讲,这里没办法讲。讲太多都没用,都是假的,光说不练。对不对?所以我们就进禅堂实修再讲。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那既然不讲,就要讲天台的知见了、天台的义学。那天台的义学是指什么?“佛的这一大事因缘”到底是讲什么?好了,“一大事因缘”,我们一转过来就“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好,那“佛之知见”是什么?“佛的知见啊”。对不对?那“佛之知见”就是佛的知见”。那佛的知见是什么?昨天我们也大概跟各位讲过了,我想你应该回去也想一想了,大概就是苦集灭道、三法印、了生死、出三界、免轮回、断烦恼。对不对,苦集灭道就苦集灭道,三法印就三法印。都背一遍,这叫佛知见?这些都属于佛的知见范围。但是,你能不能用一个很简单的理论,不要说一句话,一个很简单的理论,把佛的知见很具体的表达出来。那这个就是关键啊。
今天你是一个佛教知识青年,你要把这个东西给弄好,就像我们讲科学,我们都学科学的,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什么?“就科学啊。你们都迷信哪”。“我是科学家。我是科学家”。你是鬼啊!科学是什么,你要很简单地讲一个让人家可以遵循的。科学不是渺不可攀的,是在生活中可以运用的。比如说“有逻辑,重实验,能求证”。你这样讲也可以嘛。不管对不对,你总要讲一个嘛。你不能够“科学就是科学呀”。你一定讲一个什么东西叫科学嘛。同样的,现在你“佛之知见”是什么?你不能讲“佛知见啊”。人家一讲,“你知见不正”。人家一讲,“你邪知见”。你不能这样讲啊,那你正知见是什么?
好,佛知见,那我们现在简单地跟你讲,分两大类。昨天大概跟各位提了一下,第一大类是声闻乘的这一大类,说这世间的不当、不正确、虚幻、假相、如梦幻泡影,有没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有为法的这个部分,是指我们这个世间的,那通通如梦幻泡影,要不然你真实的是什么?那你总要讲吧。那你要讲真实的这个部分。佛有没有讲?大概你现在学佛都没有概念,那佛讲真实的是什么?“空啊!”“好,空是什么?”“就空啊”。“那你讲一下,空是什么?”“空就是不可说”。不是不可说,空是你不会说,很简单的跟各位讲,这个世间的虚幻的东西,你知道吗?我现在假设你知道啊,我看着你一直瞪着我,就知道你不知道。
这个世间这个假相你不执著他,那就是空,知道吗?空是空这个东西啊,才叫空嘛。空是个动词啊,对不对?空假如十个动词,这个就是被他动掉的东西嘛,排弃掉了嘛,所以叫空掉了嘛。那没有这个世间假相的这种染着,而你又能起作用,那个就叫空性嘛。空掉,你懂吗?我们没讲啊,我们没有讲啊,空我是没有讲啊,我只是这样子形容给你听而已,我没讲啊。你懂吗?不要摇头啦,摇头的人表示你听得很认真啊。空其实就是指这个啦。
空的前面,赵州老和尚,赵州,我们那个石家庄旁边有个赵州桥,那个叫柏林寺。那个就是赵州老和尚,他在那边参的就是无字公案。无,空性这个字,在运用之前,中国人在魏晋南北朝用的就是无,无这个字,中国人不会用零,零这个字是宋朝以后才会写的,零啊。我们都一百八,一百零八,他不会,都一百八,那零,不会讲零,零那个地方就空过去了,叫一百八,不会用零。要用零,会用零,在魏晋南北朝中国人就用零这个东西来讲,他不会用零,用无。后来才用空性。
但是这样的空性对于佛在讲真实的这个东西,并没有建设,那个建设的最完整的,是在华严经里面,这个也是不共别圆的特色。所以我要跟各位讲,佛的“一大事因缘”所开示的知见是什么?就一个是世间的结构跟世间人的生命,这个世间结构是怎么诞生的?告诉你佛法讲的是绝对的究竟又彻底。你假如是研究生命学,要讲生命怎么来,那我可以跟你讲。
今天的科学家为什么没办法讲啊,因为他只研究物理现象而已,物理现象在我们里面讲的叫什么?就六尘境界。我把佛法所讲的林林总总跟你归纳起来,就这两个东西:一个是六尘,一个是五蕴。五蕴是能,六尘是所,科学研究的都是所,而且只研究五尘,他法尘不会研究,你知道吗?色身香味触,法尘不会。这我好像有跟你讲过了,没有吗?讲过啦,就算没有好了,讲过了,讲一次你也忘了。因为这六尘跟五蕴相应以后,产生这个世间。那我看生命怎么产生的?你看,五尘,假如只有五尘,就是法尘不算,只有五尘,跟“色受”这两个部分相应的时候,那就产生了生命了,这个生命——植物。只有跟“色”相应产生的是植物、矿物、石头这种东西。假如跟“受”相应,原始动物,原始,最原始的单细胞的这种动物。假如“色受想”带进去的话,那就是所有的动物都出来了。那“想行识”加进去以后,假如这五尘再加法尘进来,那就人类了。你注意到,人类的大脑法尘会起作用,法尘一起来作用,叫“单一法尘”。五尘境界叫单一色尘,单一色尘就包括这六尘。这都单一尘境。好,这单一尘境,法尘跟这五尘再综合加工,现在话叫加工,他就变成“综合法尘”。
综合法尘开始运用的那种人叫做聪明人,不是有智慧的人,知道吗。那么当综合法尘一起作用,一定受想行识五蕴非常旺盛,知道吗?那么这种人是很聪明的人。语言只能讲这样,很聪明的人叫做污染很重的人,污染很重的人佛教的术语叫做业力很重,你去注意看看,越聪明的人,业力越重。你假如说,我很笨,那就恭喜你,业力少。假如你是聪明的话,不要怪我骂你,我不是骂你,这个情节绝对真实,越会用脑筋,尤其越会钻的人,就越倾向这个部分,你去注意看看。有没有只有法尘跟五蕴在运作的人。有没有?有没有?只有法尘,只有法尘跟五蕴运作的人,就是无色界天的人,有没有?
这个单一法尘跟这个五尘,五个色尘当中的一个色尘相应,这个法尘跟色尘的单一色尘相应以后,他产生的人是什么人?你知道吗?就跟声尘相应的,音乐家。跟触尘相应的,舞蹈家。有没有,你去留意看看。跟这个嗅觉相应的那个人一定是香水发明家。对不对?跟舌根相应的,一定贪吃鬼,大厨师,一定是大厨师。因为他色尘敏感嘛,知道吗?他是都有特色的。所以这个世界的森罗万象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个六尘,跟五蕴相应来的,就这么简单。
他展开以后,你在世间上所遭遇的各种竞争,那就多元化变化,贪嗔痴慢疑就起来,七情五欲就起来了,那个已经是后端的东西,研究那些是后端的。你研究到最原始的就是六尘跟五蕴,就是这样相应来的,就是这世间的结构,生命的诞生是这样来的,生命的存在是这个样子。所以他的运作一切都是梦幻泡影,都是假的,他是五蕴在运作的。五蕴是“能”,六尘是“所”,他能、所相应来的,我说科学家研究的没有办法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只研究“所”,不研究“能”。因为科学没办法研究能,这就是科学的一个弊端。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我不是否认所有的科学家,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会走出“所”的物理的这种框限,而踏入人性的领域里,踏入到生命的关怀领域里,他才能够看到“能”,能够看到“能”,他才能够看到真正的生命的产生在哪里。要不然他做不到,这是世间生命的状态。
那法界呢?法界的结构呢?他也很简单,有“能”有“所”。“能”是什么?“能”是菩萨愿力,“所”是什么?“所”是众生业力。当这个能、所,愿力与业力相应的时候,那法界就产生了。那你是不知道,因为他已经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了。那我简单的把这个部分跟你讲,因为这个部分你不能了解,所以佛通常也就不讲了,不必讲了,反正你也不了解嘛。讲太多只是一脸糊涂而已。然后现在就有很多人,常常把那个究竟义拿来俗谛用,把俗谛拿去跟胜义谛混在一起,那这个都是杂讯在干扰。你在学佛的时候,没有办法进入常态,没有办法进入常态。
那么法界里这个“能”是怎么产生的?那就牵涉到大乘经典里面所讲的。你去留意看看,各位你在研究佛法,你去留意看看,大乘经典有一个特色,他在讲什么,你知道吗?他有两点:第一个,会帮你消灾、争功德,有没有?消灾、除业障,大乘经典有没有?常常讲这个东西,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会讲那个世界多美多美,有没有?有没有这种东西?而且在讲说这部经典能够消除业障的时候,通常都会出现一个菩萨出来,你称念这个佛菩萨的名字,或者这个菩萨他能够广设方便、本愿功德、救度众生,有没有,你去注意看看《阿弥陀经》、《药师经》、《普门品》观世音菩萨的经典,或者地藏菩萨的经典,这一类的经典你去注意看看,你大概所读诵的,经常读诵的也就是这些,对不对,这个是在讲什么?讲法界结构的部分。但是很凌乱,很凌乱。
法界结构讲得最好的是在《华严经》里面,那么大乘经典在讲什么?讲菩萨愿力的培养,《华严经》第三十七品,叫《如来出现品》。里面讲了两次,一个世界的成就,就两个因素:一个是菩萨的愿力,一个是众生的业力。菩萨愿力跟众生业力相应而产生的。各位一定要留意到,菩萨愿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培养的。菩萨的愿力我们叫做菩萨种性,菩萨种性能够出生菩萨愿力,你不要用世间凡夫种性来看,你用凡夫种性来看,你一定不敢发愿,因为你是凡夫种性。你必须从菩萨种性来发愿:要把所有的众生,从这个世间过度到法界里面去,你一定要发起这个大愿,一个都不剩,全部要度过去。这个不是你这辈子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是你要成佛,要把你的凡夫种性转变成如来种性的过程里,你必须要做的事。你这辈子不发愿,你就继续生死轮回,你要到你发起这个愿力,你才能免除生死轮回。这个就是圆融道最大的特色。你不见得这辈子证空性,但是你就能够转过去,这就是菩萨愿力与众生业力相应。你要发愿,要发跟众生有关的愿,不要发跟众生没关的愿,那你怎么跟众生相应啊,对不对?所以他的相应就在于菩萨种性的菩萨愿力跟众生苦难的凡夫种性的业力相应。当你这个能够相应的时候,基本上五蕴就不起作用了。当五蕴完全不起作用,照见五蕴皆空,这个是禅观的术语。禅观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你已经过了十信位,进到这个地方来了。
所以你要留意到,这个经典在谈论的时候,谈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是指你禅观已经到这里了,假如你禅观没有到这里,那个理论讲开来没用啊,你不能兑现啊。禅观是要你去兑现,而参禅这个部分的时候,你的义学所谈的知见是绝对正确的。这一点提供给各位做参考。
我们在讲,佛最高的正知见所讲的就是这两块:一个世间的如梦幻泡影,一个是法界的常乐我净。那这个常乐我净如何交融在一起,不是交融,他当中有一个桥梁,卦限转移这样转过去,那个桥梁就是菩萨的愿力。那我们在行法中分有两个部分:一个圆融道,福德门的圆融道;一个是智德门的圣解脱道。
那个部分我们只有到行法中我们再谈,有机会我们再谈。我们现在先休息一下,等一下再继续跟各位谈。
《四十华严》第73讲(2009年4月25日)B
好,我们再继续看,这一段的最后一句。
善财童子跟吉祥云比丘说:“我聞聖者。善能誘誨。唯願慈哀。為我宣說。雲何菩薩。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这个地方几个字,你要注意看,第一个,“我闻”,这个“闻”是什么?我听说啦,对不对?听说,就没味道了,应该是说“我知道”。你文字绝对不要从文字相上翻,这个“闻”就是听到嘛,你知道,我也知道。但问题是知道,这个我知道,你就不知道,对不对?所以翻译的问题,你一定要深入了解他真正的用意在哪里。“当然我听说了”,“听谁说啊?”“很多人说”。那这很多人说的时候,我一定是总结变成我知道。你“善能诱诲”。你很会教导,“诱诲”不是只有诱导你而已,他是能够直接使你达到这个目的,这个才叫做善能诱诲。所以这个“闻”不是听到而已,这个我还知道,你有这个能力。
“唯愿慈哀。为我宣说”。这个当然是礼貌上啊,我们恳求前辈能够耐着性子教我们这么鲁钝的人,那你就要很诚恳的要求,我们很多同修都说:“师父,我要做你弟子。”师父就只能够自叹倒霉,对不对?“又有一个要来了,他要当我弟子”,然后就没消息了,就全部都要靠师父去找他了,他不知道跑哪里去了。那不是。你也要有这种“唯愿慈哀,为我宣说”的那种求法的心嘛。“师父,我看你满意,我想当你的弟子”。就好像说:“诶,我看你还可以,我愿意嫁给你。”是吧?这个不是这样的,你要祈求一个前辈来教你,那不能够这种态度啊。我很愿意当你的弟子,那你怎么表达的?就这么一句话,师父要怎么讲啊,说不是,说不行,师父要替你开条件,好像在卖东西一样,对不对,还要现金价,不是,不是这样讲。所以这种态度很重要,我们叫心态,你这个心态要拿捏的好。
那么最后一句他提到,“云何菩萨。速得成就”。速得成就不是快,直接到达成就,直接到达,不要走冤枉路。但是呢,我告诉各位,你生命要锻炼成功,成为很丰富、很有意义的生命,你放心,一定要经过千锤百炼。没有说温室里的兰花会成佛的,没有啦!每一个佛,我就跟你讲,头上都是满头包,你包子少一个还成不了佛,受苦受难,要受得过。他不是受苦,他是一种磨练,是一种精进、历练的成长,他一定要各方面都要去。
你要留意到,出家,不是养尊处优;修行,也不是等着人家煮饭给你吃,你就要懂得如何煮饭给人家吃。你说:“我是师父咧”。师父怎么样,师父一斤多少?你想要人家煮给你吃,你就先煮给人家吃,煮到他不好意思了:“师父,不好意思!来来来来,我煮给你吃啦,”那你就是福德因缘成熟嘛。你想整他还不可以,每一餐都煮三色饭给他吃嘛。三色饭知道吗?锅底烧焦了,最上层还没熟,拌一拌给他吃嘛,因为师父重修行不重煮饭。所以每一煮必三色。那他就:“好了好了,我煮给你吃啦”。
最后一句话,很重要的一个字,成就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跟前面那个字有没有看到?“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里所成就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没有?差在哪里?差那个心,对不对?那请问那个心是什么?这个心就是愿,对不对?愿的意思就是你还没到,所以你那个心先起嘛,起这个心是什么?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果嘛。那心呢只是因,因地我要去做嘛,这个叫做因地果地相应。知道吗?所以我们义学既然是这样讲,那么禅观也是一样啊。
你现在要修行,第一个就先破根本无明,这是一个要求。“哎呦,破根本无明,我就证阿罗汉咧”。你在那边臭美,破根本无明是修行才要开始,可是你修了老半天,都不敢破根本无明。那你就永远走不进去。所以我跟各位讲,你要在别的地方怎么修,我们不管,但是你要到这里来修,对不起!从这里下手,你要根本无明不能破,你这个“佛法大如天,禅门深似海”,有没有听过?大如天,你边都没诶,大如天?深似海,你根本进不去呀。
你现在禅观要进行,第一个先破根本无明。你要破,那两个条件:
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必须架构起来。没有架构起来,你进不去,这是第一个。到那个地方,人家都进去了,就只有你一个。你会说:“诶,等我啊”。等不急,大家都过了,你就是过不了。我们现在试了很多都这个样子,只要你在外面跑多了,杂讯太多了,根本进不了,禅修进不去。第一个。
第二个。有的能进去,但很奇怪,他有善根啊,他有跨进门槛的本事,他能进去,进了以后,迷路了。因为他的杂讯使他没有办法跟我们架构起来,所有他的破根本无明会使他造成很大的悲剧,叫做掉入舒服坑。一进去就没办法爬起来。然后外道禅、神通、感应特别多,这个是很不幸的。所以,我们为什么前面四种修法,四修法你一定要做好。因为你不做好四修法,这个共识你架构不起来,没有这个共识你走不过去。进不了这一关,这是一个标准。
这里我要从义学跟各位谈,不是从禅观跟各位谈。义学是讲为什么我们发心发心,发什么心?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讲发心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觉悟的心。什么觉悟的心?你就讲不下去了,不是。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换句话说,我有心要追究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那么这个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是什么,我不知道,那是我的目标。那么,你到最后的成就是成就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不是那个心哪,对不对。你已经达到了,已经兑现了嘛。那就不是心的问题了,所以最后呢没有那个心。你要留意到。
那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个什么状态呢?我们是可以讲给你做参考,但你不要常常挂在口头上,你要作为一种勉励。他是一个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那个止于至善是什么状态呢?就是真实的生命。真实的生命是什么?就是我们真实生命要开始以后的那种生活状态。现在的生活状态是虚幻的,是无常的,是被逼迫的,是你不能掌控的。
有些人认为,“那才不,我什么我说了算,只要我想干,我没有做不到的”。那对不起,那是因为你有福报,当你没有福报,哼,你想干什么你都不能干。我们以前那个国王就是这样啊,他说的算啊,他要公投,要入联合国,什么都他搞的,都他说的算。现在他什么也不能算了,被关在笼子里,他能够算什么?当他福报用尽了,他讲的都不算,你知道吗!这个你要留意到,你是因为有福报,所以你说的算,当你没福报,你什么都不算,我跟你讲,那时候就别人说的算。
我们要留意到,到真实的生命领域里,那是真实的,没有无常,没有约束,没有条件。那就是前面讲的,“在别山上徐步经行”,非常的安然事态,非常的自在,那个生命里的生命是永恒的。
我们现在这个生命的生命现象是短暂的,是从你的生日到你的祭日那么短而已,你不要生日等于祭日,那就麻烦了。顶多也不过一百来年啦。最近经常看到报道,说什么长寿村,一百二十几岁的人很多,有没有?那也不过是一百二十几年而已嘛。我们那个宋美龄,蒋夫人,她过三个世纪,十八世纪末出生,二十一世纪头才死,一百多岁嘛,三个世纪,也不过如此。她已经算很风光的人,对不对?那又怎样呢?她尤其晚年很无奈啊,国民党被李登辉窃走以后,她气得要死啊,最后死在美国,那无奈啊!她第一夫人啊,死的时候人家还笑她“母狗”,“狗母”,台湾话“狗母”跟“母狗”是颠倒的。那家伙国语的国,他念成狗了,所以“国母”叫“狗母”啦,“国母”台湾讲就是“母狗”。你看都已经到这种程度,你看,第一夫人啦,那无奈啊!这个世间就是这样,所以当你得势有福报的时候,那是真的不可思议,我们台湾话讲叫做“****”,“喊一声,那水都会结冻”,都会变果冻一样。可当你福报消失的时候,谁理你呀。你想想看,一颗星星六百万,你看,听说有二百多颗,你看一共有多少钱,当你坐在那个位置当国王的时候,人家为了要升一颗星星六百万给你,而现在呢,人家通通挖出来。你当时收进去,现在都要吐出来,那是一种无奈。这个世间绝不可靠。我不是说谁,是每一个都一样,所以很多人他很认真,就是不服输,他天生叫常败将军,没福报嘛,没福报有理想的人,叫业障鬼。没福报又没理想的人,那好过日子,所以要留意到。
但是在法界里头没有这些,他没有贪嗔痴,没有七情五欲,没有六尘五蕴,他只有一个愿力跟众生的业力相应,然后救众生离苦得乐而已,在他的法界里,他的生命是灿烂的,是芬芳的,因为他一直给众生喜悦嘛,在帮助众生离苦嘛。所以他是灿烂的,芬芳的,他是永恒的,是光明的。你要到那边去,那个生命,我们真实的生命是活在那个里面,那个勉强用世间的话来讲叫做香格里拉的世界,就是不会老。你就不要把那个小姐给带出去,离开山洞口马上就老掉了,她看起来是十七、八岁,实际上已经二百多岁,所以只要离开她住的国土,她马上“噗”皱纹全部跑出来。为什么?因为在那个永恒的世界里,没有死亡,没有病苦。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成住坏空,生老病死,生住异灭,通通纠杂在一起。在那个世界里是永恒的,没有无常,你看看,那个才叫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那么你要到达的是到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的生命境界里。所以这个发菩提心,在发什么心你知道吗?到达那个生命境界是什么境界,你知道吗?我们学佛要的是要那个,那你现在要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种人,是真正在进行生命改造工程的人,这个叫上等人。
一般人对佛法不这样认知,那就我们跟各位讲,在这个娑婆世界里,佛法给予我们的是什么?要我们行善,要我们积阴德,要我们修功德,这个是什么?这个在世间法里有帮助,让你在痛苦中能够喘口气,佛法没有叫你造恶,没有说:“噢,我们要生命改造工程,我们就可以乱来”。没有这个,你在基本上、基础上就是行善、助人、快乐。你在行善助人的时候,不要造成自己的痛苦。
曾经同修们这样问,“师父,那里有个假和尚,我们到底要不要供养他?”奇怪,假和尚,你为什么要供养?你这命题本身有问题嘛,对不对?你说:“师父,那里有个和尚要不要供养?”这个问还差不多嘛。“那里有个假和尚,我要不要供养?”诶,你有没有搞错?那里就是假和尚,那你还要问我要不要供养,我没叫你去把他揍一顿,就不错了。这个就是你已经造成烦恼了。所以,我们常跟各位讲说,随喜,随缘,随份,随力。你看到那个人你愿意供养就供养嘛,乞丐也可以供养啊。一个假和尚怎么不能供养呢?你不喜欢,不喜欢你不要供养嘛,不随喜嘛,对不对?随喜嘛,你不喜你就不随嘛。有那个缘,你就给嘛。给了,“哎呀,被骗了”。哪有被骗?你随缘,给了就好嘛,骗的是他的事,他骗你,他要去背因果,你随喜、随缘给了,那就好了嘛,那你功德修到了,就好了。他骗你,骗你是他的事嘛。他跟你化缘五百块,去买一只烤鸡吃,那是他的事嘛。我给他五百块,功德我修到了,就好嘛,你管他吃烤鸡、吃牛排,对不对?
你给人家东西,还要限制人家怎么样,你也太过分啦。“我送给你鞋子,你就一定要穿在脚上”。诶,人家鞋子要戴在头上,不行吗?那是他家的事嘛,你管那么多,你给了他,就是他的自主权嘛,你要不要给他是你的自主权啊。所以你随喜随缘,给了以后就好了,你的功德就到这里结束,这功德你已经收到了,那么他去就他去嘛,你要给,“啊,早知道他要吃鸡腿,我也自己吃,何必给他吃”。那你烦恼就自己来了,不必了,给了就好。所以在世间法中,我们只讲说随缘行善,不要造成自己的烦恼跟痛苦。
那么,你更重要的,是借这个缘进入佛门,要找到修行的方法、生命改造的方法,把自己的凡夫种姓改造成如来种姓。重点是在这个地方。那么要这样改造的人就是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这种人绝对高人一等。所以呢,善财童子从此以后每一个善知识见面都是“我已发”、“我已先发”、“我先已发”,都无所谓。
“我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现在呢,为了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目标,那么,我想学菩萨行,修菩萨行,行菩萨行。”有没有?学、修、行,你看,就十住,十行,十回向。学是认知,然后,这认知不是你知识的认知,是实际实践的认知,所以他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然后行菩萨行,才是真行,真实践,那是登地菩萨,初地到七地位。八地以后这些行菩萨行的一切都已经变成他的生命因素了,变成他生命因素以后,他自发性的会去做。他不作意的,这叫无功用行,初地到七地是有功用行,八地以后是无功用行。八、九、十、十一,无功用行,到十一地,圆满。十一地以后的菩萨就是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他就活在那一种领域里头。
那他有没有生死呢?有没有?假如有,有生死,那他是不是没了生死,对不对?假如没有,那没有,释迦牟尼佛不是来了又死吗?你不忍心说他死,就说他入涅槃,其实这个讲法不是很健全,就世间佛法来讲,这样讲是比较庄严,事实上不是。佛在什么时候入涅槃啊?以释迦牟尼佛来讲,他是在菩提树下入涅槃,所以涅槃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净不垢。你留意哦,那么要进入到这个领域的时候,佛在菩提树下就到达这个阶段,他既然到达这个阶段以后,那就入涅槃了,哪有在双树林间再入涅槃的这种状况呢?那不是双涅槃吗?对不对?那不是。
因为佛来到世间,这个叫化身佛,化身佛是在世间,因为世间的因缘成熟,他才来的。那么来到世间,受到这四大现象的约制,生理现象、物理现象、心理现象跟社会现象四个。这四个现象他一定跟着这世间走,所以当他该死的时候,他还是死了,那就死了嘛。那我们《大般涅槃经》还讲得更好,死了,人家以为他死了,还在哭,他就“嘣”伸一只脚出来给你看,伸到棺材外面来。你放心,印度人不用棺材,哪有棺材,他又没有棺材,怎么会脚伸出棺材外面来?那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想当然尔,因为中国死人都睡棺材嘛,印度人不睡棺材的。所以没有脚伸出来的。
佛是因为是化身佛,所以化身佛在这个世间也受到这世间的物理现象所约制,有生就有死。但是他在实际修行上,到等觉菩萨已经到达止于至善的地方,他只是他的本愿力,跟这个世间的众生因缘成熟,所以他相应,来示现成佛。你现在要要求,要求不到。你现在要要求佛来跟你见面,可以。那是因为你有特殊的因缘跟那个佛相应,他给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知道吗?别人看不到。那个时候,示现来给你看的那个佛,他也叫化身佛。那么,我们现在佛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入涅槃,现在我们讲的释迦牟尼佛,他是报身佛。我们现在是受到他的教化影响,那个作用来的佛,不是化身佛,因为化身佛你根本没看到。化身佛是能够跟你见面的,所以他走了,剩下来是他的报身在影响我们。那你一定要从报身佛去受益,那个受用是最直接的。
那我们现在经过这两、三千年的演变之后,佛教思想已经很清楚的展现出来,我刚才跟各位谈的,那“一大事因缘”所讲的两个世界,一个法界,一个这个世间,已经很清楚了。现在剩下来的就是我们自己怎么样去肯定,怎么样去认知他,不要再含糊笼统的去谈佛法。这个是这几个字当中所给我们的一个醒示,也给各位一个提示。
好,下面我们再看的是善知识的教导。
“時吉祥雲比丘。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事為難。複能請問行菩薩行。難中之難。”
我们先跟各位谈这个部分。这个吉祥云比丘见到善财童子,这个都很直接的,一句话就讲进来了,说:“很好,孩子,你已经能够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很难得。”
那请问各位,你有没有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说:“有啊,天天都发”。你发的那个都不算的发。两块石头一敲,火花“嘣”,然后就不见了,根本就不起作用的,那这样的不行。你能不能够自己去想,你自己,这个要你自己醒示,这个叫疑情啊!你说“我这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算不算?符不符合吉祥云比丘所说的?符不符合文殊菩萨所说的?符不符合善财童子所发的?”假如是符合他们三个这个标准,那肯定你会得到释迦牟尼佛的认可。也肯定你会得到毗卢遮那佛的认可。
但是你现在所发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没有得到这三个人的认可?有没有?你说我没有找到他。但是我告诉你,只有一个方法,证明是不对的,就是你要问人家说,问人家,不管问任何谁,你说:“我这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算不算?”告诉你绝对不算。不管那个人怎么赞叹你,都没用。因为那个东西是你要向内自己去验证的,这个叫疑情。你自己要仔细的去推敲,因为那个东西只有你知道,你用语言问人家,没用。你跟师父讲,不管哪个师父一定说:“很好很好。你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师父还会喝杯水,赞叹你,很好很好。但是这种赞叹没用。你要的是,你真的能够得到这三个人的认可吗?
吉祥云比丘,这是讲第一个嘛,文殊菩萨嘛,再来就是善财童子嘛。因为他是真发心,得到人家的认可,那你要是得到认可,他们三个认可,释迦牟尼佛一定认可,毗卢遮那佛一定认可。
那认可以后呢?你在世间的生活里,照样有挫折,有困难,有诽谤,有是非,照样有,因为那是世间的。但是你的生命开始在转变,在超越。你要知道,这一个自我反问、自我求证、自我验证的这个部分,这个叫疑情,你一定要带这个疑情。
你到哪一天,你这个发心,会有真正的大成就者来跟你相应说,“你已能发心,是事为难”。这是真正行者的初机。那我告诉你,你已经入法界了,你已经证法身了。知道吗?
要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不容易的。就像我刚才跟你讲的很清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生命境界是在那种状况中,那不是想象的。因为你要知道,你要走到那种状况,你要尝试过多少的困难、多少的挫折、多少的诽谤!当你没有直接的历练,不算。我不是说你一定要去遭受那些,但是你就一定会遭受到,你放心。因为这个世间就是巴不得给你难看啦。
古人讲的是与人为美嘛,是赞叹你嘛,你有成功,替你高兴。现在不是,你成功了,我就眼红、吃醋、发笑,想办法就是随便批评两句也好,是不是?你看看这个世间是不是这样。你看哪个人、哪个影星、哪个歌星,你也不认识他,随便就批评两句,表示你很厉害。这个叫独头无明,独头意识。古人不是啊,他会赞美人家,人家一有成功,他很高兴。他成功,我高兴什么?称赞如来嘛。是不是,现在不是,人家一成功,想尽办法,美女就已经很美啦,“眉毛画的高低,两边不一样高”。人家就很漂亮,“眼睛长的不一样大”。你都看得那么准啦?为什么?这就是心不清净。
所以,我们不求外面,我们但求里面。你真的发起这个心,这是很重要的。现实生活里的这些东西会有,不要在意。而且每一件事你都要训练“不要在意”。这个是很重要的,不要在意,你必须一再一再的训练“不要在意”,你才能放下。你要是一点在意呀,我告诉你会很难过。那个难过你也讲不出来,然后也不知道为谁诉苦,到最后你的心性就会扭曲。你要不理他。那就你平常就要训练。
我们劝别人是比较快的,自己遇到就不一样,因为冲着你来的时候不一样的。而我们要修行就是从生活中,这叫渐次南行啊。每一件事你都要去做,你去做才会有问题,你不做没问题,你没做谁批评你?对不对?你去做,做好了,人家会批评。诶,这个时候你就要留意了——“不要在意”。但是你能改进的你还是要改进,讲不在意是不在意,对你有益的,你还是要改进。当然,恶意的批评你当然不用去在意,无意义的批评也不要去在意。但是对你来讲,你认为有改进空间的你一定要去改进,你才会进步。
这个是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自我检验的部分,不是念过就好。因为这是修行,你真的发心吗?那你发心是真的像善财童子这样吗?能够得到人家的认可吗?那个认可不是要人家讲给你听。你说你给我证明,你昨天跟我说我是真发菩提心,那你今天来证明给他看,说我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没有用啊!你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阎罗王已经找不到你了,因为你已经不在世间了,你已经到法界去了,知道吗?这个是各位自己要经常去很谨慎、很仔细的慎思明辨的地方。
能发心,“是事为难。复能请问行菩萨行。”不但能发心,又要行菩萨行。他直接就讲行菩萨行,这一句是总说前面他问的五个问题。五个层次全面包括进来了。“难中之难”,难啦,更难。我们是这样子,要能发心,真的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菩萨的最大愿力,菩萨种姓的根本,那么这个叫做菩提种,也叫菩萨种姓。假如你没有这一个根本愿力在的话,那你所有的,记得哦!所有的善行都是世间善法,都是世间善法。把你全部财产拿去救人、布施、供养,也都世间善法。
我们北京,应该在北京,北京没错,崇祯皇帝在北京嘛。崇祯皇帝的前身叫马员外,他护持金山寺。记得,我好像记得,他有三个老婆,员外嘛,很多钱。金山寺要改建,年久失修,全部要改建,他就把全部财产都捐了。我因为记太多,有时候会记错,我没有羞辱他的意思,所以,记得他是三个老婆,还有几个孩子。后来为了修金山寺,财产全部变卖。到最后没办法,老婆一个一个休掉。休掉休掉,到最后他就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啊,大殿盖成以后,他就死了。
金山寺那和尚就叫一个最壮的、最魁的、身体最好的和尚,把他的脚抬在肩膀上,头在地上,绕大雄宝殿,绕了十二圈半。绕了几圈,他就已经很累。
他说:“不行了。”
他说:“再跑再绕。”
他说:“不行了,师父绝对不行,我已经受不了了。”
他说:“叫你再绕。”
“真的受不了了。”
“真的受不了?真的受不了就放下吧。”
他就跟他讲说:“马员外,你大功德主,你去吧,你只有十二年半的皇帝命,你就去吧,好好去当皇帝吧。”
这一个比丘,老和尚的弟子:“啊,是这样,那我再挑,我可以再跑十二圈半。”
他说:“不行了,已经讲过了,十二年半。你再跑十二圈半,你只是虐待尸体而已。”
你不懂得因果,那老和尚懂因果。12年半,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他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把全部财产家当,连老婆都不要了,来护持道场,功德挺大,当皇帝,不错吧,上吊自杀。
你要留意到,发菩提心的重要。发菩提心以后,行菩萨道难啦!因为发菩提心是偏向理,行菩萨道是事,理、事要合,那事一走下去,问题就来了。你想想看,叫你当马员外你愿意吗?喔,死还不得好死,一个头还在地上绕了十二圈半,那还得了。叫你选,你都会“诶”。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所以世人难行,难行。你要行,还要请问行菩萨行,难啊。所以说难中之难。
那菩萨行要怎么样,那很简单讲就是去找苦受难嘛,很简单讲就是这样,但是他不是无谓的,他是要帮助众生。但是帮助众生,不是叫你去替众生受苦,不是。你要帮助众生,你现在从你的立场好好去想如何帮助众生,这样就好。
譬如,以我个人来讲,我就想讲经,讲给大家听,就这样子有错吗?讲经给大家听,有错吗?就有人说:好为人师,喜欢坐在中间,听大家鼓掌。那我说有时候人不能来听,不然写书出书,给大家看书,“著作等身,标新立异”。诶?要不然怎么办?你要理他吗?我就不要讲吗?我书就不要出吗?所以你只要做事,肯定会出事,你要都不出事,大概你都没做事。当然,有些人可能会做得很圆融,圆融就不会出事,像我们这是直来直往的,是比较会出事。口无遮拦,动不动就骂人,被你骂到,他就咬你一口,“未证言证”。我从来没说过我开悟我证得什么。他说:“你在讲的时候就说你证得”。要不然我要怎么讲嘛,这个问题就在这里。
你想要做,你就一定有事,有事你要撑过去,不能退心,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你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个是菩萨道的精神,而且要主动,还不能被动。这个是很麻烦,一主动,人家说你好高骛远、好为人师、攀缘,都来了。你稍微想休息一下,“哼,又退心了,你看,他是假的”。所以菩萨道难行,要能行。而这当中如何拿捏而不会偏差,这个没有很健康的人格性,你是没办法的。所以我跟各位讲,为什么修行的各种资粮当中人格性是第一条。因为你没有很强壮的这种人格做基础的话,你很容易给这些是是非非把你压垮,把你扭曲。所以我们同修们要相互鼓励的是在这里。人格性一定要健全,不然你经不起众生这么狂大的业力,他会压下来。压到你身上来,你不用怕,你一定要挺起来。没有为什么,因为粉碎的是众生的业力,菩萨的愿力是不会被打倒的。但是你的人格性不健全,你是很容易被打倒的。被打倒的不是菩萨的愿力,被打倒的是你的人格。因为你没有意志力嘛,关键在这里,所以各位要懂得这个部分。
现在我们来看这个问菩萨行,菩萨行是怎么难,那么吉祥云比丘讲了几个。
第一个,“所謂勤求菩薩道。勤求菩薩境界。勤求菩薩廣博淨行。勤求菩薩出現神變。勤求菩薩示現廣大諸解脫門。勤求菩薩示現世間種種作業。勤求菩薩隨順眾生種種心行。勤求菩薩示現入出生死涅盤。勤求菩薩于為無為心無所著。勤求菩薩除斷眾生種種煩惱微細過失”。
一共有十个,这个菩萨道、菩萨行讲的都很简单,那么他现在讲这个就有十个,而这十个都很大的,跟我们讲啊,你看看布施持戒忍辱这种菩萨道,六度,是不一样的。你看这境界有多广。
“勤求菩萨道”这是总说,第一个是总说。
第二个,菩萨境界。菩萨境界在哪里?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那个时候你的心境就是菩萨境界。
有个公案,有没有?一个老和尚带个小沙弥,以前小孩子乱丢的很多啊,丢了以后,这个老和尚看到就抱回家就养养养……养大了。诶,很多老和尚要养的都养男的,不养女的。养女的才麻烦啦,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处理。所以,这个就带个小沙弥。
有一天要远行了,走到半路,小沙弥就问说:“师父,那个是不是姑娘?”
他说:“是啊。”
他说:“姑娘做什么?”
他说:“姑娘等着要过河。”
“可以不可以跟她讲话?”
“不行!”
“不然她要怎么过河?”
“你别讲。”老和尚过去,就把姑娘背起来,背过河了。
这个小沙弥说:“不是不能跟她讲话吗?你怎么背着她呢?”他就一直挂碍啦,走了三十里啊,就受不了了,就问他师父说:“你怎么可以背姑娘?”
这个师父就跟他讲:“我都已经放下了,你还背三十里。”
这就简单嘛!但是这种事情常常在我们的社会发生。“这个师父怎么跟那个姑娘那么近?”那么近又怎样?那就是是非、八卦、绯闻就来了。诶,好了,当他发生的时候,你那个心境,那就是菩萨境界了。遇到那件事情你去做,这个没事,因为你在行菩萨道,这个没事嘛,这个背过去放下去就好了嘛,可是当这些是非来的时候,你的心里如何自处,这个就是菩萨境界了。菩萨境界在哪里?是等是非反弹的时候才有境界啦,没有是非反弹没境界。做了就过去了,你还问为什么。“诶,我今天捐了三百块给一个穷人,他应该可以吃一个月了,这个功德很大。”是吗?这已经没功德了。这不叫菩萨境界。在做的时候不叫菩萨境界,他只是去做而已。可是当你做过以后,反弹回来的状况,你内心如何这个“徐步经行”,有没有?那个才叫菩萨境界。
好多发愿行菩萨道的人,就在这里失败了。为什么失败?他对于那个反弹的境界一来,他想要去处理。处理一次、两次大概没事啦,过了就好。当他一再解说的时候,那事情一直累积,到最后他的语言会矛盾。你不要解释,心安不乱,你才能过去。所以佛教界通常遇到这些事情都不解释。你怎么解释?不用解释啦,不管是怎么样,因为你有做,你背因果,你心有动,你要背因果嘛,身口意三业发生,你都要背因果嘛,那你还解释什么?对不对?
而那个心要不乱,这个才是菩萨境界,心一乱就已经是凡夫境界了。这个是一个基本的关键处。所以菩萨境界,我们很难去弄清楚。所以,“勤求菩萨境界”是我做过以后发生这些问题,我知道,我不处理。而不是说,我躲掉就好,躲掉的话,就不叫勤求菩萨境界。“我知道,但是不必处理”。
有这些境界通通要拜忏,这个叫业相。一百零八拜,谁跟你讲,你就一百零八拜,谁跟你讲,你就一百零八拜,你不必去解释。因为只有拜佛下去你的业才会消。这也是菩萨道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我们在跟各位讲菩萨道,行菩萨道圆融三条件的时候,对不对?对三宝具足信心;行菩萨道;有任何境界一百零八拜。对嘛,就这么三条嘛,就是这个原因。好。
“勤求菩萨广博净行”。“净行”不是一行,是广博。这个净行不是什么净行,就是心里清净,没有其他的夹杂目标,我只是去做,不求名闻,不求利养,不求回馈,这个叫做净行。“广博净行”是所有的事都做,你记得我们现在发愿,我跟各位讲一个很简单的就是随缘、随喜、随份、随力。你能做你就去做。
但是这里面跟你现实生活的一样,你要留意到,你这个人,我不是指谁啊,你这样的一个人,当你一天的工作,平均我们现在的话讲叫八小时,那你八小时做得很高兴、很幸福也很快乐,那是你的福报。当你八小时不够用,增加到十二个小时还忙不过来,但还可以啦,那这个是你的责任,你必须要做。当你同样的情况,你做十六个小时,还忙不过来,家里都没有办法照顾了,那你那个工作很显然你要降低你的职务,缩短你的收入,知道吗?缩到十二个小时,你负担得了。不要偷懒,我也要八小时,其他我不干,那叫没责任。知道吗?这个问题你要留意到,很多人认为说学佛是没责任的,不是。
学佛是懂得自己的能耐,可以扩张一点,增加一点,负担不了,我宁可放下。知道吗,你以十六个小时去赚来的钱你只换得家庭破碎,或者身体不健康。那你何必呢?我宁可少赚一点,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大家在社会上都一直竞争,拼命的竞争赚钱,诶,你不要忘了赚钱是为了获得幸福啊。当你赚钱不能获得幸福的时候,那个钱不要赚了。那只是赚得灾难嘛,对不对?所以我们在遇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懂得“诶,这个不行了”。工作到这个时候已经超过负荷啦。不但做十六个小时既没有效率,而且我事务还要再增加。支出,身体体力的支出,其实你工作到十六个小时,你已经把家庭给支出了,家庭已经变成成本了。对不对?有没有?
所以你不要以为赚到钱,事业成功就好,那可能是灾难,因为第一个是你的健康,第二个是家庭破碎,第三个可能子女就变坏了,因为没有父母在照顾他。所以这三个是你最承担不起的成本,这三个,健康、家庭、还有子女。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减轻工作,减少收入。
减少收入你不甘心啊,对不对?人家赚那么多,我怎么赚这么少?那对不起,你的福报就是这样。这没有为什么。你说,“我就不甘心,一定要挺过去”。那你就准备家庭、健康跟子女,三个你要弄过去啊,所以你最好,这样的情况你最好是不要结婚,不要拖累别人。那你讲:“那我不结婚呢?”那你最好出家。出家,你在社会上赚得都少,出家都没薪水要怎么办?没薪水就没薪水。你要知道,有很多人很有理想、很认真,但是福报不够,这种人不要太自私为自己打算,多为众生打算,你还比较划算。好吧。
有时候讲到这里我们会觉得很奇怪,这个师父为什么不是鼓励人家积极奋发、奋力图强,赶快去接受训练或者师父指点迷津,给我灌顶加持,让我可以怎样怎样。你不必想那么多,因为你的福报根器他有一个模式在那个地方,你搞错了模式,你就不行了。所以我们就要安分守己嘛!你要懂得安分。在世间里懂得安分,就在你安分守己的时候,同时你在做超越的生命改造工程。你假如不懂得安分,就是不服输,那叫业障鬼。你越不服输就输得越惨。就像那赌徒一样,输了不甘心,我就再来一把,再来一把没钱了,你借我再赌下去,到最后你连内裤都被脱掉了。你不服输嘛,没用的,因为你福报不够嘛。越是没福报的人就是越不服输。所以有福报的人,他会“算了,让了”。过了就过了,那你还可以处理得很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生命因素。我提醒各位,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很可以看到我们的家庭生活里你要如何处理,因为这是很重要的部分。
下面这个都比较长,里面的内容都比较广,我简单地跟各位谈到这里,剩下的部分我们明天再谈。今天谈到这个地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黎池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zhaochengzang.com/hyj/hyjjiangjei/5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