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之三心不可得

当前位置 :佛教经文 > 金刚经 > 金刚经入门 >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之三心不可得

* 来源 : 赵城藏佛经网 * 作者 : 殊轩 * 发表时间 : 2020-01-29 20:47
导读:《金刚经》之三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

  《金刚经》之三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之三心不可得

  佛陀问: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具足肉眼功德吗?须菩提答:如来具足肉眼功德。世尊依次又问须菩提,如来是否具足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功德,须菩提依次回答,如来一一具足如是功德。

  五眼功德为佛陀所具的一种功德,诸多论中均有提及。佛经中云:“若欲获得五眼者,当精勤六波罗蜜多。”萨迦派果仁巴大师指出:六通小乘人不可全得五眼,五眼只有大乘圣者才具足。经云:大菩萨修学五眼,则获得无上正等觉果。《极乐愿文》中亦曾提到过五眼,如云:“五眼六通悉具足,愿生无量功德刹。”《现观庄严论》第一品中有涉及“五眼及六通”,第二品教言品中专门从因、作用范围、类别等几方面解释五眼。

  佛陀的功德无量无边,佛身的任何一部分皆可了知享受一切外境,佛陀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有取无量外境声音香味等的功德。此处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为众生起诚信心故,宣说佛陀具足五眼功德。

  具体分述每种功德,肉眼是在加行道通过供灯、修等持而获得,依靠眼根即能现见一百由旬到三千大千世界整个世间。历代均有大成就者修证获得肉眼功德,《大圆满前行》中记载赤松德赞的国师酿万登珍桑波获得了肉眼功德。相续中具有肉眼功德时无论印度藏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范围内皆能照见无余。《现观庄严论》中以教量抉择,肉眼从资粮道菩萨开始具有,资粮道以上菩萨相续中都具足,至尊导师佛陀毫无疑问必定具足能照见三千大千世界之肉眼功德。

  天眼通要通过修持有漏善法才能得到,一些论典中认为修禅定等六度是具足天眼之因。以天眼能照见十方所有众生死而受生、前生后世、受生何处。依道地而论,加行道以上的人相续中具足天眼功德,佛陀位居至尊,当然也具足。一般的瑜伽师、空行母也具足此眼,但现在的空行母、瑜伽师有的具足真正的天眼,有的只是具有与天眼相似的一种智慧眼。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叙述天眼功德能照见无边色法。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之三心不可得

  慧眼是通过修持无漏资粮依六波罗蜜多而生,其功德可如理如实现见诸法的本性,唯一地至十地之间的圣者菩萨入定时具有。《入中论》云:“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圣果。”此慧眼非指平时俗语所说“慧眼识英雄”之眼,世智聪辩与圣者慧眼有本质的差别。

  法眼也是以无漏修持六波罗蜜多为因,其功德可如理如实通达教法和证法之意义,通达与自己相等或比自己下劣的众生之根基,是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出定时具足的一种功德。《现观庄严论》的一些讲义中认为:教法证法的意义全部通达称为法眼。若一个人是一地菩萨,则对二地菩萨的根基不能了知,但对一地及一地以下加行道、资粮道众生的根基则能无遗通达。

  佛眼是能照见轮涅所摄的一切法本性的智慧,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就是佛眼,依圆满的福慧二种资粮而生起,其所见范围宽广无边、不可思议,其所境是万法的真相,只有无学地佛陀才能彻底获得。荣顿班智达的《现观庄严论》讲义及果仁巴大师的讲义中都提及,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有相似的佛眼,但仅为相似并非真正的佛眼,唯佛陀才具足佛眼功德。

  关于五眼的功德,在汉传佛教中六祖有与众不同的解释方法,江味农居士的讲义中,讲法也有与众不同之处。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你心里是怎么认为的呢?就象恒河中所有的沙石,佛陀是否会说是沙吗?”“是这样的,世尊,如来说是沙。”

  藏译本及义净译本中都没有此段,但唐玄奘的译文中有。不管此偈在原文中有或没有,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这样。佛陀具足五眼功德,胜义中照见离一切戏论离八边的本相,世俗诸法微尘许的差别也不可混杂的照见,每一众生每一刹那的分别念都照见无余,所有恒河中的沙土,佛智也能无余照见。世界上的江流湖海众多,但在浩如烟海的三藏经典中世尊经常引用恒河沙数,佛陀在《弥陀经》、《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等诸多佛经中以恒河沙作比喻,下文亦复如是。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一条恒河中所有沙的数目那么多的恒河,彼等之中的沙粒数,如同此数一样多的佛国世界,其数是否众多呢?须菩提答:非常多,世尊!

  佛陀所调化的娑婆世界已非常巨大,而如恒河沙数的恒河,其中所有沙数一样的百千俱胝世界多不多?恒河沙数的河流已不可胜数,何况所有河流中沙数的佛世界,更是多得不可思议。鸠摩罗什译中只有一个“甚多”,藏文中有“甚多、甚多”,玄奘译中也有“如是,甚多”,重复词语具有补充强调的语气作用。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佛告诉须菩提:如是不可思议的众多刹土中,所有众生各自不同的种姓、根基及他们的意乐差别,如来无不知晓,如实照见。

  对凡夫而言,将恒河沙数刹土众生的根机一一彻底照见是不可思议的,分别念无法想象。如来具足的智慧,凡夫声闻缘觉乃至菩萨都无法具有。在《贤愚经》、《百业经》中的公案里,经常叙述声闻缘觉无法衡量的范围,佛陀在一刹那中能无余照见。《极乐愿文》中在解释“顶礼遍知无量光”的遍知功德时云:“佛陀昼夜六时观照每个众生,每一个众生心中的分别念皆能照见,说的每一句话皆能清楚听见。佛陀日日夜夜观照众生,无有散乱时,无有放弃不管时。”《入中论》中论述十力功德时云,佛陀依“遍智趣行力”能将六道众生所有刹那变化的心念与行为全都无余了知;“种种界智力”能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根机、意乐、界性全部通达无碍。《十地经》中对此有比较广的解释。佛的一分功德亦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经》云:“凡虚空大地,若发尖能量,诸佛功德海,无数劫难说,离思量言境,是故难思议。”龙树菩萨在《赞佛论》中也赞叹颂扬了佛身语意的无尽功德,尤其强调了意的功德。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为什么如来能完全通达每个众生心呢?因为一切众生心在实相中非真正的心,仅假名称之为心。

  真正的众生心是诸法之本性,其本体为本来无生的大空性,而佛智恒时安住于诸法本性中,故对一切众生的心能无余了知。在胜义中观察或安住时,所谓众生迷乱的心不存在,所谓明清觉心也不存在。心非是心,心的本性就是光明,是离一切戏论的法性本体。《般若八千颂》云:“于心无有心,心性即光明。”在《宝积经》中云:“迦叶,此心者,于外不随见,内亦不随见,二者之中亦不随见,若遍寻之有无而不可缘也。”《楞严经》中也有如是分析。所谓的心是一切诸法本来真实的法性,一切心本不是心,但在名言中可以承认为有。此经以教言的方式宣说了心的本性,此与大圆满中所说心的本性不可得,心性即是法界相同,只是一种以般若智慧抉择,一种以窍诀方式证悟。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心的本性是非心呢?因为在本性上,过去的心无法可得;现在的心无本体颜色相状等,无法可得;未来的心尚未到来,也无法得到。

  也可以梦观察过去现在未来之心,如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中说:“昨日前去之诸法,如昨夜梦乃意境;今现无而常显心,昨夜今夜梦相同;明及明宵未来梦;立遣苦乐诸所现,一切皆作如梦想,刹那不观实有心。”今现无而常真正去观察过去心,刚才第一刹那的心现在片迹不留,有的只是一种忆念,并不是前一刹那心的本体。如果过去心的本体现在仍然存在,则应成常有的过失。过去心本体已灭失,现在的心也不可得。一般凡夫认为过去心已消失无踪,但现在明明清清的心是存在的。而从心的本性、颜色、形状等方面观察,正在生起分别念时始终找不到任何实有堪忍的心识,所以现在心也不可得。若未来心现在能得到,则等同石女儿、虚空中的鲜花也能得到一般。密法中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找寻心的生灭处,以观察心的来源抉择过去心不可得,以观察心的住处抉择现在心不可得,以观察心的去处抉择未来心不可得。不仅心性如此,一切法皆是如此,万法由心造,心不可得故,一切万法本性也不可得。《大智度论》中云:“一切诸法心不可得故,名为空性。”因此显宗修行着重强调心不随分别念,在明然境界中安住,《六祖坛经》中云:“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心不起任何分别念,于现见心之本性中坐禅,如理如实了达自心无来无去的本性,安住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心,三时分别之心自然消逝无踪。通过三时之观察,也能抉择心的本性。《中观四百论》云:“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不过去,如何成过去。”现在、未来皆可以此类推,依靠这种方式观察能够通达证悟心的本性。不得心之理如《般若经》云:“须菩提,佛知诸众生心相不广不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心相离故,是心不广乃至不来不去,何以故?是心性无故。”

  汉传佛教历史上有一位宣鉴禅师,童子出家,年轻时即能为人传法,讲得最多的是《金刚经》。因俗姓周,世人称之为周金刚。其人恃才傲物,扬言一切法修与不修,学与不学皆已精通。有一次听说南方禅宗兴盛,便起念想:我的智慧首屈一指,南方一带有些魔众传法很厉害,还是去看一看,降妖伏魔。于是他挑着自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下,路途中一次买点心时,卖饼子的阿婆问他:你现在到哪里去?你以前是作什么的?宣鉴禅师说:我是德山一带的法师,到此地游方参学。阿婆问:你背的大包袱里是什么呢?禅师说:内有《金刚经疏钞》。阿婆说:你懂吗?禅师说:我不仅懂,而且已经讲过多年了。阿婆说:“我也读过这部经,有一问题,若师父答得上,愿供养点心。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上座欲点哪个心?”宣鉴禅师一时无语可答,于是说:待我思维一下再回答吧。后来宣鉴依止龙潭禅师,一日师曰:“夜已深了,你下去休息吧。”宣鉴说:“外面黑。”龙潭禅师搓一纸卷代烛,点着后递给宣鉴,宣鉴刚接到手里,龙潭却“扑”地一下把火吹灭,就在灯熄灭的一刹那,宣鉴禅师恍然大悟。

  过去曾经有许多大德依三心不可得而证悟,每当浏览至此看到《金刚经》的这一句,自觉与大圆满窍诀观察心无任何差别,因此奉劝修行人应该经常对照观心,细心揣度本经中犹若珍宝之甚深教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殊轩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zhaochengzang.com/jgj/jgjrumen/6679.html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