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广弘: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意义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深刻揭示了宗教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了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内涵,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为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使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了清晰的实现途径和具体抓手。
一、尊重宗教规律的需要
宗教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是否适应所处的社会。宗教对社会的适应,有着时空的含义。在空间上,宗教必须适应所处的社会制度和人文环境,逐步实现本土化。在时间上,宗教必须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而进行调适,不然也会被边缘化甚至淘汰。
人类历史上产生过许多宗教,能够存续至今的并不多,大多数宗教因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现存的五大宗教,都经历了逐步适应中国社会的复杂而曲折的过程。
回顾这些宗教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作为外来宗教,只有适应中国社会,融合中国文化,才能实现从“宗教在中国”到“中国宗教”的深刻转变,在中国土地上扎根生长,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既具有宗教应当适应中国社会的一般意义,更具有宗教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定含义。因而中国化的要求适用于我国各宗教,既包括外来,也包括本土。佛教过去适应中国社会不等于现在就完全适应。道教本身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
二、适应当代中国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重性,是一种积极性和消极性共生共存的社会现象。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应该是调动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宗教,才能更好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宗教适应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各宗教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内容,这当中有些内容成为了继续前进的动力,有的成为了制约进步的羁绊。
无论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要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做到契理契机、与时偕行。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宗教教义教规中历久弥新的积极因素,摒弃教义教规中不合时宜的陈旧内容,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达到政治上自觉认同、文化上自觉融入、社会上自觉适应的要求,使之与中国当代文化相融合、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宗教界要增强政治认同,加强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提高法治观念,履行社会责任。
三、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和宗教制度民主改革,我国宗教摆脱了外国势力的控制,割断了同旧社会的联系,搭上了新中国前行的列车,迈出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第一步。改革开放以来,在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指引下,宗教的面貌进一步发生积极变化,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进程中取得重要进展。
同时应当看到,随着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宗教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且很多问题是呈增长态势的。有的宗教存在商业化倾向,借教敛财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宗教出现 “去中国化”苗头,向国外宗教看齐;有的地方宗教无序发展,非法宗教活动突出;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加剧,宗教极端思想在一些地方蔓延,甚至引发暴力恐怖事件。
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会严重阻碍我国宗教健康发展,还会给经济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提出支持各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是解决这些显著问题的战略举措和治本之策,特别是对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治理“逆中国化”现象等,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行思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zhaochengzang.com/mflhj/mflhjdusong/7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