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三

当前位置 :佛教经文 > 妙法莲华经 > 妙法莲华经讲解 >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三

* 来源 : 赵城藏佛经网 * 作者 : 承释 * 发表时间 : 2020-01-13 17:25
导读:《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三  药草喻品第五  此品中具有山川云雨,独以药草标名者,土地是能生,云雨是能润,草木是所生所润。所生所润(的草木)通皆有用,而药草用强。譬有漏诸善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三

  药草喻品第五

  此品中具有山川云雨,独以药草标名者,土地是能生,云雨是能润,草木是所生所润。所生所润(的草木)通皆有用,而药草用强。譬有漏诸善,悉能除恶,而无漏为最。今无漏众中四大弟子,以譬领(解)佛譬,深会圣心,佛赞善哉,甚为希有。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称药草喻品。(世界悉檀)。夫药草丛育日久,一旦蒙云雨滋润,扶疏暐晔(明盛),芽茎丰蔚(丰茂)于外,力用充润于内。譬诸无漏(弟子)住最后身,有馀涅槃,更不愿求佛道。今得闻经,自乘佛乘,兼以运人。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内外自他,具胜力用,故称药草喻品。(为人悉檀)夫药草者,能治四大,补养五脏,还年驻(青色力),今蒙云雨(滋润),成药(草中)王,制成药饵,遍治众病,变体成仙。譬诸无漏(弟子)闻经,破无明惑,开佛知见,我等今日,真是佛子。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故称药草喻品。(破惑合遍治,譬对治悉檀。开佛知见合成仙,譬第一义悉檀。)

  约教者,三草是藏教,小树是通教,大树是别教,地、雨是圆教。昔未开显,则权实迥异。今既开显,则三草二木,同是一地所生,一雨所润。根茎枝叶,四微(色香味触)何殊(有何不同)。应具历五味,以显独妙。

  本迹者,本住智地。曾施云雨。(譬喻四大弟子等,其本地或是古佛,)迹为草木,(示作声闻)引彼增长。(化彼同类,引入大乘。)

  己譬说周四大段中,第三如来述成为二。初略述成,二广述成。庚初中二。初双述善哉,二领所不及。辛今初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

  迦叶居僧之首,故别告之。信解(品)具列四人,虽空生(须菩提)居首,然自陈之唱,(向佛禀白)属在迦叶。故今别告。又言“及诸大弟子”,信知得悟不但(止)四人也。一善哉!述其法譬两处领实。一善哉!述其法譬两处领权。又,华严之拟宜,领实也。三藏之诱引,领权也。方等之体信,般若之转教,俱领权实也。法华之付财,开权即实也。辞致(委)曲(善)巧,故言善说。皆是佛法,故言真实功德。印定不谬,故云诚如所言。

  辛二领所不及

  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云何不及?谓退进横竖,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皆(领所)不及也。所以者何?大云普覆,遍荷(蒙)清凉。大雨俱沾,无不蒙泽。咸令世间,皆得知见未曾有法。怎说齐教(领)中止领二乘得益,不说人天小草(得益),是为退所不及。菩萨名上草,亦名小树、大树。敷荣郁茂,自他饶益,而复不(说)领,是为进所不及。又十法界同成佛法界,怎止领(说及)二乘(得益),馀八法界都不涉言。(不说及)是为横所不及。又七方便(人)从浅至深,皆入真实,怎么止领(说及)二乘,馀五方便都不在言。是为竖所不及。又三世利益,遍于十方十界,(佛)未曾暂废(教化),都不涉言(不说及)。是为亦横亦竖领所不及。又山川溪谷等,总言一地。一地能生,未尝拣择。草木种子,皆依于地。更无馀依。一云靉靆,(密布)无处不密。一雨一味,不隔(择)枯荣。普润既同,普得增长。如来平等,不可思议。实不先顿后渐。初三末一。如龙兴云,普雨一切。不从身心降,除热得清凉。是为五乘七方便,十方三世,平等广大,甚深博远,不可思议,无有差别。是为非横非竖,领(说)所不及。不及之言,非都顿夺(并非全部否定)特以初心望后心,未穷极地(未说到极处)故云不尽耳。初略述成竟

  庚二广述成二。初长文,二重颂。辛初中二。初正明权实不可思议,二结叹述成。壬初中三。初法说,二立譬,三法合。癸初又二。初明权实教不可思议,二明权实智不可思议。子今初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此正总示(迦叶)以领所不及也。岂知如来是大法王,得大自在。一音演说,随类各解。三草二木,受益不虚。以智方便而演说法,则何权不施。岂止施三。所说皆到一切智地,则何实不显。岂止二乘(为显一实)。故不可思议也。言一切智地者,究竟非二,故称一。其性广博,故称切。寂而常照,故称智。无住之本,立一切法,故称地也。

  子二明权实智不可思议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趋,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此明权实诸教,所以皆悉不虚,不可思议者,正由如来权实之智不可思议故也。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者,契权实理也。识浅深药也。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者,契十界机也。识标本病也。一切诸法,各有远趣、近趣。言近趣者,戒善等趣人天。(四)念处(三十七)道品趣涅槃。三祇六度趣三藏佛果。体观无生(通体空观)趣三乘共实相。次第三观趣别教果头妙觉。言远趣者,举手低头,皆缘因善性。随闻一句,皆了因慧性。无不究竟趣于圆极佛果。夫一切诸法,即十界法也。深心所行,即十界机也。今云知所归趣,通达无碍,则差即无差,即权而实矣。究尽明了,是实相理也。一切智慧,是圆极智也。今云又于诸法,示诸众生,则无差即差,即实而权矣。无差而差,何止能诱穷子。差而无差,何止局(限)于次第五味。故不可思议也。初法说竟。

  癸二立譬二。初明无差而差,譬即实而权。二明差而无差,譬即权而实。子初中二。初约能生所生明无差而差,二约能润所润明无差而差。丑今初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三千大千山川溪谷土地,举能生无差也。卉木丛林药草,举所生差别也。三千大千,譬众生世间。众生无别法,依于五阴和合而立其名。三千大千亦无别法,依于山川溪谷土地而立其名。山譬色阴,显而可见。川譬受阴,水流盈涸。溪譬想阴,屈曲晦明。谷譬行阴,幽隐难见。土地譬识阴,通为所依。如此五阴,皆为一切习因习果所依。犹彼山川溪谷土地,皆为一切草木种子根茎枝叶所依也。卉者,草之总名。木者,树之总名。众草为丛,众树为林。治病力用胜者,称之为药。今云药草,且举二乘无漏善也。五乘七方便等因果不同,故云种类若干。各有称谓为名,各有体相为色。以要言之,十界因果诸法,不离假名五阴。十万八千有毒无毒药品,不离大千土地。又三千大千,可譬正因理性,通为一切所依。山川溪谷土地,可譬众生果报五阴色心。卉木丛林,可譬众生十界习因。此三法不相离。习因依报阴。报阴不出法性。如卉木依山川土地。山川土地依世界。此即性德三因。法性,即正因法身德。果报,即缘因解脱德。习因,即了因般若德。若以正因望(望,对照)十界缘了,则无差而差。种类若干,名色各异。若以缘了望(对照)理性正因,则差而无差。同归一地。如此权实之境,不可思议。顿扣于(当下即)佛(境),岂独约二乘自类能领(解)耶!

  丑二约能润所润,明无差而差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密云遍覆,等澍普洽,举能润无差也。根茎枝叶小中大等各有所受,称其种性,举所润差别也。云有形色,譬如来身密。弥布遍覆,譬普现一切群生之前。一时等澍,譬八音四辩宣注法雨。其泽普洽,譬秘密不定二种化仪。念念之中,十界各得权实诸益,非同迦叶所领(解)次第五味,仅仅先拟(宜)后引(诱),先施(权)后废(权立实)而已。根譬信。茎譬戒。枝譬定。叶譬慧。小譬人天信戒慧。中譬二乘信戒慧。大譬菩萨信戒慧。诸树大小,即通别二种菩萨。于中又各论上中下。举凡万有不同之机,咸于一时各有所受。只一身云,一音演说,能使小不过分(受),大不减少(受)。(各)称其习报两因种性而得生长。使彼习果华敷,报果果实。如此权实之教,不可思议,普应群机。岂独(二乘)约五味次第能领解耶!初明无差而差,譬即实而权竟。

  子二明差而无差,譬即权而实。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若据文义,似是结成无差而差。若论譬意,则前譬无差而差已竟(已说过矣)。今意正显三草二木,各有差别,而地与雨无差别也。一地所生者,譬道前心地所生,终因(之得)道后智地。(道前通至凡夫,五乘为道中,道后定在果后。发心已后,究竟已前,皆假智地而成熟之。)一雨所润者,譬一音所宣一乘法门,开发道中五乘(佛乘、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人天乘)善根,终是一音平等之教。而诸草木各有差别者,譬五乘善根蒙佛法雨,随分增长。而不知五种之因,皆依一佛性。亦不自知五乘之教,皆是一大乘。亦不自知同归佛慧。唯有如来能知也。二立譬竟。

  癸三法合二。初合无差而差,二合差而无差。子初中二。初正合,二提譬帖合。丑初又三。初先合能润,二追合能生所生,三复合能润所润。寅今初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此正合密云弥布遍覆,兼合颂中雷声远震之譬。以显如来三密也。出现于世,即应身出世。是身密也。如大云起,举譬帖合身密也。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即是口密。颂中所谓雷声远震也。身口二密,皆由大慈所熏,所以应不失时,药必投病。即兼显意密也。世界,总举三千大千六道四生,意含十法界也。天人阿修罗,别举三善道,能禀声教之益。意譬三乘根性三十子也。(菩萨子、缘觉子、声闻子)如彼大云遍覆等,举譬帖合口密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等,重明大音普遍,略唱六种法门,集众听法,犹如雷声远震也。一如来等,是十号法门。二未度等,是四宏(誓愿)法门。未度苦者,令得度苦。未解集者,令得解集。未安道者,令得安住道谛。未证灭谛涅槃者,令得证于涅槃。在因名为僧那僧涅,此云宏誓。至果名为大慈大悲。悲拔苦集,慈与道灭也。此四(宏)既依四谛,四谛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不同。发心剋果,亦各有异。今自行唯圆,化他用四(即生灭乃至无作四谛)。虽遍用四,四皆归圆。若不归圆,则非出世本意。若不用四,不能普遍收机也。三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是三达法门。通达三世,无有障碍。四我是一切知者,即一心三智法门。五一切见者,即是具足五眼法门。六知道者等,即三不护法门。知道,谓意业随智慧行。开道,谓身业随智慧行。说道,谓口业随智慧行也。

  寅二追合能生所生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众生二字,即合三千大千世界假名。兼(摄)得山川溪谷土地五阴。以假名实法,不相离故。无数千万亿种,即合卉木丛林及诸药草。通而言之,不出十法界机。别而言之,即取五乘七方便,乃能受润也。

  寅三复合能润所润又二。初合能润,二合所润。卯今初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

  此正合一时等澍譬也。然大云雨之于如来说法,仅为片喻。(仅喻某一方面)何以故?云雨是众生共业所感,即是众生识所变相(分)。非情数摄。(属无情物)但属无覆无记。所以不能观根逗机,而于诸物,或(有)损或(有)益。如来不尔,(不是如此)有大誓愿,有大慈悲,有大智慧。虽亦由于众生增上共业,感佛出世,虽亦各于众生识上,自变佛相(而缘)。而本质境,是无漏善。全法报体所起应(身之)用,故能以妙观察智,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以成所作智,随其所堪(承受)而为说法。仍即大圆镜智之所普持,平等性智之所印照也。于时者,众生来至佛所听法之时也。诸根利钝者,不能受道为钝,能受道者为利。又不能秉戒者为钝,能秉戒者为利。不能修定者为钝,能修定者为利。不能断惑者钝,能断惑出三界者利。析观断惑者钝,体(空)观断惑者利。保证真空者钝(保果证偏真涅槃),从空出假化物者利。二观(空假)为方便者钝,直观中道者利。又五乘七方便人,各论利钝也。精进懈怠亦尔。(也如此)随其所堪者,称会机宜,无增减之失也。(谓无太过不及之偏差也)佛三密化,但同云雨之普洽,而不同云雨之无记,为若此也。若据迦叶所领(解)次第五时(五乘七方便人得益),何名(怎称得上)“一时等澍”。

  卯二合所润

  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此具明闻法三世种熟脱益。种种无量乃至现世安隐,合其泽普洽譬也。后生善处乃至亦得闻法,合称其种性而得生长譬也。既闻法已乃至渐令入道,合华果敷实譬也。皆令欢喜,是世界益。安隐生善(现世安隐,后生善处)是为人益。离诸障碍,是对治益。渐得入道,是第一义益。且约今(世)初闻法而种善根者。次世熟,后世脱。或过去已种(善根),则今(世)熟,次(世)脱。或过去已熟,则今(世)闻即脱。事非一概。又种种皆令欢喜,即称其种性而得生长也。快得善利,具有四教(藏通别圆)权实善利,即今世之华敷果实也。现世安隐,结上欢喜。善利,现在四益(欢喜、生善、对治、入理。)也。后生善处,以道受乐,报因感报果也。亦得闻法,习因感习果也。所受道乐,必有权实。于权实道,复论浅深。所闻之法,亦复如是。即次世中辨四益也。既闻法已,离诸障碍。所离亦有浅深不同。总是报因感于报果。任力所能,渐得入道,所入亦有权实不同。总是习因感于习果。即是第三后世之中辨四益也。所被之机,横该十界,所受之益,竖彻四教。初正合竟

  丑二提譬帖合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大云及雨为能润,合如来三密及声教也。一切二字,合假名众生也。卉木丛林药草,合五乘七方便也。种性,合诸根利钝、懈怠、精进也。具足蒙润,合皆令欢喜,快得善利也。各得生长,合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也。初合无差而差竟。

  子二合差而无差二。初正合,二结释。丑初中二。初合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二合草木各有差别。寅今初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一相者,众生心性,同一真如为相。合一地也。一味者,一乘之法,同诠一理。合一雨也。所谓下,双释一相一味也。解脱相者,业即解脱,本无二边(有无二边)业缚相也。离相者,惑即般若,本离通别(见思、无明)二惑相也。灭相者,苦即法身,二种生死(分段、变易)本寂灭也。众生心性,即是性德解脱相、离相、灭相。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之相。如来一音,说此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之法。则为即一味而三味,即三味而一味之教。众生秉教修行,则以性德三相一相为所观境。仗佛三味一味之教为增上缘,起于中道三相一相之行。究竟得成三相一相一切种智之果也。夫佛于一实相法,方便开为三(乘)五(乘)七(方便)九(七方便加天人二乘)等相。于一味教,分别说为兼(华严)但(阿含)对(方等)带(般若)等味。众生秉教修行,各获果证。谁能知者,唯佛能知。究竟终归一相一味耳。

  寅二合草木各有差别三。初正合众生如草木,故不自知。二明唯有如来能知,故与大云同而不同。三举譬帖合众生不知。卯今初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其有众生者,总举不知之人。合三草二木也。法,即一音一味之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正明不知。何以故?持说不同,修行各异。人天作戒善之解。三乘作谛、缘、度、解。解既不同,即是差别也。所得功德不自觉知者,不知佛是一味无差别教。但于七种权功德中,各得一种,各作一解。既不知其究竟归实,亦不知其所得是权。即是权实俱迷,名为不自觉知也。

  卯二明惟有如来能知,故与大云同而不同。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如来能知者,即是一切种智知也。如实见之者,即是佛眼见也。明了无碍者,即是彻始彻终,彻内彻外,咸洞悉也。若约能知能见,唯有佛智佛眼。若约所知所见,则略举十境,合为四意。一一无不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也。四意者,一约四法,二约三法,三约二法,四约一法。一约四法者,种相体性也。种有二义。若就相对论种,则三道是三德种。故净名云,一切烦恼之俦,为如来种。(由烦恼道,即有般若种也。)又云,五无间皆解脱相。(由不善业,即有善法解脱种也。)又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生死苦道,即法身种也。)若就类论种,则一切低头举手,悉是解脱种。一切世智及三乘解心,即般若种。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即法身种。如此诸种差别,惟佛能知。一切种只一种,即无差别,亦惟佛能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知。相者,据外。体者,主质。性者,据内。具如十界十如中释。若论差别,即十法界相,惟佛能知。若论无差别,即一佛界相,亦惟佛能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知。体性例然。(体性之释,与相释例同)二约三法者,闻思修三慧也。仍有三重:一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者,三慧所取境也。二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者,三慧之当体也。此体即是能闻能思能修。亦有差(即)无差等(分别)例前可知。三云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者,三慧之因缘也。由闻法故,方取于境。故以闻法而为因缘。如此三乘三慧,昔谓境、体、因缘有异,即是差别。若入圆妙三慧,即无差别。此有差别,惟佛能知。此无差别,亦惟佛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知。三约二法者,因果也。以何法为因,得何法之果。五乘之因,各得其果。即是差别。惟佛能知。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惟是一因一果。即无差别。亦惟佛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知。四约一法者,众生住于种种诸地也。即是七方便人,住于七位(声闻、缘觉、通菩萨、别十住十行十向、圆十信)。此即差别。惟佛能知。如实见之,惟是一地。即无差别。亦惟佛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知。故云明了无碍也。

  卯三举譬帖合众生不知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未开显时,七方便人皆同卉木,但能受润增长,不能自知。既开显后,方知三草二木,若根若茎若枝若叶若华若果,一一无非地之四微。(地以四微构成故)则能全悟众生性德理地,而为诸佛究竟一切智地。如来所以说法华经,欲人悟此性修秘要而已。初正合竟。

  丑二结释又二。初结成差即无差,二释出不即说意。寅今初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一相一味等,已如前释。为众生故,分别说此一相一味解脱(相)离(相)灭(相)之法,即是一中无量。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即是无量中一。所以结成毕竟无差别也。言究竟涅槃者,不同二乘有馀无馀二涅槃也。(有馀,指色身果缚尚在。无馀,指已灰身灭智)言常寂灭相者,非以断缚,名为解脱,法本无缚,今亦无脱。非以舍合,名为离相,法本无合,今亦无离。非以生尽,为灭相,法本无生,今亦无灭。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同二乘之三相也。(谓生住灭三相也)终归于空者,归于中道第一义空。非是二乘灰(身)断(智)之空也。

  寅二释出不即说意

  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如来既知始末皆一,何不一切时中但说一实。故今释云,观众生心欲,而将养护持之,恐其因(不信)诽谤(获罪),故不即说也。初正明权实不可思议竟

  辛二结叹述成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前明如来无量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如大云雨,不可思议。若此,恐人疑四弟子齐教领解,何必是实。(不一定是实理)故佛称述,虽未及究竟佛地,而具领五时权实,开佛知见,分证佛果,亦诚不虚。(故叹希有)兼欲引发下根,令同得悟也。先叹希有者,凡夫有反覆(时信,时又不信)菩萨是己事(利生为事业),(领)解不为奇。今(四弟子)以无为正位(证阿罗汉)而能舍证入实,故甚希有。能知随宜说法,述其能领开三。能信能受,述其能领显一也。所以者何下,释成希有可知。广述成中初长文竟。

  辛二重颂三。初颂法说,二颂立譬,三颂法合。壬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 出现世间, 随众生欲, 种种说法。如来尊重,智慧深远, 久默斯要, 不务速说。 有智若闻, 则能信解,无智疑悔, 则为永失。 是故迦叶, 随力为说, 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破有法王者,因果不亡,名之为有。凡夫以见思为因,分段生死为果。二乘以尘沙为因,方便变易为果。菩萨以无明为因,自性变易为果。唯有诸佛,五住因亡,二死果丧。乃于诸法得大自在也。出现世间,即是为利众生。故凡权实诸教,皆使受者得益不虚。随众生欲二句,颂权智说权教也。如来尊重四句,颂实智说实教也。有智若闻四句,释不速说实之由也。是故迦叶四句,显先权后实之(善)巧也。以种种缘,即先施权。令得正见,即后显实。惟此一实,名为正见。

  壬二颂立譬二。初颂无差而差,二颂差而无差。癸初中二。初超颂能润无差,二追颂能生所生,受润差别。子今初

  迦叶当知, 譬如大云, 起于世间, 遍覆一切,慧云含润,电光晃曜, 雷声远震, 令众悦豫。日光掩蔽,地上清凉,叆叇垂布、如可承揽。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土充洽。

  云譬应身。应身随智慧行,故言慧云。能具十二部法,故言含润。电光晃曜,譬身放大光。雷声远震,譬口宣四辩。日光掩蔽,譬九十五种邪光不现。地上清凉,譬九十八种恼热得除。靉靆垂布,如可承揽,譬应身相好威仪,似同三有(即三界)。有心往取,实不可得也。其雨普等,四方俱下,譬八音四辩,普应群机。流澍无量,譬一一时中咸具五时八教。率土充洽,譬凡有心者,皆蒙利润。一一时中,各得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味之益也。

  子二追颂能生所生受润差别

  山川险谷、 幽邃所生, 卉木药草, 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葡萄, 雨之所润, 无不丰足, 干地普洽, 药木并茂。其云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丛林, 随分受润。 一切诸树,上中下等, 称其大小, 各得生长,根茎枝叶华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鲜泽。

  山川险谷,略颂能生也。幽邃,譬众生久远所植习因,隐在果报色心内也。百谷,譬十善互严,十善为百。甘蔗质一,可譬禅定所缘境一。葡萄形多,可譬智慧所破惑多。乾地普洽,譬未信者令信。馀如文(可知)。初颂无差而差竟

  癸二颂差而无差

  如其体相、 性分大小, 所润是一, 而各滋茂。

  初二句,颂所生所润。(所生是卉木药草等,所润是雨水)第三句,正颂能润无差。第四句,颂差别不自知。(而各各滋茂)二颂立譬竟

  壬三颂法合二。初颂合无差而差,二颂合差而无差。癸初中三。初颂合能润,二颂合能生所生,三颂复合能润所润。

  子今初

  佛亦如是, 出现于世, 譬如大云、 普覆一切。

  佛亦如是等四句,略颂佛出世大慈普覆,如彼大云。

  既出于世, 为诸众生、 分别演说、 诸法之实。 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 而宣是言, 我为如来, 两足之尊, 出于世间, 犹如大云、(既出于世等三偈,略颂十号)。

  充润一切, 枯槁众生, 皆令离苦,得安隐乐世间之乐、 及涅槃乐。

  充润一切等六句,略颂四宏。不颂馀四法门也。

  诸天人众, 一心善听, 皆应到此、 觐无上尊。 我为世尊, 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为大众说, 甘露净法。 其法一味, 解脱涅槃, 以一妙音、 演畅斯义, 常为大乘, 而作因缘。

  诸天人众下四偈。颂劝听受。其法一味者,七种方便,(藏二乘、通菩萨、别十住十行十回向、圆十信)无不皆归一乘,差而无差也。常为大乘而作因缘者,既作因缘,必用方便,即无差而差也。

  子二颂合能生所生

  我观一切, 普皆平等, 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我无贪著,亦无限碍, 恒为一切、 平等说法,如为一人, 众多亦然。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去来坐立、终不疲厌,充足世间,如雨普润。

  上文法合能生所生,则云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今颂则明佛观一切,普皆平等也。佛机(一乘之机)为此,馀(其他)机为彼。佛平等说,不于佛机者爱,馀机者憎。譬如雨注,不择溪谷也。佛事为自,魔事为他。应后(隐)为去,应初(现)为来。入实为坐,出(施)权为立。(末三句,颂佛慈普度,如雨普润,终无疲厌)

  子三颂复合能润所润二。初颂合能润,二颂合所润。丑今初

  贵贱上下, 持戒毁戒, 威仪具足、及不具足,正见邪见,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此颂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也。贵贱上下,约位。持戒毁戒,约行。利根钝根,约习。须约五乘七方便展转说之。

  丑二颂合所润又二。初颂欢喜善利现世安隐,合普洽譬。二颂后生善处乃至渐得入道,合生长敷实譬。寅今初

  一切众生、 闻我法者, 随力所受,住于诸地。

  初一偈总明受润。

  或处人天, 转轮圣王, 释梵诸王, 是小药草。 知无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证, 是中药草。 求世尊处, 我当作佛, 行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 专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决定无疑, 是名小树。 安住神通, 转不退轮, 度无量亿、 百千众生, 如是菩萨, 名为大树。

  次七偈别明受润。人天诸王俱未断惑,故合为小草。二乘俱有断证,故合为中草。事六度菩萨志求作佛,发心已胜二乘,故独为上草。通教菩萨已断通惑,誓扶馀习而化众生,故名小树。别教菩萨自行化他,福慧高广,故名大树。又可义约三教菩萨,各作小中大三树。(藏果头佛)六度约三祇,(分小中大)通教约七八九地,(分小中大)别教约三十心(分小中大)也。

  佛平等说, 如一味雨, 随众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禀各异, 佛以此喻、方便开示,种种言辞, 演说一法, 于佛智慧, 如海一滴。

  后三偈结明能润不可思议。于佛智慧,如海一滴者,能润如海,所润如一滴也。一滴功德,已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矣。

  寅二颂后生善处乃至渐得入道,合生长敷实譬。

  我雨法雨, 充满世间,一味之法, 随力修行,

  如彼丛林、 药草诸树, 随其大小,渐增茂好。

  初二偈总诵增长。

  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诸世间、 普得具足,渐次修行, 皆得道果。

  次六偈半别诵增长。就别颂中,诸佛之法等六句,是明人天增长。

  声闻缘觉, 处于山林,住最后身, 闻法得果, 是名药草, 各得增长。

  次声闻下六句,是明二乘增长。住最后身有二义:一者二乘若不值佛,未必是最后身。由见佛故,成最后身,即是增长义也。二者,二乘已住有馀涅槃,名最后身。今得闻大乘法,得大乘果,乃是增长义也。

  若诸菩萨, 智慧坚固, 了达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树、 而得增长。

  次若诸菩萨下六句,是明通教增长。体法智利,故名坚固。断三界惑,故名了达。

  复有住禅, 得神通力,闻诸法空, 心大欢喜,放无数光, 度诸众生, 是名大树、 而得增长。

  次复有住禅下二偈。是明别教增长。禅及神通,是入假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谓闻中道第一义空,能随顺观察也。

  略不颂六度增长者,六度是权中之权,有教无人。又,未断惑,可摄入人天也。初颂合无差而差竟。

  癸二颂合差而无差。

  如是迦叶, 佛所说法, 譬如大云, 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各得成实。

  前六句,举譬帖合无差而差,差即无差。一味雨,无差也。润于人华,指七善因华,而差也。(七善,出法华文句:一时节善,二义善,三语善,四独一善,五圆满善,六调柔善,七无缘慈善)各得成实,究竟同归地之四微,(四微即色香味触,四大皆四微所成)差即无差也。

  迦叶当知,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开示佛道, 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 今为汝等, 说最实事, 诸声闻众、 皆非灭度, 汝等所行, 是菩萨道,渐渐修学, 悉当成佛。

  次三偈半,结成权实不二。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即实而权也。开示佛道,即权而实也。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者,乃开显之实,不同华严方等般若中对权之实。即教一也。声闻皆非灭度,即人一也。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行一也。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佛所知见,即理一也。譬说周中,第三如来述成竟。

  释药草喻品竟。

  授记品第六

  梵音和伽罗,此云授记。亦云受记、受决、受莂。授是与义。受是得义。记是记事。决是决定。莂是了莂。(莂,分别之义)诸经或破(斥)受记。如净名云,为从如生得受记,为从如灭得受记。如无生灭,则知无记。思益云,愿不闻记名。大品云,受记是戏论。今经云何(说授记)?答,若见有记记人,此见须破。若菩萨誓记,此记须与。(此通途答)又世谛故记。(世谛有建立故)第一义谛故无。(四教并论二谛,不能以真难俗)又四悉适时故记。如下说。(四教各论四悉)。今经有五种记。若通途记。如法师品初,若别与记,如三周后。(一、通别)若正因记,如常不轻。若缘因记,如法师品十种供养。若了因记,如授三根人。正因记则广。缘了记则狭。(二、三因)或迟记、或速记。(三、迟速。迟如声闻,速如龙女。)或佛记,如此文品,或菩萨记,如常不轻。虽无劫国之定,亦得是记。(四、师弟)复有悬记,如化城品未来弟子是。(五、现未)首楞严三昧经明四种记。今经具(足)之。未发心与记,如常不轻品。发心现前无生,三周记(法说、譬说、因缘说,皆与受记)是也。四悉者,原夫诸佛本为大事因缘出世,令诸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大事已显,佛已说竟。众生已入(实),畅佛本怀。众生愿满,法应与记。如父遇子,岂不付财。又,行人无量世行愿,愿在今佛。文云,其本愿如此,故获斯记。此两缘,是世界悉檀故记。(初约机应相对,第二单约物机)又,二乘闻经,改小入大。圆因已足,因必招果,故如来与记。又,时众咸知,发愿为生身法身内外眷属。或愿但生彼土,饶益众生。此两是为人悉檀故记。(一已生己善,二能生他善。)又,授二乘记,破欲退大入小菩萨。何者?若定有二乘,可退为小。今无二乘,何所(有什么)可退。(一破欲退为小之恶)又破欲发二乘心者,彼证已舍,我何为(为什么)取。(二破欲发小心之恶)又,破未改小者,则便改小。(三正破小恶)又,将证小者,即不取证。(四破将欲证小之恶)此四是对治悉檀故记。又,无生现前,必由实解。开佛知见不谬,故与受记。又,一切众生,但正无缘,(但有正因,无缘因)今小乘闻经信解,缘正具足,开佛知见,故与受记。此两是第一义悉檀故记。此四记,摄一切诸受记尽也。中根人闻法(说)譬(喻)二周,开三显一,具足领解,如来述成。虽自知作佛,而时事未审(知)。若蒙佛诚言,授其当果。劫国决定,近远了莂,则大欢喜。今从佛授与得名(得成佛之名)故言授记品。又,通论。则记十界事,皆名授记。今但记作佛。又,四教佛皆有授记,今唯在圆。又,法身应身二记,今且在应(身)。

  本迹,则诸大弟子久已得记。今迹示初受,以引实行。

  观心者,能观心性即空假中,即为诸佛授记。亦能授一切记,如常不轻(品中说)。

  己譬说周中,第四与受决,为二。初正授中根记,二许为下根宿世说。庚初中二。初授大迦叶记,二授三人记。辛初又二。初长文,二重颂。壬长文为六。初行因至六国净。癸今初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按世尊入灭,迦叶即白大众:如来舍利,非我等事。我等事者,宜应结集法藏,勿令正法速灭。此广宣大法之明证也。传佛心印而为西土初祖,苦心若此。又觐尔所(三百万亿)诸佛,方示成佛。今人甫得小小光影,(指参禅中出现小小静境,所谓光影门头,并非开悟)便欲诃佛骂祖,哀哉!哀哉!

  癸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因中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果号光明如来。又,传持大法(传佛心印、主持结集经藏,使佛法光明)普照一切,故号光明也。

  癸三劫国名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癸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癸五正像久近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癸六国净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因中深心护持正法,故感国净无魔事也。馀悉如文。初长文竟。

  壬二重颂五。初颂行因得果至五总结。癸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 我以佛眼, 见是迦叶。 于未来世、过无数劫,当得作佛。 而于来世、 供养奉觐, 三百万亿、 诸佛世尊,为佛智慧, 净修梵行。 供养最上、 二足尊已, 修习一切、无上之慧, 于最后身、 得成为佛。

  癸二颂国净

  其土清净, 琉璃为地,多诸宝树、 行列道侧、 金绳界道,见者欢喜。 常出好香,散众名华, 种种奇妙以为庄严。

  其地平正, 无有丘坑。 诸菩萨众、 不可称计, 其心调柔,逮大神通, 奉持诸佛、 大乘经典。 诸声闻众、 无漏后身,法王之子, 亦不可计, 乃以天眼、 不能数知。

  癸三颂佛寿

  其佛当寿、 十二小劫,

  癸四颂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癸五总结。略不颂劫国名。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初授大迦叶记竟。

  辛二授三人记二。初请记,二与记。壬初中四。初正请,二立譬,三法合,四结请。癸今初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 诸释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

  悚慄者,(战惧貌)。改小入大,不啻脱皮换骨。真有一番天旋地转境界。(此为比喻,并非真出现这种境界。)

  癸二立譬

  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

  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

  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

  癸三法合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 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 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

  癸四结请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需教食。

  初请记竟。

  壬二与记三。初记须菩提,二记迦旃延,三记目犍连。癸初中二。初长文,二重颂。子长文五。初行因至五正像。丑今初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

  丑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今名空生,果称名相者,名相本空,空则具足一切名相。不同示迹石室观空,但悟偏(真)理也。

  丑三劫国庄严

  劫名有宝。国名宝生。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遍清净。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

  丑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丑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处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常处虚空,表中道第一义空也。长文竟。

  子二重颂五。初诫听,二颂行因得果至五颂正像。丑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 今告汝等,皆当一心, 听我所说。

  丑二颂行因得果

  我大弟子、 须菩提者, 当得作佛, 号曰名相。当供无数、万亿诸佛, 随佛所行, 渐具大道。 最后身得, 三十二相,端正姝妙, 犹如宝山。

  丑三颂国净

  其佛国土, 严净第一, 众生见者, 无不爱乐,佛于其中、度无量众。 其佛法中, 多诸菩萨, 皆悉利根, 转不退轮。彼国常以、 菩萨庄严, 诸声闻众、 不可称数, 皆得三明,具六神通, 住八解脱, 有大威德。 其佛说法, 现于无量,

  神通变化、 不可思议。 诸天人民, 数如恒沙, 皆共合掌,听受佛语。

  丑四颂寿命

  其佛当寿、 十二小劫,

  丑五正像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初记须菩提竟

  癸二记迦旃延二。初长文,二重颂。子长文五。初行因至五正像。丑今初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旃延,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供养是诸佛已,具菩萨道。

  丑二得果

  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丑三国净

  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道侧,妙华覆地,周遍清净,见者欢喜。无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多有天、人、诸声闻众、及诸菩萨,无量万亿、庄严其国。

  丑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丑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长文竟。

  子二重颂四。初诫听至四颂国净。丑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 皆一心听,如我所说, 真实无异。

  丑二颂行因

  是迦栴延, 当以种种, 妙好供具、供养诸佛。诸佛灭后,起七宝塔, 亦以华香、 供养舍利。

  丑三颂得果

  其最后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觉。

  丑四颂国净。略不颂寿命正像也。

  国土清净, 度脱无量, 万亿众生, 皆为十方, 之所供养,

  佛之光明, 无能胜者。 其佛号曰,阎浮金光。 菩萨声闻,断一切有, 无量无数, 庄严其国。

  二记迦旃延竟。

  癸三记目犍连二。初长文,二重颂。子初中五。初行因至正像。丑今初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我今语汝,是大目犍连,当以种种供具、供养八千诸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以用供养。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亦复如是。

  丑二得果

  当得成佛,号曰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丑三劫国

  劫名喜满,国名意乐。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散真珠华,周遍清净,见者欢喜。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

  丑四寿命

  佛寿二十四小劫,

  丑五正像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长文竟。

  子二重颂五。初颂行因至五颂正像。丑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连, 舍是身已, 得见八千,二百万亿, 诸佛世尊, 为佛道故, 供养恭敬。 于诸佛所、 常修梵行,于无量劫、 奉持佛法。 诸佛灭后, 起七宝塔, 长表金刹,华香伎乐, 而以供养, 诸佛塔庙。

  刹者,具云刹摩。此翻土田。以柱表刹,示所居处也。

  丑二颂得果兼国名

  渐渐具足, 菩萨道已,于意乐国、而得作佛, 号多摩罗、栴檀之香。

  丑三颂寿命

  其佛寿命、 二十四劫,

  丑四颂国净

  常为天人, 演说佛道。声闻无量,如恒河沙, 三明六通,有大威德。 菩萨无数,志固精进, 于佛智慧皆不退转。

  丑五颂正像

  佛灭度后, 正法当住四十小劫, 像法亦尔。

  初正授中根记竟。

  庚二许为下根宿世说

  我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数五百, 皆当授记。于未来世、咸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缘, 吾今当说, 汝等善听。

  下根之人,已闻法法譬二周,复见上中(根)受记,恐其犹疑不了,深生愧耻。故先六句,许其总记。次四句,许说宿缘。所以引进之也。第二譬说周竟。释授记品竟

  化城喻品第七

  化者,神力所为也。以神力故,无而倏有,名之为化。防非御敌,称之为城。(此是对化城二字释义)譬二乘涅槃(如城),权智所为也。(故名化)以权智力,无而说有。用教为化。防思御见,名为涅槃。苏息引入。(三藏苏息,生熟二酥引,法华入。)实未究竟(称化)而言灭度。(喻城)权假施设,故言化城。

  因缘者,喻如前释。此因缘释也。(若从机边说,无而倏见,见已生喜,即世间益。得入苏息,即为人益。防非御敌,即对治益。而言灭度,第一义益。若从应边说,权立此城,即世界化。为生小善,即为人化。且除见思,即对治化,终引入大,即第一义化。)

  约教者,三藏于涅槃生安隐想,生灭度想。通教与三藏同。菩萨不尔。释论(大智度论)云,如父过险,一脚入城。一脚门外。忆其子故,从城入险,誓扶馀习入生死,而不以空为证也。别教不说城如化,用城防险,从城门径过。将城作方便断见思惑,不说此为极也。(极,究竟)圆教知无贼病,(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亦不须城,故言化城。今是圆教意,故题为化城喻品。(圆教意者,亦从破出发,故且云化,若开显已,无非真实。)

  本迹者,若从机(边)说,应云,本住三德之城,迹入化城。若从应(边)说,则迹示说化也。

  观心者,观因缘生法,即空,是入化城。因缘即假,是出化城。因缘即中,是归宝处。又观空即中,则了化非化,即权而实。又化城宝所,通论六即。心性本空,无不空时,理即化城也。心性本中,无不中时,理即宝所也。闻此理性,能生信解,为名字化城、宝所。圆伏五住,为观行化城、宝所。乃至五住究竟,为究竟化城、宝所。

  问:化城是权,宝所是实。(既然权实不二)何意弃实从权,标名化城。答:由知城是化,则知宝所是实。故标化不失实也。

  戊三因缘说周二。初正说因缘,二授下根记。己初正说因缘二。初先明知见久远,二正明宿世因缘。庚初中二。初长文,二重颂。辛长文为三。初出所见事,二举譬明久远,三结见昔如今。壬今初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

  壬二举譬明久远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否?’‘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壬三结见昔如今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此显如来三达远明,所引往事,分明不虚,然后说宿缘也。当知十世古今,的确始终不离当念。离此当念心性之外,别无去来实法可得。由无明故,妄计迁灭。于迁灭中,有忆有忘。就彼所忆,有远有近。然所忆若远若近之事,并是现前一念所变相分。非于心外别有他物也。且如吾人追忆十年二十年事,亦复宛在目前。便可例知。心性本来竖彻三世,三世不出现前一念。但由无明,不能远见。佛既无明断尽,心性洞朗。故竖极三际之始终,横极法界之边际。炳然知见。何足致疑。长文竟。

  辛二重颂三。初颂所见事,二颂举譬明久远,三颂见昔如今。壬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

  壬二颂举譬明久远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尽此诸地种,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乃下一尘点,如是展转点,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点与不点等、 复尽抹为尘,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其劫复过是, 彼佛灭度来,如是无量劫。

  壬三颂见昔如今

  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 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佛智净微妙, 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

  (佛智净微妙者)即空故净,即假故微,即中故妙。又,三智一心故净,一心三智故微,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妙。(无漏无所碍者)体圆满,故无漏,用通达周遍,故无所碍。初先明知见久远竟。

  庚二正明宿世因缘二。初广述,二重颂。辛初中二。初结缘之由,二正结缘。壬初又二。初远由,二近由。癸初又二。初明大通智胜成佛,二明十方梵王请法。子初又五。初佛寿长远,二成道前事,三正明成道,四明成道后眷属供养,五请转*轮。丑今初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丑二成道前事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诸佛道同,为缘事异。释迦苦行六年,弥勒即日得道。彼佛十劫,犹不现前。非根有利钝,道有难易也。但缘宜赊(长)促(短),应示长短耳。一切八相(成道)垂迹之处,皆先破魔。准说法华(为例),亦应先渐(后实),复云破魔。似同秽土(成道),若准(彼佛)寿长,又非秽土(成佛)。故知同居净秽,其相盖多。成道等事,不必全同此土三藏。

  尔时(佛未坐道场前)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丑三正明成道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丑四明成道后眷属供养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劫,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善哉吉无上。世尊甚稀有,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惔怕,未曾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众生常苦恼、盲瞑无导师,

  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

  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道,

  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

  丑五请转*轮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轮,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

  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 欲乐及修福,宿命所行业。

  世尊悉知已,当转无上轮。

  既云令得是智慧。又云若我等得佛。又结云,当转无上轮。当知即是请满字教,如今佛华严也。初明大通智胜成佛竟

  子二明十方梵王请法二。初威光照动,二梵王来请。丑今初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佛降神时,初生时,成道时,法尔(自然)世界震动,大光普照。但有缘者,远在他方亦觉。无缘者,近亦不知耳。

  观心释,忽生众生者,心性本净,阴入界覆之则暗。若修观慧,本性理显。

  丑二梵王来请五。初东方,二东南方。三南方,四总举馀六方,五上方。寅初东方六。初睹瑞惊骇,二互相问决,三寻光见佛,四三业供养,五请转*轮,六如来默许。卯今初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

  卯二互相问决

  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

  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

  卯三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轮。

  卯四三业供养

  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稀有,难可得值遇,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

  天人之大师,哀愍于世间,十方诸众生,普皆蒙饶益。

  我等所从来、五百万亿国,舍深禅定乐,为供养佛故。

  我等先世福,宫殿甚严饰,今以奉世尊,唯愿哀纳受。

  卯五请转*轮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轮,度脱众生,开涅槃道。’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既云度众生,即是请半字教,如今鹿苑(所说)。

  卯六如来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诸佛受请之仪,法尔皆是默许。随顺先佛规则故。生人尊重渴仰故。不同凡夫外道故。能令目击道存(见境悟明实相)故。初东方竟。

  寅二东南方六。初睹瑞惊骇至六如来默许。卯今初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稀有心。

  卯二互相问决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

  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未曾见此相,当共一心求。

  过千万亿土,寻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脱苦众生。

  卯三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轮。

  卯四三业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哀愍众生者,我等今敬礼。

  世尊甚稀有,久远乃一现,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

  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少,今佛出于世,为众生作眼,

  世间所归趋,救护于一切,为众生之父,哀愍饶益者。

  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卯五请转*轮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哀愍一切,转于*轮,度脱众生。’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大圣转*轮, 显示诸法相,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

  众生闻此法,得道若生天,诸恶道减少,忍善者增益。

  (观末后四句)此亦同前请半字教也。

  卯六如来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二东南方竟

  寅三南方六。初睹瑞惊骇至六如来默许。卯今初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稀有心,

  卯二互相问决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此光曜?’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甚威曜,此非无因缘,是相宜求之。

  过于百千劫,未曾见是相,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卯三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轮。

  卯四三业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破诸烦恼者,过百三十劫 , 今乃得一见。

  诸饥渴众生,以法雨充满,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

  如优昙钵华,今日乃值遇。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

  世尊大慈愍,惟愿垂纳受。

  卯五请转*轮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轮,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而得度脱。’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转无上*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

  既云无上*轮,又云大法鼓大法螺,即是请对半明满之教,如今方等也。

  卯六如来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承释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zhaochengzang.com/mflhj/mflhjjiangjie/5928.html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