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蕅益大师: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一)

当前位置 :佛教经文 > 妙法莲华经 > 妙法莲华经讲解 >

蕅益大师: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一)

* 来源 : 赵城藏佛经网 * 作者 : 圣庄 * 发表时间 : 2020-01-13 17:10
导读: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一(有序)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  或问蕅益子曰。吾闻讲法华者。莫善于台宗。是故智者大师妙悟之后。以不思议四无碍辩。宣玄义文句二书。章安尊者记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一(有序)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

  或问蕅益子曰。吾闻讲法华者。莫善于台宗。是故智者大师妙悟之后。以不思议四无碍辩。宣玄义文句二书。章安尊者记为各二十卷。不异阿难结集。迨荆溪尊者。又以释籖转翼玄义。文句记转翼文句。于是教观大明。称为中兴烈祖。依之修证。得道如林。虽有圣人复起。不能复赘一辞矣。曩曾见子纶贯跋云。譬如崔灏黄鹤楼诗。足使李白阁笔。予亦服膺此语。今乃无故复事管城。何哉。蕅益子曰。噫。此予万不得已之苦心也。方予寓温陵述纶贯也。盖欲诱天下之学人。无不究心于三大部也。今屈指十余年矣。舌敝耳聋。曾不能劝得两人三人正事教观。辄以浩繁而兴望洋之叹。倘不稍事节略。则玄籖妙乐诸圆顿法。甘使其终置高阁乎。曰。若是。则但节录文句及文句记。例如妙玄节要可耳。何以更科。易文。窜入己意。直名为会义耶。曰。是尤不得已也。古者经疏各行。故疏于经义之奥者。则发挥不厌深详。而于经文之显者。则分科点示而已。后人强欲以疏合经。遂使经文句读割裂。今欲随文演义。而仍不伤经文血脉。科安得不稍更乎。智者大师。辩才敷演。章安于大师示寂之后。方斆阿难结集。虽全合大师之义。未必一向皆是大师之文。故笔力古朴。不事雕巧。惟久读方知其妙。初心之士。对卷茫然。文安得不稍易乎。荆溪尊者。精金百炼。文义俱深。然亦微有六朝风气。稍拂时机。至其阐泄大师言外之旨。并非循行数墨者之所能知。不几亦为窜入己意乎。夫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智者大师能契其源。岂复尽宣其委。章安尊者能记其概。岂复尽录其详。卽荆溪尊者能阐其要。亦岂复尽析其曲折哉。兹以凡愚千虑一得。用逗时宜。安得畏背古之讥。而不竭寸明。用附窃取其义之科也耶。然则知我者。其惟会义。罪我者。其惟会义也已。己丑仲冬五日下笔故序。

  将释此经。大文为二。初题目。二入文。题目有二。初经题。二品题。经题具如玄义释籖。略如妙玄节要。兹不复说。今先释品题。然后入文。

  品题共二十八。今先释序品。余品到文方释。

  序品第一

  序者。训庠序。谓阶位宾主问答悉庠序也。又次由述三义。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发之端。由序也。问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也。具此三义。故称为序。品者。梵云跋渠。此翻为品。义类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或佛自唱品。如梵网心地。或结集所置。如大论所述大品般若。本唯三品。(一序。二魔事。三嘱累。)或译人添足。如罗什译摩诃般若成九十品。今药王本事。是佛唱。妙音观音等。是结集家。梵文中诸品先足并非译人所添。诸品之始。故言第一。

  入文为三。初通叙迹本两门。二别说迹本两门。三流通迹本两门。释此为四。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四观心。始从如是。终于而去。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书。或三二一。贵在得意耳。所以用四释者。广则令智退。略则意不周。我今处中说。令义易明了。因缘。亦名感应。众生无机。虽近不见。慈善根力。远而自通。感应道交。故用因缘释也。夫众生求脱。此机众矣。圣人起应。应亦众矣。此义更广。处中在何。然大经云。慈善根力。有无量门。略则神通。神通卽是应之异名。对感卽名感应。设应虽众。不过于慈。求脱虽多。讵出于感。故感应二字。处中明矣。夫十方机感。旷若虚空。教法弥广。何名处中。今论娑婆国土。音声佛事。则甘露门开。依声教释。并以金口为本。不少不多。中说明矣。夫应机设教。教有权实浅深不同。将本望迹。机多教异。其迹必广。何名处中。今置指存月。亡迹寻本。迹多虽广。论本唯一。处中明矣。夫寻迹迹广。徒自疲劳。寻本本高。高不可极。如数他宝。自无半钱。但观己心之高广。扣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观心释也。证因缘者。方便品云。十方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证约教者。方便品云。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大经云。粗言及輭语。皆归第一义。证本迹者。寿量品云。今天人阿修罗。皆谓我少出家。去伽耶城不远。得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以斯方便导利众生。五百受记品云。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实自净佛土。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此则师弟皆明本迹。证观心者。譬喻品云。若人信汝所说。卽为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并诸菩萨。当知随有所闻。谛心观察。于信心中。得见三宝。闻说。是法宝。见我。是佛宝。见汝等。是僧宝也。今且约三段示因缘相。众生久远蒙佛善巧。令种佛道因缘。中间相值。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而成熟之。今日雨华动地。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复次久远为种。过去为熟。近世为脱。地涌等是也。复次中间为种。四味为熟。王城为脱。今之开示悟入者是也。复次今世为种。次世为熟。后世为脱。未来得度者是也。取意而说。其间节节作三世九世为种为熟为脱。以如是等因缘。故有序分也。众见希有瑞。颙颙钦渴。欲闻具足道。佛乘机设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有正说分也。非但当时获大利益。后五百岁。远沾妙道。故有流通分也。次约三段示约教相。此序非为人天清升作序。非为二乘小道作序。不为卽空通三作序。不为独菩萨法作序。乃为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佛道作序耳。此正不指世间为正。不指萤光析智为正。不指灯炬体法智为正。不指星月道种智为正。乃指日光一切种智为正也。此流通非为杨叶木牛木马而作流通。非流通半字。非流通共字。非流通别字。纯是流通圆满修多罗满字法也。次约三段示本迹者。久远行菩萨道时。宣扬先佛法华经。亦有三分上中下语。亦有本迹。但佛佛相望。是则无穷。今别取释迦最初成佛时所说法华三分上中下语。专名为上。名之为本。何以故。最初成佛。初说法故。中间行化。助大通智胜然灯等佛。宣扬法华三分者。但名为中。但名为迹。何以故。前有上故。前有本故。今日王城所说三分。但名为下。但名为迹。乃至未来永永所说三分。亦指最初为上为本。譬如大树。虽有千枝万叶。论其根本。同宗一根。不得传传相指也。次约三段示观心相者。当约己心。论戒定慧为三分。修行则戒初。定中。慧后。若法门则慧为本。定戒为迹。又戒定慧。各各作三分。戒三分者。初前方便。中白羯磨。后结竟。定三分者。初二十五缘。中正观。后历缘。又善入出住。为定三分。慧三分者。空序。中正。假为流通。已约三分示四种相。当用此义。始从如是。终讫作礼而去。悉作四意消文。行者善思量之。盖若无初因缘释。则尚不殊外计。然因缘语通。通于一化。须知今乃大事四悉。非余感应。开显四悉。一道无外。久远四悉。诸经所无。观心四悉。一观徧收。以此四悉。通于始末。约教等三。亦须徧述。若无次约教释。不辨偏小。故以四八。简开废等。望昔教部。今方真实。一切能诠。无复异称。故须明之。以彰妙典。若无三本迹释。谁知迥出。一期教中所谭身土。中间今日。无非迹施。指彼大通。犹如信宿。先愚密教。复迷迹身。至此方祛。守株尚昧。若无四观心释。将何以辨能诠教功。将何以为久成行本。故一一句。入心成观。观与经合。非数他宝。方知止观一部。是法华三昧之筌第。总斯四义。方可略显一部旨归。当知二三尚略。一何能逮。故一一句得斯四义。则使句句咸异诸教。

  (甲)初通叙迹本两门二。初闻法时处。二闻持之伴。

  (乙)初闻法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我闻者。能持之人也。一时者。闻持和合非异时也。佛者。时从佛闻也。王城耆山。闻持之所也。并下与大比丘等是闻持之伴。故云五事冠经首也。○因缘释如是者。三世佛经初。皆安如是。诸佛道同。不与世诤。世界悉檀也。大论云。举时方令人生信者。为人悉檀也。又对破外道阿欧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阿无。欧有。一切外经。以二字为首。以其所计。此二为本。部内所明。不出所计。)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信则所闻之理会。顺则师资之道成。卽第一义悉檀也。约教释者。诸经不同。如是亦异。不应一匙开于众户。又佛。阿难。二文不异为如。能诠诠所诠为是。今阿难传佛何等文。诠何等是。不可以渐文传顿是。以偏文诠圆是。传诠若谬。则文不如。文不如。则理不是。此义难明。须加详审。若云。佛明俗有文字。真无文字。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说不异。故名如。因此俗文。会真谛理。故名为是。此则三藏经初明如是也。若云。佛明卽色是空。空卽是色。色空空色。无二无别。空色不异为如。卽事而真为是。阿难传佛文不异为如。能诠卽所诠为是。此则通教经初明如是也。若云。佛明生死是有边。涅槃是无边。出生死有边。入涅槃无边。出涅槃无边。入于中道。阿难传此出有入无。出无入中。与佛说不异。为如。从浅至深。无非曰是。此则别教经初如是也。若云。佛明生死卽涅槃。亦卽中道。况复涅槃。宁非中道。真如法界。实性实际。徧一切处。无非佛法。阿难传此。与佛说不异。故名为如。如如不动。故名为是。是则圆经初如是也。约本迹释如是者。三世十方。横竖皆尔。过去远远。现在漫漫。未来永永。皆悉如是。何处是本。何处是迹。且约释尊最初成道经初如是者。本也。中间作佛说经。今日所说经初如是者。皆迹也。又阿难所传如是者。迹也。佛所说如是者。本也。又师弟通达如是非始今日亦非中间者。本也。而中间而今日者。迹也。观心释者。观前悉檀教迹等诸如是义。悉是因缘生法。缘生卽空。卽通观也。因缘卽空卽假者。别观也。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义。双照二谛者。亦通亦别观也。上来悉是中道者。非通非别观也。文云。若人信汝所说。卽得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并诸菩萨。乃观行之明文也。信则论机。见则是应。卽因缘也。又信有浅深。见有权实。种种分别不同。卽约教也。又信法华之文。则见实相之本。若见身子之化。则见龙陀之本。(真谛云。须菩提是东方青龙陀佛。有引大宝积云。舍利弗成佛。号金龙陀。未检。)若见始成释尊。亦见久成先佛。若见千二百比丘八万菩萨者。亦见其本也。又闻经心信无疑。觉此信心明净。卽是见佛。慧数分明。是见身子。诸数分明。是众比丘。慈悲心净。是见诸菩萨。四番释如是竟。○因缘释我闻者。或云闻如是。盖经本不同。前后互举耳。大论云。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心欲闻。众缘和合。故言我闻。问。应言耳闻。那云我闻。答。我是耳主。举我摄众缘。此世界释也。阿难登座称我闻。大众皆悲号。适见如来。今称我闻。又文殊结集。先唱题。次称如是我闻。时众悲号。二并生恋慕善。此为人释也。阿难身与佛相似。短佛仅三指。(一指二寸)众疑释尊重出。或他方佛来。或阿难成佛。今唱我闻。三疑皆遣。此对治释也。阿难学人。随俗称我闻。第一义中。无我无闻。古来众释。同是因缘一义耳。于因缘中。前三尚自不周。况第一义。况约教等三耶。次约教者。释论明凡夫三种称我。谓我见。我慢。及世流布名字我。学人无我见。但二种。无学并无我慢。但一种。今阿难闻法时。是学人。无我见。能伏我慢。但随世名字。称我无咎。此用三藏意释我也。十住毗婆沙云。四句称我。皆堕邪见。佛正法中。无我谁闻。此用通教意也。大经云。阿难多闻士。知我无我而不二。双分别我无我。此用别教意也。(不二是登地。双照是地前。)又阿难知我无我而不二。方便为侍者。传持如来无碍智慧。以自在音声。传权传实。有何不可。此用圆教释我也。又正法念经明三阿难。阿难陀。此云欢喜。持小乘藏。阿难跋陀。此云欢喜贤。受持襍藏。阿难娑伽。此云欢喜海。持佛藏阿含经有典藏阿难持菩萨藏。盖指一人具四德传持四法门。其义自显三本迹者。若未会入。可言阿难随世名我。若发迹显本。空王佛所同时发心。方便示为传法之人。何所不能。四观心者。观因缘所生法。卽空卽假卽中。卽空者。我无我也。卽假者。分别我与无我也。卽中者。真妙我也。四番释我竟。次释闻者。阿难佛得道夜生。侍佛仅二十余年。未侍佛时。应是不闻。大论云。阿难集法时。自云。佛初转法轮。我尔时不见。如是展转闻。当知不悉闻也。展转从他。自他别故。闻不闻异。未闻者乐欲。已得闻者生喜。卽世界悉也。旧解云。阿难得佛觉三昧力。自能闻。卽为人悉。报恩经云。阿难求四愿。所未闻经。愿佛重说。又云。佛口密为说也。胎经云。佛从金棺出金臂。重为阿难现入胎之相。诸经皆闻。况余处说耶。卽对治悉。此经云。阿难得记。卽忆本愿。持先佛法。皆如今也。卽第一义悉。若约教者。欢喜阿难。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亲承佛旨。如仰完器。传以化人。如泻异瓶。此传闻闻法也。欢喜贤。住学地。得空无相愿。眼耳鼻舌诸根不漏。传持闻不闻法也。典藏阿难。多所含受。如大云持雨。此传持不闻闻法也。阿难海是多闻士。自然能解了是常与无常。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菩萨具足多闻。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此传持不闻不闻法也。今经是海阿难。持不闻不闻之妙法三本迹者。如上四闻。皆迹引。而本地不可思议。以本事高难量故。本理深难思故。本迹化莫测故。四观心释者。观因缘法。是观闻闻。观空。是观闻不闻。观假。是观不闻闻。观中。是观不闻不闻。(云云)一念观者。妙观也。(云云)四番释我闻竟。○因缘释一时者。肇师云。法王启运嘉会之时。此世界悉也。论云。迦罗是实时。示内弟子时食时著衣者。为人也。三摩耶是假时。破外道邪见者。对治也。若时与道合者。第一义也。约教者。若见谛已上。无学已下。名下一时。若三人同入第一义。名中一时。若登地已上。名上一时。若初住已上。名上上一时。今经是上上一时也。本迹者。前诸一时。迹也。久远实得之一时。本也。观心者。观心先空次假后中。次第观心也。观心卽空卽假卽中。圆妙观心也。此之粗妙。各有观与境合。名为一时。相卽观者。乃今经观也。四番释一时竟。○因缘释佛者。劫初无病。劫尽多病。长寿时乐。短寿时苦。东天下富而寿。西天下多珠宝多牛羊。北天下无我所无臣属。如此时处。不感佛出。八万岁时。乃至百岁时。南天下未见果而修因。故佛出其地。此世界释也。日若不出。池中未生生已等华。翳死无疑。佛若出世。则有刹利婆罗门居士。四天王乃至有顶。此就为人释也。三乘根性。感佛出世。余不能感。善断有顶种。永度生死流。此就对治说也。佛于法性。无动无出。能令众生感见动出。而于如来实无动出。此就第一义说也。次约教者。佛名觉者知者。于道场树下。三十四心断正使习气。知觉世间出世间总相别相。觉世卽苦集。觉出世卽道灭。亦能觉他。身长丈六。寿八十。老比丘像。卽三藏佛自觉觉他。带比丘像。现尊特身。一念相应。断余残习者。卽通佛自觉觉他。单现尊特相。坐莲华台。受佛职者。卽别佛自觉觉他。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议如虚空相。卽圆佛自觉觉他。故像法决疑经云。或见如来。丈六之身。(藏)或见小身大身。(通)或见坐莲华台。为千百亿释迦说心地法门。(别)或见身同虚空。徧于法界。无有分别。(圆)卽此义也。(科注云。今经正彰开显。开前三教果头之佛。卽是圆教法身之佛。故三十二相。相相无边。卽是尊特。亦卽法身。所以龙女赞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三本迹者。一佛为本。三佛为迹。(此寄本中体用。)中间示现。数数唱生唱灭。皆是迹也。唯本地四佛。皆是本也。(迹中体用俱迹。本中体用俱本。)四观心释者。观因缘所生心。先空次假后中。皆徧觉也。观心卽空卽假卽中。是圆觉也。(觉秖是智。应以六卽判之。若以此。望前三释。则境智。卽因缘佛也。藏等四观。卽四教佛也。中望空假。卽本迹佛也。己心卽是。卽观心佛也。)四番释佛竟。○因缘释住者。能住住所住。所住卽忍土王城。能住卽四威仪住世未灭。此世界也。又住者住十善道。住四禅中。此为人也。又住者住三三昧。卽对治也。又住者住首楞严。卽第一义也。次约教者。三藏佛。从析门发真无漏。住有余无余涅槃。通佛。从体门发真无漏。住有余无余涅槃。别佛。从次第门入。住秘密藏。圆佛。从不次第门入。住秘密藏。前三佛住。能所皆粗。后一佛住。能所皆妙。今经是圆佛住于妙住也。三本迹者。三藏佛应涅槃。慈悲垂迹。生身住世。通佛誓愿慈悲扶余习。度众生作佛事。别圆佛。皆慈悲熏法性。愍众生故。垂应法界。当知四佛。住本佛住。以慈悲故。住于忍土王城。威仪住世。是名迹住。四观心者。观住于境。或住无常境。卽空。卽假。卽中等境。以无住法。住于境中。故名为住。(无住之言。通于四教。粗智谓住于理实无。若在圆中。便成绝待。)四番释住竟。○因缘释王舍城耆阇崛山。具如文句。不录。约教者。像法决疑经云。一切大众所见不同。或见娑罗林地。悉是土砂草木石壁。或见七宝清净庄严。或见此林是三世诸佛所游行处。或见此林卽是不可思议诸佛境界真实法体。例知此义。四见不同。所住旣然。能住亦尔。本迹者。本住王三昧三德之城。迹居忍土王城。本住三德大涅槃山。迹居灵鹫。又本迹各有灵鹫。寿量品云。常在灵鹫山本也。观心者。王卽心王。舍卽五阴。心王造此舍。若析五阴舍空。空为涅槃城。此观旣浅。如见土木。若体五阴舍卽空。空为涅槃城。卽通教也。若观五阴舍。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之四德。常为诸佛之所游处。卽别教也。若观五阴卽法性。法性无色受想行识。一切众生。卽是涅槃。不可复灭。毕竟空寂舍。如是涅槃。卽是真如实体。乃圆观也。又色阴无知。如山。识阴如灵。受想行三阴如鹫。观此灵鹫山无常。卽析观也。观此灵鹫山卽空。体空观也。观灵卽智性。了因。智慧庄严。鹫卽聚集。缘因。福德庄严。山卽法性。正因不动。三法名秘密藏。自住其中。亦用度人。卽别圆二观也。(云云)中者。佛好中道。升中天。中日降中国。中夜灭。皆表中道。今处山中。说中道也。(常好中道。赴欲也。升中天。中日降。为人也。中夜灭。对治也。说中道第一义也。诸教皆有中道。但分有体无体之殊。本迹者。观圆理。本中也。示离断常。迹中也。今经是开显之中。若约观者。卽空卽中。具二中也。)初闻法时处竟。

  (乙)二闻持之伴二。初列众。二总结众集。

  (丙)初列众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襍众。诸经多尔。旧云有事有义。事者。逐形迹亲 。声闻形出俗网。迹近如来。证经为亲。故前列。天人形乖服异。迹非侍奉。证经为疎。故后列。菩萨形不检节。迹无定处。旣不同俗。复异于僧。故居中。义者。声闻欣涅槃。天人著生死。各有所偏。菩萨不欣不著。居中求宗。故在两间。释论意亦尔。此一解似两释。事解似因缘。义解似约教。(事似因缘。须具四悉。义似约教。复须论八。事卽身也。故云亲疎。义卽谛理。故云涅槃等。形服异故。卽世界。亲者生善。疎者破恶。不亲不疎。卽第一义。于有义中。旣约三谛。以谛对教。则四可识。于藏等四。辨渐等四。其义可知。又两二乘并欣涅槃。及四菩萨。并不欣不著。故皆居中。唯诣实理。兼能利人。故居中求宗。超彼凡圣。若以入中为菩萨。卽指别教地上。圆教始终。)本迹解者。声闻内秘外现。何常保证涅槃。天人皆大萨埵。岂复耽染生死。皆是迹引二边。而本常中道也。观心释者。从假入空观。卽偏破生死。从空入假观。卽偏破涅槃。中道正观。无复前后。(亦应更约因缘明观。诸教开显。及本迹观。)

  (丁)初声闻众二。初比丘众。二比丘尼众。

  (戊)初又二。初多知识。二少知识。

  (己)初又三。初举类明数。二明位叹德。三列名总结。

  (庚)今初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与大比丘众。是举其气类。万二千人。是明其大数也。与者。共义。释论以七一解共。谓一时。一处。(世界)一戒。(为人)一心。一见。(对治)一道。一解脱也。(第一义)若历教应各明七一。三藏一七一。(同感佛时。同鹿苑处。同别脱戒。同一切智心。同无漏正见。同三十七道。同有余涅槃。)通教二七一。(分利钝故。利兼圆别。应云三七。且通总说。同为一例。)别教无量七一。(自行。化他。横竖皆四门。门门四悉。入者不同。)圆教一七一。(发心毕竟二不别故。)若未发迹。正是三藏通教中七一。若至开三显一。卽得入圆教七一也。大者。梵语摩诃。此言大。亦言多。亦言胜。器量尊重。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种外道之上。故言胜。徧知内外经书。故言多。又数至一万二千。故言多。今明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故。故言大。胜者。道胜。用胜。知胜。故言胜。多者。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道卽性念处。大于一切智外道。用卽共念处。胜于神通外道。知卽缘念处。多于四韦陀外道也。(大卽世界。多卽为人对治。胜卽第一义。)约教释大多胜者。大人所敬等。是三藏中释耳。大者。大力罗汉所敬也。多者。徧知生灭卽无生灭法也。胜者。胜三藏四门也。此通教释也。又大者。体法大力罗汉所敬也。多者。恒沙佛法皆知也。胜者。胜二乘人。此别教释也。又大者。诸大菩萨所敬也。多者。法界不可量法悉知也。胜者。胜诸菩萨也。此圆教释也。本迹者。此诸大德。久为诸佛之所咨嗟。本得胜幢三昧。超诸外道先已成就种智徧知。迹来辅佛行化。示作爱见中大多胜。欲引乳入酪。又作三藏中大多胜。欲引酪入生酥。示方等中大多胜。欲引生酥入熟酥。示作转教般若中大多胜。欲引熟酥入醍醐。故作法华中大多胜也。然其本地。大多胜久矣。观心者。空观为大。假观为多。中观为胜。又直就中观。心性广博。犹若虚空。故名大。双遮二边。入寂灭海。故名胜。双照二谛。多所含容。一心一切心。故名多也。比丘者。含怖魔破恶乞士三义。魔乐生死。此人出家。复化余人俱离三界。乖于魔意。魔用力制。翻被五缚。但愁惧而已。故名怖魔。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恶。故言破恶。夫在家。三种如法养命。一田。二商。三仕。出家人。佛不许此。唯乞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越。故名乞士。三义相成。卽比丘义也。(怖魔卽世界。乞士卽为人。破恶卽对治。出界卽第一义。)初受戒修定修慧。已有破恶怖魔乞士三义。非独后心。依经家。皆叹后心比丘耳。此皆三藏意。若历缘求真名乞士。破障理之惑名破恶。修此行怖四魔。卽通教义。若历三谛求理名乞士。除通别惑名破恶。怖八魔十魔者。卽别义。若卽生死求实相味。名乞士。达烦恼卽菩提。名破恶。魔界卽佛界者。是圆教义。若未发迹。但明前二义。若已显本。具后意也。本迹者。本登涅槃山顶。与无明痴爱父母结业妻子别。出分段变易家。久除五住。何恶不破。获真法喜。如食乳糜。更无所须。持中道道共尸波罗密摄众生戒。魔界降伏。卽佛界如。堪任乘御。本地功德。久已成就。为调伏众生。迹示五味比丘。传引众生。例如前释。观心者。观一念心。净若虚空。不为二边桎梏所碍。平等大慧。无住无著。卽名出家。以中观自资。活法身慧命。名乞士。观五住烦恼卽是菩提。名破恶。一切诸边颠倒。无非中道。卽是怖魔。(中观旣然。空假及以次不次等。对教可见。)众者。梵语僧伽。此翻和合众。一人二人三人。皆不名僧。四人以上。乃名为僧。事和无别众。法和无别理。佛常与千二百五十人俱。诸经或多少不定。释论明四种僧。不依净命。名破戒僧。不解法律。名愚痴僧。五方便。名惭愧僧。苦法忍去。名真实僧。此中但真实僧也。(四念。四善根。名五方便。众和合。世界也。佛常与。为人也。生物善故。释论下。对治也。简恶人故。此中下。第一义也。在真实故。)若依四教者。此僧历偏圆五味座。作同闻人。今正是圆教中证信也。本迹者。本与实相理和。又与法界众生机缘和。而迹为半字事理之僧。历五味中。引诸众生。观心者。初学中观。入相似位。旣未发真。惭第一义天。愧诸圣人。卽是有羞僧。观慧若发。卽真实僧。若异此者。卽前两僧。不依观行。名破戒僧。不解观相。名愚痴僧。举类竟。明数者。卽是一万二千人也。(数异。世界也。闻数生善。为人也。破恶入真。准例可见。不论约教者。教别数同。故无异释。若随数生解卽是教殊。问。凡诸列众及得道者。何故其数必全无缺耶。答。大论释大数五千分中云。若过若减。皆存大数。)本迹者。本是一万二千菩萨。迹为万二千声闻也。观心者。观十二入。一入具十法界。一界又十界。卽百界。一界各十如是。卽千如。一入旣千如。十二入卽万二千法门也。

  (庚)二明位叹德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阿罗汉。是明位。诸漏下。是叹德也。阿罗汉。或翻应真。或翻真人。或翻无著。不生。应供。或言无翻。而含三义。一无生义。不受后有故。二杀贼义。断尽见思故。三应供义。堪为福田故。此藏通二教意耳。若别圆者。非但杀贼。亦杀不贼。不贼者。涅槃是。是亦须破。故是杀贼义。(言不贼者。犹从二乘得名。若于圆别。尚名为贼。是故须杀。)不生于生。亦不生不生。无漏是不生。(取无为证。生于界外。不生是生。故不令生。)非但应供。亦是供应。(供彼所应。名为供应。如佛化为道人。送供于阿兰若比丘等。)皆叹别初地圆初住已上德也。本迹者。本得不受三昧。于二边无所著。故名不生。断五住惑。故名杀贼。能福九道。饶益众生。故名应供。方便度众生历五味传传作不生杀贼应供。皆迹也。又本是法身。迹示己利。本是般若。迹示不生。本是解脱。迹示杀贼。(本是平等大慧。无破不破。方能示迹诸教不生。本证解脱。无贼不贼。方能示迹诸味杀贼。本得法身。非应不应。方能示迹为应供耳。)观心者。空观是般若。假观是解脱。中观是法身。又从假入空观。亦有三义。乃至中道观。杀无明贼。不生二边心。供养此人。如供养世尊。方等经云。供佛及文殊。不如施行方等者一食充躯。此经云。毁赞佛。罪福犹轻。毁赞持经者。罪福甚重。何以故。佛无食想。久离八风。不为损益。施持经者。全肉身。续报命。生法身。增慧命。故有益。毁之忧恼退悔。若失好时。则不可救。故大损也。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两句。叹杀贼德。漏。卽三漏也。逮得己利句。叹应供德。三界因果。皆名为他。智断功德。皆名己利。己利具足。故成应供。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两句。叹不生德。诸有。卽二十五有生处。结。卽二十五有生因。心自在。则慧必自在。定慧具足。乃俱解脱人也。本迹者。不生不生。名大涅槃。烦恼漏流。其源久竭。不复堕落二乘及凡夫地。卽本不生。法身智断实相功德。名本己利。得王三昧。破二十五有。显出我性。具八自在。名本杀贼。迹示二乘功德耳。观心者。中道正观。不漏落空假二边。二边烦恼灭也。能观心性。名为上定。衣珠秘藏。是己之物。卽己利也。正观中道。结贼则断。无结。故有亦断。二边不能缚心。故心自在。虽有烦恼。如无烦恼。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卽其义也。

  (庚)三列名总结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伽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少/免]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阿若下。是列名。如是下。是总结也。列名略举二十一尊者。佛诸弟子。皆备众行。而隐其圆能。各从一德标名。欲引徧好故耳。○憍陈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罗门种。其先事火。从此命族。火有二义。照也。烧也。照则闇不生。烧则物不生。此以不生为姓。阿若者。名也。此翻已知。或言无知。非无所知。乃是知无耳。若依二谛。卽是知真。以无生智为名也。又诸经论。称为了本际。或知本际。若依四谛。卽是知灭。或翻为得道。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宽仁博识。初受法味者。憍陈如为第一。(世界悉檀)佛昔于饥世。化作大鱼。闭气不喘。木工五人。先斫鱼肉。佛誓于来世。先度此人。先愿与其无生。故云阿若。又迦叶佛时。九人学道。五人未得果。誓于释迦法中最先开悟。本愿所牵。前得无生。故名阿若。(为人悉檀)夫巨夜长寝。无人能觉。日光未出。明星前现。憍陈如初得无生智。譬若明星。在众明之始。一切人智明。无前陈如。最先破暗。莫过明星。一切人暗灭。无前陈如。故名阿若。(对治悉檀)太子入山学道。父王遣五人追侍。二是母党。三是父党。二人以欲为净。三人以苦行为净。太子苦行时。二人舍去。太子舍苦行受饮食酥油暖水。三人又舍去。太子得道。先为五人说四谛。陈如最初称解。故名阿若。(第一义悉)约教者。从观判教。理则易分。故委以观而分别之。况万二千。陈如居首。无生乃是诸观之宗。欲令闻名识行。例人知心故也。三藏教者。盲。譬无生智。镜。譬无生境。阴界入头等六分。譬现在因。像。譬未来果。若开眼取镜。形对像生。愚故不断绝。若闭眼如盲。则无所见。不见六分。是因不生。不见镜像。是果不生。故阿含经云。若谓有色。色是净。净卽生。非不生。若谓有受想行识。识是净。净卽生。非不生。若谓有受。受是乐。乐卽生。非不生。若谓有想行识色。色是乐乐卽生。非不生。若谓有想行。想行是我。我卽生。非不生。若谓有识色受。受是我。我卽生。非不生。若谓有识。识是常。常卽生。非不生。若谓有色受想行。行是常。常卽生。非不生。譬如执镜见面。面是生。非不生。若谓有五阴。悉是生。非不生。若能知色非净。乃至识非常。又能知色无常苦无我不净。乃至识无常苦无我不净者。是为不生。非是生。如盲执镜。不见像生。是为不生。非是生。旣知不生。宁复于中计我是色。计我异色。计我在色中。计色在我中。乃至识亦如是。如是观者。现因来果皆不生。如盲对镜。不见形像。是名观阴无生观智也。观入界者。海虽深广。亦有此彼岸。盖小水耳。若眼见色已。爱著贪乐。起身口意业。是为大海。沉没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当知眼是大海。色是波涛。爱此色故。是洄澓。于中起不善觉。是恶鱼龙。起妒害。是男罗刹。起染爱。是女罗刹。起身口意。是饮咸自没。是为眼色无知而生无明爱。爱生故名为行。行生故名为业。业缚识为中阴。是为识生。所受胞胎。是为名色生。手足及头五疱成已。名六入生。六入对六尘。名触生。于尘别苦乐。名受生。于尘起染。名爱生。四方驰求。名取生。造身口意。名有生。应受未来五阴。名生生。未来阴变。名老生。未来阴坏。名死生。心中内热名忧生。发声大唤。名悲生。身心憔悸。名苦恼生。是名眼见色时。卽有三世十二因缘大苦聚生。非不生。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是为入界生。非不生。云何不生。观眼色时。不种苦种。不生苦芽。不漏臭汁。不集蛆蝇。若种不生。则芽不生。则臭汁不生。则蛆蝇不生。故名不生。眼见色时起贪恚觉。是为苦种。念五欲法。是为苦芽。六根取六尘。是名臭汁流出。于六尘中。善恶竞起。是名蛆蝇。若知眼色无常苦空无我。则贪恚不生。念欲不生。取境不生。善恶行不生。是为不生。耳声等亦如是。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陈如最初得此三藏不生智。故名阿若。通教观者。譬如幻人。执幻镜。以幻六分临幻镜。覩幻像。像非镜生。非六分生。非镜六分合生。非离镜与六分生。旣不从四句生。则非内外中间。不常自有。亦无灭处。去不至东西南北方。性本无生。非灭生乃无生。性本无灭。非灭灭乃无灭。无生无灭。故曰无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十二入十八界亦尔。别教观者。镜譬法界。眼譬观智。青黄赤白小大长短。譬十法界。(青譬地狱因果。黄譬饿鬼因果。赤譬畜生因果。白譬人天因果。小色像譬二乘因果。大色像譬通菩萨因果。短色像譬别菩萨因果。长色像譬佛因果。)皆于镜中分别无谬。若欲自正。令九因果不生一因果生。若欲正他。令他九因果不生一因果生。依于法界。行菩提行。次第用析体观智。断四住生令不生。次用恒沙佛法。断尘沙烦恼。令无知不生。后用实相智慧。断无明。令根本不生。若无四住。则分段不生。若无无知。则方便不生。若无无明。则实报不生。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不生。圆教观者。譬如观镜团圆。(团圆譬理境。观卽譬智。)不观背面。(背譬无明。面譬智明。镜譬十界因。)不观形像。(形譬十界缘。像譬十界果。)非背非闇。非面非明。不取种种形容。不取种种檠像。但观团圆。无际畔。无始终。无明闇。无一异差别。圆观亦尔。不取十法界相貌。无善恶。无邪正。无大小等。一切皆泯。但缘诸法实相。法性。佛法。若色若香。无非实相。观烦恼业生。皆卽无生。本无生与不生。故曰无生。阴入界苦。卽是法身。非显现故。名为法身。障卽法身。贪恚痴卽般若。非能明故。名为般若。无所可照。性自明了。是为般若。业行系缚。皆名解脱。非断缚得脱。亦无体可系。亦无能系。故称解脱。解脱卽业不生。般若卽烦恼不生。法身卽苦不生。是三不生。卽一不生。是一不生。卽三不生。非三非一。故言不生。况变易烦恼业苦而非不生。(此应具须十乘十境及方便等。全指止观一部文也。)本迹者。是憍陈如。本自不生。非始不生。欲引乳为酪故。迹为初教不生。引酪为生酥故。迹为通不生。引生为熟故。迹为别不生。引熟为醍醐故。迹为圆不生。而其本地。住阿字门。谓一切法初不生故。若闻阿字门。则解一切义。皆非生非不生。垂迹引化。能为生不生。众生若能会圆不生。则同阿若。非本非迹。非生非不生。大事因缘。于兹毕矣。故下文云。富楼那种种变化事。我若具足说。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卽其义也。阿含云。阿难持伞盖灯随佛后。大梵王持伞盖灯随陈如后。斯皆示迹而欲显本也。观心不生。约三观不生可知。如此释者。则随闻一句若人若法。皆成化仪。悉可为观。能令后代闻名起行。禀教识体。思迹覩本。寻其因缘。广照始末。若得此意。于一人所。于经一句。可以为上求境。可以识下化机。可以晓圣者化仪。可以了凡众禀益。可以达名义同异。可以知行等理殊。可以知随闻成观。可以解迹本人法。可以信化事长远。可以仰圣恩难报。可以知众生难化。可以知会理至难。他不见此。谓为繁芿。释憍陈如竟。○摩诃迦叶。此翻大龟氏。亦翻光波。亦翻饮光。名毕钵罗。因缘最广。略如文句。须者寻之。头陀第一。亲受佛嘱。为西土初祖。梵语头陀。此云抖擞。以十二行。抖擞十二种过。一者在阿兰若处。离愦闹过。二者常行乞食。离僧中食及受请过。三次第乞食。离拣择过。四者受一食法。离多求过。五者节量食。离贪味过。六者中后不饮果蜜等浆。离求欲过。七者粪扫衣。离好衣过。八者但三衣。离增减过。九者塜间住。离常乐倒计过。十者树下止。离怖畏过。十一者露地坐。离贪树过。十二者但坐不卧。离烦恼贼过。具如十二头陀经广明。五是住处法。五是食法。二是衣法。且约乞食明抖擞者。易得则生喜。难得则生嗔。得好则爱。得恶则忧。忧喜依色而起。卽色阴。受此忧喜。卽受阴。取忧喜相。卽想阴。忧喜卽是行阴。分别忧喜。卽识阴。忧喜卽意法二入。亦卽意法意识三界。界入阴。卽苦谛。我能乞食。卽我见。计有我无我。卽边见。以乞为道。卽戒取。以乞为实。卽见取。如是谛当。卽邪见。赞喜。卽贪。毁恚。卽嗔。我能。卽慢。被呵。卽疑。不了。卽痴。是为十使。历三界四谛。卽八十八使。名集谛。若识乞食中四倒。相似相续覆故谓常。适意谓乐。动转所作覆故谓我。薄皮覆故谓净。识四覆。无四倒。勤遮二恶。生二善。修四定。根。力。觉。道。是为道谛。于乞食中不计我。则痴灭。痴灭故爱灭。爱灭故嗔灭。嗔灭故不自举。则慢灭。慢灭故。被呵则无疑。无我故我见灭。我见灭故边见灭。不执是道。则戒取灭。不计为实。则见取灭。不邪执。则邪见灭。此十灭故。八十八使子缚灭。子缚灭故。果缚二十五有灭。是为灭谛。若于乞食中。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生死旣尽已。更不受诸有。是为乞食中抖擞观慧。衣法及住处法亦如是。是为三藏教头陀也。通教抖擞者。缘真证寂。则是住处。空慧为食。空心行诸行为衣。常性空。无不性空时。空慧抖擞。皆如幻化。妄想诸恶。寂灭不起。心心数法不行故。以不可得故。诸相应中。空相应最为第一。诸苦行中。空行第一。诸抖擞中。空慧抖擞最为第一。别教抖擞者。依于法身以为住处。(期心法身。修二德故。)般若为食。一切诸行。庄严遮覆。遮覆抖擞黑业之恶。般若抖擞烦恼之恶。法身抖擞生死苦恶。先抖擞分段烦恼业苦。次抖擞变易烦恼业苦。是为中道正观头陀。出过二乘所行苦行。圆教抖擞者。住处卽衣卽食。(本有三德。修得亦然。)但是一法。分别说三。一抖擞一切抖擞。(行衣)一切抖擞一抖擞。(慧食)非一非一切。(身处)于一切抖擞。无非实相。诸佛所行。是如来行。过诸菩萨。所行清净。本迹者。本与如来同坐毕竟空理。同得广大法身。同得无碍智慧。同得无量功德。内舍法爱。外无垢染。内外抖擞。本已清净。欲引乳味。事中抖擞。次引酪味。空中抖擞。次引生酥。别中抖擞。次引熟酥。圆中抖擞。观心者。卽空抖擞取相。卽假抖擞尘沙。卽中抖擞无明。一心中抖擞五住。(云云)○优楼频螺。此翻木瓜林。那提。此翻河。亦翻江。伽耶。此翻城。兄弟三人。并是事火外道。因缘出瑞应经及诸部律。约教者。如增一阿含云。优楼频螺能将护四众。供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那提心意寂然。降伏诸结。精进第一。伽耶观了诸法。都无所著。善能教化第一。是为酪中教意。若转入生酥。卽应耻小慕大。例则可知。若转入熟酥。卽应委业领教。若转入醍醐。如此经中得记作佛也。本迹者。住于三德。林卽般若。城卽法身水卽解脱。是为秘密本藏。而迹依林城水以度众生。观心者。正观心性中道不动。如城防敌。不动而动。如水净诸边颠倒。双照枯荣。如林蓊郁。三法相资。卽是连枝兄弟也。○舍利弗。此翻身子。亦云珠子。名优波提舍。此翻论义。智慧第一。因缘具如文句。约教者。若三藏智慧。卽是无学十智。断结证真。辅佛扬化。释论称为右面大将也。通教智慧者。如般若中自说所以为摩诃萨。谓我见众生见佛见菩提见转法轮见。破如此等见故。名摩诃萨。此慧异初教也。别教智慧者。当约五味分别。若从元初。但闻乳酪。不闻余味。发心修行。但行乳酪者。此是初教智慧。若但闻酪。酪不由乳。善恶之性。性本自空。不由修善破恶。灭色取空。但修卽空者。此是通教智慧。若从元初。得闻醍醐。为醍醐故。毂牛求乳。烹乳为酪。转酪为生酥。转生为熟酥。方得醍醐。修如此行者。卽是别教智慧也。若从元初。但闻牛食忍草。卽出醍醐。若能服者。众病皆除。一切诸药。悉入其中。为修此行。卽是圆教智慧也。本迹者。本住实相智度为母。从境生智慧。境卽是身。智慧是子。悲愍众生。迹为五味身子。欲转烦恼恶血。令成善乳。示为外道智慧。作大论师。欲烹乳为酪。示三藏智慧。为第二世尊。欲引酪为生酥。讷大现小。受净名之屈。欲引生酥为熟酥。安慰饶益同梵行者。于般若领教。欲引熟酥为醍醐。于法华初悟。斯皆迹中外现。而本地内秘。其实久矣。观心者。一心三观。摄得一切智慧。观心卽空。摄得酪智慧观心卽假。摄得二酥智慧及世智慧。观心卽中。摄得醍醐智慧。是名观心中一慧一切慧。一切慧一慧。非一慧非一切慧。(云云)○大目犍连。姓也。翻赞诵亦翻莱菔根亦翻胡豆。名拘律陀。神通第一。释论称左面弟子。约教者。依四禅。起十四变化。依观练熏修十一切无漏事禅。能作十八变。卽初教中神通。依空起慧。以空慧心修诸神通。卽通教中神通。次第依三谛习得神通。展转深入。过于二乘。卽别教神通。依于实相所得神通。不以二相见诸佛土。从真起应。不动真际。徧十法界。是则圆教神通。(云云言不以二相等者。不二卽实相。见土卽神通。依理而见。故云不二相见也。言云云者。令分别之。前二修得。后二发得。藏依事禅。通依真理。别地前助。圆任运发。前二名通名化。后二名密名应前二调伏物。后二见物机。前二可破坏。后二不可坏。前二在教道。后二在证道。前二身通唯现在。后二通三世前二圣位方修通。后二凡位俱修通。前二随依皆可修。后二必须有胜依。)本迹者。本住真际首楞严定。能于一念徧应十方。种种示现。施作佛事。以慈悲故。迹为五味神通。引令入极。观心者。观于一心倐有一切心。观一切心倏无诸心。心非有无。通至实相。○摩诃迦旃延。此翻文饰。亦翻扇绳。亦翻好肩。论义第一。约教者。依无常苦空无我。被断常见等。是初教论义。依空无所有不可得。破断常见等。是通教论义。依总持四辩。观机照假。以药逗病。破断常见等。是别教论义。依实相毕竟不有不无。破断常见等。是圆教论义。本迹者。本住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能问能答。为愍众生。迹为五味论义师耳。观心者。观智研境。境发于智。智境往复。卽观心论义也。○阿[少/免]楼駄。此翻无贫亦翻如意。佛之堂弟。天眼第一。约教者。依世禅发天眼。凡夫外道也。依无漏事禅发天眼。三藏意。依体法无漏慧发诸行。依诸行发天眼。通教意。依散善发肉眼。依禅发天眼。依真发慧眼。依俗发法眼。依中发佛眼。别教意。依实相发天眼。天眼卽佛眼。圆教意。又依散善修肉眼。依禅修天眼。三藏意。依空修肉眼天眼。通教意。次第修五眼。是别意。不次第修五眼。是圆意。本迹者。本住实相真天眼。不以二相见诸佛国。迹示半头天眼。观心者。观因缘生善心。卽肉眼。观因缘生定心。卽天眼。观因缘生心空。卽慧眼。观因缘生心卽假。卽法眼。观因缘生心卽中。卽佛眼。(云云)○劫宾那。此翻房宿。父毋祷房星而生。善知星宿第一。又与佛共一房宿而得证果。故以为名。约教者。析破根尘之舍。同佛栖真谛之房。三藏意。体达根尘。卽共如来同宿真谛之房。通教意。分别十法界根尘房舍。悉得见佛。别教意。于一根尘房舍。卽见一切房舍。见一切佛。圆教意。本迹者。本与如来同栖实相。迹示诸房宿耳。观心者。观五阴舍析空卽空。与化佛同宿。观五阴舍卽假。与报佛同宿。观五阴舍卽中。与法佛同宿。(云云)○憍梵波提。此翻牛呞。受天王供养第一。约教者。住天园。是示善。有牛嚼。是示恶。三藏意也。以牛嚼身得道。示恶非恶。居天园而牛嚼。示善非善。通教意也。示界内外善恶者。别教意。示善恶实相者。圆教意。本迹者。本住四无所畏。安住圣主如牛王第一义天。迹示牛呞。乐居天上也。观心者。观于心性中道之理。安步平正。其疾如风。(正用丈夫牛王。而通取白牛引驾。)○离婆多。此翻星宿。亦翻假和合。因二鬼争尸而得道故。坐禅入定。心不倒乱第一。约教者。析破五阴非我所有。三藏意。体达五阴本非我有。通教意。分别十法界五阴皆非我有。别教意。达五阴非我有非他有。见阴实相。圆教意。本迹者。本住日星宿三昧。迹示此名。观心者。观心念佛。见十方佛多。如夜观星。云云(前约教则寄假合。今本迹观星并约星宿。皆随便耳。见佛如星。般舟中意。观心下云云。应广引般舟三昧经。)○毕陵伽婆蹉。此翻余习。树下苦坐。不避风雨第一。约教者。灭慢故无慢。三藏意。卽慢无慢。通意。分别十法界高下。别意。八自在我。具足佛法。圆意。本迹者。本住常乐我净八自在我微妙梵声。迹示慢心恶口。观心者。观粗言輭语皆归第一义。(三观总别。俱第一义。所破之惑。俱得是粗。)○薄拘罗。此翻善容。年一百六十岁。无病无夭。常乐闲居第一。约教者。灭喧入真。三藏寂静。卽喧而真。通教寂静。离二边入中。别寂静。卽边而中。圆寂静。本迹者。本住大寂静定。长寿是常。无病是乐。不夭是我。寂静是净。居此四德之本。迹示六根寂静。观心者。心性中道。卽空卽假卽中。常乐我净观也。○摩诃拘絺罗。此翻大膝。舍利弗母舅。辩才第一。约教者。外通四韦陀。内通三藏。初教四辩。我无所得。辩乃如是。通教四辩。若名若义。徧十法界。别教辩也。依于实相。徧一切辩。圆教辩也。本迹者。本住口密口轮不思议化大定大慧。迹示大膝。观心者。观心卽空卽定。卽假卽慧。以严其心。(云云)○难陀。亦云放牛难陀。此翻善欢喜。有言卽律中跋难陀。约教者。事欢喜。理无欢喜。三藏意。卽事欢喜是理欢喜。通教意。欢喜地。卽别教。欢喜住。卽圆教。(住无欢喜之名。但约别地。证道旣同。故借地以名住。)本迹者。本住实际非喜非不喜。迹名欢喜。观心者。观心与理相似相应。名欢喜观。○孙陀罗。此翻好爱。亦翻端正。以妻彰名。难陀如前释。佛之亲弟也。约教者。俗谛有法喜。真谛无喜。三藏意。卽俗喜是真喜。通教意。从通法喜。有俗法喜中法喜。别教意。卽通喜具一切法喜。圆教意。本迹观心。如难陀中说。○富楼那。翻满愿。是其父名。弥多罗尼。翻慈女。是其母名。从父母以得名。故称为满慈子。说法第一。约教者。殷勤析法。所作已办。三藏愿满。体达卽空。于空得证。通教愿满。法眼具足。别教愿满。住秘密藏。圆教愿满。本迹者。本愿久满。迹为说法第一。示众生知识也。观心者。如止观中人行理等善知识观。(人是佛菩萨罗汉。行是六度道品。理是法性实际。)○须菩提。此云空生。亦云善吉。善业。善现。解空第一。约教者。灭色空智生。藏教意。体色空智生。通教意。从有智生空智。从空智生俗智。从俗智生中智。别教意。空生卽有智。亦卽俗智中智。是圆教意。本迹者。本住实相法身。迹示见空而生。观心者。不在内外中间。非自有。是为观心法身。○阿难。此云欢喜。或云无染。佛之堂弟。多闻第一。约教者。欢喜阿难。三藏也。贤阿难。通也。典藏阿难。别也。海阿难。圆也。本迹者。本住非欢喜非不欢喜。法身如虚空。智慧如云雨。能持能受。迹为欢喜也。观心者。与卽空假中相应故欢喜。从名字乃至真观相应。○罗睺罗。此云覆障。佛之子也。因缘如文句。密行第一。约教者。析法道谛障四住。三藏意。体法道谛障四住。通教意。次第三智障五住。别教意。一心三智障五住。圆教意。本迹者。本住中道。障塞二边。迹示覆障。观心者。卽假故障涅槃。卽空故障生死。卽中故障非生死非涅槃。○结云众所知识者。或言。知秖是识。或言。闻名为知。见形为识见形为知。见心为识。本迹者。本为众生作满字知识。迹为半字知识。观心者。如止观说。上来多知识众竟。

  (己)二少知识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次列少知识众。但举位明数而不叹德。呼此为少知识耳。凡不测圣。圣不以多识少识分优劣。但希高慕远者。以多识引之。藏名隐德退让者。以少识引之。随顺众生。故有若干。不可以多少之迹失其本也。约教者。藏教初二三果为学人。四果为无学人。通教离欲地前名学。已办地名无学。又九地皆名学。第十佛地名无学。别圆二教。或就功用无功用明学无学。或就具足未具足明学无学。又阿含中外道问佛。罗汉更学不。佛言。罗汉不作恶法。住于善法。学其无学。卽名为学。若尔。学人亦得称无学。何以故。齐其所断。不复更断。卽是无学。是为四句。就五方便。非学非无学。共成五句。约四教例亦应尔。则二十句。本迹者。本法身大士。居满字学无学位。众生应以半字学无学人庄严双树。传传引之。观心者。正观中道。不缘二边。中间卽是无学。能如是观。是名为学。又不缘而缘。名无学学。常如是观。名学无学。对未修者。成第五句。亦可约理为第五句。亦得三观各为五句。若约观门明数者。色心具十界十如。界如互论。卽二千也。初比丘众竟。

  (戊)二比丘尼众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摩诃波阇波提。此云大爱道。佛之姨母。本住智度法门。迹为千佛之母。生育导师。观解者。中观广博。名大。无缘慈。名爱。中理虚通。名道。大卽自行。爱卽化他。如以爱故受生。慈故涉有。道卽通自行化他也。六千者。数也。观解者。观六根清净具千功德。耶输陀罗。此翻华色亦翻名闻。佛在家时。有三夫人。一瞿夷。二耶输。三鹿野。本迹者。妻。齐也。岂有博地。为菩萨妻。故知本住寂定微妙法喜。迹为太子妻耳。观心者。观空无漏法喜。卽以鹿野表妻。(不生子故)观假道种智法喜。卽以耶输表妻。(生罗睺故。)观中法喜。卽以瞿夷表妻。(位最大故。)上来当分各明本迹观心。今更总论。显善权曲巧。明观行精微。总明本迹者。夫首楞严定。种种示现。称适根性。靡所不为。今且近论。若释尊托迹王宫。降神圣后。法身大士。皆辅佛行化。散影余家。若三十二瑞。金姿诞应。诸大士亦各各出生。或空室(须菩提)雨宝(满慈子)寄辨通梦。(舍利弗)若皇太子舍国捐王。逾城学道。诸大士悉从师请业。才艺兼通。为彼宗匠。若如来法轮初启。甘露门开。诸大士知化缘未熟。示同不受。分庭抗礼。崇我道真。能化所化。全生如乳。若所化缘熟。则素丝易染。池华早开。革凡成圣。转乳为酪。师宗为佛上首弟子。或智慧神通。辩才三昧。各各第一。共辅法王。更度未度。重熟已熟。于方等座。闻菩萨不可思议功德。则耻小慕大。如转酪为生酥。次闻般若摩诃衍门。初历色心。终于种智。含狭小大。出内取与。或共或别。或偏或圆。奉命领知。心渐通泰。如转生酥为熟酥。次闻法华。会天性。定父子。授记莂。付大乘。废三归一。如余四味。同一醍醐。不令一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法王法臣。大事出世。巧用方便。初用半字法。破二十五有之繁芿。成四枯双树。利益众生。次用半满法。破二乘之独善。成菩萨之广大。成四荣双树。利益圣人。后用常住满字。破二边之前后。成非枯非荣佛秘密藏。究竟利益。主将之功毕。大誓之愿满。故身子目连。于法华而息化。圣主赎命。斯亦不久。文云。如我本誓愿。今者已满足。如来不久。当入涅槃。唱灭之言。起自于此。二万灯明。迦叶佛等。皆于法华究竟。今佛师弟。皆于此经发迹。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声闻。我实成佛已来。无量亿劫。以此推之。诸大罗汉。从法身地。俯影随缘。迹临万水。为学无学。作男作女。示道示俗首楞严力。靡所不为。方便善权。为若此也。如此总别两重消释本迹。尚恐失旨。直尔一句翻名何异诸教声闻众耶。总明观心者。上来师弟施化。法身所为。若不作观方便。于行人无益。如贫数宝。似盲执烛。然心数甚多。且约善数。如弟子者众。但举十人耳。十善数辅心王。能改恶就善。革凡成圣。办一切法门。但以十心数为本。如十弟子辅佛行化。共熟众生。立于佛法也。十人各备众德。为引专门。宣示佛道。随众生欲。欲慧者师身子。乃至欲多闻者师阿难。共辅法王。各掌一职。今观心亦如是。一一心中。皆具王数。为成观故。王数相扶而取开悟。或于想数入道。或于欲数入道。随所宜者。心王心数而共攻之。化取尘劳诸心而作佛事。作此观未悟。观行如乳。若发无漏。观行如酪。若破尘沙。如生熟酥。若破无明。观如醍醐。心数尘劳若不尽者。观则不讫。故经言。众生不度尽。我不成正觉。卽此意也。旭谓。二十一大罗汉。应准唯识。总表二十一善心数法。谓触。作意。受。想。思。欲。解。念。定。慧。信。惭。愧。精进。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一一互相应。一一具众德。共辅心王。自利利他。穷未来际。无有断绝。然不烦一一主配。贵在得意耳。初声闻众竟。

  (丁)二菩萨众者。释论云。菩萨为出家在家四众摄。何故别列。答有菩萨堕四众中。有四众不堕菩萨中。为其不发心作佛故。今别列同发心求作佛者。名菩萨众。文为三。初气类大数。二明位叹德。三列名总结。

  (戊)今初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具存应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什师略之。菩提翻道。萨埵翻有情。摩诃翻大。谓道心大道心之有情。卽气类也。菩萨多种。谓偏通别圆。如释论引迦旃延子明六度齐限而满者。欲调血众生为乳也。若大品明有菩萨发心与萨婆若相应者。欲调乳入酪也。若大品明有菩萨发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者。欲调酪为生熟酥也。若大品明有菩萨发心卽坐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度众生者。是调酥为醍醐也。故下文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又云。若菩萨不闻法华。非善行菩萨道。若闻此经。卽善行菩萨道。故略有四种也。本迹者。本地难测。或居等觉。或齐法王。如文殊本是龙种上尊王佛。迹辅释迦为菩萨等引导四味。同归醍醐。然其本地。究竟成就。岂是今日始入大乘。亦非寂场高山先照。若顿若渐。皆迹所为耳。观心者。中道正观。双照二谛名大。通至极果名道。破五住尘劳名成众生。八万人者。数也。余经集众甚多。此经何少。或是语其大数。或譬如王论密事。不可率土同谋。今开秘藏。不涉权下。证信之人。皆非率尔。必是圆人。及有远本也。观心者。观一善心。具百界千如。十善卽万法。约八正道。卽八万法门。(十善为所观。八正为能观。)

  (戊)二明位叹德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初句亦明位亦叹德。次十二句但叹德。共十三句横竖叹德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义通四教。不退转者。约位行念论不退。亦有四别。若云不生三恶道名位不退。不生边地诸根完具不受女身名行不退。常识宿命名念不退。具此名阿鞞跋致地。三藏义也。若从初地至六地。不退为凡夫。名位不退。虽正使已尽。而未能徧修万行。其行犹退。至七地名行不退。而犹起二乘念。故有念退。至八地道观双流。入法流水。名念不退。名阿鞞跋致地。乃通教三乘共十地义耳。地师云。十住是证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回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是别教义。璎珞云。初地三观现前。心心寂灭。自然流入。亦别教义。若华严明初住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具三不退。乃圆教义。是一实事。今用此判妙位也。本迹者。本地寂灭。尚非十地。况是初住。尚非圆初住。况复别通。别通之位。可释余经列众。圆教之位。正在今经。旣不识迹。安能知本。观心者。三观卽三不退。又一心三观。卽一心三不退。须约六卽。此句卽竖叹初欢喜地。不退堕二边。入于中道。横叹初发心住。出过二边。革凡超圣也。皆得陀罗尼者。陀罗尼。此翻遮持。遮恶。持善。竖叹离垢地。戒度清净。横叹初住。遮三障持三德也。乐说辩才句。竖叹发光地。得大闻持。具四无碍辩。横叹初住。口密功德也。转不退转法轮句。竖叹焰慧地。自破己惑。破他迷闇。横叹初住。现身作佛。说法度生也。供养无量百千诸佛句。竖叹难胜地。以禅定神通力。徧兴供养。横叹初住。徧能承事十方诸佛也。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句。竖叹现前地。般若现前。智是德本。如植种于地。横叹初住。得实相本。能植众德也。常为诸佛之所称叹句。竖叹远行地。二智方便。出过一切。广修利益。称会佛心。横叹初住。开佛知见。与诸佛同。故为佛所称叹也。以慈修身句。竖叹不动地。慈熏三业。熏身入五道。熏口为说法。熏心为设方便。横叹初住。无缘慈力。能普现色身。徧应法界也。善入佛慧句。竖叹善慧地。深入实际。妙彻本源。横叹初住。入秘密藏也。通达大智句。竖叹法云地。智波罗蜜最为增上。横叹初住。一心三智无能障碍也。到于彼岸句。竖叹等觉内德。到三谛之彼岸。横叹初住。事理分究竟也。名称普闻无量世界句。竖叹等觉外德。灌顶受职。法界咸闻。横叹初住。圆德真实。与名相称也。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句。竖叹等觉化他恩德。比之下地。最胜最广。横叹初住。能为十法界作依止也。夫诸地悉具众德。而今约竖出没释者。为人情好异故。又依十地名便故。又竖义易解故。作此一涂消文耳。初住更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而今但十三句者。略言之耳。初住尚尔。二住乃至等觉可知。故大品云。初阿字门。具四十一字功德。后茶亦具诸字功德。中间亦尔。字等。语等。功德亦等。观心者。空观是旋陀罗尼。假观是百千旋陀罗尼。中观是法音方便陀罗尼。又空观观心但有名字。卽闻持陀罗尼。假观观心无量心。心心数法皆是法门。卽行持陀罗尼。中观观心卽是实相。卽是义持陀罗尼。假观观心具十界法。卽法无碍辩。中观观心十界皆入实相。卽义无碍辩。空观观心十界但有名字语言。卽辞无碍辩。观一心卽三心。三心卽一心。一界一切界。旋转无碍。卽乐说无碍辩。空观是转位不退法轮。假观是转行不退法轮。中观是转念不退法轮。供养佛者。秖是随顺佛语。今顺佛教。修三观心。卽是供养佛。为破五住。得解脱故。卽供养法。三谛理和。卽供养僧。又众行心资观智心。卽供养佛。观智心开发境界。卽供养法。境智心和。卽供养僧。实相心是观智心本。观智心是众行心本。得本种植则立。故言植众德本。观智心冥于境界。境界印于观智。智有所照。常与境合。卽是为佛所叹。空观为法缘慈所熏。假观为众生缘慈所熏。中观为无缘慈所熏。空观入通佛慧。假观入别佛慧。中观入圆佛慧。空观到一切智彼岸。假观到道种智彼岸。中观到一切种智彼岸。空观闻于真谛。假观闻于俗谛。中观普闻中道第一义谛。亦普闻三谛。空观度四住百千众生。假观度尘沙百千众生。中观度无明百千众生。一心三观。有无量德。叹不能尽。止略说耳。

  (戊)三列名总结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大士大名。或从法门。或从行德。或从本愿。虽是一名。备无量义。今依经依观。销十八菩萨名。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思益经云。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悲华经云。愿我行菩萨道所化众生。皆于十方先成正觉。令我天眼悉得见之。我之国土。皆一生菩萨。悉令从我劝发道心。我行菩萨道。无有齐限。宝藏佛言。汝作功德。甚深甚深。愿取妙土。今故号汝为文殊师利。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今犹现在。闻名灭四重罪。又首楞严三昧经云。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号龙种上尊王。亦卽文殊。观心者。三德秘藏不纵不横。故名妙德。观世音。梵云婆娄吉低税。具如普门品释。观心者。三智名观。三谛名世。三观是语本。故名音。(下文约事释。以所被为音。此但约能观。以所宣为音。)得大势。亦名大势至。思益经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观经云。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卽见十方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为大势至。观心者。三止为足。投三谛地。动十法界。一切见爱所住之处。皆悉倾动。常精进者。大宝积云。是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无一念弃舍。以身心俱进故。不休息者。思益经云。恒河沙劫为一日夜。是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岁。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沙佛。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受记。心不休息。观心者。观空不住空。出假不住假。而入中不住中。双照二谛。名不休息。不休息与常精进。义意略同。欲辨别者。无间趣入。名为精进。长时无废。名不休息。是故观解名为不住。故释不休息。亦约长时。但记别与利生不同耳。宝掌者。普超经云。被上德铠。无能沮败。若于梦中。不志二乘。常以实心诸通慧心。为人讲宣于诸珍宝。心无贪惜。观心者。不思议三谛。名之为宝。一心三观。名之为掌。以此观掌。执此谛宝。自利利他。药王者。悲华经云。愿贤劫一千四佛初成道。我皆供养。诸佛入灭。我皆起塔。劫尽苦恼。我皆救护。刀兵疾疫。作大药王。然后作佛。宝藏佛言。今当字汝为火净药王。在后作佛。卽楼至如来。观心者。一心三观自疗疗他。勇施者。出世法宝。徧施众生而无疲厌。宝月者。所证三谛。可贵如宝。能证三智。圆照如月。月光者。圆妙三智。能除昬烦热恼。满月者。三智圆明。无有缺减。大力者。智境冥合。有大力用。无量力者。以大力用。徧应众缘。徧拔众苦。越三界者。以一心三观。超越分段变易二种三界。跋陀婆罗者。此云善守。亦云贤守。亦贤首。亦贤护。思益经云。若众生闻名者。毕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位居等觉。众贤之首。故名贤首。善巧将护。令其不退。故名贤护。观心者。中道正观。于诸善中最为上首。弥勒。此云慈氏。思益经云。众生见者。卽得慈心三昧。悲华经云。发愿于刀火劫中救护众生。名阿逸多。此翻无能胜。观心者。中道正观。卽无缘大慈慈善根力。令诸心数皆入同体大慈法中。宝积者。积聚一心三智之宝。导师者。思益经云。于堕邪道众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导也)不求恩报。(师也)观心者。三观妙智。导一切行。不堕二边。皆入正观。结句可知。二菩萨众竟。

  (丁)三杂众者。果报与形服杂。得道者与未得道者杂。其中得二乘道者。无漏智与无明杂。其中得菩萨道者。沤和与众机杂。其中得佛道者。一法具一切法故言杂。杂义如是。不可以凡夫形俗判之。复不可以五道人天等判之。就文有八。初欲界天众。二色界天众。三龙众。四紧那罗众。五乾闼婆众。六阿修罗众。七迦楼罗众。八人众。

  (戊)今初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

  释提桓因。此翻能作。作三十三天主也。约教者。阿含明帝释是阿那含。般若明十方难问般若者皆名释提桓因。别圆中明释提桓因得首楞严三昧。内证不同。过贤劫二千四十四劫作佛。号无著世尊。本迹者。十住十行十向为三十。十地为一。等觉为二。妙觉为主。同栖第一义天。共服实相甘露。卽本也。居须弥顶。迹也。观心者。自行十善。劝他行十善。随喜行十善者。此三十善。皆空皆假皆中。卽三十三观门。明月等三天子是内臣。如卿相。或云。明月是宝吉祥月天子。大势至应作。普香是明星天子。虚空藏应作。宝光是宝意日天子。观世音应作。卽本迹释也。观心者。三观卽三智。三智卽三光。从三谛生三智。谛卽天。智卽子。四大天王是外臣。如武将。东提头赖吒。此云持国。亦言安民。居黄金山。领犍闼婆及富单那。南毗留勒叉。此云增长。亦云免离。居琉璃山。领鸠槃茶及薜荔多。西毗留博叉。此云广目。亦云杂语。居白银山。领龙及毗舍阇。北毗沙门。此云多闻。居水精山。领夜叉及罗刹。各领二鬼。不令恼人。故称护世。本迹者。本为常乐我净四王。护持佛法四德双树。不令外人取其枝叶。斫截破坏。迹为护世四王。观心者。观四谛智。卽是四王。一谛下除爱见二惑。卽是领八部。不令恼人也。(四教各四谛。当教各称王。)不列夜摩兜率者。文略耳。自在。卽化乐天。大自在。卽他化天。本迹者。本住自在自在王等定。迹为两天耳。观心者。入空是自在。入中是大自在。

  (戊)二色界天众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娑婆。此翻忍。悲华经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梵者。此翻离欲。除下地系。上升色界。亦称高净。尸弃。此翻顶髻。光明者。二禅也。等者。等取三禅四禅。约教者。梵王为一代请法轮主。请小则小。请大则大。本迹者。本住清净一实妙境。迹居色界。观心者。观除惑秽名梵。

  (戊)三龙众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鉢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难陀。此云欢喜。跋。此云善。兄弟常护摩竭提国。雨泽以时。得无饥年。卽目连之所降也。居大海中。本迹者。本住欢喜地。迹居海间。观心者。三观卽中道生法喜也。娑伽罗。从居海受名。本住智度大海。迹处沧溟。观心者。中道观如海。能统万流。和修吉。此云多头。亦云宝称。本住普现色身三昧。迹示多头。观心者。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中一切中。故名多头。德叉迦。此云现毒。亦云多舌。本住乐说无碍辩。迹示多舌。观心者。一心三观。如涂毒鼓。能发四辩。阿那婆达多。此云无热。从池得名。在阎浮雪山顶。无热沙恶风金翅三患。本住清凉常乐我净。迹处凉池。观心者。三观妙慧。净五住之烦唼。免二死之热沙。摩那斯。此云大身。或云大意。或云大力。修罗排海淹喜见城。此龙萦身以遏海水。本住无边身法门。迹为大体。观心者。中道正观。其性广博。优鉢罗。此云青莲华池。依住处得名。本住法华三昧。迹居此池。观心者。三观卽是修因。因卽莲华也。

  (戊)四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天帝法乐神也。应奏四教法门。本住不可思议。不起灭定。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迹寄弦管。歌咏十力。观心者。观音声卽空卽假卽中。卽是赞佛。

  (戊)五乾闼婆众

  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乾闼婆。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天帝俗乐神也。乐者。幢倒伎也。乐音者。鼓节弦管也。美者。倒幢中胜。美音者。弦管中胜。(幢。谓缘幢。卽竿木也。倒。谓掷倒等。以俗表真。亦可对四教法门释出。)本住不可思议妙假。迹奏俗乐。观心者。空中卽假。

  (戊)六阿修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駄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阿修罗。此云无酒。亦云无端正。亦云非天。婆稚。此云被缚。为帝释所缚。本能五系系魔外道。迹为此像。观心者。以三观智。缚五住惑入实际中。佉罗骞驮。此云广肩胛。亦云恶阴。能涌海水。本住权实二智。慈荷众生。迹为广肩。观心者。三观能鼓覆五住生死大海也。毗摩质多罗。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卽舍脂夫人之父。本迹者。色心本净。迹示丑嫉。观心者。正观中道。卽是净心。罗睺。此云障持。举手障日月光。本持中道实相。能障二边邪光。迹示此像耳。观心者。持真谛。障爱见光。持中谛。障空有光。又总约教者。初教菩萨具足五住。名被缚。通观稍广。名广肩胛。别教初心知中。名净心。圆教障惑持理。名障持。总本迹者。本住第一义天。迹示无天。总观心者。能观卽空。无三界之人天。能观卽假。无方便之义天。能观卽中。无实报之义天。一心三观。住常寂光非人非天之人天。

  (戊)七迦楼罗众

  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此云金翅。威摄诸龙。名大威德。大于群辈。名为大身。龙恒充满己意。名为大满。头有宝珠。名为如意。约教者。过诸外道。名大威德。大乘初门。故名大身。恒沙佛法。故名大满。圆明自在。故名如意。本迹观心可例。

  (戊)八人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韦提希。此云思惟。是其母名。父名频婆娑罗。此云模实。阿阇世。此云未生怨。或呼为婆留支。此云无指。宫人将护。呼为善见。善见之名。本也。无指之称。表迹。普超经中。先已忏悔灭罪。故于法华。为证信众。涅槃经中。追叙先事耳。本住不可思议解脱。迹示五逆。观心者。弑无明父。害贪爱母。问。佛在人中说法。列人众何少。答。文略不载。人实不少。文云。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无量义经列四轮王。国王。国臣。国民。士女。其众则广。又分别功德品。四天下乃至大千尘数得道。其内岂无人类众耶。问。天人龙鬼。皆见佛闻法。地狱一道。无色一界。何意不列。答。此义今当辨。夫诸道升沉。由戒有持毁。见佛不见佛。由乘有缓急。然持戒有粗细。故受报有优劣。持乘有大小。故见佛有权实。且略判戒乘各为三品。次以四句料简。其义则显。一戒乘俱急。二戒缓乘急。三戒急乘缓。四戒乘俱缓。然通论戒乘。则一切善法。一切观慧。皆得称戒。亦皆得称乘。如人天等五乘。及道共等戒是也。今就别判。则三归。五戒。十善。八斋。出家律仪。乃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恶道果得人天报者。名之为戒。若闻经生解。观智推寻。四谛。十二缘。六度。生灭。无生。无量。无作诸智。能破烦恼。运出生死者。名之为乘。一戒乘俱急者。持下品戒。戒急。报在人中。持小乘。乘急。以人中身。于三藏教见佛闻法。持中乘。乘急。以人中身。于通教大乘。乃至带方便诸大乘教见佛闻法。持上乘。乘急。以人中身。于华严法华等教。及诸教中圆见佛闻法。若持中品戒。戒急。报在欲界天。持小乘。乘急。以欲界天身。于三藏教见佛闻法。余如上说。若持上品戒。戒急。加修禅定。报在色无色天等。持小乘。乘急。以色无色天身。于三藏教见佛闻法。余如上说。释第一句竟。二戒缓乘急者。三品戒皆缓。报堕三涂。持小乘。乘急。以三涂身。于三藏教见佛闻法。余如上说。释第二句竟。三戒急乘缓者。三戒急故。受人天及色无色天身。三乘缓故。佛虽出世说三乘法。爱著乐报。耽荒五欲。不见佛。不闻法。舍卫三亿家。及三界著乐诸天等是也。释第三句竟。四戒乘俱缓者。受三涂报。不见佛。不闻法也。此文不列地狱者。以其戒缓。苦重报隔。上乘又缓。不能于法华见佛闻法。余经有列者。余乘急耳。又不列无色天者。上戒急故。受天身。著定味。上乘缓故。不能于法华见佛闻法。余经有列者。亦有余乘急耳。若得此意。一一勘天龙八部。皆识本缘缓急。来不来义悉可解。广释如净名疏。又识权者引实。本迹义转明。将此勘己观行。三世因果。朗然可识。妙乐云。净名疏以七义解释四句。一明乘戒值佛不同。二信法二行不同。三大小乘别。四根性渐顿。五应迹。六观心。七化他。初云乘戒者。有乘则值佛。无乘则不来。二信法者。坐禅听学讲说。皆得值佛。但随所习大小耳。四渐顿者。大小各有渐顿故也。五应迹者。己得二十五王三昧。应二十五有。引实行者来至佛所。六观心者。但随观行以判见佛。七化他者。见与不见。皆约利他。大权现迹。略如今文。初列众竟。

  (丙)二总结众集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初通叙迹本两门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一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二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

  (甲)二别说迹本两门。大分为二。初自今文至安乐行品。是迹门开权显实。二自从地涌出品。至常不轻品是本门开近显远。

  (乙)初迹门开权显实为三。初序段。二自方便品至授学无学人记品。是正说段。三自法师品至安乐行品。为流通段。

  (丙)初序段五。初众集序。二现瑞序。三疑念序。四发问序。五答问序。集众叙人一。现瑞叙理一。疑念叙行一。问答叙教一。此因缘释也。(集众是世界。现瑞是第一义。疑念是为人。问答是对治。一往如此。)约教者。此序序正。非三藏。非通。非别。乃是序于圆正耳。(开已唯圆。故云非也。)本迹者。若以序序寿量品中本地四一。此义自可知。(本门须至寿量。然亦可以预表。当知此序。显表迹四。密表本四。久成不逾此四故也。久近虽殊。四一理等。)观心者。一心三谛。理一也。一心三观。行一也。作是观者。人一也。能诠观境。教一也。又常观三德。能所皆四。法身。理也。般若。教也。解脱。行也。和合三法。成假名人。卽观行如来也。约六卽位。位位四一。于念念中。念念四一。一色一香。无非四一。如此观行。真法华三昧也。心境互发。卽因缘观之四一。不同三教。卽约教观之四一。久远已得。卽本地观之四一。

  (丁)初众集序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上句是众集威仪。下句是众集供养。尔时者。欲现六瑞时也。四众者。一发起众。二当机众。三影响众。四结缘众也。发起者。权谋智鉴。知机知时。击扬发动。成办利益。如大象躃树。使象子得饱。所谓发起令集。发起瑞相乃至发起问答等。皆名发起众。(应物施设。名权。顺宜制立。名谋。有权之谋。故名权谋。实智内融。不虑而当。故云智鉴。鉴其宿善可生可成。故名知机。逗会无舛。故名知时。此内德也。击平等之大慈。发时众之一善。扬不二之大慧。动禀益之三业。又击大会之宿因。发当机之妙益。扬如来之大教。动时众之固执。又扣佛大悲名击。咨启圣旨名扬。令闻所未闻名发动。使闻者果遂名成办。遂必获悟名利益。此外用也。大权象王。躃法身树。至起应地。演一乘之实唱。饱妙行之机缘。发起五序。咸益物机。乃至问答等者。等取正宗。)当机者。宿植德本。缘合时熟。不起于座。闻卽得道。(克论在初住。通收乃摄六根五品。)影响者。古往诸佛。法身菩萨。隐其圆极。匡辅法王。虽无为作。而有巨益。化主形声。必资伴以影响。故大论问。诸比丘何故常随世尊。答。如病差随医。显医功也。此举实行者。尚有影响之仪。况法身古佛。垂形助化者耶。故知四众如轻病者差。八部如重病者差。轻重俱有权实影响。结缘者。力无引导击动之能。德非伏物镇严之用。过去根浅。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四悉俱得名为当机。五品。世界益也。六根。为人对治益也。初住去。第一义益也。但未入品。俱名结缘。故五品前。无复三慧四益。无闻慧故。无世界益。无思慧故。无为人益。无修慧故。无对治益。无证入故。无第一义益。第一义益。有通有别。通收五品。别在初住。故得度之言。亦有通别。卽是第一义之通别也。)比丘众旣有四别。余三众亦然。合十六众。类如大通佛时。王子覆讲。卽彼时发起众。闻法得道。卽彼时当机众。闻法未度。而世世相值。于今有住声闻地者。卽彼时结缘众。彼佛旣有四四一十六众。今佛道同。宁得无耶。此是圆教十六众。约三教亦例可知。本迹者。且约体用以明本迹。本住尊极。或深位法身。迹为四教一十六众。观心者。研境作观。在名字观行位中。卽成结缘众。入相似位。卽成当机众。入分真位。卽成发起影响众。(若旧入者。唯名影响。若新入者。得是当机。亦是影响。及以发起。如发誓宏经之徒)围绕者。佛初出世。人未知法。净居天下。化为人像。到已右旋。旋已敬礼礼已却坐听法。遂以为楷。此因缘释也。(净居天下。卽世界。化为人像。卽为人。以为楷。卽对治。礼已听法。卽第一义。)团绕。谓行旋威仪。表四门机动。俱见圆理。以圆对偏。例有四义。卽约教释也。又佛身周匝相好庄严。四旋瞻仰。增念佛定。卽观心释也。若观佛色身。得见法身。卽本迹释。又约体用及久近者。本住非动非不动之法身。迹示诸教机动绕佛。供养者。通论。则三业皆是供养。别论。则卑谨虔礼名恭敬。至心专注名尊重。发言称美名赞叹。施以依报名供养。此中文略。广说应如无量义经。天厨。天香。天鉢器等。是供养。大庄严菩萨。及八万大士。合掌叉手。是恭敬。一心瞻仰。是尊重。说七言偈。是赞叹。彼经众集说法竟。俨然不散。卽彼座席。说今法华。故用彼广。以释此略。于义无妨。

  (丁)二现瑞序二。初此土六瑞。二他土六瑞。

  (戊)初中六。初说法瑞。二入定瑞。三雨华瑞。四地动瑞。五众喜瑞。六放光瑞。说法。表说法妙。智妙。入定。表行妙。雨华。表位妙。地动。表境妙。乘妙。众喜。表眷属妙。利益妙。放光。表感应妙。神通妙。是故六俱名现瑞序。此与玄义神通妙中有不同者。彼则通收香风地净两土六瑞。故徧取之。今文不列他土文者。此土自足故也。凡诸取文。皆有通别。凡所表语。意并含宏。是则大事大人。作大感动大机大益。显于大理须大眷属。以辅大会。俱感大时。大运成熟。自非灵山共禀。此世亲承。焉能契之。曷有测之。

  (已)初说法瑞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初句。列所说法体。次句。列体上之名。第三句。明菩萨所依。第四句。明佛之所护也。大乘者。善戒经有七大。一法大。谓十二部毗佛略。二心大。谓求无上大菩提。三解大。谓解菩萨藏。四净大。谓见道净心地。五庄严大。谓福德智慧。六时大。谓三阿僧祇行行。七具足大。谓以相好自严而得菩提。六是因大。七是果大。大因大果。名大乘经。今将十妙对之。法大。是境妙。心大解大。是智妙。净大庄严大。是行妙。时大。是位妙。具足大。是三法妙。由因有果。能岂无所。故但有前五。必兼后五。然彼三祇。义涉三藏。从名同边。可对十妙。无量义者。彼经云。从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谓无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从此实相。生无量法。所谓二法。三道。四果。今为释之。无相者。无生死相也。不相者。不涅槃相也。涅槃亦无。故言不相。正指中道为实相也。二法。卽顿渐。顿。谓华严顿中一切法也。渐。谓三藏方等般若一切法也。三道。卽三乘。四果。卽罗汉。支佛。菩萨。佛也。此等诸法。名为无量。实相名义处。从一义处。出无量法得与无量法入一义处作序。譬如算者。从一算下诸算。除诸算归一算。由下故除。下为除序。开为合序。亦复如是。从一派诸。收诸归一。教菩萨法者。无量义处。用教菩萨也。义处。卽谛理也。下文云。普令一切众。亦同得此道。又云。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卽此意也。佛所护念者。无量义处。是佛自所证得。下文云。佛自住大乘也。虽欲开示。而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言护念。

  (已)二入定瑞

  佛说此经已。结加趺坐。人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加趺坐者。古往诸佛及弟子尽行此法故令人恭敬。可人天意故不与世仪外道共。能破魔军故。能发三菩提心故。此卽四悉檀意。说经已入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禅不智。故先入定。非智不禅。故先说法。卽智而禅。卽禅而智。先后入出。无有隔碍。疑者云。若未说无量义。可入斯定。说此经已。何故入定。释言。是为法华作序耳。何者。若不先开。则后无所合。先入开定。为合定作序。故称为瑞相也。身心不动者。与所缘实相义处相应也。身之本源。湛若虚空。心之理性。毕竟常寂。下文赞大通智胜佛云。身心及手足。寂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乱。今身若金刚。不可动转。心若虚空。无有分别。无量义处三昧法持于身心。故不动也。定依义处。仍称为无量者。此定寂而常照。能知世间从此一法出无量法也。夫身法体运动。今令不运动。心法体分别。今令不分别。序义明矣。问。瑞相本论奇异。说法入定。佛之恒仪。何得为瑞。答。说法虽竟。由卽入定。令时众不散。肃有所待。故知前之说法。举众来集。待于后闻。此是奇特。与常说异。何意非瑞。虽入开定。意在合定。与常入定有异。何意非瑞。又文殊引古佛六瑞。皆有此事。若昔非瑞相。何以证今。今古同然。岂可以凡情而非之耶。

  (已)三雨华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四华。旧翻白。大白。赤。大赤。或翻适意。大适意。柔软。大柔软。白表十住开佛知见。大白表十行示佛知见。赤表十回向。悟佛知见。大赤表十地入佛知见。四十位皆是佛因。是因由中道第一义生。故从天而雨。因有趣果之义。故而散佛上。如此因果。谁当感克。秪是此会时众。故言及诸大众。

  (已)四地动瑞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表圆教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妙觉。凡六番破无明也。无明磐礴。未曾侵毁。方将破坏。故动地以表之。优婆塞清净行经云。菩萨生时动地。示此生已尽。无复烦恼。一切众生应得道者。烦恼将灭。故动。卽此义也。本迹释者。如文殊释疑。引古佛为答。密得此意。卽是识本。非但他佛昔现斯瑞。而我世尊本亦斯瑞。非今一反也。观心释者。动六根也。六根冰执。如地相坚固。动难动之地。表净未净之根。东涌西没等者。东方青。主肝。肝主眼。西方白。主肺。肺主鼻。此表眼根功德生。鼻根烦恼互灭。鼻根功德生。眼根烦恼互灭。南方赤。主心。心主舌。北方黑。主肾。肾主耳。四边表身。中央表意。身具四根。意徧缘四。相对涌没。以表功德互生。烦恼互灭。可知。六种者。旧云动起涌震吼觉。摇飏不安名动。自下升高名起。凹凸出没名涌。隐隐有声名震。砰磕发响名吼。令物惊悟名觉。新云动踊击震吼爆。击如打搏。爆若火声。前三是形。后三是声。经论略标但云震动。卽形声各标一也。一一中又有三。谓动。徧动。等徧动。当处动为动。四天下动为徧动。大千动为等徧动。余五亦尔。合十八震动。卽表净十八界也。又根根皆修三观。如十八动。然动相虽有十八。而所动唯是一地。如根虽有六。界虽十八。以无明破故。一切俱破。

  (己)五众喜瑞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禀受三归五戒。亲近承事三宝者也。然有在家出家之分。在家名近事。出家名近住。出家住僧伽蓝。但未剃须发。未受十戒。故不名为沙弥。夜叉。此云捷疾。亦云勇健。亦云暴恶。飞行鬼名。摩睺罗伽。此云大腹行。余如前释。人非人者。四众为人。八部为非人。此句总结也。小王。如十六国王。乃至聚落主等。转轮圣王有四。一金轮王。王四天下。二银轮王。王三天下。除北州。三铜轮王。王二天下。更除西洲。四铁轮王。王南洲。问。佛在世时。何得有四轮王。答。应闻法华经者。皆从他土来集也。问。前同闻众中。何以不列。答。同闻证信。皆非聊尔之人。多是影响发起二类。今则普及当机结缘众。不应为难。众见雨华地动。知甘露将降。故欣跃内充。表大机当发。感于胜应也。问。喜怒。人之常情。何得为瑞。答。天华悦眼。地动震心。故大经云。动时能令众生心动。华地是外瑞。心喜是内瑞。非常之喜。昔虽曾有。而不为喜所动。而能一心观佛。何得非瑞。约教者。欢喜动阴心。人天义。喜动真谛无漏心。藏通义。喜动卽假心。别教义。喜动实相心。圆教义。今是圆动。问。实理无动。那得言动。答。动卽发也。圆机当成。名动实相。本迹者。本住不动三昧。迹以地动表发。观心者。一念妙观初动。诸余心所随顺而动。

  (已)六放光瑞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徧。

  放光。表应机设教。破惑除疑也。白毫者。观佛三昧海经云。佛初生时。牵长五尺。苦行时。长一丈四尺。得佛时。长一丈五尺。其毫中表俱空。白如琉璃筒。内外清净。从初发心。中间行行种种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现毫中。毫在而眉之间。卽表中道常也。其相柔软。表乐。卷舒自在。表我。白卽表净。放光破闇。表中道生智慧光。照此土他土。表自觉觉他。复次。藏通虽知二谛。不知中道。如有二眉而无白毫。别教虽知三谛。不能毫中具一切法。今从初至后法界中事。悉现毫内。卽表圆教意。复次众经明放光不同。华严经现相品。齿间放光。出颂集众。是表欲说法。又眉间放光。从足下入。是表以极果而为真因。普贤三昧品。毛孔放光颂赞普贤。是表普贤行徧。光明觉品。放两足轮光。是表十信法门。须弥山顶品。放两足指光。是表十住。夜摩宫品。放两足上光。是表十行。兜率宫品。放两膝轮光。是表十回向。十地品。放眉间光。是表十地正证中道。故云兼别。如来出现品。放白毫相光。入妙德顶。是令问圆妙佛法。放口光。入普贤口。是令说圆妙佛法。入法界品。放白毫相光。令诸菩萨普见法界佛事。是欲令其安住师子颦申三昧。大品般若经。从足下千辐轮相。乃至顶髻。一一各放六万亿光明。是以身轮表般若徧。大涅槃经。面门放光。是表佛口密说于秘藏。今经白毫放光。正表中道实相。故文殊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光照此土他土十法界事。正表十法界无非一实相印所印。约教者。丈六佛放光。三藏义。带劣胜应身放光。通教义。尊特身放光。别教义。卽丈六是毗卢遮那法身放光。圆教义。龙女赞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正属开显圆也。东方者。诸方之始。表十住是始位。迹门说法。令生身菩萨朗然见理。入于圆住。开佛知见。举初卽知中后。故云靡不周徧。当知诸方亦然。诸位亦然。若本门说法。四方佛集。卽表法身菩萨增道损生。四位增长也。万八千世界者。如华严所照。动以刹尘数计。此何其少。特表十八界。各具百界千如。为万八千。此等无非佛慧境界耳。弥勒问云。放一净光。照无量国。当知方不局东。数不止于万八千也明矣。又所照万八千土。皆是五浊机缘。备须为实施权。开权显实者。得与此土释迦例同。若有佛土。纯说大乘。大隔于小者。则如华严诸经光中所见。虽境界殊胜。而不具显如来善巧方便原始要终之致。故不得与此经同其妙瑞也。夫光照东方。因光得见他土六瑞。所谓六趣众生。诸佛说法。三乘修得。涅槃起塔等。如此十界若相若性若体若力若作若因若缘若果若报。从本至末。炳然齐现于一光中。横该无际。竖彻始终。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言有不有。言空不空。光外无土。土外无光。所谓空等。假等。中等。上根利智。正可向此处顿了同体权实非权非实。为未了者。更作三周巧说耳。有人云。一光东照。妙体全彰。庶几得之。初此土六瑞竟。

  (戊)二他土六瑞。卽是此土第六放光瑞中所见境界为令易解。兼欲引同。故分为六。初见六趣瑞。二见诸佛瑞。是上圣下凡一双。三闻说法瑞。四见四众得道瑞。是人法一双。五见菩萨行行瑞。六见诸佛涅槃瑞。是始终一双。旣有可化众生。卽有能化之佛。有佛卽有说法。说法卽有弟子。弟子卽是行始。行始必致终也。又此土六瑞。总表众生当获自觉。彼土六瑞。总表众生当获觉他。又此彼六瑞。表此彼诸佛道同。今前五瑞。是现彼土已与此同。第六瑞。是现此土。当与彼同。

  (已)初见六趣瑞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阿鼻。此云无间。最在世界之下。阿迦尼吒。此云色究竟。最在色界之上。此承上文光照东方万八千土。照彼阿鼻乃至色究竟天。无不尽于光中显现。故时会大众。卽于此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所谓地狱鬼畜修罗人天也。此现彼土五浊。与此土同。

  (己)二见诸佛瑞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

  此现彼土诸佛。为五浊故。出现于世。与此土释迦佛出世意同。

  (己)三闻说法瑞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此现彼佛初从无相一法。非顿而顿。演大华严。与此土释迦佛说华严经意同。

  (己)四见四众得道瑞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

  此现彼佛非渐而渐。为钝根人说三藏法。四众依之得出世四果辟支佛道。与此土释迦佛说三藏教意同。

  (己)五见菩萨行行瑞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

  此现彼佛非渐而渐。为大乘人说方等般若诸大乘经。与此土释迦佛说二酥教意同。昔种四教善根为因。今禀四教法门为缘。四教各有信解。以为能感。修行四教。复各四门。故云种种相貌。

  (己)六见诸佛涅槃瑞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此现彼佛施化事毕。收无量法还归一法。示灭息化。乃至起塔而作佛事。是则始从出世。终于像法。一代所作权实利益。光照彼土炳然在目。以彼例此。前五旣同。后一岂别。当知释迦从初成道。于一无相法。出无量法。非顿而顿。非渐而渐。其事已竟。今日必当收无量法。还入一法。开权显实。唱言入灭。与彼土同也。问。光中何以不现彼土说法华经。答。若使彰灼显现。则不成序。亦不能使众会疑念。弥勒发问。文殊忖答。则迹本二说。无由发起。何以克臻现在灭后无边利益。故有谓法华正旨。唯在一光东照者。乃担板之见。不知说默皆具四悉故也。入定四悉。单被上上根人。说法四悉。三根普被。入定四悉。唯局现在。说法流通四悉。普及未来。闇证罔知。故多异见。问。光中所照。一时横见。何得云先顿后渐乃至会归。答。远近旣可俱令见闻。过未何难皆令视听。故使十方始末。皎若目前。安得以尔凡情。测量圣境。问。光中所见。可无纯顿唯渐等耶。答。时众但因光得见。大术乃在于世尊。然令见者。本为证同。所放光明。为成一实。故事殊理绝者。非光所沾。问。般。此云入。涅槃。此云灭度。藏通灰断。故般涅槃。旣显圆常。何得入灭。答。佛出同居。事必示灭。若知非生示生。卽知生卽非生。若知非灭示灭。卽知灭卽非灭。读寿量品。此疑自释。舍利。或云室利罗。此翻灵骨。塔。具云塔婆。或云宰堵波。此翻方坟。或翻圆冢。亦翻高显。二现瑞序竟。

  (丁)三疑念序二。初弥勒疑念。二大众疑念。

  (戊)今初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弥勒有三念。初今者下。是正念六瑞。二今佛下。是念问谁。三复作下。是念文殊。文殊念起。第二念除。唯初念在。但成一疑也。神变者。神名天心。卽是天然内慧。变名变动。卽是六瑞外彰。首楞严三昧经云。佛住不二法。能作神通。法王法力。超盖一切。弥勒不测外变。亦不知内慧。故兴疑念。夫庸人不知术者。散人不知定者。凡夫不知圣者。小圣不知身子。身子不知菩萨。菩萨不知补处。补处不知尊极。此是尊极境界。所以弥勒不知。然弥勒植善旣多。何容不仿髴知。应须隐明示闇。权言不知耳。问。一切菩萨。皆法王子。何以独推文殊。答。有二义故。一于法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诸经中。文殊并为菩萨上首。

  (戊)二大众疑念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大众有两念。一正念六瑞。二念问谁。若将下偈望此。亦得有三念。偈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无第三念。何事瞻仁。而此中无者。欲推补处居先也。问。文殊弥勒。德位相亚。何故一问一答。答。夫机有在无。位虽齐等。宾主异宜。圣人承机。非问者不能答也。(因缘)又法门有权实。权补处须问。实者须答。(约教)又迹有久近。近问。久答。(本迹)又名有便易。弥勒名慈。慈为众生。应须问。文殊名妙德。德应须答。(观解)三疑念序竟。

  (丁)四发问序二。初长文。二偈颂。

  (戊)初中二。初经家述。二正发问。

  (己)今初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

  双述自疑他疑。如文。

  (已)二正发问

  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双问此土他土。如文。

  (戊)二偈颂二。初颂上问。二颂请答。何意有偈颂耶。龙树毗婆沙云。一随国土。天竺有散华贯华之说。如此间序后铭也。二随乐欲不同。有乐散说。或乐章句。(二是世界)三随生解不同。或于散说得解。或于章句得解。(为人)四随利钝。利者一闻卽悟。钝者再说方悟。(第一义)又表佛殷勤重说。(五亦为人)又为众集前后。故有偈也。(对治。能除后来疑故。论文十义。今但列六。前五如所引。六使后人于经生信。亦是为人。七易夺言辞。转势说法。亦是对治。八示义无尽。九明至人有无方之说。此二同第一义。十卽今所引第六文)。

  (已)初颂上问二。初问此土六瑞。二问他土六瑞。

  (庚)今初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罗。曼殊沙华。旃檀香风。悦可众心。以是因缘。地皆严净。而此世界。六种震动。时四部众。咸皆欢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长文总问此土六瑞。偈中长有香风地净。而无说法入定。观文谓言盈缩。寻义不然。说法是慧性。入定是天心。由慧性天心。能放光动地。举末卽知本。故缩非缩。又秖导师两字。卽是问说法入定。良以说法入定。能导于人也。天华至妙。岂有色而无香。故有华则有香风。华旣集地。地则严净。表因若趣果。果则严净。如金光明云。聚集功德。庄严法身。故以香风地净显成四华。盈非盈也。

  (庚)二问他土六瑞为六。初问六趣众生。二问见彼佛及闻说法。三问他土四众。四结前开后。五问他土修菩萨行。六问他土供养舍利。卽是问佛涅槃。

  (辛)今初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六道众生。是能趣之假名。生死。是所趣之五阴。善恶业缘。是趣因。好丑。是趣果也。有顶。谓三有之顶。指非想非非想天。长文云阿迦尼吒。但指色究竟天。今云尔者。若承光远见。则无色界。旣无形色。故不可见。若生死业缘。受报差别。皆悉见之。则理应徧照无色界也。

  (辛)二问见彼佛及闻说法

  又覩诸佛。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其声清净。出柔软音。教诸菩萨。无数亿万。梵音深妙。令人乐闻。各于世界。讲说正法。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别地圆住。名之为圣。佛复最尊。故名圣主。说大乘法。决定无畏。故名师子。顿教纯大。故云第一。诠中道理。故声清净。顺实相法。故音柔软。无二乘众。故云教诸菩萨。所诠次第三谛为深。圆融三谛为妙。称理当机。故云令人乐闻。徧在七处九会。故云各于世界。两教八门。故云种种。不涉三乘。故名佛法。闻者卽入佛慧。故名开悟。正与此土华严教同。

  (辛)三问他土四众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若人遭苦者。开声闻乘也。遭苦而更造恶业。则苦不得尽。底下众生是也。遭苦而造善业。厌下攀上。则苦亦不尽。为生人天而持戒修定者是也。遭苦而于外道法中求解脱者。苦亦不尽。不知三宝、四谛及四念处。但能增见长非。更集苦本故也。遭苦而能徧厌三界生老病死。兼能厌集。乃能感佛为说涅槃。从此修出世道。永尽苦际。所谓知苦故断集。慕灭故修道也。若人有福者。开辟支佛乘也。支佛百劫种福。故云有福。四谛总相略观为劣。十二因缘别相细观为胜。又四谛以苦为初门故劣。因缘以集谛为初门故胜。观十二因缘而得觉悟。故名缘觉也。若有佛子者。开事六度菩萨乘也。有大慈悲。堪绍佛种。故名佛子。六度事广。名种种行。志求作佛。名无上慧。六度中无六蔽。故名净道。此以道谛为初门也。正与此土三藏教中三乘意同。

  (辛)四结前开后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见闻若斯。及千亿事。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见闻若斯。是结前。今当略说。是开后。

  (辛)五问他土修菩萨行。正与此土方等般若诸大乘教意同。文分为三。初总问。二次第问。三杂问。次第拟同此土渐教。杂问拟同此土不定教也。

  (壬)今初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恒沙。具云恒河沙。亦云殑伽沙。阿耨达池。东银牛口。出殑伽河。南金象口。出信度河。西琉璃马口。出缚刍河。北颇胝迦师子口。出徙多河。殑伽沙细而多。佛说法处近此河。故以为喻。

  (壬)二次第问为六。初问施。二问戒。三问忍。四问进。五问禅。六问慧。

  (癸)今初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码碯。金刚诸珍。奴婢车乘。宝饰辇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愿得是乘。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或有菩萨。驷马宝车。栏楯华盖。轩饰布施。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初四偈。是问舍财。第五偈。是问舍身。身肉手足。是内身。妻子。是外身。第六偈。是问舍命。舍头目卽舍命也。不言法施者。让后般若故。

  (癸)二问戒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

  约出家论持戒者。菩萨律仪。通于七众。比丘篇聚。局在大僧。只此篇聚。于诸戒中最尊最贵。以是七众上首故也。然以自度心持之。则便为声闻戒以求无上道心持之。则便为菩萨戒波罗蜜。就无上道。复有四别。谓依生灭。无生。无量。无作。四种四谛所发四宏誓愿也。生灭四宏。属前事度。此中应指后三四宏。又出家约诸王者。以贵例贱。以胜概劣。非谓戒度局在人王。又如法藏比丘。舍王位而摄取净土。乃名菩萨戒波罗蜜故也。

  (癸)三问忍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闲林邃谷。恶人恶兽。耐忍无嗔。卽生忍。自节守志。卽苦行忍。诵经求佛。卽第一义忍。四教通得论三忍也。

  (癸)四问进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此如太子雪山苦行之类。所思佛道。亦得通于四教。

  (癸)五问禅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初一偈。问修世间净禅及观练熏修等禅。第二偈。问修出世上上禅。所谓首楞严三昧。不起灭定。现诸威仪者也。初中言离欲者。离下界烦恼。得根本初禅。此禅则浅。展转离有顶欲。得灭尽定。乃名为深。止是藏教意耳。不惟离三界欲。亦离涅槃法爱。不惟离二乘欲。亦离出假法爱。不惟离二边欲。亦离中道顺道法爱。如此名深。犹是别意。若一离一切离。圆伏圆修。乃名为深。则是圆教意也。别地分得六通。无漏让佛。故仅名五。首棱三昧。正在圆家。别地证同。亦应得之。

  (癸)六问慧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说。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

  初一偈。是问自行。次二偈。是问化他也。慧穷理本。名为智深。誓愿广坚。名为志固。此卽具二庄严。故能问能持也。定慧具足者。若云未到慧多。无色定多。四禅则等。又背舍慧多。九定定多。十一切则等。因缘释也。又二乘定多。菩萨慧多。惟佛则等。约教释也。又空观定多。假观慧多。中观则等。观心释也。无量喻。谓诸教中种种譬类。助显第一义也。破魔兵者。藏通破界内四魔。别教次第破界内界外八魔。圆教圆破八魔一切魔。击法鼓者。旣破魔已。转于四教四种法轮。二次第问竟。

  (壬)三杂问为七。初问禅。二问进。三问戒。四问忍。五更问禅。六问施。七问慧。

  (癸)今初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

  初一偈。问入舍禅。卽是自行。次一偈。问入悲禅。卽是化他。舍禅者。第四禅也。亦可别圆忘怀之舍。忘彼禅故。名之为舍。悲禅者。婆沙云。初禅修悲易。二禅修喜易。三禅修慈易。四禅修舍易。此中悲禅。旣云化他。岂独初禅。故婆沙中。尚有通论别轮。况大教耶。故一一禅。皆应云慈。乃至喜舍。放光济苦者。如思益经。网明菩萨放光。椟照十方阿僧祇国。一切烦恼。一切疾病。遇光安乐乃至佛自放六度光。触者蒙益。夫烦恼疾病。并云一切。应具四教。如佛告思益梵天。能教众生一切智心。是名布施。不舍菩提心。名持戒。不见心相生灭。名忍。求心不可得。名进。除身心粗。名禅。离诸戏论。名慧。岂非三藏六度相耶。又云。我说布施。名为涅槃。愚谓大富。入诸法实相故。持戒是涅槃。不作不起故。忍是涅槃。念念灭故。进是涅槃。无所取故。禅是涅槃。不贪著故。慧是涅槃。不得相故。又云。布施平等。卽萨婆若。乃至般若。卽萨婆若。又云。布施不施不悭。乃至般若不智不愚。岂非并是通教六度相耶。又云。能达一切法无所舍。名檀。达一切法无所漏失。名尸。达一切法无所伤损。名忍。达一切法平等。名禅。达一切法无有起相。名慧。岂非别圆六度相耶。又如地持六度各九。此并蒙光得益之相。以佛道名。通于四教。悲禅亦不局在初禅。故别初地。圆初住。及通七地。俱皆得入。四相旣分。五时可辨。

  (癸)二问进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此如般舟念佛等法门也。般舟。此云佛立。九十日中常行。不坐不卧。除睡为最。部在方等亦通四教。今云勤求佛道。拣两二乘。

  (癸)三问戒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威仪无缺。卽初不缺戒。净如宝珠。卽第十具足戒。十戒名出大论。初不缺戒。谓重罪无犯。若犯重罪。如浮囊缺失故。二不破戒。谓中罪无犯。若犯中罪。如浮囊残破故。三不穿戒。谓小罪无犯。若犯小罪。如浮囊穿穴故。此三属律仪摄。四不杂戒。谓不起恶觉。若起恶觉。则身囗虽净。意杂烦恼故。此一是定共戒。五随道戒。如初果耕地。虫离四寸等。六无著戒。如罗汉于三界六尘。永无贪著等。此二是道共戒。亦是真谛戒也。七智所赞戒。谓善能出假涉俗利生。故为智人所赞。八自在戒。谓游戏神通。逆顺示现。而于性遮无所违犯。故恒自在。此二是俗谛戒也。九随定戒。谓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十具足戒。谓戒波罗蜜毕竟圆满。无法不备。此二是中道第一义谛戒也。以前四戒。为所观境。后六观之。事理相卽。两教二乘。但有前六。出假菩萨。容有七八。别教次第修十。圆教一心修十。今云以求佛道。亦拣两种二乘。

  (癸)四问忍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统论生法二忍。四教不同。若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著。则不生憍逸。若于嗔骂打害及蚊蚋等能忍。则不生嗔恼。是为生忍。若于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外法能忍不动。若于贪嗔忧慢邪见等内法能忍不起。是为法忍。三藏意也。合前二忍为生忍。第一义法忍。通意也。又观生法二境卽空为第一义。通也。观二境先空次假后中。别也。观二境卽空假中。圆也。今独举恶骂捶打为所忍境。举难况易耳。

  (癸)五更问禅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离戏笑。是却掉悔盖。离痴眷属。是除嗔盖。近智者。是除疑盖。一心除乱。是却贪盖。摄念山林。是除睡盖。初六句。明所离。后二句。明离意。以世间及四教修禅。皆离五盖。今意在佛道。不同凡夫外道及以二乘。约观明五盖。具如止观第四卷。寻之。

  (癸)六问施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直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旃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初四偈。明施四事供养。后一偈。明施供意。初一偈。是饮食医药二事。第二偈。是衣服。第三第四两偈。皆卧具摄。无上道。仍通四教。

  (癸)七问慧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初一偈。不可说而说般若。次一偈。不可观而观般若。后一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卽是说不可说。观不可观。而论般若也。般若亦通诸教。思之五问他土修菩萨行竟。

  (辛)六问他土供养舍利。卽是问佛涅槃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庙。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宝铃和鸣。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初一偈。总标佛灭供养舍利。第二偈。明塔数。第三偈。明塔量。第四偈。明塔庄严。第五偈。明供养。第六第七两偈。结叹严饰也。天树王。卽波利质多树。初颂上问竟。

  (己)二颂请答二。初举疑述请。二释四伏难。

  (庚)今初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初一偈。举见此土事。白毫表中道。为诸法本。故先举之。种种殊妙。卽六瑞也。第二偈。举见他土事。他土六瑞皆由光见。光复由于神力智慧也。第三偈。正请答释。此者。指两土六瑞。得未曾有者。与华严乃至般若咸皆有异。

  (庚)二释四伏难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初四偈。正释伏难。后一偈。结请也。言伏难者。文殊内心构难。不肯时答。其意有三。一此瑞希奇。不可仓卒轻判。二智众如海。谦光推高。三靳固前却。生众渴仰。故以伏难潜而拒之。弥勒彰灼释难。意亦有三。一瑞大故疑大。若不为释。忧疑在怀。妨闻正说。二众海虽多。机在仁者。三阖众瞻仁。故知注诚殷重。所以彰言释难。请令时答也。初伏难者。因正请生。请云。佛子文殊。愿决众疑。文殊从此起初伏难。汝云众疑。众未曾疑。若疑。应问。众旣不疑。我何所决。弥勒卽以第一偈释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瞻我。欲令我问。瞻仁。欲得仁答也。文殊因此起第二伏难。众同有疑。不易可答。待佛出定。自当决疑。弥勒卽以第二偈释云。若有疑在怀。忧恼不泰。未知如来何时起定。故须时答令喜。言时答者。催促令其卽答也。文殊因此起第三伏难。我与仁者。同居学地。欲测佛意。幸共筹量。独令我答。于理不可。弥勒卽以第三偈释云。我亦踟蹰思忖。为说道场所得妙法。为当授记耶。文殊因此起第四伏难。若如汝说。卽是释疑。何烦我决。弥勒乃以第四偈释云。此非小缘。安得以我犹豫之心而判大事。文殊至此。伏难旣穷。谦光亦止。故后一偈。结请答也。四发问序竟。

  (丁)五答问序二。初长文。二偈颂。

  (戊)初中四。初惟忖答。二略举曾见以答。三广举曾见以答。四分明判答。

  (己)今初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善男子者。开七方便为善。堪闻独妙为男。犹云善丈夫也。丈夫之称。亦通四教。今须在圆。惟者。思惟忖者。忖量。惟今如昔。忖昔如今。然文殊古佛。岂应不知。迹示思惟耳。欲说大法者。答说法瑞。惟昔诸佛说无量义之后。开权显实。收无量归一。忖于今佛旣说无量义已。亦应开显。会无量以归一。一者卽大法也。雨大法雨。答雨华瑞。惟昔诸佛天雨四华之后。普入圆因住行向地。忖于今佛雨华之后。亦必皆成佛因住行向地也。吹大法螺者。吹螺改号。答大众心喜瑞。惟昔四众见瑞欢喜。得未曾有。障除机动。卽改人教行理皆一。忖今众喜。亦应障除机动。改前人教行理。所改甚深也。击大法鼓。答地动瑞。惟昔地动已后。卽有六番破无明贼。忖于今佛地动已后。亦应六番破无明惑。声教极妙也。演大法义。答放光瑞。惟昔诸佛放白毫光。后说法华。彼此道同。忖于今佛放光已后。亦应说法华经。广明五佛道同也。如是五句。悉是惟昔判今。忖今类昔。附文会义。唯少入定一瑞。而雨华动地放光等。皆由入定故尔。意则兼具。无劳疑也。阙此一条。故称略答耳。此惟忖答。是答此土六瑞。

  (己)二略举曾见以答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卽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此略举曾见。但明放光一事。卽是答他土六瑞。以他土六瑞。皆是放光所照故也。闻。指信行。知。指法行。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者。所谓收无量归一。令开示悟入。改人教行理。六番破无明。显诸佛道同等。非九法界机所能信也。

  (己) 三广举曾见以答。卽双答此土他土问也。弥勒因光横见东方以为问。文殊引昔竖见多佛以为答。正显十方三世诸佛道同。文为三。初引佛同。次引二万佛同。三引最后佛同。

  (庚)初中三。初时节。二标名。三说法。

  (辛)今初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辛)二标名

  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尔时者。过去不可思议劫前时也。夫时无实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随俗分别。不坏假名。世界悉也。闻无量劫。则知生死事长。生厌离心。为人悉也。劫前有劫。不生断见。劫复一劫。不生常见。对治悉也。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十世古今。不离当念。第一义也。佛出彼时。亦说三乘。则与今佛出五浊同。若云三大阿僧祇劫积行成佛。卽三藏相。若云了知时劫性空。一念相应慧朗然大觉。卽通佛相。若云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尽行法界无边诸行。断彼微细极微细二品愚已。尔乃成佛。应身徧坐百亿树下。卽别佛相。若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卽一念。了知一念之性。卽是亘古亘今之性。智入三世。而无往来。于刹那际三昧。徧能示现刹海古今成菩提事。为众生故。非生示生。卽圆佛相。本迹者。如今释迦久成为本。王宫为迹。验知彼佛亦复应尔。观心者。观此一念五阴。皆是因缘所生。卽空卽假卽中。是名有佛出现于世。从名字有佛。乃至究竟有佛也。日月灯明。是别号。如来等。是通号。一切诸佛。皆有通别二号。皆是随世假立。卽世界悉。闻名生善。卽为人悉。超过一切梵魔沙门婆罗门等。卽对治悉。若闻诸佛名者。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卽第一义悉。别号日月灯明者。日表慧。月表定。卽自行德。灯明是化他德。又日月灯。表一心三智。当知前佛后佛。自行同。化他同。一心三智同。又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号。如华严明释迦于此娑婆世界。则有百亿十千名号。何况应身徧微尘国。名复何穷。然一一名。皆召实德。皆以穷劫说其功德。终不可尽。以今例古。日月灯明何独不然。通号如来等者。梵语多陀阿伽度。亦云怛闼阿竭。此翻如来。梵语阿罗诃。此翻应供。亦翻至真亦翻无所著。梵语三藐三佛陀。此翻正徧知。亦翻等正觉。梵语鞞侈遮罗那三般那。此翻明行足。梵语修伽陀。此翻善逝。亦翻好去。梵语路伽惫。此翻世间解。梵语阿耨多罗。此翻无上士。梵语富楼沙昙藐婆罗提。此翻调御丈夫。梵语舍多提婆摩[少/免]舍喃。此翻天人教师。梵语佛陀。此翻知者觉者。梵语路迦那他。此翻世尊。谓具上十号真实功德。故为一切世间之尊。释此十号。须约四教及以开显。兹不繁述。本迹观心。例亦可解。

  (辛)三说法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此明昔佛为实施权。说顿说渐。开权显实。同归非顿非渐。与今光中所见同。亦与释迦佛说法同也。初云演说正法。指顿教法。初中后三善。约顿教序正流通三段。其义深远。卽顿教了义。二乘不能测其底边也。其语巧妙。卽顿教之文。会理直说。悦菩萨心也。纯一无杂。谓顿教不与二乘共也。具足者。顿教明满字法门。清白者。顿教无二边瑕秽。梵行者。顿教无缘慈也。已上是明昔佛说顿。与今佛说华严同。酬上圣主师子演说经法微妙第一之问也。次云为求声闻等者。是明昔佛施三。与今佛说三藏乃至方等般若意同。酬上若人遭苦。乃至佛子修种种行之问也。四谛有四种。具如玄义所明。今为声闻。且说生灭相应之法。所谓三界果报。实苦。不可令乐。烦恼及业。真是苦因。更无异因。因灭则果灭。乃为究竟安乐。灭苦之道。惟戒定慧。更无余道也。因缘亦有四种如玄义。今为辟支。且说思议生灭相应之相。所谓无明行是能引支。识名色六入触受是所引支。爱取有是能生支。生老死是所生支。所引所生卽苦谛。能引能生卽集谛。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灭谛。观因缘智卽道谛。声闻根钝。故为总相说四谛法。辟支稍利。故为别相说因缘法也。六波罗蜜四教相。如前略明。若直明三藏六度。则属阿含。若事理对论。而多以理夺事。则属方等。若带事谈理。而多以理融事。则属般若也。后云令得阿耨等者。是明昔佛开权显实。与今佛法华意同。若粗观文势。则令得等。似单承为诸菩萨句来。若细研语脉。则以令得等通结演说正法已下之意。盖从初说顿。卽令众生得成一切种智。其未成者。循循善诱。以三藏通别。兼但对带等种种方便而成熟之。或定不定。或显或密。事非一概。来至法华。则若声闻。若辟支。若事度。乃至若华严中所兼之别。无不令得无上菩提。成就一切种智也。此卽酬上光中见他土佛涅槃起塔之问。以光中但见他土涅槃佛事。不见他土法华会席。因此致疑。成发起序。今引古事同。显此法华为最后了义极谈。过此以往。更无可说。唯有非灭唱灭而已。一代时教究竟结归独在此经。三世十方。无不咸尔。称之为妙。岂徒然哉。初引一佛同竟。

  (庚)次引二万佛同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前佛后佛。无不施顿施渐。会入非顿非渐。而文殊巧说。不事繁文。故于初佛。广明顿渐已同。不过略点开显。于今二万诸佛。但明名同。姓同。及十号同。说法善同。至最后佛。方乃广明现同及当同也。日月灯明。旣称为名。亦称为字。亦称为号。故知名字号三。秖是假立。本无亲疎。不似今人妄生分别。有讳不讳。颇罗堕者。此翻捷疾。亦翻利根。亦翻满语。婆罗门姓。观心释者。十善各具百界千如为一万。自行化他满足为二万。

  (庚)三引最后佛同。又三。初曾见事与今已同。二曾见事与今现同。三曾见事与今当同。

  (辛)今初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昔佛八子。今佛一子。数虽不等。并出同居之土。土有见思。俱示有子。有子事同。一八赴缘。各有所表。一子表一道清净。八子表八正道也。又昔佛子发大乘意。今佛子住小乘果。此云何同。昔化道己竟。显本事彰。故云发大乘意。今未发迹。犹言罗汉。至下文显本。卽是菩萨。其意则同。各领四天下。是金轮王。有云轮王必不值佛。此殆不然。

  (辛)二曾见事与今现同二。初现瑞同。二疑念同。

  (壬)初又二。初此土六瑞同。二他土六瑞同。

  (癸)今初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卽于大众中结加跌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靡不周徧。

  (癸)二他土六瑞同

  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但云如今所见。文略义周矣。初现瑞同竟

  (壬)二疑念同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旣云欲知此光所为因缘。理应亦有发问答问二序。不俟费辞也。二曾见事与今现同竟。

  (辛)三曾见事与今当同五。初因人说法同。二时节同。三唱灭同。四授记同。五灭后通经同。

  (壬)今初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昔佛起定。因妙光菩萨说经。今佛起定。因舍利弗说经。舍利弗为罗睺师。昔妙光为八王子师。故云同也。又舍利弗旣得授记。实是菩萨。昔妙光闻法华时。何必不示作声闻。

  (壬)二时节同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此与下文五十小劫谓如半日同也。佛力所加。故令忘长见短。下当广释。

  (壬)三唱灭同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卽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

  昔说法华。卽唱入灭。今佛于宝塔品中。亦言如来不久当入涅槃。化道已足。唱灭事齐也。梵。是色界主。魔。是欲界主。沙门。此云勤息。出家之都名。婆罗门。此云净裔。亦云梵志。在家之尊姓。天人阿修罗。略举三种善道。并皆从胜。取其易入佛法耳

  (壬)四授记同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卽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授声闻记。是此经正宗。不应预泄。今云授补处记。则与释迦授弥勒记同也。问。法华中不曾授弥勒记。岂应引同。答。但得彼此一代化齐。于义卽足。何必拘拘。微细强配。况法华梵文。积至八里。来者无几。安知梵册。无记嘱补处之文。授记中。略举三号。若三若十。平等平等。

  (壬)五灭后通经同三。初正明入灭。二明灭后通经利益。三结会古今。

  (癸)今初

  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

  授记便入涅槃者。虽复出同居土。五浊未甚。故不必更说大涅槃经。如此土迦叶佛。亦于说法华毕。卽涅槃也。然无余涅槃。义通大小。略须申明。有人云。小乘以果缚尚在。名为有余。身智俱灰。名为无余。大乘以五住究尽。乃名无余。此亦一往释耳。统论涅槃。则有三种。一性净涅槃。凡圣平等。卽法身德。二圆净涅槃。出障圆明。卽般若德。三方便净涅槃。为众生故。非生示生。非灭示灭。卽解脱德。又唯识明有四涅槃。一自性清净涅槃。佛与众生平等共有。不关修得。二有余依涅槃。谓真如出烦恼障。余依未灭。三乘初证无学道时所得也。三无余依涅槃。谓烦恼旣尽。苦依亦灭。三乘无学身智尽时所证也。四无住处涅槃。谓真如兼复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尽未来际。寂而常照。利益众生也。今以四对三。令义可识。自性清净。卽是性净。有余无余。出烦恼障。无住。出所知障。卽是圆净。从体起用。数数唱生唱灭。而实非生非灭。卽方便净。唯识又云。一切众生。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盖性净法身。含生共有。故皆有初一。二乘证无学时。是有余依。不名无余。逮入灭时。旣名无余。不名有余。此则先后不俱。故云容有前三。如来坐菩提树。成等正觉。所有身心。非复有漏。苦依永尽。名无余依。非苦依在。谓真常五蕴。名有余依。不住二边。名无住处。此则四涅槃义。同时具足。故云可言具四。由是言之。初成正觉。卽已圆入四种涅槃。今言中夜入寂。是为同居钝根。示同二乘灭度耳。乃方便净之妙用。非灭唱灭。灭何尝灭也哉。

  (癸)二明灭后通经利益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灭后。明通经之时。妙光。明通经之人。八十小劫。明通经久近。八子及求名等。明通经利益。坚固者。久已先成。求名者。次补佛处。双显佛道因缘。全赖师友。亦全由修证。二俱不诬矣。

  (癸)三结会古今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明通经利益。引八子八百。乃至结会古今者。近则释疑密开寿量也。或疑弥勒补处。不应问。文殊非补处。不应答。今明弥勒在八百数。宜应有问。文殊先复为师。宏通妙法。故释疑非谬。又八子最小。成然灯佛。然灯乃授释迦佛记。今文殊本以师祖。复为释迦弟子。师弟无定。将密显生非生灭非灭也。问。弥勒昔见诸佛。曾闻法华。何故疑问。答。时众机宜。应须扣发耳。三广举曾见以答竟。

  (已)四分明判答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今昔六瑞旣同。惟忖决定不谬。当说大乘。决定前说法瑞也。名妙法莲华。决定前雨华瑞也。教菩萨法。决定前众喜瑞也。佛所护念。决定前地动瑞也。为答之法。先微后著。故今明判。显向非疑。岂文殊大圣。先思后当耶。答问序中。初长文竟。

  (戊)二偈颂二。初颂广举曾见以答。二颂分明判答。

  (已) 初中二。初颂一佛同。二颂最后佛同。不颂惟忖及略举。但颂广举。就广举中。但颂初后而略中间。足可显义。不俟繁文也。

  (庚)今初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

  此颂上时节名号及说法等。

  (庚)二颂最后佛同为三。初颂曾见事与今已同。二颂曾见事与今现同。三颂曾见事与今当同。

  (辛)今初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辛)二颂曾见事与今现同又二。初颂现瑞同。二颂疑念同。

  (壬)初又二。初颂此土六瑞同。二颂他土六瑞同。

  (癸)今初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于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佛说此经已。卽于法座上。加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一切诸佛土。卽时大震动。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

  颂中长出天鼓自呜。表方便品初无问自说也。现诸希有事。卽总颂诸瑞也。

  (癸)二颂他土六瑞同。长文但略云如今所见是诸佛土。今颂则广。然文虽错纵变化。总不出六瑞意也。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岩。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

  此颂见彼土六趣瑞。而兼显诸土净秽不同。

  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

  此颂意显六趣中有佛界机也。

  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此颂见彼佛及闻说法瑞也。自然成佛道者。方便道。则加心修习。发真道。卽任运自然与理合也。藏佛一坐任运三十四心。通佛一念相应不加功力。别圆妙觉本得自然。自然成佛道。是报身。琉璃。是法身本净。金像是应物现形。深法义。卽顿教大乘。

  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此颂见彼土四众得道瑞也。举声闻以该藏教三乘。举比丘以该四众。或以第二偈属下六度亦可。

  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

  此颂见彼土菩萨行行瑞也。六度旣通四教。以拟方等般若。悉与东方及此土同。初颂现瑞同竟。

  (壬)二颂疑念同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

  二颂曾见事与今现同竟。

  (辛)三颂曾见事与今当同五。初颂因人说法。二颂时节。三颂唱灭。四颂授记。五颂灭后通经。

  (壬)今初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世尊旣赞叹。令妙光欢喜。说是法华经。

  (壬)二颂时节

  满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所说上妙法。是妙光法师。悉皆能受持。

  下文譬说周竟。便告舍利弗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等。当知妙光悉皆受持。正与今时舍利弗受佛付嘱同也。

  (壬)三颂唱灭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寻卽于是日。告于天人众。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我今于中夜。当入于涅槃。汝一心精进。当离于放逸。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

  文中有唱灭。有嘱累嘱累如遗教也。

  (壬)四颂授记

  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各各怀悲恼。佛灭一何速。圣主法中王。安慰无量众。我若灭度后。汝等勿忧怖。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亦度无量众。

  文中有悲泣。有慰喻。因悲泣。故慰喻。因慰喻。故授补处佛记。例如今佛。将未度众生付弥勒也。

  (壬)五颂灭后通经又三。初颂示灭供养精进。二颂灭后通经利益。三颂结会古今。

  (癸)今初

  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沙。倍复加精进。以求无上道。

  长文但云涅槃。颂中兼明起塔及四众精进求道。所谓应以涅槃而得度者。卽现涅槃而度脱之也。薪尽火灭者。小乘以果报身为薪。智慧为火。慧依报身。身灭智亡。则一灭永灭。大乘以机为薪。逗应为火。众生机尽。应形斯灭。应徧法界。不知其尽也。

  (癸)二颂灭后通经利益

  是妙光菩萨。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广宣法华经。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坚固无上道。当见无数佛。供养诸佛已。随顺行大道。相继得成佛。转次而授记。最后天中天。号曰然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供养于诸佛。随顺行大道。具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其后当作佛。号名曰弥勒。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

  (癸)三颂结会古今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初颂广举曾见以答竟。

  (己)二颂分明判答三。初颂说法华经。二颂教菩萨法。三颂佛所护念。

  (庚)今初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庚)二颂教菩萨法

  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庚)三颂佛所护念

  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前文弥勒释四伏难。令文殊必答。此分明判答中。文殊断四伏疑。令弥勒莫更问也。初第一疑。因文殊广引先佛曾说法华。故弥勒潜疑欲问。诸佛赴缘。人时各异。古佛虽名法华。今佛何必如此。文殊卽以第一偈断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此断其疑名也。弥勒因此又疑。自有名同义同。亦有名同义异。此名何所显召。文殊卽以第二偈断云。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此断其疑体也。弥勒又疑。实相无相。何人会之。文殊卽以第三偈断云。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此断其疑宗也。弥勒因此又疑。佛雨法雨。止洽菩萨。亦润二乘否耶。文殊卽以第四偈断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此断其疑用也。弥勒联翩构疑。文殊频烦为断。旣事穷理尽。卽得之于怀。可谓善于问答。具二庄岩矣。(事穷。谓名等三。理尽。谓所显之体。)迹门开权显实中。初序段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二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三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

  释序品竟次释方便品

  方便品第二

  此一经之正宗。万法之都会。证信。证此。发起。发此。譬喻。譬此。乃至流通。通此。释此为二。先略。次广。略中为二。初正释。次料简。正释有三。一云。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如经令离诸著。出三界苦。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方便。盖随众生欲。非佛本怀。此可释他经。非今品意。二云。方便者。门也。门为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从能显得名。故以门释方便。如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此义可释他经。非今品意。三云。方者。秘也。便者。妙也。于昔成秘。今开成妙。妙达于方。卽是真秘。点内衣里无价宝珠。与王顶上惟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方便及门。卽是秘妙。如经。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以秘释方。以妙释便。正是今品意也。次料简者。第一释。是体外方便。化物之权。随他意语。第二释。亦是体外方便。自行化他之权。是随自他意语。第三释。是同体方便。卽自行之权。乃为随自意语。又第一释方便。非能入。非所入。第二释方便。是能入。非所入。第三释方便。卽能入。是所入。又第一释方便。是秘而非妙。第二释方便。秘堪入妙。第三释方便。秘卽是妙。据正法华。名善权品。权卽方便。无二无别。低头举手。皆成佛道。方便善权。皆真实也。先略释竟。次广释者。破古不录。今品是如来方便。摄一切法。如空包色。若海纳流。岂可但以一枝一派。释法界之大都耶。今明权实者。先作四句。谓一切法皆权。一切法皆实。一切法皆亦权亦实。一切法皆非权非实。一切法权者。如文云。诸法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等。介尔有言。皆是权也。(有言不出千如百界)。一切法实者。如文云。如来巧说诸法。悦可众心。众心以入实为悦。(被机之意)又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诸法之本)又云。如来所说。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化仪之宗)又云。皆实不虚。(本行之源)又大经云。四句皆不可说也。(亡教之理。诸文皆以入证为实。故知有说无说。无不皆以真实为本。)一切法皆亦权亦实者。如文云。诸法如实相。是双明一切亦权亦实。例如不净观亦实亦虚。(治欲故实。假想故虚。秪此一观。是实是虚。何妨一法亦权亦实。)一切法皆非权非实者。如文云。非如非异。又云。亦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非虚非实。如实相也。若一切法皆权。何所不破。纵令百千种师。一一师。作百千种说。无不是权。如来有所说。尚复是权。况复人师。宁得非权。若一切法皆实。又何所不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但一究竟道。宁得众多究竟道耶。诸师异解。皆破入实。宁复保其巢窟。若一切法皆亦权亦实。复何所不破。一切悉有权有实。那得自是一途。非他异解。一一法中。皆有权实。不得一向权一向实也。若一切法皆非权非实。复何所不破。何复纷纭。强生建立。直列名。尚自如此。况论旨趣耶。须晓四句。秪一法性。法性秪是真如实相如如涅槃。以法性体。不违诸法。不受诸法。不住诸法。不入诸法。故一一名字。一一心法。一一句偈。一一因果。一一凡圣。一一依正。乃至下文十双。无非法界。自在无碍。其义可成。具如不二十门所说。若本若末。体理无殊。说而不说。不说而说。照性非远。自在无穷。虽复无穷。不出四句。四句无句。无句而句。句句偏收十方佛法。但法华前。教教四句。句句未畅。来至此会。一味无殊。具如药草喻中。差卽无差。无差卽差。今就第三亦权亦实句。更开十法。就十法中。为八番解释。初列名。二生起。三解释。四引证。五结十为三种权实。六分别三种权实照三种二谛。七约诸经判权实。八约本迹判权实。(开章别释者。已知诸法互融徧入。举实卽实中有权。乃指此权为方便品。举权卽是不思议权。此权有实。乃以此权名方便品。举亦权亦实。则各有所归。此乃相卽之两亦。摄三之两亦。故用卽真实之方便为方便品。举非权非实则秪是方便之理。理收三句皆方便品。是则句句皆徧。皆方便品。何必约第三句。更开十法。一者名便。具权实故。二者义便。所摄徧故。余句义便。而名不便。余三虽有权义。而权名不如第三卽名卽具。用此卽实而权为今品也。故下十双。双双皆具权实之名。皆取卽实而权为方便品。况初三总释。皆冠十文八门故也。若不尔者。非方便之事理乃至悉檀。非列方便中法相之名。乃至非今经之本迹十义。十义无二。本迹似殊。本迹虽殊。不思议一。十义相别。实相一如。为众生故。列名生起。乃至本迹。事理。乃至悉檀不同。得意忘言。言说解脱。若见此意。常默常说。言行无违。还以此旨而为观境。使彼观境昭然可观。诸释所无。良由于此。然此八中。前七迹门。第八本门。本虽未至。权实理徧。故下文云。是我方便。诸佛亦然。故方便之名通于本迹。又此八门次第意者。若不列名。无以解释。若不生起。迷于诠次。解释正示十文相状。引证为防不信者故。结归为明品元意故。分别为令释品有归。判释令知粗妙有在。如是方显品之深旨。又预辩本迹。令识本地权实自他。方显大迹久近之化。)初列名者。一事理权实。二理教权实。三教行权实。四缚脱权实。五因果权实。六体用权实。七渐顿权实。八开合权实。九通别权实。十悉檀权实。二生起者。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者。理也。一切法者。事也。由理事故有教。由教故有行。由行故有缚脱。由脱故成因果。由果故体显能用。由用故有渐顿之化。由开渐顿。故有开合。由开合故。有通别益。分别两益。故有四悉檀也。(此十双中。初五从因至果。后五果家胜用。因中若无前四。则因义浅狭。若无后五。则果用粗近。于中教是圣化。且以受者得名。又复文标能化。义须对所。故后五双。惟体用中一只对所。余四并从能对得名。又此亦与十妙义同。若不尔者。谁知方便须具十法。谁知十法义徧一经。若无十法。乃成经文不诠因果。及以能所。是故十双皆穷至要。方是今经之十双也。若尔。一经始终。皆名方便。并指前教以为所开。方乃可云此经方便。故知序中证信发起方便。譬喻。秖是比况方便。因缘。秖是往昔方便。本门。秖是久远方便。流通。秖是诸佛菩萨通法方便。由是方便。故名真实。若得此意。如观掌果。法华一部。方寸可知。一代教门。刹那便识。因果自他。共成一法。十方三世。无怀异求。以十法乘而观察之。法华三昧。投足有地。无上佛果。修途可期。)三解释者。一理事权实。理是真如。真如本净。有佛无佛。常不变易。故名理为实。事是心意识等。起净不净业。改动不定。故名事为权。若非理则无以立事。若非事则不能显理。事有显理之功。是故殷勤称叹方便。(谁肯以三界有漏心等以为如来之所称叹方便品耶。若不尔者。为令众生。其义安在。世间相言。如何消释。)二理教权实。总前理事。皆名为理。例如真俗。俱称为谛。诸佛体之而得成圣。圣者。正实也。欲以己法下被众生。因理设教。教卽权也。非教无以显理。是故如来称叹方便。(无明法性。乃至界外一切诸法。皆是所诠。此心意识名之与体。具足一切界外法故。谁知法华之教。以此等法而为所诠。若不尔者。邪见严王。恶逆调达。从何而得。果教谭此。能诠亦权。故知其教。秖诠其理。自非今经。谁肯叹此诠迷之教方便品。若不尔者。从三昧起。所叹者何。)三教行权实。依教求理。则生正行。行有进趣深浅之殊。故行名权。教无进趣深浅之异。故教名实。非教无以立行。非行无以会教。会教由行。是故称叹方便。(若不尔者。如来方便波罗蜜等。何所证耶。)四缚脱权实。行违理则缚。缚是虚妄。故名权。行顺理则生解。解冥于理。故名实。(诸经地前尚自违理。未开权故。此经弹指无非佛因。以显实故。)非缚无由求脱。得脱由缚。如因尸渡海。是故称叹方便。(谁知此经。佛以恶行亦得名为善巧方便。死尸之譬。徧通一切。)五因果权实。因有进趣暂用。故名权。果有克终永证。故名实。无果则因无所望。无因则果不自显。果由因克。是故称叹方便。六体用权实。前方便为因。正观入住为果。(且指圆初住为分证果。)住出为体用。体卽实相。无有分别。用卽立一切法。差降不同。如大地一。生种种芽。(初住百界作佛。卽能示十界法。)非地无以生物。非生无以显地。寻流得源。推用识体。是故称叹方便。七渐顿权实。统论修因证果。从体起用。俱有渐顿。今明起用。用渐为权。用顿为实。若非渐引。无由入顿。是故称叹方便。八开合权实。从顿开渐。渐自不合。(藏通两教不废小故。)亦不合顿。(三教菩萨不入实故。)故名为权。渐令究竟还合于顿。故名为实。由开故合。开有合力。是故称叹方便。九通别权实。通则半字无常之益。别卽满字常住之益。然常益道长。易生退没。故以化城接引生安隐想。然后息化。引至宝所。若无半益。不得会常。半有显满之功。是故称叹方便。十悉檀权实。世界为人对治三悉。是世间故为权。第一义悉。是出世故为实。非世不得出世。由三悉檀。得第一义。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方便。三解释竟。四引证者。此十义通大小教。亘一切法。且引今经。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三界是事。不如三界见是理。此证事理权实也。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是理。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教。此证理教权实也。(须云。若无性者。为说人天。乃至修罗为下品善。乃至为说无作四谛。故知从理俱不可说。从事大小俱可得说。)若闻此经。是善行菩萨道。又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等。此证教行权实也。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此证缚脱权实也。(小中虚妄名缚。离卽名脱。若望大乘。乃名为缚。唯今名脱。)尽行诸佛所有道法。是因。道场得成果。是果。此证因果权实也。我以佛眼观。是体。见六道众生。是用。此证体用权实。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卽皆信受。入如来慧。是顿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是渐。此证渐顿权实。穷子初逃。中间除粪。是开。后则付财。是合。此证开合权实。初息化城。是通益。后至宝所。是别益。此证通别权实。种种欲种种性相忆念等。此证悉檀权实。已通引一部为证。更别引一品。虽不次第。十文具足。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者。一切事理境智等。悉名为实。施设诠辨言教。悉是智慧门。此证理教论权实。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卽是缚脱论权实。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卽是教行论权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卽是体用论权实。吾从成佛已来者。成佛是果。果必有因。卽是因果论权实。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卽是渐顿论权实。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卽是开合论权实。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卽是通别益论权实。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卽是三悉檀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卽是第一义悉檀。是为四悉檀论权实。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卽是理。所谓诸法如是相等。卽是事。是为事理论权实。此一段。略明五佛权实。佛佛皆尔。四引证竟。五结十为三种权实者。先通结。次别结。先通者。此十种通四教。共四十权实。若三藏中自证十法。名自行权实。说已十法利益众生。名化他权实。化他之十。有实有权。皆合为权。自行之十。亦有实有权。皆合为实。名自行化他权实。余三教十法。各就当教。束为三种权实亦如是。(此通中通)又当教各以事理教行缚脱因果四种为自行权实。各以理教开合二种为化他权实。各以体用渐顿通别悉檀四种为自他权实。其名虽同。其义各异。(此通中别)次别结者。前三教若通若别。当分皆是化他权实。随他意语故。圆教若通若别。当分皆是自行权实。随自意语故。化他之三若权若实。皆名为权。自行权实。皆名为实。次结成四句。随他意语。卽一切法权。随自意语。卽一切法实。双取。卽一切法亦权亦实。双遮。卽一切法非权非实。次结成三番释品。若自行自意者。此文称道场所得法。(实也)大经云修道得故。(权也)摄大乘称如理如量智。(如理是实如量是权)皆是圆教自行权实。随自意语。佛虽于此不可说法。能方便说。而众生不堪。若发轸单说此法取众生者。卽不能得。故言不可说不可说也。复置此事。以自行权实。兼别教权实共取众生。大机利者直得。钝者曲得。小机利钝俱不得。盖华严意也。复置此事。但用半字权实取众生。大机利钝密得显不得。小机利钝但保于证取亦不得。盖三藏意也。复置是事。合用四教权实共取众生。大机利钝曲直俱得。小机利钝保证俱不得。盖方等意也。复置是事。舍三藏权实。用通别圆三种权实共取众生。大机利钝俱得。小机利钝保证俱不得。盖般若意也。复置是事。舍前三权实。单用圆教自行权实取众生。大小利钝俱得。盖法华意也。如来智慧靡所不达。明照时宜。用与可否。故释品云。方者。诸方法也。便者。善巧用也。巧用方法取众生得。是故殷勤称叹方便。(此约前四时三种法用不能至实。故但成于初义释品。若至法华。纵名法用。亦成秘妙之法用也。卽可以用释今品经。则方法之名。昔日通四。今无复三)复次如来自证权实。俱不可说。愍念众生。说自证之权为门。于物非宜。众生不能得入。故自证权。亦不可说。说别权实为门。利者得入。钝者不入。(华严)于物非宜。别权实亦不可说。说三藏权实为门。利者密入。钝亦不入。(三藏)于物非宜。亦不可说。说三种化他权实为门。利者得入。钝亦不入。(方等)于物非宜。亦不可说。说二种化他权实为门。利者得入。钝亦不入。(般若)亦不可说。于物非宜。舍三种化他权实。但说自行之权。利者钝者俱得入。从始至终。以方便为门。是故如来称叹方便。释品云。方便为入实之门。卽此意也。前一番。明如来能知方便能用方便。此一番。明行者能随顺方便。(初约方法中。明如来能知能用方便。法是能知。用是能用。众生不知是佛方便。今并开之。令众生知。此一番。明令众生随顺方便者。谓从门顺实故也。而亦不知方便卽是所顺之实。今亦开之。又二章并有机应二意。但前多从应说。且云如来。后多从机说。且云行者。故殷勤称叹之言。并从佛得。)复次如来自证。修道所得。于一切方便。卽是真实。而此真实。不可得说。虽能说之。众生不能卽实。以方便力。带不卽说一卽。利者能卽。钝不能卽。(华严)又纯说一不卽。利者密卽。钝者不卽。(三藏)又带三不卽。说一卽。利者能卽。钝者不卽。(方等)又带二不卽。说一卽。利者能卽。钝者不卽。(般若)又废三不卽。纯说一切卽。利钝俱能卽。于方便得见真实。(法华)上两意。用方便从方便。此一意。卽方便卽真实。真实卽圆因。圆因卽自行之方便。如此自行方便。今始证入。故释品云。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于方。卽是真秘。从自行方便得名。故言方便品也。五结十为三种权实竟。六分别三种权实照三种二谛者。前旣通别当分结束权实。(通则十双各三。别则四自。二他。四自他共也。)今还约此智照。义则易见。若通以十种明自行二智者。卽照随智二谛也。通用十法逗缘者。卽照随情二谛也。若束四为二者。卽照随情智二谛也。(每一教中。皆束四为二。谓自行权实。皆束为实。化他权实。皆束为权。故但成二。此通中通也)若当分照谛者。事理教行缚脱因果。悉是自证。卽照随智二谛也。理教开合。两属化他。卽照随情二谛也。体用渐顿通别悉檀。四通自他。卽照随情智二谛也。(此通中别也)又总束者。三藏教三十种二智。是化他二智。皆照随情二谛。若通教别教共六十种二智。是自他二智。卽照随情智二谛。通教或时与前三藏共为随情二谛。则别教三十种二智。是自他二智。照随情智二谛。(先收通教为自他者。以能通别通圆。为大乘初门故。次拣通教为但他者。以当分不诠中理。同灰断故。)唯圆教三十种权实。是自行二智。照随智二谛。又三教若通若别。(还指通则十双各三。别则自四他二等。)皆是逗缘。悉是化他二智。照随情二谛。圆教若通若别。皆是自行二智。卽照随智二谛。束三教之权实。总为权。束圆教之权实。总为实。卽自他二智。照随情智二谛也。六分别权实照二谛竟。七约诸经判权实者。初华严。论教。但是满字。论时。但是乳。论法。是一自行一化他。论人。但是菩萨。二乘如聋如哑。今文云。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也。次三藏。论教。但是半字。论时。卽是酪。论法。是一种化他。论人。但是二乘。今文云。住立门外。著弊垢衣。执除粪器也。次方等。论教。对半明满。论时。并酪明酥。论法。有三种化他。一种自行。论人。小慕于大。今文云。心相体信。入出无难也。次般若。论教。带半明满。论时。挟生而熟。论法。有二种化他。一种自行。论人。大资于小。小教于大。今文云。出内取与。皆使令知也。今法华。论教废半明满。论时。纯是醍醐。论法。唯有自行。论人。此实我子。我之所生。我实是父。付以家业。授记作佛。前教不说者。今皆发之。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故是自行之权。名方便品。自余或是自他二智。或化他二智。(教行理三。前或已会。若开人者。前教所无。)复次华严。对二菩萨。说一自一他。不拟二乘。不闻不解。三藏。对二乘说一化他。不拟菩萨。故无自行。方等。具对小大。对二乘说两化他。对菩萨说一自一他。般若。对二乘说一他。对菩萨说一自一他。法华。普对机熟者但明一自。不复有他。文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一切众生。悉入自行之方便。故名方便品也。七约诸经判权实竟。八约本迹判权实者。如来本地。久已证得一切权实。名为自行权实。中间垂迹。亦作兼带等说。今日垂迹寂场。带别化他说自行。次说一化他。次说三。次说二。次说废三等。皆名化他权实。束本中权实。名实。束迹中权实。名权。卽是自他合权实也。结此则成四句。一切实。一切权。一切亦权亦实。一切非权非实。舍利弗本证一切权实。卽自行权实。迹在鹿苑。单受化他。在方等。受一被三折。在般若。带二转一。至法华。废三悟一。皆是化他权实。束本权实为实。束迹权实为权。卽自他权实。亦具四句可知。若从佛迹说。亦是化他之权实。亦称方便品。若从引入圆因自行。亦是方便品。若从舍利弗迹权。亦是方便品。若从舍利弗迹入实。亦是方便品。为此诸义。故称方便品也。

  (丙)二迹门正说为二。初从今文至则生大欢喜。是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次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至授学无学人记品。是广开三显一。断疑生信。

  (丁)初中二。初略开显。二腾疑请。

  (戊)初又二。初长文重颂。叹佛二智。二偈颂。正略开显动执生疑。

  (己)初又二。初长文。二重颂。

  (庚)长文为二。初寄言叹二智。二绝言叹二智。

  (辛)初又二。初明诸佛权实。二明释迦权实。

  (壬)初又三。初双叹。二双释。三双结。

  (癸)今初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尔时者。文殊答问已竟时也。佛常在定。何故言起。此有所示。往古诸佛说此经时。必前入无量义。卽入法华。今佛亦尔。此示世界悉檀。哀从定起。观理观机。二俱审谛。说必不谬。增长物信。此示为人悉檀。哀从定起。佛寂而常照尚须入定。方乃说法。况复散心。妄有所说。此示对治悉檀。哀从定起。入定缘理。安心实相。出定令他安心实相。此示第一义悉檀。哀从定起。安此四法。故言安详而起也。(四教俱有四悉。今须约开显圆)告舍利弗者。小乘中智慧第一。将欲因之而破小智显大智。此乃经家提起之文。问。此中告舍利弗。与大品何别。答。何但大品。始自四阿含。终至此经。处处有告。各各不同。四含中。或为发起生灭法轮故告。方等斥故告。般若加故告。今经开故告。天亲论云。告身子不告余声闻者。智慧深故。不告诸菩萨者有五。一为声闻所作事故。二回向大菩提故。三令无怯弱故。四为发余人善思念故。五令不起所作已办心故。当知五意。兼异他经。前显露教。不云声闻得入佛智也。诸佛智慧甚深无量者。叹实智也。非三种化他权实。故言诸佛。显自行之实。故言智慧。此智慧体。卽一心三智。竖彻如理之底。故言甚深。横穷法界之边。故言无量。此正称叹之辞。无量甚深。深高横广。譬如根深则条茂。源远则流长。实智旣然。权智例尔。其智慧门难解难入等者。叹权智也。自行道前方便。有进趣之力。故名为门。(四十位真因也。)从门入到道中。(妙觉果位)道中称实。道前名权。(此卽前十双中约因果论权实)十住始解。故难解。十地为入。故难入。非七方便人所能测度。此正叹权之辞。而别举声闻辟支不能知者。执重故别破之耳。(藏通二乘。通菩萨。别三贤。圆十信。共名为七方便。)法身本意。元以自行权实拟之。无机逃走。故言不知。(未结缘来。名在法身。结缘已后。名无机等。)华严顿照。如聋如瘂。故言不知。方等弹斥。保任草庵。故言不知。般若转教。无心希取。故言不知。今大机启发。放光动地。彼此古今。诸佛道同。由怀疑惑。故言不知。利根菩萨。节节能知。钝同二乘。是亦不知也。

  (癸)二双释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佛曾亲近等。是释实智。良由外值佛多。禀承至要。故实智甚深。良由内行纯厚。尽行道法。故实智无量。无量释横广。甚深释竖高也。勇猛精进等。是释权智。良由勇猛精进。能入难入之门。旣入门已。泽被无疆。物钦胜德。故名称普闻。亦可勇猛精进能入法门。卽释权智深。名称普闻。卽释权智广。权智虽无深广之语。例实智此义则成。

  (癸)三双结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称理究竟。故言成就。到彼岸底。故言甚深。此结成实智也。称机适会。故言随宜。非七方便所知。故言难解。此结成权智也。或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结自行权实。随宜所说意趣难解。结化他权实。自行权实。俱名为实。化他权实。俱名为权也。初明诸佛权实竟。

  (壬)二明释迦权实三。初双叹。二双释。三双结

  (癸)今初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实智不圆。佛道不成。旣云成佛。一成一切成。卽是叹实智也。种种因缘下。是叹权智。四十余年。以三种化他权实逗会众生。故言种种因缘也。譬喻者。小乘中。如芭蕉水沫等譬。大乘中。如干城幻事等譬。广演者能于一法出无量义也。无数方便。卽七种方便也。引导等者。说散十善。离三途著。说净十善。离欲界著。说三藏。离见思著。说菩萨法。离涅槃著。说佛法。离顺道法爱著。

  (癸)二双释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如来二字。是释实智。从真如实相中来而得成佛。故名如来也。方便二字。是释权智。由于方便善巧。故能种种因缘譬喻广演言教也。知见波罗蜜。卽双举权实。知见。一切种智名实知。佛眼名实见。道种智名权知。法眼名权见。悉到事理边际。故悉名波罗蜜。皆已具足者。权实悉究竟也。

  (癸)三双结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广大明横。深远明竖。实智非横非竖。寄言叹其横竖。照无限极。如函大盖大也。无量者。佛地大慈悲喜舍也。无碍者。佛地四辨也。力者。佛地十力也。无所畏者。佛地四无所畏也。禅者。实相禅也。定者。首楞严定也。三昧者。王三昧也。深入无际。结成权智竖深。成就一切未曾有法。结成权智横广。初寄言叹二智竟。

  (辛)二绝言叹二智为二。初举绝叹之由。二正绝言叹。

  (壬)初中二。初正举绝叹之由。二指绝言之境。

  (癸)今初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种种分别巧说诸法。重举权也。言辞柔软悦可众心。重举实也。上文见他土说顿云出柔软音。下文身子领解云闻佛柔软音。故言举实。众心乃以得实为悦故也。前寄言叹。前实后权。是明从实舒权。今绝言叹。前权后实。是欲卷权归实。

  (癸)二指绝言之境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取要者。创指之端。犹云略而言之也。无量无边。是指权。未曾有法。是指实。言此二事佛悉成就。修道得故。此那可说。若单明一事。不应言悉。悉者。双指权实也。复次无量无边皆未曾有。则卽权而实。不可思议。未曾有法无量无边。则卽实而权。不可思议。初举绝叹之由竟。

  (壬)二正绝言叹为二。初绝言叹。二释止叹意。

  (癸)今初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此法深寂。言语道断。体不可说。故止而叹之。设慈悲为说。闻不能解。伤其善根。是故止也。

  (癸)二释止叹意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释止叹。凡有两意。一者佛是最上人。成就修得最上法。故不可说。卽约能究尽之智慧言也。二者甚深境界。不可思议。故不可说。卽约所究尽之诸法实相言也。成就。对不成就。第一。对不第一。希有。对不希有。难解。对不难解。以果望因。自他相对。须约教味。委悉简他。以显佛最上人。权实横满。故不可说也。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者。初中分获。未尽其源。如十四夜月。光用未满。独佛与佛。究竟边底。如望夜月。体无不圆。光无不徧。以显权实竖深。修道得故。故不可说也。诸法实相者。略标甚深权实境也。诸法。谓百界千如。卽实之权也。实相。谓中道理体。卽权之实也。所谓诸法如是相等。广释甚深权实境也。须作四番解释。一约十法界。二约佛法界。三约离合。四约位。经云诸法。故用十法界释。经云佛所成就希有之法。故用佛法界释。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用离合释。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用位释也。一约十法界者。谓六凡四圣。法虽无量。数不出十。一一界中虽复多派。不出十如。如地狱界。当分自具相性乃至本末。亦具畜生界相性本末。乃至亦具佛法界相性本末。无有缺减。故阿毗昙毗婆沙云。地狱道。成就他化天法。卽是其例。余九法界亦如是。当知一一界。皆互具余九界十如。若照自位九界十如。皆名为权。照其自位佛界十如。名之为实。一中具无量。无量中具一。所以名为不可思议。凡夫虽具。绝理。情迷。(自鄙无分。故云绝理。随想异见。故云情迷。)二乘虽具。舍离求脱。(三道卽是。舍而不观。避空求空。反资小脱。)菩萨虽具。照则不周名不了了。(藏通照六。别照次第。故云不周。)如来洞览。横竖具足。(一中无量为横。无量卽一为竖。多一相卽。故云具足。)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不可宣示。故止止绝言耳。上玄义中已说。今不具记。二约佛法界释者。佛界非相非不相。而名如是相。指万善缘因。故下文云众宝庄校也。佛界非性非不性。而名如是性。指智慧了因故下文云有大白牛也。佛界非体非不体。而名如是体指实相正因。故下文云其车高广也。佛界非力非不力。而名如是力。指菩提道心慈善根力等。故下文云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也。佛界非作非不作。而名如是作。指任运无功用道。故下文云其疾如风也。佛界非因非不因。而名如是因。指四十一位。故下文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也。佛界非缘非不缘。而名如是缘。指一切助菩提道。故下文云又多仆从而侍卫之也。佛界非果非不果。而名如是果。指妙觉朗然。圆因所克。故下文云直至道场也。佛界非报非不报。而名如是报。指大般涅槃。故下文云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也。佛界非本非末。非不本非不末。而言本末。本卽佛相。末卽佛报。是自行权也。佛界非等非不等。而言究竟等。指于实相。故标章云实相。是自行之实也。卽实而权。故言本末。卽权而实。故言为等。(问。此中佛界与前十界中佛界何别。答。前则在迷在因。通悟通果。今乃唯果。不通因迷。故一一法。皆用双非。非相卽非假。非不相卽非空。虽出双非。意存三谛。下九准知。乃知本末究竟等也。如是方名究竟佛乘。是故皆以大车文结。此则于今品文。是佛果家之诸法实相。于彼譬说。卽至道场之庄严大车。于彼宿世。卽极果佛之开权实处。于彼本门。卽久成佛之所契妙法。若正宗可识。则流通岂迷。一句一偈之言。弥可信也。三德三轨之说。皎若目前。若得此意。广演于八年不出乎一念。经五十小劫。讵动于刹那。例知一代逗机居于心性。十方佛事。宛然瞩目。法界根性。览而易通。随宜所说。咸指藏理。)此是如来自行权实。最为无上。无上相乃至无上果报。横广竖深而无有上。故标章云诸法实相。例亦应言诸法实性实体实力乃至实究竟等。但略举一以蔽诸耳。如来徧照。横竖悉周。如观掌果。秪为凡夫如双盲。二乘如眇目。菩萨夜视。蒙眬不晓。不可得说。故止止绝言也。三约离合释者。若佛心中所观十界十如。皆无上相乃至无上果报惟是一佛法界。如海总万流。如千车共辙。此卽自行权实。若随他意。则有九法界十如相性等。卽是化他权实。化他虽复有实。皆束为权。自行虽复有权。皆束为实。卽是自行化他权实。随他则开。随自则合。横竖周照。开合自在。虽开无量。无量而一。虽合为一。一而无量。虽无量一。而非一非无量。虽非一非无量。而一而无量。惟佛与佛。乃能究尽。凡夫则诽谤不信。二乘则迷闷不受。菩萨则尘杌未明。为此义故。止止绝言也。四约位释者。如是相。谓一切众生皆有实相。本自有之。乃如来藏之相貌也。如是性。卽是性德智慧第一义空也。如是体。卽是中道法性之理也。是为三德。通十法界。位位皆有。若研此三德入十信位。则名如是力如是作。入四十一位。则名如是因如是缘。若至佛地。则名如是果如是报。初三名本。后三名末。初后同是三德。名究竟等。初位三德。通恶通善。通贤通圣。通小通大。通始通极。虽在恶而不沈。虽在善而不升。虽在贤而不下。虽在圣而不高。虽在小而不窄。虽在大而不宽。虽在始而非新。虽在极而非故。故是不可思议。不可得说。所以止止绝言也。复次三德究竟等者。十界相性。权实开合。差别若干。以平等大慧如实观之。究竟皆等。若迷此境。卽有六界相性。名为世谛。若解此境。卽有二乘相性。名为真谛。达此非迷非解。卽有菩萨佛界相性。中道第一义谛。若以此慧等于俗谛。俗谛非迷。等于真谛。真谛非解。非解非迷。双非迷解。但名平等。若双照者。权卽是实。实卽是权。虽二而不二。亦名究竟等也。(此约惑解等)又权实不二之境。七种方便。不能以不二智而等不二之境。惟有诸佛。以不二智等不二境。故言究竟等。(此约人等)又今大乘机动。不明九界相性。直说一切相性。悉入佛界相性。昔教未说。谓昔不与今等。今教说之。知昔与今等。故言究竟等。(此约教等)又所以四释者。明理摄徧。故约十界释。明自证极。故约佛界释。明佛化用。故约离合释。明三德徧。故约诸位释也。初叹佛二智中初长文竟。

  (庚)二重颂二。初颂寄言叹二智。二颂绝言叹二智。偈颂上文。互有广略。令发易显耳。

  (辛) 初中二。初合颂叹二佛二智。二合颂二佛释叹结叹。长文二佛各叹。表化缘异故。颂中二佛合叹。示二智同故。

  (壬)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初一偈。总颂二佛实智。第二偈。总颂二佛权智也。诸余法者。指化他权实。卽以自行而为化他。从一法中。开出无量。所有方便。无不卽权卽实。故亦无能测量。

  (壬)二合颂二佛释叹结叹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

  此颂上两章释结之意。而文字变化。不必句句分配。盖谓甚深微妙之权实二法。最为难见难了。由我与诸佛。本从无数佛所。具足尽行无量道法。于无量劫行此道已。乃坐道场得成佛果。故能悉知悉见此权实微妙法也。无量劫具足行道。故权智满。道场成果。故实智满。此亦约因果而论权实也。初颂寄言叹二智竟。

  (辛)二颂绝言叹二智为三。初颂释止叹意。二正颂绝言叹。三追颂绝言境。

  (壬)今初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此颂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等也。先举果报之后。次举性相之初。中间例知。大果报者。卽妙果报。种种性相者。卽百界千法差别不同。义者。卽究竟等也。

  (壬)二正颂绝言叹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此正颂止不须说之旨也。是法。卽诸佛二智所照权实妙境。所谓不可思议百界千如诸法实相也。实相非方所。故不可示。非言语道。故言辞相寂灭。佛虽能说此不可说法。而众生无能得解。故止不须说也。然旣无能得解。则是法将终不可传乎。故曰。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庶几能得解耳。信力坚固。指圆教十信也。以下正广明诸余众生皆不能解。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初六句。拣漏尽弟子不知。次四句。拣舍利弗不知。第三有六句。拣余大弟子不知。第四有八句。拣辟支佛不知。支佛逆顺观十二因缘。故名利智。佛实智者。自行权实俱名为实也。第五有十句。拣发心菩萨不知。或指六度三祇未断惑者。或指通别二教发心之人。彼于当教。各能了达四谛义趣。依之发于四宏誓愿。各能敷演当教道法。展转望前。皆称妙智。如藏教以超过世间名妙。通教以了达卽空为妙。别教以仰信中道为妙也。第六有四句。拣不退菩萨不知。通教断界内惑。虽得不退。不知中道别理。别教三贤。虽得位行不退。不知中道具一切法。卽一切法。

  (壬)三追颂绝言境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此正颂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也。最后二句。亦是重颂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等。无漏者。纯一实相。实相之外无余法也。不思议者。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也。甚深微妙者。唯是诸佛所证契也。又依无漏义故。前于十如。约十法界释。十界十如。收诸凡圣理性无漏失。收三谛无漏失。权实智无漏失也。依不思议义故。前于十如。约开合释。卽权而实。卽实而权。故不可思议也。依甚深微妙义故。前于十如。约佛法界释。依唯我知是义故。前于十如。约位释。二并可知。初略开显中。初长文重颂叹佛二智竟。

  (己)二偈颂正略开显动执生疑二。初明诸佛显实。二明释迦开三。互明一边耳。

  (庚)今初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诸佛语无异者。此显诸佛化道是同。次两句。劝信。后两句。正显实。可见从前所说。皆非真实。所以破昔之执。生今之疑。下文将非魔作佛。正由闻此语也。佛旣实语劝信。何事翻疑。为防因疑起谤。故须劝信耳。

  (庚)二明释迦开三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

  初一偈。正举昔日所施之三。声闻为小乘。缘觉为中乘。三祇六度脱诸苦缚逮得涅槃者为大乘也。次二句。正斥皆是方便假说。一总非实。后二句。释出施三之意。引令出著。不得已耳。初略开显竟。

  (戊)二腾疑请二。初叙疑。二请决

  (己)初中二。初经家叙。二正生疑

  (庚)今初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

  上斥三乘皆是方便。今叙疑但在二乘者。以其执重疑深。故偏举也。若下文陈疑中。卽云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等。故知三乘佥疑。

  (庚)二正生疑

  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何故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是疑佛实智。何故言有所言说意趣难知等。是疑佛权智。以佛昔说三乘智慧。同证不差。但余习有尽不尽耳。今忽称叹如来二智非我所及。是以生疑也。佛说一解脱义下。是自疑所得。三乘圣道。是真出要。我修此理。亦到涅槃。而今忽言皆是方便。未知何者真实。故言不知是义所趣。初叙疑竟。

  (己)二请决中。文有三请二止。并前文为三止。初止为理深难解。初请为自他求决。次止为惊疑不信。次请为久植必解。后止为谤必堕恶。后请为利根得益。或佛豫知三周得益前后不俱。故三抑俟其三请也。

  (庚)第一请为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初长文二。初陈疑。二陈请

  (壬)今初陈疑。疑二智也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壬)二陈请。陈已请众请也

  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辛)二偈颂五。初颂疑二智。二颂三乘四众疑。三颂自疑。四颂佛子疑。五总明同疑请

  (壬)今初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

  是法。指实智。力无畏等。指权智。道场所得。指自行权实。我意难测。指化他权实。(以是同体方便。故难测也)所行道。结自行权。佛所得。结自行实。无问自说。卽结成化他意也。苟非欲以自行化他。何故无问自叹。

  (壬)二颂三乘四众疑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佛何故说是。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

  初句明小乘。第二句明六度大乘。次偈明中乘及四众等。

  (壬)三颂自疑

  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

  究竟法。果也。所行道。因也。上文佛斥所示三乘。皆是方便。今疑三乘各有因果。依教修证。未尝有谬。若云方便非真实者。为是所证果非实耶。为是所行因不真耶。

  (壬)四颂佛子疑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

  此指通别二教菩萨有疑。若不疑者。何故合掌瞻仰待耶。

  (壬)五总明同疑请

  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第一请竟。

  (庚)第二止。恐怀疑故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庚)第二请。腾宿根利。故不怀疑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庚)第三止。护增上慢故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庚)第三请。述饶益者多。世世受化。不起上慢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初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竟

  (丁)二广开三显一断疑生信。凡有三周。初从此文。至第二卷中尽回向佛道。是法说一周。上根得悟。次从尔时舍利白佛言我今无复疑悔。乃至授记品。是譬说一周。中根得悟。三化城喻等三品。是因缘说一周。下根得悟。亦名理事行三周。 今以十义料简。一有通有别。二有声闻无声闻。三惑有厚薄。四根转不转。五根有悟不悟。六有领解无领解。七有得记不得记。八悟有浅深。九益有权实。十待时不待时。一明通别者。初周别名法说。通则具三。如优昙华时一现耳。卽譬说也。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卽因缘说也。第二周别名譬说。通亦具三。我先不言皆为一佛乘故。又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卽法说也。长者闻已。惊入火宅。方宜救济。卽因缘说也。第三周别名宿世因缘。通亦具三。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令入佛慧。卽法说也。有一导师。卽譬说也。今从多从正。从略从旁。欲令名字不滥。故置通取别耳。二明有声闻无声闻者。光宅谓定有实行声闻。若言无实。权何所应。开善谓定无实行声闻。引胜鬘经。三乘初业不愚于法。外凡己知一乘。宁有二乘犹执小果。经明有者权耳。此二家偏执。乖经失义。若定有者。经那言但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若定无者。谁入化城。亦无三可会。权何所引。难曰。若言实有声闻。为权所引者。亦应实有三藏佛。为权三藏佛所引。若实无三藏佛。但有权佛者。何意不许但有权声闻。无实声闻耶。答曰。此义不例。实有断界内惑者。呼此为实声闻。而权者应之。何处有但断界内惑之佛。而有权佛应此佛哉。今明有无不可偏执。若从长者实智往观。则无客作人。若就穷子根性。则便自谓作人。法华论明四种声闻。一决定。二上慢。三退大。四应化。前二未熟。不与授记。后二与记。若依今经。则应有五。一者久习小乘。今世道熟。闻小教证果。与论中决定声闻同。二者本是菩萨。积劫修道。中间疲厌生死。退大取小。大品经中称为别异善根。佛且成其小道。为说共般若。令其断结取果。是退大未久。习小来近。理应易悟。与论中退大声闻同。三者以此二故。诸佛菩萨内秘外现。成就引接。令入大道。与论中应化声闻同。四者由见权实两种声闻能出生死。因而欣乐涅槃。修戒定慧。微有观慧。未入似位。薄有所得。谓是证果。此名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与论中上慢声闻同。五者大乘声闻。卽是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也。若约决定退大两种。卽有声闻。若约大乘。理无灰断。不住化城。终归宝所。实者旣尔。则无有权。故无声闻。若增上慢人。旣未入位。故不名实。又非应化。故不名权。苟得此意。有无泠然。何须苦诤。复次秪就佛道声闻。复论有无。若权作应化。外现小迹。内隐大德。则谓无大乘声闻。若从自行发迹显本。则言有大乘声闻。今开权显实。正为引决定退大二种声闻。令成大乘声闻。自行旣立。卽能为应化声闻。若得此意。则达有无也。三明惑有厚薄者。约无明别惑。及约大乘根性言也。卽为四句。一惑轻根利。二惑重根利。三惑轻根钝。四惑重根钝。若别惑轻。大根利。初闻卽悟。若惑重根利。再闻方悟。若惑轻根钝。三闻乃悟。苦惑重根钝。虽复三闻。不能得悟。止为结缘众耳。或可初两句根利。同为上根。第三句为中根。第四句为下根。或可初句为上根。第二第三两句合为中根。第四句为下根。复次约初品无明有三重。能覆初住中道。初作法说。上根人闻。三重无明一时俱尽。开佛知见。入菩萨位。得菩提记。中根仅断二重。下根仅断一重。次作譬说。中根断第三重尽。开佛知见。得菩提记。下根进断第二重。后作因缘说时。下根断三重尽得菩提记也。四明根转不转者。旧云。上根初闻法说。卽悟。而中根转同上根。下根转同中根。至譬说时。中根前已成上。卽能得悟。下根前已成中。今转同上。至因缘说时。下根先已成上。所以得悟。今谓若尔。则悟者皆是上根。何名三根。若皆曰上根。何名利钝。夫众生心神不定。遇恶缘则转利为钝。遇善缘则转钝为利。先世值佛闻法。自有转下中为上者。俱于法说得悟。自有转下为中者。俱于譬说得悟。自有先世未转者。须待三周方悟。如此转根。不同旧释。譬如三刀斫木。利刀一斫卽断。中者二斫断。钝者三斫断。利钝之名不失。木断之处是同。刀譬根。木譬惑。执刀者譬机。教斫者譬佛。受教者譬闻法。运刀譬用观。木断譬证入。曾磨譬先世根转。遇磨不同。故有利钝。此中闻法得悟。似属信行。非不兼于法行。由于往世信法回转。相资不同故也。然一坐中。应无六十四番。问。三根入初住位。犹有利钝否。答。真修体显。则无差降。问。若尔。则初住已上。更起缘修。有优劣否。答。此同位人。无复胜负。真修体融。宁得有异。五明根有悟不悟者。经中多明菩萨为上根。缘觉为中根。声闻为下根。若尔。菩萨皆应初周得悟耶。义未必然。始自三周。乃至流通寿量。有诸菩萨节节得悟无生忍者。何得局在法说周也。缘觉不局在譬说周。亦可知。问。菩萨得悟。通于始终。二乘得悟。亦应至后。答。三周定父子天性已竟。则皆名菩萨。设在后悟。同名菩萨悟也。六明有领解无领解者。若三乘同悟。何意但见声闻领解。其二则无。今明无佛世出。名独觉。闻佛说因缘法得悟。名缘觉。如大迦叶舍利弗等。悉是中乘根性。旣入声闻数中。得悟领解不异。菩萨无领解者。声闻教中。不明得佛。今经开其归大之路。自恐解谬。故对佛述解。菩萨不尔。故无领解。又其意有三。一菩萨本意求佛。设有异执。而执轻。终归取佛。无有不得之虑。今闻三周之说。但是正其观慧。故不须领解。二菩萨悟大。处处有文。二乘作佛。始自今教。逐要流传。故略菩萨领解。梵文或有。汉略不书耳。三菩萨位行深绝。诸新小菩萨。不敢领解。说寿量竟。弥勒总都领解。初从无生法忍终讫余一生在。则是具足领解。更求何物。七明得记不得记者。若同皆领解。何故声闻得记不见缘觉菩萨受记。此亦三意。一者昔明二乘入正位者不能发心。何由得记。今旣悟大。欣斯别决。故为记劫国也。菩萨发心求佛。行满自成。故不欣急求。佛亦不促授。又前教处处授菩萨记。此是恒说。今但逐要传译。二菩萨亦有记别。调达龙女。岂非记耶。又法师品云。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法华经。我皆与授三菩提记。此岂非皆记耶。三二乘昔来未曾得八相记。故记其劫国。菩萨先已曾记。故不重明耳。浅近之记。初住已得。菩萨所欣。乃圆极妙觉远记。故寿量品中。始从发心。讫一生得。妙因斯满。极果顿圆。此乃授法身记。何谓无记耶。问。若小乘旣悟大道。应同授法身记。那得授八相记。答。八相是应记。旣得应记。知必有本。欲使物知闻。共来结缘。故与应记耳。又此二乘若闻寿量。卽同增道损生。得法身记也。八明悟有浅深者。一往同破无明。入圆初住。细寻必应明晦。初闻法说。旣入佛慧者。更闻譬说。岂不重明。又闻因缘。理必增进。更闻寿量。弥复优深。如听法人。重闻则胜前。如寒得衣。单复分厚薄。九明益有权实者。或云。实行得益。权行正为接引影响。不论其益。今明不尔。若至寿量。权实悉得益。增道弥高。损生弥尽。邻圆际极。唯一生在。岂非权者益耶。所以初为影响。共熟实行。后说极果。则自道明。文云。出入息利。乃徧他国。息利在己。卽是己利。实行得益。由于权引。化功归已。权亦得益。故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又何必须待寿量。方令权得益耶。地涌菩萨云。我等自亦欲得此真净大法。卽是自益也。十明待时不待时者。尔前未悟。必待法华悟者。名为待时。前教已悟者。名不待时。何以故。佛有显密二说。若约显说。则法华之前。二乘未悟大道。要须五味调熟。会在法华。故云。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此卽待时也。若约密说。未必具待五味。在法华方会。尔前有密入者。名不待时。此乃大判时不时。若就三周。亦是待时不待时。迹本二门。亦是待时不待时。致有前后悟入也。三周之中自论密者。如法说时。密闻大车及大通事而得悟入。卽不待时。中周密闻。准此可知。问。若三周及本有密说者。玄文那云法华唯显。答。言显密者。尔前偏圆。互不相知。今至此经。同入一圆。虽密而显。纯一味故。但于一座。有待不待。然知彰灼授记二乘。显露分明说寿长远。于兹一座。无不闻知。故名为显。问。有一种根性。于前四时。旣无密益。不至法华。复无显得。二时不摄者。应是失时。永不得悟耶。答。余经或谓此为失时。今经不尔。此人虽于密显两时不悟。生灭度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得闻是经。故无失时。乃是待彼土之时耳。问。五千起去。应是失时。答。此等应于如来灭后宏经人处受益。亦是待时也。十义料简三周竟。

  (戊)初法说周为五。初正法说。二身子领解。三如来述成。四与授记。五四众欢喜。

  (己)初中二。初长文。二偈颂。

  (庚)初中三。初许。二受旨。三正说。

  (辛)初又三。初顺许。二诫许。三拣许。

  (壬)今初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

  汝已殷勤。是顺。岂得不说。是许也。

  (壬)二诫许

  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上二句。是诫。后一句。是许也。谛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大经云。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听闻正法。三者思惟其义。四者如说修行。惟此四法。是涅槃因。若言苦行是涅槃因。无有是处。一善知识。谓如来也。后之三句。卽是三慧。故佛诫之。是涅槃近因缘也。

  (壬)三拣许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卽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从初至退亦佳矣。是拣。汝今善听。是许也。五千在座。故如来三止。今将许说。威神遣去。故名拣众。五浊障多。名罪重。执小翳大。名根深。未得三果。谓得三果。未证无学。谓证无学。如悞认四禅以为四果等。名增上慢。有如此失者。谓障执慢三失也。默不制止者。上闻略开三显一。言简义隐。犹未生谤。足为系珠因缘。去则有益。若闻广开三显一。乖情起谤。住则有损。是故不制止也。无复枝叶者。枝叶细末。不任器用。此等执方便之方便。(小乘四果。已是方便。更于暖顶。妄计为极。)于大非器。故大品经云。攀枝附叶。弃于根本。是人为不黠。卽此义也。退亦佳矣者。旣以小自翳。复妨他大光。今退无谤法之愆。复无障他之过。故云佳矣。枝叶未去。故如来三止。贞实愿闻。故身子四请。师弟鉴机。非徒靳固也。问。佛大慈悲。何不神力使其住而不闻。如华严中之二乘聋瘂。何不强毒以大。如喜根之于胜意。答。各有所以。华严末席。正已开渐。未破小执。故在座而隔。今正欲灭化破庵。宜须拣遣。若去在俱谤。宜如喜根强说。今去则有益。那忽令住。住则有损。那忽不遣。喜根令远得益。慈故强说。与某乐种。如来护令不谤。悲故发遣。拔其当苦。问。五千在座。卽不蒙益。去则何益。答。此非当机。是结缘人耳。昔大通佛时亦有无量众生心生疑惑。世世与师俱生。今皆得度。乃至如来灭后。犹故未尽。此五千人。当知亦尔。又说大经时。有八万五千亿人。于是经中不生信心。是人于未来。亦当得信。例此则益在不久也。初许竟。

  (辛)二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前已三请。并此为第四请。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三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四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

  初正法说长文中。初许。二受旨竟。

  (辛)三正说为二。初四佛章。广上诸佛权实。二释迦章。广上释迦权实。上句逗少。是文略。总云诸佛。是人略。但开三显一。是义略。此中章句多。是文广。明五佛。是人广。明六番。是义广。六番者。一叹法希有。二说无虚妄。三开方便。四示真实。五举五浊释权。六拣伪敦信。叹法。令生尊重。说无虚妄。止其诽谤。开方便。使莫执小。示真实。使其悟大。举五浊。示必施三。拣伪。要必真实。于五佛章中。一一应备六义。而前后互出。不具足者。盖如来巧说。使略而无缺。诣而不烦文耳。又六义前后。亦复无在。(生起宛然。大体随时。以此六义。共成开显大旨。如三世佛。但各二章。岂非极略。而开显无缺。令权诣实。略却四章。令文不繁。诣者。至也。前后无在者。六章之要。莫若开显。前后互无。在余四章。但义存六。共成一意。不必次第也。)

  (辛)初四佛章为二。初总明诸佛。二列三世佛。

  (癸)初中但四。初叹法希有。二说无虚妄。三开方便。四示真实。缺二义者。指后文也。

  (子)今初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此中法譬双叹。诸佛若出五浊。必先开三。如今世尊四十余年。始显真实。久久希疎。故言时乃说之。久不说者。为人不堪故。时未至故。五千未遣故。今人已堪。时已至。五千已去。决定说大乘故言时乃说之。优昙华。此云云灵瑞。三千年一现。又现则金轮王出表三乘调熟已后。方说妙法。授法王记。又隔跨酪及二酥三味。乃说醍醐也。观心释者。卽中妙观。通一切法至实相。名为灵。灵卽灵通。有此观故必获佛记。名为瑞。由有此观。方得佛果名为华。

  (子)二说无虚妄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此理至深。与昔权理异。此言至妙。与昔权言反。此行至普。与昔权行乖。此人至胜。胜于昔劣。还指客作四种之粗。而今皆妙。恐物疑谤。故先劝信。令信无虚妄人。说无虚妄法也。

  (子)三开方便三。初开。二释。三结。

  (丑)今初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

  随三种机宜。巧说方便。而佛意在实。人莫能解也。

  (丑)二释

  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

  举今佛之权能。释诸佛之方便。巧慧同故。借此释彼。当知诸佛开权。亦如我也。

  (丑)三结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此结成开权之意趣难解也。盖禀教者。罔不谓三。唯有诸佛。乃知一耳。此文两向。若作示真实者。卽属后文初标胜人法也。无分别法。唯佛能知。佛以无分别智。解知无分别法。故是显实。

  (子)四示真实五。初标胜人法。二标出世意。三重示。四正释。五总结。初文如前。

  (丑)二标出世意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释此为两。初总。次分字。初总者。承上文言。何故是法非思量分别所解。唯有诸佛乃能知耶。良以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秖令众生得此实相。更无他事。实相无相。微妙第一。故非思量分别所能解也。次分字释者。一则一实相也。非三非五非七非九。故言一也。(三卽三乘。五加人天。七加通二乘。九加通别菩萨)其性广博。博三五七九等。故名为大。诸佛出世之仪式。故名为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为因。如来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之本意。而先开三者。为一弄引耳。如人欲取。先当与之。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也。

  (丑)三重示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将欲解释。更重征起以为言端。又此大事。佛所尊重。如释论中明父王欲多闻太子名。数数说之。无有厌足也。

  (丑) 四正释。破古不录。夫旣显实。则无量法皆一也。如玄义中十妙。则是十种一也。若略和旧解。且作四一。言无量一者。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此义可知。言十一者。帖文整足。虽不次第。十义无减。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是显理一。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是显智一。唯以一大事者。一卽是理。大卽是智。(智能照境。方达境大。故大名智。)事卽是行。(自行化他。俱名事故。)理发智。智导行。逐此义便。是显行一。知见者。智知于理。眼见谛法。谛理无为。则无分别。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约此知见论开示悟入。以略拟广。有四十位。是显位一。又取结句明一。一卽法身。大卽般若。事卽解脱。为秘密藏。是显三法一。出现于世。显感应一。但教化菩萨。显眷属一。诸有所作。显神通一。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显利益一。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显说法一。经文印义。信如符契。今略和旧解作四一者。数同义异。旧云果一。今言理一。依义依文。依义者。若无理一。众事颠倒。悉是魔说。非复佛经。故须理一。依文者。文称佛之知见。今取所知见。所见卽谛。所知卽境。境谛卽实相理。故名理一。旧云 因一。语单义别。今云行一。通收因果。人一教一。名与旧同。文卽为四。初明理一。二明人一。三明行一。四明教一。

  (寅)今初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释此理一。复为四意。一约四位。二约四智。三约四门。四约观心。一约四位者。谛境不可知见。约于智眼。乃能知见。二智四眼。不能知见。惟一切种智佛眼。则能知见。经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若偏语佛果。卽失众生。若偏语众生。则非佛知见。故不可偏取。前三教行人。虽是众生。未得佛眼佛智。故不能知见实相。圆教四位。亦是众生。而分得佛眼佛智则众生义成。佛知见义亦成。故寄此四位。以释理一。如瑞相中天雨四华。表万善同归。得入四位。乘四位华以趣佛果。故约位显理也。开者。卽圆十住。初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何者。性德妙理。被通别两惑之所染著。难可了知。初心虽能圆信(名字位)圆受(五品位)圆伏。(十信位)而未能断。不名为开。内加 观行。外藉法雨。助破通别惑藏。显出真修性。知见朗然开发。如日出暗灭。眼目有用。故名为开。缘修破惑。故名使得清净。仁王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于十住白华位也。示者。惑障旣除。知见体显。体备万德。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故名为示。卽是十行大白华位也。悟者。障除体显。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如理智。如量智。理量不二。故名为悟。卽十回向赤华位也。入者。事理旣融。自在无碍。任运流注。入于萨婆若海。如理如量。通达自在。如量知见。能持众德。如理知见。能遮诸惑。卽是十地大赤华位也。然圆道妙位。一位之中。卽具四十一地功德。秖开卽具示悟入等。更非异心。但如理知见。无有分别浅深之相。欲显如量知见。故分别四位耳。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旣云难易。卽知初心与毕竟心。应有明晦浅深之别。犹如月体。初后俱圆。而有朔望之殊。四位知见。皆明照实相。而说开示悟入之异也。二约四智者。(名出般若。彼通三教。今唯约圆)一道慧。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开佛知见也。二道种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见也。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寂灭卽悟 佛知见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识。卽入佛知见也。(智慧二字。俱通因果及以总别。今但云道慧。故约因约总。加一种字。故约因约别。智上有一切二字。故约果约总。又加一种字。故约果约别也。)又道慧如理名开。道种慧如量名示。一切智理量不二称悟。一切种智理量双照为入。此亦约实理无浅深中。而浅深分别也。(如彼俗境数量。如于实理契之。理量相卽。非因果总别而论因果总别。四名便故。初后理同)三约圆教四门横释四句者。空门一空一切空。卽开佛知见。有门一有一切有。卽示佛知见。亦空亦有门一切亦空亦有。卽悟佛知见。非空非有门一切非空非有。卽入佛知见。能通则四。所通则一。开示悟入。是能通之门。所知所见。乃所通之理也。四约观心释者。观于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议。此观明净。名为开。虽不可思议。而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无滥。名为示。空假中心卽三而一。卽一而三。名为悟。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齐照空假中。名为入。是为一心三观而分开示悟入之殊也。所以四种释者。见理由位。位立由智。智发由门。门通由观。观故则门通。门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见理。见理故名为理一也。(虽云理一。而门卽教一。观卽行一。位卽人一。此乃教行人三。寄理以辨。理旣如是。余三例然。释义之 妙。无以加矣。又前约位智。则初住方得名开。似乎凡夫绝分。后约门约观。则名字初心。造修有地。况复众生知见。本来卽是佛知见体。如冰体卽水。但由惑障寒结。举水成冰。苟信圆门。观心卽是。则有名字开示悟入。乃至究竟开示悟入。岂得高推圣境。自鄙无分。又岂得妄计初心卽佛。以凡滥极哉。此中约位。非竖而论竖。约门。非横而论横。约智。非亦横亦竖而论亦横亦竖。约观。非非横非竖而论非横非竖。又复双照横竖。)舍利弗下。卽结成理一义。昔方便教。亦得各论开示悟入。而非佛知见。故是权。今明佛知见。故是实。实卽理一也。

  (寅)二明人一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

  就昔方便。谓教化三乘。理实但化菩萨。如彼穷子。自谓客作贱人。长者观之。实是己子。卽是人一。

  (寅)三明行一

  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三乘众行。名之为诸。为圆故诸。卽是一事。此行何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见。卽是行一意也。

  (寅)四明教一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圆顿之教。名一佛乘。别教已去。皆名有余之说。卽不了义。非一佛乘。无有余乘者。无华严中所兼之 别。无二者。无般若中所带之二。无三者。无方等中所对之三也。然上四文。各有二义。初文若取能知见。卽人一为便。今取所知见。则理一为便。次文若取教化。卽教一为便。今取菩萨。则人一为便。第三文诸有所作。若就教主为言。卽教一为便。今就行人为语。则行一为便。第四文若取乘运之义。卽行一为便。今取为众生说法。则教一为便。不过逐便释耳。四正释竟。

  (丑)五总结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此句总结四一。文简义长。何以言之。序中因光横见万八千土。文殊引古竖明二万诸佛。无不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皆与今佛出五浊世。其意是同。固不待言。至于一切十方。刹海无尽。世界净秽。差别无尽诸佛出世。亦有纯说大者。亦有纯说小者。纯说大。则不必施三。固是四一。纯说小。则不得显实。而久久之后。究竟亦无不还成四一者。但非可以劫数久近计之。非可以等觉已下诸神通天眼测之耳。下文开迹显本。如来三世化功若此。此而不信。安得名随喜哉。初总明诸佛竟。

  (癸)二列三世佛为三。初过去佛。二未来佛。三现在佛。此中应具六义。但出二种。一开方便。二显真实。两则指上。两则指下。(叹法希有。说无虚妄。指前总章。举五浊释权。拣伪敦信。指后释迦章。)

  (子)初过去佛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无量无数方便等。是开权。是法皆为等。是显实。为一佛乘。卽教一。众生。卽人一。能得种智。卽行一。种智所知。卽理一。

  (子)二未来佛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子)三现在佛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 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现在佛正是化主。故先标出世之意。次明开权显实。后结成开示悟入也。少开句者。但是文略。初四佛章竟。

  (壬)二释迦章广上释迦权实。于六义中。无叹法希有但有五文。初开权。二显实。三举五浊释方便。四拣伪敦信一实。五明无虚妄。

  (癸)今初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先三后一。如四佛不异。故言亦复如是。种种欲等者。五乘根性欲也。过去名根。以能生为义。现在名欲。以取境为义。未来名性。以不改为义。深心所著者。宿习难转。卽是根也。方便者。卽是随宜所开三乘权法。此中感应相对。众生种种根性欲。感也。我佛知之。以方便力而为说法。应也。

  (癸)二显实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癸)三举五浊释方便三。初标意。二举五浊。三结释。

  (子)今初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将举五浊先标其意。上已说诸佛开权显实。未明隐实施权。今明称实而观。则十方世界。无非法界真如妙理。尚无别教之二。何况有藏通别教之三。别教名二乘者。中道迥出二边。不卽二边。是中与边为二。故名为第二乘也。别教之二。已不可得。况有通及藏教。与别共成三种权耶。特以出五浊世。不得不隐一实。施三权耳。

  (子)二举五浊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劫者。时也。时无实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今言浊者。谓四浊增盛。聚在此时。故下文云劫浊乱时也。烦恼浊者。通而言之。五住三惑。皆名烦恼。今且以界内五钝使为烦恼浊。所谓贪嗔痴慢疑也。众生亦无别体。依于色心五阴。立此假名。今言浊者。由见烦恼所感粗弊色心。果报丑劣。故名众生浊也。见浊者。通而言之。界内界外诸分别惑。皆名为见。今且以界内五利使为见浊。所谓身边戒见邪也。命根亦无实法。依于识种之上。一分连持色心不 断功能假立。今言浊者。恶异熟业所感识种。能令色心住持短促。故名为命浊也。若约因果相由。则以见烦恼为因。感于三界色心为果。依果立众生名。依众生一期生死。立命根名。依此四法皆浊。立劫浊名。若依诸经次第。则劫浊居初。见烦恼众生命如次列后。今文不次。义亦无在。问。此与大佛顶经所明五浊。为同为异。答。大佛顶经五浊。该于九界。惟佛为清。此经所举五浊。局在秽土减劫。不约净土。不约增劫。问。此经最妙。所举五浊何反浅耶。答。此明诸佛隐实施三。由于出五浊世。事不获已。正显善权方便不可思议。何得以大佛顶经为并。彼经别为一类利根。直开圆解耳。问。五浊若能障大。华严经中未除浊而闻悟。何也。答。此应四句分别。一大乘根利障重。以根利故。重障不能障。此土华严初闻大乘者是也。二根利障轻。他方净土顿闻大乘者是也。三根钝障轻。他方净土先闻三乘。后悟一乘者是也。四根钝障重。此土闻渐除浊。方闻大乘者是也。问。五浊亦障小否。答。就小亦应四句分别。一小乘根利障轻。浊不能障。如舍利弗大迦叶等。二小乘根利障重。浊亦不能为障。如阿含 经央掘魔罗。三小乘根钝障轻。浊亦不能为障。如般陀比丘。四小乘根钝障重。此则成障。佛世不闻小乘。不得度脱者是也。问。自有不在华严。不在三藏。而得闻大闻小者。何也。答。此应约四教总作四句。又约四教各作四句。总作四句者。根利障轻。随于何时宜闻圆教。根利障重。随于何时宜闻别教。根钝障轻。随于何时宜闻通教。根钝障重。随于何时宜闻藏教。佛以口密而随应之。令其得益。各作四句者。四教各有四门。根利障轻者。闻非空非有门入也。根利障重者。闻亦空亦有门入也。根钝障轻者。闻空门入也。根钝障重者。闻有门入也。统而言之。不论有障无障。贵在有根有乘种耳。障由破戒。种由熏习。根由宿习有利有钝。致今值佛。悟有待时不待时也。若宿无乘种。未值出世善根。纵令障轻。耽乐不悟。四句不收。四门不摄。可柰何哉。问。五浊一往何故障大而不障小。(约初四句中之第四句问。)答。众生浊重。妄计五阴而为四德。(障重也)若闻大乘常乐我净。卽执非为是。(根钝也)旧医顽騃。不知乳之好恶。(不识药也)不知病起根源。(不识病也)不知药饵开遮。(不知授药法也)无所知晓。故浊障大也。文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 在苦。卽此义也。若闻无常苦无我不净。卽厌生死。欣涅槃。破邪计执。故五浊不障小。文云。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卽此义也。

  (子)三结释

  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初句卽劫浊。次句卽众生浊。悭贪嫉妒。卽烦恼浊。及见浊。成就诸不善根。卽命浊也。设非曲垂方便。何以引出苦轮。三举五浊释方便竟。

  (癸)四拣伪敦信一实。若佛弟子。自能信解。若不信解。非真弟子。亦非罗汉。敦逼时众。令信受也。文二。初拣真伪。二开除释疑。

  (子)初又二。初若不闻不知非真弟子。二若闻不信受。是增上慢。

  (丑)今初

  舍利弗若我佛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如世弟子。随顺师法。继道传灯。今不闻不知。则无法可顺。何谓弟子。如来昔为治五浊故。方便施三。汝得闻得知。随顺修习。名为弟子。今五浊旣除。为 汝显一。何意不闻不知。不闻卽不闻教一。不知卽不知行一。非弟子卽非人一。总迷于理一也。

  (丑)二若闻不信受是增上慢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佛设二乘。原为五浊障重。暂令息苦。故权说见思断尽。名阿罗汉。不受三界后有。名最后身。出同居土分段苦轮。名为涅槃。然使实得阿罗汉道。证有余脱。今闻此经。便应信受。进求无上菩提。何以故。浊障旣除。又得闻此大法。则当审自筹量。无明别惑尚在。何名罗汉。变易生死浩然。何名后身。化城未是宝所。何名究竟涅槃。故实得阿罗汉者。未有不信佛说此法者也。倘自以为足。不复志求菩提。当知并未证阿罗汉。但是增上慢耳。初拣真伪竟。

  (子)二开除释疑又二。初开除。二释疑。

  (丑)今初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

  恐有问曰。若尔。则一切罗汉。皆必志求无上菩提 耶。故今开除之曰。除佛灭后。现前无佛。则彼禀权说证罗汉者。未必卽能志求菩提。又有问曰。佛虽灭度。此经住世。彼何不信。故今释曰。所以者何。佛灭度后。经虽住世。而受持读诵解义之人难得。不遇其人。则小果圣者。安能自决了哉。

  (丑)二释疑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恐有疑曰。若佛灭后。诸阿罗汉不遇此经。不遇受持读诵解义之人。则当永入小涅槃耶。故今释曰。是人虽作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生方便有余国中。仍得遇佛为说此法。便得决了化城非实。还必志求无上菩提。断无永入涅槃之理也。故大智度论释毕定品云。罗汉身必应灭。住在何处具足佛道。答。出三界外有净佛土。无烦恼名。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具足佛道。卽引此经证云。有罗汉若不闻法华。自谓得灭度。我于余国为说是事。汝当作佛也。又设于此土得遇受持读诵解义之人。亦得决了。故南岳师云。余佛者。四依也。罗汉遇之。闻经决了。又云。罗汉修念佛定。见十方佛为说此经便得决了。(若言念十方佛。则是已发大心。若复唯念释尊。乃因小感大。亦是机发使之然 耳。)四拣伪敦信一实竟。

  (癸)五明无虚妄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先劝信释迦实说。次劝信诸佛诚言。后结成唯一佛乘。所以止疑谤也。初正法说中。初长文竟。

  (庚)二偈颂为二。初颂许答。二颂正说。

  (辛)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尠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舍利弗善听。

  上慢。我慢。不信。四众通有。但出家二众。多修道得禅。谬谓圣果。起增上慢。在俗矜高。多起我慢。女人智浅。多生不信。不自见其过者。三失覆心。藏玼扬德。不能内省。是无惭人也。若自见过。卽有羞僧也。于戒有缺漏者。律仪有失。名缺。定共道共有失。名漏。乏定道故。内起恶觉。如玉含瑕。缺律仪故。外动身口。如王露玼。覆罪自安。不知发露。故名护惜。小 智者。不得学无学智。而有世间小智。妄计有漏以为无漏。小中之小。故言小智也。未有无漏禅定滋润。但有世间味禅。故如糟。未有出世理慧。但有文字薄解。封文失旨。故如糠。又糟糠譬无大机。枝叶譬非好器。悉不任用。故须遣之。四偈皆颂拣许。末一句。颂诫许。略不颂顺许也。

  (辛)二颂正说二。初颂四佛章。二颂释迦章。

  (壬)初中四。初颂诸佛。二颂过去佛。三颂未来佛。四颂现在佛。

  (癸)初颂诸佛。与长文共有三异。一彼此互无。长文有叹法而无五浊。今有五浊而无叹法。二前后间出。长文先叹法。次明不虚。开权显实。今先开权显实。后明不虚。三开合不同。长文劝信与不虚合说。今分劝信隔于不虚。又长文以释迦方便释成诸佛之权。今以释迦显一释成诸佛之实。是四异也。文为五。初颂施权。二颂显实。三颂劝信。四举五浊。五颂不虚。

  (子)今初

  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 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

  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于诸权法也。良由自行因满。所感后得无分别智。亦名为差别智。正当自行体内权也。卽此法体。亦不可说。以方便故。为众生说。成化他权。照九界机。说七方便。九是所被。教不出七。说七被九。渐令入实。七九之中。随何等机。闻何等法。遇机便逗。初无一定。故云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也。现起希望。名为所念。念卽是欲。习欲成性。能为后种。加以先业。有善有恶。差别若干。诚非一缘一譬一种方便所能度脱。惟佛悉能知之。故能随宜说九部法。令其一切皆欢喜也。欢喜则必生善灭恶入理。举初以该后耳。九部者。通论则大小各十二部。别论则小或十一。或但九部。具如玄义中说。钝根乐小法下六句。结施权意。前世根钝。今世无机。不堪闻大。故言不行深妙道。前世贪著障重。今世众苦所恼。唯可闻小。故言为是说涅槃也。

  (子) 二颂显实四。初颂理一。二颂人一。三颂教一。四颂行一。

  (丑)今初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佛慧。卽是一大事因缘也。若约能知。乃是行一。若约所知。则是理一。又若约说经。应是教一。若约所诠。则是理一。盖亦取便。名为理一也。

  (丑)二颂人一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徧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此正颂上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也。广出诸方便人。皆成实人。有佛子心净。卽别教人。为诸佛子说大乘经。得记心喜。卽成圆教真实之人。声闻若菩萨者。声闻兼得缘觉。卽是两教二乘。菩萨兼得藏通大士。皆成佛无疑。则七种方便。无非佛子明矣。此是极圣诚说。柰何不信。

  (丑)三颂教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此正颂上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也。但以假名三教。引导令入佛慧一教。是故约方便说。则可暂有。约究竟论。决无二三。

  (丑)四颂行一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唯此一事实等。颂上诸有所作常为一大事也。佛自住大乘等。颂上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也。后六句释成不以小度之意。二颂显实竟。

  (子)三颂劝信二。初举果劝信。二举因劝信。

  (丑)今初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佛心清净。众恶断尽。无畏说法。此内德可信也。妙 相庄严光明炳著。为众所尊。说大乘印。此外德可信也。

  (丑)二举因劝信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昔有诚誓。今酬誓故说。此昔愿可信也。菩提愿满化他同入。克果之因。因则不虚。弥可信也。问。本誓旣普。今众生尚多。愿云何满。答。佛三世益物。无有已时。今且约现在机熟。名愿满也。三颂劝信竟。

  (子)四举五浊四。初总明五浊障大。二别明五障。三明为五浊故说小。四明为大施小。小治五浊。大愿得兴。

  (丑)今初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

  众生以苦恼自煎。诸佛以大悲济物。悲与苦相对。故言相遇。又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天性相关。故言相遇。夫尽教以佛道。佛之本怀也。无智迷惑而不受教。五浊障大也。彼旣有障。安得不设方便以渐诱之。经云。过去有佛。号住无住。发愿使己国众生同日同时成佛。卽日灭度。又贤劫前有佛。号曰平等。亦愿己国及十方众生。同日成佛。卽日灭 度。若尔。今日有佛。复有众生。云何耶。佛言。止止。我前所言。得人身者耳。颇有发愿。令五道同日成佛否。佛言。不可以非器之身成无上道。要先化三趣。令得人天。然后乃可如愿。三趣非善道。何能成佛 。

  (丑)二别明五障。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坚著于五欲。痴爱故生恼。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此二偈。别明众生浊也。真如实相。名为善本。不依此种善根。故不能感大法。五欲为诸恶本。从痴有爱。则众恼竞生。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

  此一偈。别明命浊也。处胎经从初七日乃至三十八七日。具说渐渐增长之相。卽所谓世世常增长。真可厌离。观心释者。一念心起。卽为未来作业。业卽胎。胎业无穷。世世不断。卽是增长。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此一偈。别明见浊也。五见交加。如茂林稠密。若有是常见。若无是断见。依于二见。成六十二见。具如法数。

  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此一偈。别明烦恼浊也。略举根本中贪慢。小随中谄。以摄其余。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此一偈。别明劫浊也。长时不闻佛法。卽是劫浊。又上来四浊集在时中。故名劫浊。五浊障故。不信一乘。故难度也。观心释者。念念恶觉。永无正观以自觉。是不闻佛名。永不与八正道相应。是不闻正法。此心则难度也。二别明五障竟。

  (丑)三明为五浊故说小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丑)四明为大施小。小治五浊。大愿得兴。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析三界妄尽。灭色取空。则非真灭。以无明别惑尚在。则界外变易生死正自浩然也。若体达无明本空。诸法何有。如翳见空华。华相本虚也。法虽本寂。若不修道。无由契会。故言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如空华虽寂。若不除翳。无由覩净空也。四举五浊竟。

  (子)五颂不虚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惟一无二乘。

  先权后实。巧为五浊施此方便。诚言不虚。勿生疑也。初颂诸佛竟。

  (癸)二颂过去佛二。初略颂开显。二广颂开显。

  (子)今初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初二偈。明施三。后一偈。明开显也。说一乘法。卽教一。化无量众。卽人一。入佛道。卽行一及理一。

  (子)二广颂开显二。初总明方便助显。二别示开显之相。

  (丑)今初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天人群生。是举诸乘以明人一。异方便。是举诸教诸行以显教一行一。第一义。是理一也。正因佛性。卽第一义。若用圆妙正观。则是实相方便。不称为异。今用五乘七方便等而助显之。名异方便。卽指下文六度乃至供养称名等也。良由众生乐欲不 同。故使诸佛方便有异。然方便虽异。助显则同。旣显实已。此异非异。殷勤称叹。良由于此。

  (丑)二别示开显之相二。初约众善显缘因功德。二约闻经显了因功德。

  (寅)初中七。初约六度明开显。二约恋慕心明开显。三约供舍利明开显。四约造佛像明开显。五约画佛像明开显。六约供塔像明开显。七约称佛名明开显。

  (卯)今初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正因佛性。生佛体同。幻障若深。永不值佛。得值过去佛者。则是内因力强。得感出世缘也。然其深心所欲不同。所以诸佛说法亦异。在彼一时。或闻顿法。或闻渐法。或修布施。或修持戒。或修忍辱。或修精进。或修禅定。或修智慧或单修一法一行。或兼修余法余行。或转或助。种种不同。又或以相心修六度。或以无相修六度。或以非相非无相次第修六度。更复种种不同。由今观之。旣得皆已成佛。皆证理一。则如是诸人。卽人一。所修福慧。卽行一。所闻诸法。卽教一矣。此中闻法及智慧。似宜属于了因。让后闻法华经。故但属缘因也。

  (卯)二约悲恋心明开显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不但值佛闻法。修行六度者。已成佛也。卽诸佛示灭。能于如来起悲恋心。一念之间。舍恶从善。化刚为软。在板一时。似属人天二乘。由今观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旣证理一。则是诸众生卽人一。善软心卽行一。示灭卽教一矣。

  (卯)三约供舍利明开显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瓈。砗磲与码碯。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旃檀及沉水。木樒并余材。甎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悲恋如来而生善软心者。已成佛也。卽诸佛灭后。碎身为若干舍利。是诸人等为供舍利起宝塔者。下至起石庙者。起土庙者。乃至童戏为沙塔者。或有舍利如芥子许。或无舍利。或以诚心。或以戏心。在彼一时。则谓功德或大或小。或有或无。由今观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旣证理一。则如是诸人。卽人一。起塔起庙。积土聚沙。卽行 一。碎身为舍利。卽教一矣。按释迦示灭旣荼毗竟。大迦叶言。如来舍利非我等事自有国王王子大臣宰官长者居士婆罗门等乐福田者广修供养。我等事者。宜应结集三藏。勿令正法速灭。由此观之。迦叶传佛心印。故以先务为急。人天乐种福田。则以供养为先。就彼修供养时。所发三乘五乘心愿不同。而由过去诸佛方便力故。久久之后。未有不归于佛道者。又按经中造塔之法。如来十三级。辟支佛五级。阿罗汉四级。阿那含三级。斯陀含二级。须陀洹一级。轮王无级。级者。轮相也。今时凡夫。动辄起塔。以凡滥圣。为戾不轻。语云。君子爱人以德。纵令弟子尊师。岂可陷师于滥圣之罪。又纵令死者冥冥。宁不显生者之碌碌耶。

  (卯)四约造佛像明开显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鉐赤白铜。白蜡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为供舍利起塔起庙者。已成佛也。随用何物建立形像。在彼一时。物有粗妙。价有高下。心有诚否。愿有远近。亦似功德有大有小。由 今观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是理一。诸人卽人一。作像卽行一。如来分别造像功德卽教一也。然优婆塞戒经。造像不许用胶。得失意罪。而此经用者。古师云。外国用树胶耳。有言。大豆汁可代胶清。又地持不许用雌黄臭物。戒经不许造半身像。又立佛像前不应坐。坐佛像前不应卧。又造像功德经。略明十一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洁。二者生处无恶。三者常生贵家。四者身如紫磨金色。五者丰饶珍宝。六者生贤善家。七者生得为王。八者作金轮王。九者生梵天寿命一劫。十者不堕恶道。十一者后生还能敬重三宝。又云。若人临终发言造像。乃至如 [麦*广]。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当知此等功德。并是华报。果在佛地也。

  (卯)五约画佛像明开显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承上文言。又不但建立佛像者。已成佛也。画佛影像。自作使人。乃至童子戏画。在彼一时。则谓功德 或大或小。或有或无。由今观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是理一。诸人是人一。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卽行一。但化诸菩萨卽教一也。又但化二句。明彼成佛后事。乃是自证四一。复以四一度生。

  (卯)六约供塔像明开显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承上文言。又不但起塔起庙造像画像者。已成佛也。随于何等塔庙宝像画像之前修诸供养。皆得成佛。具论供养。不出五尘。华幡盖等。色尘也。乐音歌呗。声尘也。香。卽香尘。礼拜。卽触尘。又衣服。是触尘。饮食。是味尘。此略不言。理必有之。又供养须论三业。敬心。卽意业。颂德。卽口业。礼拜合掌举手低头。卽身业。约此五尘三业。尘则或多或少。业则或专或散。在彼一时。则谓功德必有差别。由今观之。 并成四一。复以四一广度众生。三惑薪尽。二死火灭。入无住处大般涅槃也。经文若使人作乐者。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在家国王长者宰官居士。并无自作音乐之理。所以必曰使人。至于歌呗颂德。则出家在家。通得为之。然亦须知大体。若梵音和雅。则侩俗咸宜。若滥同词曲。则律所不许。每见近时唱赞。多用曲家腔调。又礼忏作梵。不遵古式。竞引长声。只恐长他贪慢。增己放逸。福少过多。思之择之。

  (卯)七约称佛名明开显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五尘三业供塔供像者。已成佛也。卽散心一称佛名。亦皆成佛。南无。此翻归命。亦翻度我。亦翻敬从。调达临终称南无。未得称佛。便生身陷入地狱。佛记其从地狱出。当作辟支佛。名曰南无。西国有事天像者。以金为像头。贼来盗之。取不能得。贼称南无佛。便得金头。明日众人聚而议曰。天像失头。便是无天来著耳。著者云何失头。天卽附一人语曰。贼来取头时。称南无佛。诸天皆惊动。是故得我便。是故失头。众人曰。天不如佛耶。 旣不如者。何不事佛。贼称南无佛。尚得天头。况贤者称佛名。十方尊神宁敢当之。但精进。勿懈怠。那先经云。如人持一石置水。必没无疑。若持百石置船上。必不没。有恶业人。直尔死。必堕泥犁。如石置水。若临死称南无佛。佛力故令不入泥犁。如船力故使石不没。又经云。华林园第三大会九十二亿人。并是释尊遗法中一称南无佛人。得见弥勒也。又佛世有一老人。徧求五百上座剃度。上座观其宿无善根。咸不见许。最后值佛。佛卽度令出家。证阿罗汉。上座问佛。佛言。此人于无量劫前。入山采薪。遇虎惧怖。一称南无佛。今此称名善根熟故。所以得度。由其别无他善。所以久久流转生死。由其劫数长远。故非声闻道眼所见所知。夫旣得证阿罗汉。则亦必证无上菩提明矣。夫散乱称名。尚必成佛。况一心不乱哉。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而不信。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初约众善显缘因功德竟。

  (寅)二约闻经显了因功德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是法。正指妙法华经开权显实之法也。上来六度 乃至像教。供养乃至称名。并是诸佛以异方便。助显真实。尚得开之。成妙缘因。况复此经。正显真实。若有闻者。卽了因种。宁不成佛。然约闻经之时。或解不解。有相无相。至心散心。事非一概。亦得义论五乘差别。而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若远若近。终因斯脱。未有一人不成佛者。此是诸佛真语实语。不可不深信也。问。何意约过去佛。广明五乘同皆入实。答。三世佛皆有开权。但未来未起。现在始行。于证义弱。过去开权已久。受化之人。皆成四一。并于十方施权显实。证义则强。构之虚言。不如验之实事。故于过去佛。广约五乘显实也。二颂过去佛竟。

  (癸)三颂未来佛二。初颂施权。二颂显实。

  (子)今初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

  (子)二颂显实四。初颂人一。二颂行一。三颂教一。四颂理一。

  (丑)今初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约闻法者无不成佛。故是人一。若约能度。卽教一也。佛智所证。卽理一也。入于佛智。卽行一也。

  (丑)二颂行一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自行化他。无非佛道。故是行一。

  (丑)三颂教一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百千亿无数诸法门者。指五乘七方便等一切权说。其实为佛乘者。正明说权之意。说虽在权。意本在实。权卽实家之权。故得开之同成了因也。知法常无性者。实相常住。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性空)无性亦无性。(相空)一无性言。具二无性。卽是无性性。无相性也。本自有之。故曰常无。知者。照也。具如止观第五不思议境中一念三千非自他等。旣无四性。一念亦无。卽是性空。旣无一念。无念亦无。卽是相空。乃不思议之二空也。若本自二空。卽是性德。若推检入空。卽是修德。推而不成。须修万行。正助合行。行中具足一切诸行。方名缘因。闻斯义已。方乃名开。问。世间因缘。可以四句了生无生。今性本净。非关缘起。何须以此四句推之。答。世法缘起。亦本无生。但由情计。谓之为生。理性亦尔。由谓自他等。故须推之。二空不显。尚须更约续待推 检。况因成耶。问。今文何故不立斯观。答。经从利根者开也。佛种从缘起者。中道无性。卽是佛种。迷此理者。由无明为缘。则有众生起。解此理者。由教行为缘。则有正觉起。欲起佛种。须一乘教。故是颂教一也。又无性者。卽正因佛性也。佛种从缘起者。卽是缘了。以缘资了。正种得起。一起一切起。如此三性。名为一乘也。(三因不改。同名为性。举体成修。复称缘了。是则理卽位中。苦为正因佛性。惑为了因佛性。业为缘因佛性。此三佛性。不纵横。不并别。不可思议。无自性乃至无无因性。无性亦无性。目此无性以为正因佛性也。名字位中。薄有微解。亦有微行。卽是无性之性。举体而成微解微行乃至观行相似位中。解行渐著。亦是无性之性举体所成。目此名字观行相似位中不可思议三因以为缘因佛性也。分真位中。初住一发一切发。正因理心发。名法身德。了因慧心发。名般若德。缘因善心发。名解脱德。不纵横。不并别。不可思议。目此分真位中不可思议三因以为了因佛性也。究竟位中。性德显尽。修德毕功。故曰正种得起一起一切起。卽是显果乘相。依正主伴乃至酬因一尘一行。一时俱起。起者。成也。修性一合。无复分张。卽是理性三因究竟圆显。故曰如此三性名为一乘也。)

  (丑)四颂理一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是者。指上性修不二之一乘也。此一乘者。卽是法住。亦名法位。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此无住本。不可动故。名为法住。种种诸法。总不出此范围。名为法 位。举此法住法位而为正觉世间之相。法住法位是常住故。所以正觉世间之相亦是常住。举此法住法位而为众生世间及器世间之相。法住法位是常住故。所以众生及器世间之相亦是常住。是则三世间相。一一无非常住。一一无非法住法位。一一无非一乘。但众生迷闇。不能觉知。于常住中。妄见生灭。于一乘中。妄见差别。唯有大觉导师。坐于道场。如实知已。于不可说离诸戏论寂灭理性。能以方便说此理一。又能以异方便助显此理一也。问。悟此理性。名为正觉世间。以顺性故。性常相亦常。是则可也。迷此理性而为众生世间。旣违性故。性虽本常。相必无常。云何众生器世间相亦常住耶。答。如冰与水。同以湿为性。湿卽以冰水为相。冰水无常。卽是湿性无常。故目此湿性以为无性也。湿相旣常。卽冰水之相皆常。故目此冰水之相以为常住也。又一乘无性之理。如屋本不转。如来悟之。如醒人见其不转。九界迷之。如醉人妄见其转。彼虽见转。本屋不转。故众生世间相及器世间相。彼虽妄见生灭。其实是常住也。以众生及器世间。卽无性故。卽法住故。卽法位故。又如翳眼妄见 空华起灭。而空华实无起灭。以无性故。以卽空故。世间常住。其理如是。一切众生。但有理常。闻而能解为名字常。念念体察。心心无间。名观行常。粗垢先落。六根清净。为相似常。豁然开悟。证于四十一位真因。为分证常。圆满显发。无余无欠。为究竟常。始终平等故名为卽。升沈硕异。故须辨六。依于平等之体。方有升沈之异。如依虚空。方论远近。故云全性起修。(通指逆顺二修)一任升沈迥异。不离平等一体。如远与近。不出虚空。故云全修在性。教来诠此。故为教一。行来契此。故为行一。人必会此。故为人一。三颂未来佛竟。

  (癸)四颂现在佛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如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

  先颂为化之意。次颂显实。后颂施权。如是法者。双指权实法也。第一寂灭。卽理一。方便示种种道。实为佛乘。约能示。卽教一。约所示。卽行一。知众生诸行等。是施权也。初颂四佛章竟。

  (壬)二颂释迦章二。初略颂上权实。为下文总譬作本。二广颂上六义。为下文别譬作本。

  (癸)初中二。初颂显实。二颂施权。

  (子)今初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此文具颂四一。今我亦如是者。如于诸佛之是。同以一实教化众生。卽总颂显实也。安隐者。涅槃秘藏。是安隐处。佛自住其中。亦安置众生同入此中。安隐处。卽理一。众生。卽人一。种种法门入佛道。卽行一。宣示。卽教一。

  (子)二颂施权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智慧力。卽权智也。知性欲。鉴小机也。说诸法。正施权也。皆欢喜。称机宜也。上来二偈虽略。收佛一化。原始要终。罄无不尽。故称略颂上文权实。为下总譬六义本也。一者今我亦如是。我卽释迦。是一化之主。为下有大长者譬作本。二者安隐。卽大涅槃常乐我净。无五浊障。对显三界五浊。名不安隐。为下火宅譬作本。三者众生。卽五道受化之徒。为下五百人譬作本。四者安隐法。还对五浊不安隐法。 为下火起譬作本。五者种种法门。对不种种。为下唯有一门譬作本。六者知众生性欲。卽五道中有三乘根性差别。为下三十子譬作本。初略颂上权实竟。

  (癸)二广颂上六义。为下文别譬作本六。初颂五浊。为下见火譬作本。二颂施方便化。为下舍几用车譬作本。三颂显实。为下等赐大车譬作本。四颂叹法希有。五颂不虚。六颂拣众敦信。总为下无虚妄譬作本。

  (子)今初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初十一字。明佛有能见之眼。下文云。宅主在门外立。盖佛在法身之地。以常寂佛眼圆照群机。若根利浊轻。则以卢舍那像说一乘法。若根钝浊重。则以老比丘像惊入火宅。方便施三。秪是于时鉴机。故言我以佛眼观见也。夫观色法。应用天眼。分别根机。应用法眼。今言以佛眼观者。举胜兼劣。又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也。六道众生下。明所见五浊。 下文云。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著也。贫穷无福慧。颂众生浊。入生死二句。颂命浊。深著等四句。颂烦恼浊。不求等二句。颂劫浊。劫中无佛。故名为浊。劫若有佛。虽浊能破。深入等二句。颂见浊。或不求四句。总颂见浊。以邪见故。不求大势佛。不求断苦法。乃以招苦之因。妄冀舍于苦果。岂可得哉。四浊聚在此时。卽名劫浊。故不必别颂也。为是众生故二句。明起大悲应赴。下文云。长者闻已。惊入火宅也。

  (子)二颂施方便化。为下舍几用车譬作本二。初念用大乘拟不得。二念同诸佛用三乘。称宜可得。

  (丑)初又三。初明用大拟宜。二明众生无机。三明念欲息化。

  (寅)今初

  我始坐道埸。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始坐道场者。至理无时。假时化物。为化之初。故言始也。事释者。初在此处修治得道。故言道场。坐此树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树。感树恩故观察。念地德故经行。树地无有分别。岂须报恩。未曾有经云。秪以通化传法。名报恩耳。过去因果经云。佛成道初 七日。思惟我法妙。无能受者。二七日。思惟众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惟谁应先闻法。卽至波罗柰。为五人说四谛。陈如得法眼净。(此约小机所见)今明佛在法身地。寂而常照。恒以佛眼。洞览无遗。岂始至道场淹留三七。方思此事。言三七者。表欲三周说法也。初七思法说。次七思譬说。后七思因缘说。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施小。此独就圆教大乘释。若通途约大乘释者。初七思说圆教。次七思说别教。后七思说通教。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说三藏三乘方便也。观心释者。树卽十二因缘之大树也。深观缘起。自成菩提。欲以无漏法林荫益众生。故言观树。经行者。大乘三十七品。是行道法。自以道品履实相地。得成佛道。欲以此法化度众生。是故起行。三七者。初七欲明中道观。中道妙难观。不得。次七欲明卽假观。卽假观分别智难生。不得。后七欲明卽空观。卽空巧度。又不得。乃明方便析法小观也。

  (寅)二明众生无机

  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智慧旣微妙第一。故非根钝痴盲者所能领解。下文云。诸子无知。虽闻父诲。犹故乐著。嬉戏不已也。

  (寅)三明念欲息化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我卽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梵释虽请。佛知无机。所以不说。下文云。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或当堕落。为火所烧也。初念用大乘拟不得竟。

  (丑)二念同诸佛用三乘。称宜可得二。初明化得。二释疑。

  (寅)初中四。初明三乘拟宜。二明有小机。三明施化。四明受行悟入。

  (卯)今初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念彼虽无大机。不容永舍。须以方便而诱济之。非都不知施三。意欲引同诸佛。故云寻念也。下文云。卽便思惟。设诸方便。

  (卯)二明有小机。又二。初明诸佛叹。二明释迦酬顺。上欲大化。于彼无机。故诸佛不叹。今欲说小。曲会根缘。则始终得度。所以佛叹也。(若不先小。则大小俱失。若先用小。则终必大益。故云始终得度。)

  (辰)今初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初三句。释迦自叙佛现。由念佛方便力故。契法契机。所以佛现也。次五句。是诸佛称叹释迦。以能为实施权。故云善哉。为一施三。引入佛慧。故云第一导师。证微妙第一实智。故云得无上法。随一切佛隐实施权。故云用方便力。次四句。诸佛自明我等亦隐实施权。次四句。双释隐施之义。为众生少智。不自信作佛。所以隐实。为乐小法。所以施权说诸果也。后二句。双结二义。始虽说三。终必显一。

  (辰)二明释迦酬顺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

  初一偈。发言酬顺。南无。此云敬从也。后一偈。念顺物机。二明有小机竟。

  (卯)三明施化

  思惟是事已。卽趣波罗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波罗柰。卽鹿苑也。中道无性佛种之理。此理非数。又不可说。今以方便。作三教说。又非生非灭。而以方便作生灭说。又偏真之理。亦非可说。以方便故。作四门说。初为五人说无常有门也。(初以权实相对。实不可说。说属于权。三权是数。一实非数。次以生灭不生灭相对。卽衍门不生灭。故不可说。且说生灭。卽大小相对也。后以偏真小理对小四门。偏真之理亦不可宣。是则大小两理。俱不可说。方便为物。俱可得说。虽俱可说。佛意在实。众生于实非宜。故思方便作生灭说耳)

  (卯)四明受行悟入(机会卽受。随闻观转。卽暖法去名行。至世第一。名之为悟。若得初果。名之为入)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陈如初得见谛。断分别惑。分证有余涅槃。涅槃之音。起自于此。由此得成无学。便有阿罗汉名。能说者名为佛。所说三乘卽法。见谛阿罗汉等卽僧。三宝于是现世间也。初明化得竟。

  (辛)二释疑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恐疑师云。佛初未能鉴机。寻念诸佛。始知根性。今释云。为欲引同。故念诸佛。非今始念方知。从久远来。见其乐小。已为赞示。令尽众苦。所以闻小卽得 解脱也。又恐疑弟子云。云何一世暂闻。卽证无学。今释云。从久远来。为其赞示。称于本习。故速得道耳。久远。卽指大通结缘之后。故下文云。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也。二颂施方便化。为下舍几用车譬本竟。

  (子)三颂显实为下等赐大车譬本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我卽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佛子以恭敬心。来至佛所。曾闻诸佛方便说法。此显三乘行人皆是佛子。颂人一也。为说佛慧故。卽是一切种智佛之知见。颂理一也。但说无上道。颂教一也。菩萨疑除。罗汉作佛。颂行一也。又初两偈。明大乘机发。亦云索果。为下诸子索车譬本。次两偈一句。明佛欢喜。众生堪得大乘益故。为下见子免难欢喜譬本。次三句。正明显实。为下等赐诸子大车譬本。后一偈。明受行悟入。为下诸子得车欢 喜譬本。初明由机发故索果。应有四句。自有障除机未发。如诸罗汉在三藏时。以乐小故。浊障虽除。大根钝故。妙机未发。自有障未除大机发。如法华中诸凡夫等。虽未断结。以大根利故机发。自有障卽除机卽发。如说无量义时证小果。卽于此座大机发。自有障未除机未发。如五千退席等是也。志求佛道。是索大果。索有三意。一大机有感果之义。机中论索。二情中密索。如下文云为得为不得。三发言索。卽殷勤三请。昔教之中。已有二索。但未发言。至于今日。具此三索。问。昔出宅索三。若是机情索者。文云如先所许。乃是求三。何关求一。答。出外不见。必有异途。将昔所许以求异意。亦得是索一也。咸以恭敬心皆来至我所者。如舍利弗请云。诸天龙神等。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也。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者。具受前四时调熟也。二明障除佛喜者。佛为佛慧故出。昔障重无机。不得卽说佛慧。中间虽障除。机未熟故。又未得说。今机发。正是说时。昔众生根钝智小畏其谤法堕恶。今根利志大。闻必信解。故喜无畏。不畏执小谤大。起罪堕恶也。三正显实者。五乘是曲而非直。别通偏傍而非 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四受行悟入者。初闻略说。谓久后要当说实。三乘无非方便。又谓不退菩萨。不知佛智。故菩萨罗汉。咸堕疑网。今开权显实。不惟罗汉除疑。而三教菩萨。无不除疑。不惟菩萨作佛。而罗汉悉亦作佛也。

  (子)四颂叹法希有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

  此正颂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华时一现也。妙法不出权实。仪式者。诸佛引物之权。无分别法者。诸佛所显之实。又权实本无分别为钝根小智。分别权实。名为仪式。今还悟入一三不二。名无分别也。诸佛兴出世二句明人难。次二句。明法难。如四十余年久默斯要。次二句明闻法难。如五千退席。佛世不闻。次二句。明听信难。如普会大众。唯舍利弗一人先能领解。次举喻但合听信者难。余例可解。

  (子)五颂不虚。为下无虚妄譬本。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初六句。诫勿于可信人生疑。次四句。诫勿于可信法生疑。夫世间人王。言则不二。况佛为法王。岂有虚妄。又方便权说。尚能除浊。况秘要妙法。宁非真实乎。

  (子)六颂拣众敦信又二。初颂拣众。次颂敦信。

  (丑)今初

  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初四句。颂上此非佛弟子。何者。若乐诸欲。是行魔业。故须拣之。上文著涅槃。尚非佛弟子。此文著生死。那是佛弟子。互拣非耳。凡小俱舍。方堪授记。又终不求佛道句。兼颂上皆是增上慢人。以未得上法。谓得上法。是故不复求佛道也。当来世恶人四句。颂上如来灭后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后 四句。颂上若遇余佛便得决了。

  (丑)次颂敦信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汝等旣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此颂上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也。初六句。敦信于权。后六句。敦信于实。初法说周中。初正法说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圣庄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zhaochengzang.com/mflhj/mflhjjiangjie/6044.html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