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四)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如来者。十方三世诸佛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通号也。寿者。受也。量者。诠量也。诠量十方三世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功德也。今正诠量本地三佛功德。故言如来寿量品。如来义甚多。今且明二身三身。余例可解。二身者。真身如来。应身如来也。如成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即二身义显。何者。乘是如智。实是如境。道是因。觉是果。若单论乘。则如无所知。若单明实。则如无能知。境智和合。 则有因果。照境未穷名因。尽源为果。因圆果满。即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真身如来也。以如实智。乘如实道。来生三有。示成正觉。即应身如来也。(报智冥法。名为真身。从体起用。名为应身。但云二身。摄法周足。)三身者。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化身如来也。如大论云。如法相解。如法相说。故名如来。即三身义足。何者。如即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无佛。性相常然。徧一切处而无有异。故名为如。不动而至名之为来。此约所证。即法身如来也。又复如智称于如理。从理名如。从智名来。故曰如法相解。此约能证。即报身如来也。又以如如境智合故。即能处处示成正觉。转正法轮。故曰如法相说。此约起用。即化身如来也。偈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如明月之影徧万川。故名为应。亦名为化。此之三身。不可单取。故大经云。法身亦非涅槃。般若亦非涅槃。解脱亦非涅槃。三法具足。称秘密藏。名大涅槃。当知三身不可一异纵横并别。圆览三法。称假名如来也。文云非如非异者。非彼偏如。以显圆如。即法身如来义。又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即如如智称如如境。以一切种智知。以佛眼见。是报身如 来义。又云或示己身己事。或示他身他事。即应身如来义。若但性德三如来者。是横。若但修德三如来者。是纵。若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今经圆说不纵不横三如来也。纵横三身。尚非今义。况三藏通教所明如来耶。又法华前。亦明圆三身义。同是迹中三身耳。发迹显本三如来者。永异诸经。故天亲论云。示现成大菩提无上故。示三种菩提。一应化菩提。随所应现。即为示现。如经。出释氏宫故。二报佛菩提。十地满足。得常涅槃。如经。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劫故。三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净涅槃不变。如经。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故。经具其义。论出其名。不如上释。宁会经论耶。又三身各论单复。单义如前。法身复者。一自性清净法身。二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一自受用报。二他受用报。应身复者。一胜应。二劣应。又一应现佛界身。二应现九界身。若束此单复三身而为二身。则二种法身及自受用报。名为真身。他受用报及胜劣应等。名为应身。故知若复若单。若三若二。平等平等。更欲广说。则四身。十身。三十二身。无量身等。开合自在。多不为多。少不为少。非少非多。而少而多。倘执名 相而欲妄较诸经优劣。远之远矣。次明寿量者。真如不隔诸法。故名为受。此法身寿也。境智相应。故名为受。此报身寿也。一期示现。连持不断。故名为受。此应身寿也。诠量法身如来如理寿命。诠量报身如来智慧寿命。诠量应身如来同缘寿命。故言寿量。法身如来如理寿命者。有佛无佛。性相常然。不论相应。不论连持。非无量。非有量。故文云。非如非异。非实非虚。葢诠量法身如理命也。报身如来智慧寿命者。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发智为报。智冥境为受。境旣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如是譬如函大葢大。故文云。我智力如是。久修业所得。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此诠报身智慧命也。应身如来同缘寿命者。缘长则长。缘促则促。如水清月现。月实不来。水浊月亡。月亦不去。故文云。数数现生。数数现灭。或复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此诠应身同缘命也。当知所诠不出四句。一者有量。二者无量。三者亦有量亦无量。四者非有量非无量。有量则无常。无量则常。双亦则亦常亦无常。双非则非常非无常。今以四句更作别圆二释。一别教各释者。非常非无常。双非理极即法身也。常。即报 身。报智冥法。亦非常非无常。但取金刚道后。正智圆满。不复生灭。故名为常。又依唯识。则法身不生不灭。故名为常。报身生因所生。故非常。圆满成就故非无常。即双非句也。亦常亦无常。即是应身。应用无尽。故亦常。数数唱灭。故亦无常也。无常。即是金刚心前智用增进。乃至凡夫生灭出没。皆是无常也。三佛各一句凡夫共一句。故是别义。二圆教通释者。三身各备四句。法身四句者。不生不灭。故名为常。无彼凡夫妄计倒常。故名无常。寂而双照。故名亦常亦无常。双破凡圣八倒。故名非常非无常也。报身四句者。出过二乘。故名为常。无妄计常。故名无常。智能双照。故名亦常亦无常。智冥谛境。故名非常非无常也。应身四句者。应用不绝。故名为常。示同生灭。故名无常。两义双具。故名亦常亦无常。旣非实报。亦非业感。故名非常非无常也。乃至凡夫。亦具三种四句。心性随缘不变。故名为常。所谓自从无始。至尽未来。轮回生死。而生实不生。死实不死。此是性具法身常也。即此心性不变随缘。流转五道。生灭不停。名为无常。此是法身无常义也。随缘不变故亦常。不变随缘故亦无常。此是 法身双亦义也。虽不变而非凝然。虽随缘而非断灭。此是法身双非义也。约性具法身。旣得作此四句。依法身而起惑。惑即般若。即是性具报身。亦作四句。依惑苦而起业。业即解脱。即是性具应身。亦作四句。是为凡夫理即三身各各四句。尚无四句名字。何况行用。圆人称理而解。故有名字三身四句。观行三身四句。乃至果成。则为究竟三身四句。从始至终。一身即三身。三身即一身。不一不异。亦不纵横。当知一佛身。即具诸身寿命功德。随缘感见。长短不同。大经云。凡夫二乘。见佛寿命。犹如冬日。菩萨所见。犹如春日。唯佛见佛寿命无量。犹如夏日。所以然者。凡夫博地。翳障朦胧。藏通二乘。虽断四住。不见中道。若舍分段。受法性身。未破无明。方便土中所见之佛。犹是胜应。当知二乘。只见冬日。若诸菩萨。未登别地圆住。所见同彼凡夫二乘。若破无明。乃至受于分证法身。与而言之。得见报身寿命。夺而言之。他受用报。犹名胜应。未穷报身之源。未尽法性之极。所见佛寿。犹是春日。唯佛与佛。穷性尽源。见法身寿。犹如夏日也。故举三譬譬之。一者于诸常中。虚空第一。一切寿命。如来第一。 此譬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性相凝湛也。二者譬如四河。皆归大海。此譬报身寿命。所修万善。皆感佛报。归寿命海也。三者阿耨达池。出四大河。此譬应身寿命。从法报出。随缘长短也。此品诠量。通明三身。若从别意。正在报身。何以故。义便文会。义便者。报身智慧。上冥下契。三身宛足。文会者。我成佛来。甚大久远。故能三世利益众生。所成即法身。能成即报身。法报合故能益物。以此推之。正意是论报身佛功德也。如是三身种种功德。悉是过去久远久远劫前道场树下先所成就。名之为本。中间今日寂灭道场所成就者。名之为迹。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若诸经所说本迹。则以寂场所成法报为本。从本所起胜劣两应为迹。今以寂场所成三身。乃至无量劫来中间所成三身。皆名为迹。独取最初实得菩提所成三身。名之为本。故与诸经异也。
(己)二广开显断疑生信为二。初诫信。二正答。
(庚)初中四。初三诫。二三请。三重请。四重诫。共为四请四诫。幷前迹门三请一诫。合有五诫七请。奇特大事。殷勤郑重也。
(辛)今初三诫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又复告诸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诚是忠诚。谛是审实。不欺于物。言则诣真。昔由机浅。止可随他意语。故方便施权。说三说近。未告诚实。今是随自意语。故言诚谛也。
(辛)二三请
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如是三白已。
菩萨旣秉诚诫。不敢致疑。说必信受也。
(辛)三重请
复言。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
(辛)四重诫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听。
初诫信竟。
(庚)二正答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初中二。初正开近显远。二明三世益物。
(壬)初又二。初出执近之情。二破近显远。
(癸)今初
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文三意。初云如来秘密神通之力。是出所迷之法。二云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是出能迷之众。三云皆谓今释迦等。是出其迷远之情谓也。秘密者。一身即三身。名为秘。三身即一身。名为密。又昔所不说。名为秘。唯佛自知。名为密。神通之力者。三身之用也。神是天然不动之理。即法性身。通是无壅不思议慧。即果报身。力是干用自在。即应化身也。佛于三世。等有三身。实得三身。其来甚久。于诸教中。秘而不说。故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谓今佛始于道树得此三身。乃执近以疑远也。此本说中。不复言及二乘。二乘开已。皆名菩萨。故但对菩萨。菩萨摄在天人修罗三善道内。余三恶趣。罪重根钝少智。 幷不知作此情谓也。菩萨有三种。下方。他方。旧住。下方即本日所化。故无执近之谓。他方旧住。俱有二种。一从法身应生者。往世先得无生。或先已闻发迹显本。设往世未曾得闻。往世报尽。受法性身。于法身地。自应得闻长远之说。是故应生菩萨。多无执近之谓。二者今生始得无生法忍。及未得者。咸有此谓也。
(癸)二破近显远。上文诚谛之诫。正为此也。复为二。初正显远。二举譬格量久远。
(子)今初
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成佛甚大久远。则伽耶近谓即破。
(子)二举譬格量久远又三。初举譬问。二答。三合显久远。
(丑)今初
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诸善男子于意云何。是诸世界。可得思惟校计。知其数不。
直尔下尘之界。尚不可说。况下尘不下尘界。岂可说耶。
(丑)二答
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诸世界。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声闻辟支佛以无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数。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达。世尊。如是世界。无量无边。
一非算数心力所及。二非无漏智所思惟。三非阿惟越致所达。葢惟佛智之所知耳。故佛功德。如十 方大地土。十地功德。如阎浮地土。非虚语也。
(丑)三合显久远
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下尘不下尘界。已不可说。况界复为尘耶。况复过于此耶。僧傅云。罗什旧经。无一尘一劫四字。有齐高僧昙副诵经。感梦云少一句。后果得之。金光明经云。一切海水。可知滴数。无有能知如来之寿。此亦明未来常住。非明过去久成也。若引证此。殊不相应。又有约法身解此者。则有二迷。一法身无始岂论远劫。二法身平等。何独释迦先成。故知不达经宗。求深反浅。问。一切诸佛。悉显本不。若有显有不显。则不得云诸佛道同。亦不得云是我方便。诸佛亦然。若同皆显本。则诸佛皆云成佛甚久远耶。答。显本可同。远近不等。例如日月灯明八子。大通智胜有十六子释迦一子。有子是同。数不必等。又凡成佛。则所证三身必同。故云诸佛道同。三世益物必同。故云是我方便诸佛亦然耳。况本高迹下。本下迹高。本迹俱高。本迹俱下。凡有四句。一期开 显。何必尽同。惟原始要终。则诸佛所证之体。同满三身。所起之用。同嗱三世。故不可说有异也。初正开近显远竟。
(壬)二明三世益物。此以最初成道为体为本。从体起用为迹。又以最初实得体用为本。从是以来所有三世体用皆为迹也。文分为二。初法说。二譬说。
(癸)初中二。初正明三世益物。二总结不虚。
(子)初又三。初明过去益物。二明现在益物。三明未来益物。
(丑)初又三。初过去益物处。二拂过去迹疑。三明过去益物所宜。
(寅)今初
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须显处者。上明成道甚久。久居何处。故云常在此界。及于余国说法利生也。此之娑婆。即本应身所居之土。今日迹居。不移于本。但今昔时异。见烧者谓近。照本者达远。故云。我净土不毁。常在灵鹫山。岂离伽耶别求常寂。非寂光外。别有娑婆。
(寅)二拂过去迹疑
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疑曰。若成佛如此之久。云何经中说于然灯佛时方得授记。又旣成佛。证常住身。云何儒童菩萨在然灯时。得记宏法。寿终入灭。更生余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今拂之曰。皆是方便分别。譬如幻师所现幻事。非实尔时方得授记。亦非业果分段生身舍寿入灭。皆是从本所垂诸化迹耳。
(寅)三明过去益物所宜又二。初感应。二施化。
(卯)今初
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
至我所者。即是过去众生渐顿两机。冥扣法身也。佛眼观者。即是久已成佛。用佛眼鉴照。无有遗差。将欲起于劣胜两应而利益之。善机凡有二力。一感人天华报及三乘权果。二感佛道实果。若以法眼观知万善。缘其轻重。各得华报及权果报。不能究竟知其终得种智果报。若以佛眼圆照万善。则能具知始末华果。此经一向明佛眼观。能知众生所有万善。究竟得佛种智果也。信等诸根。即五根也。慧根。是了因信进念定四根。皆属缘因。此二善根。各有利钝。通摄顿渐机缘。顿机利钝。即圆别根 机。渐机利钝。即通藏根机。又大乘根名利。小乘根名钝。又小乘根名利。人天乘名钝。又四教乃至人天诸根。各各自论利钝。十法界众生所有善根利钝为机。如来悉照。无有遗差。随所应度而现形声饶益也。
(卯)二施化又二。初明形声两益。二明得益欢喜。
(辰)今初
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槃。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
名字不同年纪大小。即非生现生。当入涅槃。即非灭现灭。皆形益也。方便说法。即声益也。处处者。竖则微尘劫数。横则十方刹海。一一劫中。皆徧十方。一一刹中。皆历尘劫。无非如来垂迹之时处也。名字不同者。或示胜应。或示劣应。或示佛身。或示菩萨声闻等身。身旣不同。故名字亦不同也。年纪大小者。旣示有身。则有寿命修短不等也。应以现生而得度者。旣能处处非生现生。应以现灭而得度者。亦必处处非灭现灭。故云亦复现言当入涅槃也。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者。或顿或渐。或显或密。或定不定。或兼或但。或对或带。或施或开。或废或立。 总是如来善巧方便。总令众生究竟得成一切种智。故微妙也。
(辰)二明得益欢喜
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由施形声两化。令得权实四益。但云欢喜。举一以摄三也。初明过去益物竟。
(丑)二明现在益物二。初感应。二施化。
(寅)今初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
如来见者。即佛眼照也。诸众生乐小法者。所见之机也。贪爱二十五有。即人天机。名乐小法。自求现灭。即二乘机。名乐小法。乐于渐次纡回佛道。即三教菩萨机。亦名为乐小法。乃至乐近说者。亦名为乐小法。缘了二善功用微劣。名为德薄。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浓厚。名为垢重。问。非生现生。备施顿渐二化七方便等。可是乐小法者。圆顿赴机。是应乐大法者。云何通名为乐小法耶。答。此有四义。一约往日虽发大心。不能专精。多著弊欲。不得出世。故名弊欲以为小法。二约现在。如佛未出世。诸天人等虽有大机。而心染世乐。或著邪见。故名为乐小法。此二义。与下譬中宛转于地之意同也。三约修 行。虽不乐三界爱见小法。而乐三乘灰断。亦名小法。虽不乐三乘近果。而乐历别修行一乘。不能一心圆顿普修。故名乐小。此三意。约因门明乐小法也。四约果门。乐闻近成之小。出释氏宫。始得菩提。不乐欲闻长远大久之道。故言乐小。此等小心。非始今日。若先乐大。佛即不说始成。说始成者。皆为乐小者耳。
(寅)二施化二。初明现形。二明说法。
(卯)今初
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此明现在为众生故。非生现生。而生实非生也。前明顿渐两机。来感法身。今即现胜劣两应。劣应。应渐机。胜应。应顿机。此两种应。并有生法二身示生之相。劣应二身生相者。正慧托胎。右脇出生。即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天上天下。唯吾独尊。此生身生相也。坐吉祥草。三十四心断结习尽证得五分法身。即法身生相也。胜应二身生相者。乘旃檀宫。与诸菩萨处摩耶胎。常说大乘。作大佛事。从右脇出。十方周行各各七步。作师子吼。此生 身生相也。寂灭道场。坐菩提座。金刚后心。断无明尽。妙觉朗然。穷照法性。种智圆明。万德普备。此法身生相也。出家者。劣应出分段家。胜应出二死家。得菩提者。劣应得生灭四谛所发无漏尽无生智。名为菩提。胜应照三谛一实之道。究竟一切种智。为菩提也。(胜劣二种生身生相。秖是一番托胎出生。但大小两机所见不同。故须甄明。非有两番托胎出生也。二种出家二种成道二种法身生相。亦无不然。故云双垂两相。二始同时。)然我实成佛下。明本实不生。彼天人阿修罗等。今始见此二种生法二身。谓言始生。其实不然。然我实成佛道甚大久远。如上所说刹尘之譬尚复过之。今日现生。非实生也。或疑旣非实生。何故现生。释曰。但为方便教化德薄垢重众生令入佛道。所以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菩提耳。余大乘经。但破劣应生法二身生实非生。不破胜应生法二身。今云成佛甚久。正破胜应法身非从寂场始生。故与余经永异。
(卯)二明说法又二。初正明一代所说。二释出巧说之由。
(辰)今初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 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所演经典。徧指一代五味八教也。皆为度脱众生。总释顿渐显密定与不定。无非应病与药。令得度脱故也。或说己身等。略举一代教中所有种种差别示现事也。说自己往昔因缘。名说己身。说诸佛菩萨及余弟子种种因缘。名说他身。现佛界像。名示己身。现九界像。名示他身。或现胜应。名示己身。现劣应身。名示他身。现佛界事。名示己事。现九界事。名示他事。或现种智。名示己事。现小智断。名示他事。现大自在。名示己事。现九恼等。名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者。明其不同世间之寓言也。为众生故。一一示现。一一有因有果。一一有始有终。惟其所说己身他身。所示己身他身己事他事。并无分毫虚言诳语。故能度脱一切众生。譬如幻师于四衢道。幻作象马牛羊种种诸物。象即是象。马即是马。更无一物而不酷肖。乃能令彼愚小欢悦。佛亦如是。以法性大幻三昧。徧于十方三世。幻作己身他身己事他事。说示于人。令彼众生咸得见闻。并无一事徒构空言。乃使众生信受而得度脱也。
(辰)二释出巧说之由又二。初明由照权实理故。即是说示之本。二明由称渐顿机故。即是说示之缘。
(己)今初
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
夫现前一念真如法性。本无一法可得。而无法不具。无法不造。一切凡圣。平等无差。然凡夫及二乘人。则滞于二死。不能自度自脱。因位诸大菩萨。则局于数量。不能横徧竖穷。皆由于此真如法性。未能圆满彻证故也。惟有如来久远劫来。圆满彻证此真法性。故能以种智佛眼。如实知见分段变易二种三界之相。当体即是真如实相。了知二种生死。即非生死。无有若退而在世者。旣无生死可退。则无生死可出。故无有若出而灭度者。无有生死若退若出。是十界实法皆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是十界假名皆空。生死涅槃。等如昨梦。故非实。迷为生死。悟证涅槃。缘起宛然。故非虚。无差别而十界差别。故非如。即差别而一性融通。故非异。不同二种三界之人。或见三界为有。或见三界为空。故 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也。如斯之事。即结指上文所明真俗妙谛。即生死无有生死。即退无有退。即出无有出。即在世无在世者。即灭度无灭度者。即实非实。即虚非虚。即如非如。即异非异。是谓即俗而真之事。如来以如理智而明见之。无有错谬。故能随智说于随自意语。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也。无有生死而妄见生死。无有退出而妄见退出。无在世而妄见在世。无灭度而妄见灭度。非实而妄见实。非虚而妄见虚。非如而妄见如。非异而妄见异。是谓即真而俗之事。如来以如量智而明见之。无有错谬。故能随情说于随他意语。为实施权。为本垂迹也。
(己)二明由称渐顿机故。即是说示之缘
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种种者。顿渐利钝。千差万别也。性者。习欲所成。指过去根种也。欲者。乐欲。即从种所发之现行也。行者。随诸乐欲所作善恶业行。乃至三乘一乘出世行也。忆想分别者。随所作行而生于解。即相似智 慧也。于种种性。宜用种种为人悉檀。于种种欲。宜用种种世界悉檀。于种种行。宜用种种为人对治二悉。于种种忆想分别。宜用种种第一义悉。何以故。随其所得忆想之解。更为说法。即得朗悟第一义故。乃至初地欲乐修行第二地时。亦必忆想二地之境。即是念想。若发二地真解。即是念想观除。言语法灭。直至佛地。方得究竟离于忆想。获常寂照耳。故以若干因缘譬喻之辞。种种说法。令其生诸善根。所作佛事。未曾暂废也。权实善根有三五七九之不同。故名为诸。究竟皆归一切种智。故名佛事。三轮不思议化。昼夜常演。令他得益。无有间歇。故云未曾暂废。二明现在益物竟。
(丑)三明未来益物二。初正明非灭唱灭以益未来。二释须唱灭意。
(寅)初又二。初明本实不灭。二明方便唱灭。
(卯)今初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
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牒前过去事也。常住不灭。正明未来永永恒益物也。我本行下。举因 况果以明常住。谓于本未成佛已前。初悟圆因而登圆住。分证常住法身之寿。已不可尽。倍于如上。所说尘数。何况果寿而非常住。譬如太子时禄。已不可尽。况登尊极。禄用寍可尽乎。当知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应身寿命。随缘修短。示有始终。今正明报身修得寿命。故过去虽约刹尘为譬。仍是有始。未来直云常住不灭。则是无终也。然三身本非一异。钝者但见应化。不知即报即法。所以妄计无常。利者即于应化而悟法报。所以能知常住耳。
(卯)二明方便唱灭
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现在众生见佛闻法。或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或先修习学小乘者。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旣入佛慧。即知如来常住不灭。不为此人而唱灭也。其有悠悠结缘之众。乃至五千退席之流。移置他方之类。现在未得种熟脱者。此等众生。缘在未来。故以唱灭方便而教化之。当知三身并有非灭唱灭之义。法身非灭唱灭者。如 净名云。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即是法身非灭。又云。是寂灭义。即是法身唱灭。何者。若已了达。不唱寂灭。为未了者唱耳。又若言照寂。即是唱灭。若言寂照。即是唱生。夫法身者。虽非生非灭。而亦有生灭。若迷心执著。即烦恼生而智慧灭。若解心无染。即智慧生而烦恼灭。灭惑生解。此是无常灭。若解生惑灭。即是寂灭。此之生灭。悉约法性而辨。若无迷解二缘。则不唱有此生灭也。报身非灭唱灭者。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智慧能破烦恼。此即明闇不相除。是报身不灭义。众生未了。闻此便谓即佛而生憍恣。不复修道。故复唱言。道能灭惑。有烦恼时则无智慧。有智慧时则无烦恼。岂非智慧能灭烦恼耶。应身非灭唱灭者。应是法报之用。体旣无灭。用岂有穷。即是应身不灭。但为众生若常见佛。则生憍恣。故唱我于今夜当取灭度也。又法身当体不生不灭。报身了达无能生灭。应身相续不生不灭。是故三身并皆非灭。今为方便教化众生。应身唱灭。事同三身皆唱灭也。初正明非灭唱灭以益未来竟。
(寅)二释须唱灭意亦二。初不灭有损。二唱灭有益。
(卯)今初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不种善根。则不生真中二善。是为无益。思惑贪著五欲。见惑入于忆想。见思方生而不断。无明重沓而罔知。则不断通别二恶。是为有损。又起憍恣。即增见惑。怀厌怠。即增思惑。故有损。不生难遭想。即不能生见谛解。不生恭敬心。即不能生思惟道。故无益也。若见闻三佛不灭。悉有憍恣义。闻法身不灭。便谓众生如。弥勒如。一如无二如。平等即真。由是生于憍心上慢。一切烦恼。本自不生。今亦无灭。何须修道。即便恣情放逸。为是唱言是寂灭义。又闻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菩提相即烦恼相。明闇不相除。显出佛菩提。便起慢恣。不复修善。懈怠放逸。为是唱言报身智慧能灭烦恼。无明力大。佛菩提智之所能灭。应身不灭憍恣易解。
(卯)二唱灭有益
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 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是故唱言。虽法本不生。今亦不灭。要须灭惑。方乃寂灭。此法身难见义。虽云智慧不灭烦恼。然明时无闇。汝今具足烦恼。何能有慧。当知智慧能灭障惑。此报身难见义。应身难见易解。众生闻是唱灭。便于三佛生难遭想。恋慕渴仰。恶灭善生。是故三身虽不实灭而唱灭也。初正明三世益物竟。
(子)二总结不虚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旣成佛已。实得三身。皆悉不生不灭。为诸众生。尽未来时现生现灭。实得三身。亦实不虚。现生现灭。亦实不虚。所以三世众生。各各得益亦不虚也。若但论理而不论事。但论性而不论修。则同世间寓言。何名不虚。又设但论事而不达理。但论修而不悟性。则同权小生灭境界。何名不虚。故皆实不虚者。即是权实本迹。无不诚谛故也。初法说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五之二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五之三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
(癸)本门二明三世益物中。二譬说二。初立譬。二法合。
(子)初中二。初良医治子譬。譬上三世益物。二治子实益譬。譬上总结不虚。
(丑)初又三。初远行譬。譬过去益物。二还来譬。譬现在益物。三复去譬。譬未来益物。
(寅)今初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以有事缘。远至余国。
前法说中有三意。初益物处。二拂迹疑。三益物所 宜。今但譬益物所宜。就所宜中。有感应。有施化。今具譬之。譬如良医至善治众病。即譬我以佛眼观有能应之智也。其人多诸至乃至百数。即譬众生来至我所。有能感之机也。于施化中。有形声两益。及得益欢喜。今略不譬欢喜。又略不譬声益。于形益中。又略不譬非生现生。但譬非灭现灭一意。即是以有事缘远至他国也。言良医者。医有十种。一者治病。病增无损。或时致死。譬空见外道。恣意行恶。教人起邪。断善根法。法身旣亡。慧命亦死。二者治病。不增不损。譬有见苦行外道。投岩赴火。苦行行善。不得禅定。不能断结。故不损。亦不断善。故不增也。三者治病。损而不增。但差已还发。譬修定断结外道也。四者治病。能令差已不发。而所治不徧。譬二乘人。但治一两种有缘者。不能徧治一切也。五者虽能兼徧。而无巧术。用治苦痛。譬六度菩萨。慈悲广治。难行苦行。释论呼为拙度也。六治病巧术治无痛恼。但不能治必死之人。譬通教菩萨。体法巧度。但治有反复凡夫。不治败种二乘也。七虽能治难愈之病。不能一时治一切病。譬别教地前菩萨也。八能一时治一切病。而不能令平复如本。 譬圆教十信也。九能徧治一切。亦令平复如本。而不能令过本。譬圆教四十位也。十者一时治一切病。即能平复。又使过本。即是如来。(医有十种者。通收邪正。贯彼徧圆。前之三种亦称医者。佛未出时。一切外道皆自谓出家。各自领众故也。第三医中。云差已还发者。虽断事惑。还堕三涂。以见惑未断。故随禅受生之后。仍受轮回也。如阿含云。良医有四。一善知病相。二知病因起。三善知方治。四毕竟不发。但是此中第四第五二种医相。何以故。所知病相。不出界内。知病因起。不出依正。所有方治。不逾生灭无常苦空无我不净。所云不发。秖是住二涅槃。若以四名义通诸教。则一一教。随义各别。乃至圆教。于理无妨。若直引彼以证此经。则尚不同通教巧治。安譬本门数数生灭。深不可也。第八不能令平复者。自入未深。未能令他见本法身。法身被无明所覆。义如病损。令还得见。方名为复也。第十言过本者。法身本有。今令证本。名之为复。以对性德无功用故。故修名过。然初住已上。亦得名为分过。由残惑在。且名为复。又让极地究竟名过也。)前三种医。即大经中之旧医用乳药也。后七并是客医。无巧术者。但用无常苦无我法。如用苦酢咸药。有术远来。还令服乳。即最后究竟良医。良者。善也。具晓八术。譬三达五眼也。智慧者。权实二智。深知二谛也。聪达者。五眼鉴机。顿渐不差也。明练方药者。譬十二部教。文理甚深也。能诠文如方。所诠理如药。药通行理。今且云理。理即摄行也。善治众病者。譬能观知诸根利钝。巧用四悉檀也。多诸子息者。子义有三种。一正因佛子。谓一切众生。皆有三种性 德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也。二缘因佛子。谓曾闻一句一偈。禀说修行。所生微解。即了因性。所修微行。即缘因性。正性为本。束此三性。总名缘因。以能资发一实解故。故云。长者诸子若十二十乃至三十。先因游戏。入火宅也。三了因佛子。谓闻法悟道。三因开发。正因理心发。即法身德。了因慧心发。即般若德。缘因善心发。即解脱德。束此三性。总名了因。以能了达中道义故。故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真是佛子也。若了因于。常得见父。父不远行。若缘因子。机尚未熟。父即远行。得有饮他毒药之义。今云多诸子息。正是普收正因子也。若十者。十界中佛界机也。二十者。十界中佛及菩萨两界机也。乃至百数者。十界互具十界。故为百也。百界并有性德三因。并有生善之义。故皆名子息也。以有事缘者。譬此土机浅。彼方缘熟也。远至他国者。譬非灭现灭。即所谓亦复现言当入涅槃也。
(寅)二还来譬。譬现在益物二。初譬感应。二譬施化。
(卯)今初
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此譬上文机应相关。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也。佛在世时。不但已闻法者。薄有解行。纵令不见闻者。亦蒙利益。如生盲不见日轮。亦藉日轮而得起作。佛旣非灭示灭。不惟大地幽闇。纵令曾结缘者。通惑未断。渐著三界见思毒药。故云饮他毒药。不知出要。故云闷乱。轮转六道。故云宛转于地也。
(卯)二譬施化二。初譬现形。二譬说法。
(辰)今初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
还来归家。譬上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三菩提。非生而现生也。或失本心者。譬贪著三界。失先所种若顿若渐诸善根也。或不失者。譬虽著五欲。不失三乘善根也。遥见其父者。譬佛出时。众生亦见色身。而为见思障隔五分。不得亲奉法身。故云遥也。见闻佛出。皆有喜敬求救之事。具如诸经所明。
(辰)二譬说法上文广明一代所说。及释巧说之由。所谓照理。称机。今但总明三意。初譬佛受请转顿渐法轮。二譬劝诫。三譬得益。
(己)今初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
经方。譬顿渐一切诸教典也。药草。譬顿渐一切诸法门也。并是出世正法。故名为好。色譬大小乘戒。戒防身口。事相彰显也。香譬事理诸禅。功德普薰也。味譬权实诸慧。能证空中理味也。皆悉具足者。不论顿渐大小偏圆。皆有此三学也。又色是法身。体质义故。香是解脱。离臭义故。味是般若。证觉义故。大小偏圆一切法门。皆悉揽此三德而为体也。捣譬空三昧。筛譬无相三昧。和合譬无作三昧。大小偏圆。皆有此三种三昧。一一三昧。皆具戒定慧三。亦皆以三德为其体性。但有明昧之不同耳。又空观如捣。假观如筛。中观如和合。三观皆不离戒定慧。亦皆不出三德体性。将此法与顿渐众生。令其修行。名令服也。
(己)二譬劝诫
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汝等可服。劝也。速除苦恼。诫也。劝令早服。诫令勿迟。顿渐诸典。俱有劝诫。
(己)三譬得益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
子旣徧收十界。故独举不失心者。能得现在益也。从初成道。乃至涅槃最后得度。皆由不失三乘善根故耳。见色香好。即便服之。服乃得味。得味病除。譬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能断三惑也。二还来譬。譬现在益物竟。
(寅)三复去譬。譬未来益物。上文有二。初非灭唱灭。次释须唱灭。就初又二。初明本实不灭。二明方便唱灭。次文亦二。初明不灭有损。二明唱灭有益。今具譬之。即为四。初超譬不灭有损。二譬方便唱灭。三譬唱灭有益。四追譬本实不灭。
(卯)今初
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余失心者。譬往昔结缘尚浅之人。及昔未结缘之辈。不能于今佛世得度。须至灭后方渐熟脱。即是未来机也。毒气深入。譬上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 见网中。好色香药而谓不美。即是不能持戒习定。所以终不能得理味。譬上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也。
(卯)二譬方便唱灭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为毒所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差。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
死时已至。譬当入涅槃也。留好良药。譬留诸经教法门也。复至他国。譬此方现灭。他方现生。故上文云。惟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也。遣使者。或取涅槃中大声普告为使人。或用神通。或用舍利。或用经教等为使人。今用四依菩萨语众生云。佛已灭度。但留此法。我今宣宏。汝当受行也。后时若无四依传述经法。则众生岂能自知有佛已灭。故用四依为所遣使。
(卯)三譬唱灭有益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香美味。 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卯)四追譬本实不灭
其父闻子悉已得差。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良由灭后众生醒悟。服药修行以作因缘。能感未来应化。如遗教云。其未度者。亦皆已作得度因缘也。亦有精进苦到。即于道场感见诸佛者。如天台大师。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便是服药病除之验。故知灭实不灭。益徧未来。初良医治子譬。譬上三世益物竟。
(丑)二治子实益譬。譬上总结不虚。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不。不也世尊。
初立譬竟。
(子)二法合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成佛已来无量劫。合过去益物譬。言当灭度。合未来益物譬。现在易知。故略不合。亦无能说虚妄。合治子实益譬也。前已具显过去久远。今此合意。正 欲显示未来常住。与大涅槃及金光明义同。初长文竟。
(辛)二偈颂二。初颂正显远。二颂三世益物。
(壬)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
不颂执近之情。但颂显远也。亿载。皆数名。
(壬)二颂三世益物二。初颂法说。二颂譬说。
(癸)初中二。初颂正明三世益物。二颂总结不虚。
(子)初又三。初颂过去。二颂现在。三颂未来。
(丑)初又三。初超颂过去益物所宜。二追颂过去益物处。三颂拂过去迹疑。
(寅)今初
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于佛道。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
说法教化。颂声益也。令入佛道。颂得益也。方便涅槃。颂形益中非灭现灭。即兼得非生现生也。
(寅)二追颂过去益物处
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
(寅)三颂拂过去迹疑
我常住于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 虽近不见。故但见儒童得记及寿终等也。初颂过去竟。
(丑)二颂现在二。初颂感应。二颂施化。
(寅)今初
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众生旣信伏。质直意柔輭。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
长文明感应中。则云乐于小法。德薄垢重。今颂明供养渴仰等者。彼约不知久成义说。今约能感迹化义说也。又虽恋慕渴仰。乃至不惜身命。以佛眼观。总是乐于近成小法者耳。
(寅)二颂施化
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
俱出灵鹫山。颂现形也。我时语众生。颂说法也。长文颂说法中。先正明一代所说。次释出巧说之由。其文甚广。今颂甚略。常在此不灭句。但颂显实。以方便力二句。略颂称机也。二颂现在竟。
(丑)三颂未来。长文有二。初正明非灭唱灭。二释须唱灭意。就初又二。初明本实不灭。二明方便唱灭。今颂不次第。初先颂方便唱灭。兼颂须唱灭意。二颂本实不灭。兼广释不见得见之由。
(寅)今初
余国有众生。恭敬信乐者。我复于彼中。为说无上法。汝等不闻此。但谓我灭度。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恼。故不为现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恋慕。乃出为说法。
初一偈。先明不灭。次半偈。正颂唱灭。次一偈。颂释须唱灭意。后二句。是颂唱灭有益。得成未来机应也。
(寅)二颂本实不灭。兼广释不见得见之由。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华果。众生所游乐。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雨曼陀罗华。散佛及大众。
此正颂。本实不灭也。常在灵鹫山。指本时应身居于此土也。及余诸住处。指本时应身亦徧十方。若净若秽诸处也。本旣在此诸处。迹亦不移。但众生妄见劫尽。而佛土本无生灭。即此同居。便是方便实报寂光妙土。何以言之。我此土安隐。是佛所证安隐之法。即常寂光土也。由佛能证。即自受用报土也。天人常充满者。十地为天。三十心为人。即他受用报土也。众生所游乐。即方便有余土。九种方 便众生之所居也。天鼓伎乐及天华等。即实报土中俗谛胜妙五尘。方便土中真谛法性五尘也。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
此释不见之由。由于恶业罪也。寂光实报方便三种净土。皆悉不毁。恶业因缘。妄见烧尽。在彼众生。则是同分妄见。以佛菩萨。观之。还是别业妄见而已。
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
此释得见之由。由于修缘了二因也。诸者。徧指三乘权实缘修及真修也。功德。是如来室。柔和。是如来衣。质直。是如来座。相似三法行成。则见如来方便应身。分证三法行成。则见如来实报报身。究竟三法行成。则见如来寂光法身。
或时为此众。说佛寿无量。久乃见佛者。为说佛难值。
此总结由于众生有见不见。故使如来所说不同。意显说虽不同。皆实不虚也。初颂正明三世益物竟。
(子)二颂总结不虚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 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
初一偈。颂诸佛如来法皆如是。长文引诸佛以证我。今颂我以证诸佛也。久修业所得。正显此品所诠如来寿量。是约修得。不约性得。性得无始无终。生佛体同。修得有始无终。佛佛道同。唯其有始。故过去实成有久有近。唯其无终。故尽未来时常住不灭也。次一偈。颂为度众生皆实不虚。结劝令断执近之疑也。初颂法说竟。
(癸)二颂譬说二。初颂立譬。二颂法合。
(子)今初
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无能说虚妄。
初三句。但颂非灭现灭一意。即显三世益物方便。又显灭实非灭。过去久远。未来常住。皆实不虚矣。第四句。即颂总结不虚。
(子)二颂法合
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以常见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著五欲。堕于恶道中。
此亦总颂非灭现灭一意。兼颂不灭有损。以显唱灭是方便也。
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所应可度。为说种种法。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
此正颂合总结不虚。犹良医之方便治子病也。初正开近显远近。
释如来寿量品竟。次释分别功德品。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此品具有授记。领解。流通于授记及流通中。各有浅深不同。故言分别。佛说寿量。本迹二种弟子得种种益。乃至现在四信。灭后五品。亦皆得益。故言功德。(本弟子。即地涌众。迹弟子。即灵山众。)
(戊)二总授法身记三。初经家总叙。二如来分别。三瑞表圆益。
(己)今初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己)二如来分别
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
迹门三周说法。三根得记。并是初住无生法忍见道之位。今闻本门。复有尔许众生得入圆住。故知一代极唱。利益难思也。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
先已证无生者。今闻本门极唱。转入修道。增圆妙道。损变易生。证圆十住。得大闻持。圆顿妙法。能受能持。犹如大海。普能受持龙王雨也。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
此是增道损生。证圆十行不思议假。恒沙佛法。横竖贯通。故能自在演说。辩才无碍也。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
此是增道损生。证圆十回向法。事理圆融。真俗不二。一中无量。无量中一。重重旋转。互总互持也。
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
此是增道损生。证圆初地。心心流注萨婆若海。圆转三不退轮也。
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
此是增道损生。证圆二地。自离三惑垢。令他离三惑垢。故云转清净法轮也。
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是增道损生。证圆四地。止余八品微细无明。故云八生当得菩提也。断一品。入五地。断二品。入六地。断三品。入七地。断四品。入八地。断五品。入九地。断六品。入十地。断七品。入等觉。断八品尽。入妙觉。每断一品无明。即损一变易生。增明一分中道也。
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是增道损生。证圆八地。止余四品微细无明也。损一生。入九地。损二生。入十地。损三生。入等觉。损四生尽。即成妙觉。
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是增道损生。证圆九地。故止余三生也。
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是增道损生。证圆十地。故止余二生也。
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是增道损生。证圆等觉。故止余一生也。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即博地凡夫。由闻经力。证圆十信。发相似心也。本门得道。如此之多。一切诸经。皆所不及。良由原本垂迹。处处开引。中间相值。数数成熟。今世五味。节节调伏。收罗结撮。归会法华。譬如田家。春生夏长。耕种耘治。秋收冬藏。一时获刈。此后虽复有得道者。如捃拾耳。问。授法身记。何缺五地六地七地人耶。答。此非思议可知。惟如来能分别。惟补处能领解。何必于此生疑。问。闻持陀罗尼等。何与旧文对位又略不同。答。无生忍等名字。并通偏圆权实。本无一定。但须消释令会圆理。今约义便。作此分配。若欲互融。何所不可。当知惟八生四生等的有次序。余皆约义配释而已。二如来分别竟。
(己)三瑞表圆益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幷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又雨细末栴檀沉水香等。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 璎珞。如意珠璎珞。徧于九方。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幡葢。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此中亦有六瑞。一雨华瑞。二雨香瑞。表圆妙慧福。自行德也。三天鼓瑞。四天衣璎珞瑞。表圆妙教行。化他德也。五烧香供养瑞。六幡葢赞叹瑞。表圆妙自行化他。同归极果也。初虚空雨华者。虚空表平等法性。从此法性。出生四十真位圆妙慧华也。前文旣借分身表应。释迦表报。多宝表法。今先散分身诸佛。次及释迦多宝。意显三身虽非一异。而由得见应身。乃知报身修德及法身性德也。亦散一切菩萨四众。即表大会皆得圆因妙慧。皆成三身妙果。无差别也。细末栴檀沉水诸福德香。亦从法性出生。亦以奉供三身。普及四众。文影略耳。天鼓自鸣。是表圆音演深妙教。千种天衣。表寂灭忍衣徧覆一切。垂诸璎珞。表戒定慧陀罗尼四种璎珞摄化众生。令生喜悦也。摩尼。此云如意。又言如意珠者。或是偶尔重文。华梵双举。或以四璎珞字。用拟戒等四璎珞也。徧于九方者。本从上方雨垂。徧于八方及下地也。问。何不如华严云充满十方耶。答。华严以十表无尽。此经以一表同归。今云徧于九方。正表一佛界理。徧该九界。九界无非一佛界也。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者。即表自行妙德总趣极果也。前旣雨华雨香。用表福慧。今之烧香。即以烧表慧。以香表福。供养大会三身诸佛。普及菩萨四众诸未来佛。故云趣极果也。言自然者。不由人力。亦从法性虚空而显现也。有诸菩萨者。亦是自然化现诸菩萨像。亦从法性虚空出生也。幡者。转义。即表增道损生。葢者。覆义。即表慈悲益物。次第而上。即表从因至果。至于梵天者。梵是净义。即表究竟四德。妙音歌颂赞叹诸佛。即表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上旣以天鼓表化他之教。衣璎表化他之行。今还用幡葢表行。歌赞表教。二种化他妙德。同趣极果也。圆益旣深。故现瑞以表之。华严佛顶诸经说大法竟。皆现奇瑞。此经何独不然。二总授法身记竟。
(戊)三弥勒总申领解。上迹门中。菩萨亦悟。而大事未毕。所以不陈。今本门旣竟。故托补处以总申之。文分为三。初颂时众得解。二颂如来分别。三颂瑞表圆益。
(己)今初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一切菩萨分证法空。名之为座。今从座起。表不住所证。展转增进也。本实迹权。向未发迹。如右肩被覆。今已开竟。故偏袒以表之。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故合掌以表之。增道损生。速趣极果。故向佛以表之。
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闻。世尊有大力。寿命不可量。无数诸佛子。闻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欢喜充徧身。
(己)二颂如来分别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罗尼。或无碍乐说。万亿旋总持。
不退地。即颂无生法忍。初住念不退位。余可知。
或有大千界。微尘数菩萨。各各皆能转。不退之法轮。复有中千界。微尘数菩萨。各各皆能转。清净之法轮。复有小千界。微尘数菩萨。余各八生在。当得成佛道。复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尘诸菩萨。随数生成佛。或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余有一生在。当成一切智。如是等众生。闻佛寿长远。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
无量无漏。拣异二乘之有量也。妙因所感。故言清 净。无障碍土。故言果报。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闻佛说寿命。皆发无上心。
二颂如来分别竟。
(己)三颂瑞表圆益
世尊说无量。不可思议法。多有所饶益。如虚空无边。雨天曼陀罗。摩诃曼陀罗。释梵如恒沙。无数佛土来。雨栴檀沉水。缤纷而乱坠。如鸟飞空下。供散于诸佛。
此颂雨华雨香二瑞。总皆供散诸佛也。长有释梵二句。以表机徧十方。
天鼓虚空中。自然出妙声。天衣千万种。旋转而来下。
此颂天鼓天衣二瑞。略不颂璎珞。而天衣长有万字。正显所覆必多。
众宝妙香炉。烧无价之香。自然悉周徧。供养诸世尊。
此颂烧香供养瑞也。长文云大会。今颂云世尊。当知大会。皆是三世佛也。
其大菩萨众。执七宝幡葢。高妙万亿种。次第至梵天。一一诸佛前。宝幢悬胜幡。亦以千万偈。歌咏诸如来。
此颂幡葢赞叹瑞也。
如是种种事。昔所未曾有。闻佛寿无量。一切皆欢喜。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
此结颂瑞表圆益。不同循常瑞相。故云昔所未曾有也。二本门正说段竟。
(丙)三流通段。此下共有十一品半经文。尽属流通。今且逐近。以三品半而为本门流通者。凡有两意。一者四信五品。并以闻寿长远而为言端。随喜功德。法师功德两品。秖是申明初品因果功德。不轻一品。秖是引证赞毁福罪。当知此三品半。正为流通本门。例如法师至安乐行五品。正为流通迹门也。二者旣以初品别序为迹门序。迹门自具三段。故以此三品半而为本门流通。本门亦具三段。本迹各三。束为正说。乃以通序五事而序两门。嘱累八品流通两门。体格周正。眉目分明也。今就此三品半。分为三意。初一品半。明初品因功德以劝流通。二法师功德品。明初品果功德以劝流通。三不轻品。引信毁福罪证劝流通。
(丁)初中二。初明现在四信。二明灭后五品。
(戊)初又四。初一念信解。二解其言趣。三闻持供养。四深信观成。
(己)初又二。初长文。二偈颂。
(庚)初又三。初出相貌。二明功德。三明位行不退。
(辛)今初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上已分别闻佛寿长。得益深广。未入住者。悟无生忍。已入住者。增道损生。位邻极圣。未发心者。发无上心。入于十信。此皆夙种旣深。现得熟脱。无生发心二位。并属当机。增道损生。通于影响发起当机三众。故属正说授记段也。今流通之始。乃约初结缘人。未登十信或从此会略闻。或从现在诸菩萨等展转得闻。闻佛寿命长远如是。然时旣甚促。闻亦不多。故云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极言其时之暂。而获益之浅也。夫一念者。即现前一念介尔之心也。信解者。信佛本地所证之理。是法界妙理。此理非实非权。而能实能权。自行冥理名实。化他种种方便名权。此理非本非迹。而能本能迹。初证权实体用名本。证后所施体用权实名迹。又信解此理。旣是释尊之所久证。亦是众生之所久迷。亦是现前介尔一念之所同具。故曰。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如是随所闻处。豁尔开明。随语而入。无有挂碍。信一切法。皆是佛法。(即权而实。不思议真。)又信佛法不隔一切法。(即实而权。不思议俗。)不得 佛法。不得一切法。(双遮)而见一切法。亦见佛法(双照此二句是不思议中。)即一而三。(随举一谛。皆具三谛。)即三而一。(虽分三谛。秖是一心。)亦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九界非道。纯是佛界妙道之用。释上一切法。皆是佛法也。)行于佛道。通达一切道。(释上佛法不隔一切法也。)不得佛道一切道。(释双遮。)而通达佛道一切道。(释双照。)无所有而有。(三谛皆有。)有而无所有。(三谛皆无。)非所有非无所有。(三谛皆非有非无。)如门前路通达一切东西南北。无有壅碍。眼耳鼻舌身意。凡有所对。悉亦如是。(六尘体是法界。嗱古嗱今。无非圆妙三谛也。)无疑曰信。明了曰解。是为一念信解心也。(上约闻法信解。即是信行。)若坐思惟。随所思惟。豁然开悟。通达三谛。亦复如是。(更约思惟而生一念信解。即是法行。)如是信解。即十信初心。未得六根清净。未入铁轮正位也。
(辛)二明功德二。初总论无量。二格量显多。
(壬)今初
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壬)二格量显多又二。初举五度为格量本。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
(癸)今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
般若即是今之正慧。故言除般若也。问。旣离般若。则前五不应名波罗蜜。答。约别教人。为求无上菩提。各自于五而尽其边。亦得名度。以别教十向后心。名假边际故也。问。别教亦有次第般若。还同所校。何以除之。答。竖论空假般若。可为所校。中证不殊。名等体等。故须除也。
(癸)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
以是(五度)功德。比前(一念信解)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辛)三明位行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别六心犹退。七心不退。今圆初心即不退者。闻寿量功德。自外而资。圆顺信解。自内而薰。故不退也。初长文竟。
(庚)二偈颂三。初超颂功德。二颂位行不退。三追颂相貌。
(辛)初又二。初超颂格量显多。二追颂总论无量。
(壬)初又二。初颂举五度为格量本。二颂正格信解功德甚多。
(癸)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数。行五波罗蜜。于是诸劫中。布施供养佛。及缘觉弟子。幷诸菩萨众。珍异之饮食。上服与卧具。栴檀立精舍。以园林庄严。如是等布施。种种皆微妙。尽此诸劫数。以回向佛道。若复持禁戒。清净无缺漏。求于无上道。诸佛之所叹。若复行忍辱。住于调柔地。设众恶来加。其心不倾动。诸有得法者。怀于增上慢。为斯所轻恼。如是亦能忍。若复勤精进。志念常坚固。于无量亿劫。一心不懈息。又于无数劫。住于空闲处。若坐若经行。除睡常摄心。以是因缘故。能生诸禅定。八十亿万劫。安住心不乱。持此一心福。愿求无上道。我得一切智。尽诸禅定智。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行此诸功德。如上之所说。
(癸)二颂正格信解功德甚多。
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
初超颂格量显多竟。
(壬)二追颂总论无量
若人悉无有。一切诸疑悔。深心须臾信。其福为如此。
须臾。即一念也。初超颂功德竟。
(辛)二颂行位不退又二。初明不易信解。二明信解则必发愿。故得不退。
(壬)今初
其有诸菩萨。无量劫行道。闻我说寿命。是则能信受。
其有诸菩萨者。约钝根菩萨言也。行道经无量劫。善根湻熟。方能信受。根若未熟。佛不为说。设令闻之。彼必疑惑。故信解诚不易也。今若利根。初闻即能一念信解。便可等彼久行菩萨。亦且超过彼矣。
(壬)二明信解则必发愿。故得不退
如是之人等。顶受此经典。愿我于未来。长寿度众生。如今日世尊。诸释中之王。道场师子吼。说法无所畏。我等未来世。一切所尊敬。坐于道场时。说寿亦如是。
如是之人等者。双指利钝两根言也。闻而信解。则必顶受发愿所以决不退也。问。近成者无长可说。何得皆言亦如是耶。答。言如是者。谓说常寿。若得常寿。尽未来际。必当过此。何但如是。今从实成已来。故且举尔许尘劫耳。二颂行位不退竟。
(辛)三追颂相貌
若有深心者。清净而质直。多闻能总持。随义解佛语。如是之人等。于此无有疑。
长文直明乃至能生一念信解。便即较显功德。今正释出相貌。以显一念信解之难得也。若欲于此 佛寿长远而无有疑。不论久行始行。须有深心。又须清净质直。又须多闻总持。能随义解。不随文字。具此三法。方能一念信解。则一念信解。谈何容易。信解旣不容易。所以功德不得不多也。深心者。上求下化之心。了知心佛众生理元不二。依之而起无作四宏。故名深心。即如来室也。清净而质直者。不为五住所污。正念真如。即如来衣也。多闻能总持。随义解佛语者。随有所闻。便能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便能解了如来随智随情等语。故虽少闻多解义。亦名为多闻。即如来座也。有此观行三法。乃能信解究竟三法。旣信究竟三法之理。乃于究竟位中所有本迹之事亦无疑也。初一念信解竟。
(己)二解其言趣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前但一念信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解其言趣。便可略举似人。故能起自他无上之慧也。
(己)三闻持供养
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葢香油苏灯供养 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广闻。广持。广书。广修供养。自行化他功德外资。令内智疾入。故能生一切种智也。
(己)四深信观成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见佛常在灵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说法者。方便有余土相也。又见娑婆其地琉璃。乃至菩萨咸处其中者。实报庄严土相也。理具此相。今依理修观。故观成而相可见。又见此相。虽未真证以观力故。暂见二土。若三惑分灭。方永与相应也。有余土中有声闻者。藏通两教二乘。已断通惑。出生其中。仍本为名。实报土中纯诸菩萨。亦是他受用耳。但依此观渐深渐成。入圆初住。则任运徧见。应用无方矣。问。称理修观。但观一念妙理即足。何须约土以明深信解相。答。藏通初心。皆灭阴入。况能见土。别 教初心。亦且破阴。后心乃见帝网之土。唯圆即观一念三千。三谛具足。是则一心一切心。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一念俱观若身心土若空假中。更无前后。故观成时。一心见一切心。一身见一切身。一土见一切土。十方诸佛身中现故。故于自心常寂光中。徧见十方一切身土。若但观心而不观具。何异权乘。若唯观他遮那之土。必迷自境。若了心境。则自即他故。他即自故。观土旣尔。身佛心然。故闻长寿。须了宗旨。所以本门闻寿益倍余经。良由所闻异常故也。初明现在四信竟。
(戊)二明灭后五品二。初列五品。粗格量后四品功德。二随喜功德品。广格量初品功德。广格量已。况出胜者。可以意得。佛不烦文。巧说若此也。
(己)初中二。初长文。二偈颂。
(庚)长文为五。初直起随喜心。二加受持读诵。三加教人。四加兼行六度。五加正行六度。
(辛)今初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
初品标人而已。格量在后品说。
(辛)二加受持读诵二。初标人相。二格量功德。
(壬)今初
何况读诵受持之者。
(壬)二格量功德
斯人则为顶戴如来。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己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葢。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不须为我复起塔寺等者。初心恐被事缘纷动妨修正业故也。则为以佛舍利等者。指此经文所诠之理。即是法身全身舍利。能诠之文。不异七宝高广妙塔。能所和合不二。亦是第一义僧。故直专持此经。即为广大供养。废事从理。所益宏多。若至后心。理观旣熟。则涉外不妨内观。事资于道。如油多火猛。顺流扬帆。又加橹桌。其势转疾也。问。若持经即是起塔。乃至即是第一义僧。不须起塔供僧者。则持经亦即第一义戒。不须复持戒耶。答。持经即顺理戒。任运不犯性罪。亦自任运持得初篇二篇。 所谓乘急戒缓。非全无戒也。若至兼行六度。则五篇七聚。性业遮业。悉皆清净。是乘戒俱急也。又凡修圆观者。理须自思。若初心念念常在四种三昧。容于二篇之外。所有遮罪或可少违。若未专于四种三昧。则五篇七聚。菩萨重轻。不可微犯。方合一期教门大旨。何以故。出家菩萨。具足坚持毗尼篇聚。大乘戒意。一切皆然。况仅护篇聚。于彼梵网八万律仪。犹未足为持相。但因此土器劣。且以小检助成大仪。仍须备晓开遮轻重。制缘渐顿。舍义有无。坐次分流。忏法天隔。复有七众同否。大小共别。方于自行。量己品位去取适时。勿慕大节而昧存亡。勿据小文而迷观道。若得今意。先以理教定。次以行位验。倘不尔者。鸟鼠人也。安论品位乎。敬请受佛遗言。少分恭禀。
(辛)三加教人二。初标人相。二格量功德。
(壬)今初
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
(壬)二格量功德
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园林浴池。经 行禅窟。衣服饮食。牀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房供养众僧。
前但自己读诵受持。便为具足供养三宝。况今转以教人。则法施功德。宁非供养中最耶。
(辛)四加兼行六度二。初标人相。二格量功德。
(壬)今初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
圆观渐深。涉事不妨正行。故以事助理。名兼行也。
(壬)二格量功德
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辛)五加正行六度二。初标人相。二格量功德。
(壬)今初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房。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 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财法二施。)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如法持戒统理大众。)忍辱无嗔。志念坚固。(忍)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禅)精进勇猛。摄诸善法。(进)利根智慧。善答问难。(般若)
安乐行中。不亲近求声闻人。亦不说过。亦不赞美。今云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何耶。始心观浅。恐染小习。故诫勿亲近。今观深力大。故供养赞叹于彼。即能化彼令趣大乘。又复弥助权实不二妙观也。文中先禅后进。义无先后。
(壬)二格量功德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已趣道场坐道树下者。位在铁轮。不久得入铜轮能八相作佛也。坐立行处便应起塔。皆应供养如佛塔者。初依人号如来也。结此五品。初三是闻慧。第四是思慧。第五是修慧。都是十信前耳。或云。初 随喜品。即是入信心位。分一品为两心。五品即十信心。是铁轮六根清净位也。今谓两释。理须并存。若圆教利根。一念随喜。初垢先落。乃至正行。尘沙亦尽。即相似如来。铁轮位也。若解虽圆顿。事障未除。仅能圆伏五住。通惑种子尚存。即观行如来。具缚凡夫。能知如来秘密之藏也。若以五品对前四信。则初二品。即一念信解。第三品。即解其言趣。第四品。即闻持供养。第五品。即深信观成。其义旣齐。四五无别。但是灭后。加读诵位为第二品耳。初长文竟。
(庚)二偈颂四。初颂第二品(至)四颂第五品。
(辛)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是则为具足。一切诸供养。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然香油苏灯。周匝常照明。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
(辛)二颂第三品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栴檀。起僧房供养。 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上馔妙衣服。牀卧皆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
(辛)三颂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者。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散华香末香。以须曼薝卜。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然之。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
长行但云兼行布施等。今颂供养经卷。即兼行之意也。须曼华。此云善摄意华。薝卜华。此云黄华。阿提目多伽华。此云龙舐华。又云善思夷华。
(辛)四颂第五品
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嗔不恶口。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问难不嗔。随问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树。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初列五品。粗格量后四品功德竟。
释分别功德品竟。次释随喜功德品。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随者。闻深奥法。随顺事理无二无别。喜者。庆己庆人。理者。现前一念心之本性。即是法界实相之体。非本非迹。名为理本。非实非权。名为实理。事者。如来久远证此妙理。故名为本。从本徧垂三世十方种种应化。故名为迹。本是自行契理之修德。迹是果后利他之妙用。本迹二事。同依一理。故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直诠如此圆妙事理。名之为实。种种方便引导众生。名之为权。非实则权无所依。非权则实无由显。呼此实理实事为理。呼彼权理权事为事。事理虽殊。心外无法。亦是不思议一。今顺理者。闻佛本地久远。久远证于妙理。信顺不逆。无一毫疑滞。顺事者。闻佛三世益物。横竖该嗱。徧一切处。亦无一毫疑滞。即广事而达深理。即深理而达广事。不二而二。故言事理。不别而别。故言本迹。(本迹皆约事说。)虽二虽别。无二无别。(理具三千。事造三千。同居一念。故虽二无二。本时事理。迹中事理。不思议一。故虽别无别。)如此信解。名之为随。如来证此现前一念之实相故。本迹权实不可思议。我及众生同此心性。佛旣若此。我及众生亦当得之。故庆己庆人。名之为喜。又本迹权实。虽复性具。如 来出世四十余年。未显真实。七方便人。不闻诚谛。庆我及人。以凡夫心。等佛所知。用所生眼。同如来见。如此知见究竟法界。深广无涯底。无等无等等。故名随喜。以顺理故。有实功德。以顺事故。有权功德。以庆己故。有智慧自行功德。以庆人故。有慈悲化他功德。权实自他合而说之。故言随喜功德品。此世界意也。(事理。本迹。自他。今昔相望。故为世界。)第五十人。是初品之初初。但有一念妙解。但有一念庆己庆他。未有圆行。恩未及人。所获功德。不可得比。况复最初于会闻者。况复读诵讲说兼行正行。况复十信十住十行乃至等妙。谁闻如是深妙功德而不景慕。如来说此。令物尚之。故言随喜功德品。此为人意也。上来称美持经功德。时众咸谓入真因位。乃致斯德。于彼初心之初。起轻弱想。忽闻好坚处地。芽已百围。频伽在[谷-禾+卵]。声胜众鸟。希有奇特。轻想释然。故名随喜功德品。此对治意也。外道得五通者。能移山竭海。而不能伏见爱。不及暖法人。二乘无学。子果俱脱。犹被涅槃缚。不知其因果俱权。通教人修因虽巧。发心不识五百由旬。得果止除四住通惑。别人虽胜二乘。修因则偏。其门又拙。非佛所赞。皆 不及初随喜人。佛今举观行初心以况极果。都胜诸教。故言随喜功德品。此即约教以显第一义也。
(己)二广格量初品功德二。初问。二答。
(庚)今初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前品已格后四功德。不说初品。故弥勒承机问出也。
(庚)佛答为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长文为二。初答内心随喜人功德。二直明外听法人功德。
(壬)初中五。初约展转相教。举最后人以显初心之初。二格量本。三问。四答。五正格量。
(癸)今初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余智者。谓未受四众戒律。不得名为比丘。优婆塞等。而宿有大乘智种。闻能信解。便可随力演说不论年长年幼也。)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文义不谬)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展转至第五十。意显后后渐劣于前前也。何者。四依宏法。必具辩才。闻而随喜。法味必厚。逮彼闻者从法会出。随力演说。虽云如其所闻。理决不谬。而辩说庄严。未必遂能与法师同。况能过之。如是展转。第二第三或十二十。已渐不如。况至第五十人。岂不更劣。又前之四十九人。皆有转教功德。今第五十。但论一念随喜。不论更复转教。当知正是初品之初初。今约此初初一念随喜而明功德。则后后不言可知。言展转至五十者。但欲显于法味渐薄。功德渐劣。不必约表法释。
(癸)二格量本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皮皱。将死不久。 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六趣。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也。受生之法。不出四种。在[谷-禾+卵]曰卵。处腹曰胎。暖气曰湿。变易曰化。天但化生。人具四生而多胎生。修罗四生。地狱化生。鬼畜具四。有形。谓欲色二界。无形。谓无色界。有想。谓空处识处。无想。谓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即非想非非想处也。
(癸)三问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
(癸)四答
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癸)五正格量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 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夫受施之人。满四百万亿阿僧祇界。不为不多矣。先与世乐满八十年。后与法乐证四圣果。不为不大矣。而不及初初一念圆随喜者。充此一念。必当尽虚空界。尽未来时。普度一切。皆令成佛。最后功德。不离最初一念故也。又约大论较量之意以释此旨。满阎浮提人福。不及西瞿耶尼一人福。满西洲人福。不如东弗婆提一人福。满三洲人福。不及北郁单越一人福。满四洲人福。不及一四天王。四天王不及一释。乃至第六天不及一梵福。又初禅不及二禅。二禅不及三禅。三禅不及四禅。乃至无所有处不及非非想处。非非想处。三界极尊。不及须陀洹福。须陀洹不及二果。二果不及三果。三果不及四果。四果不及辟支。藏教二乘。不及通教体法二乘。体法二乘。不及出假菩萨。通教菩萨。不及别教初心。以闻中故。别教十回向后心。不及圆教随喜初心。以圆闻故。故知华严较量发心功德。犹未为奇。此经较量随喜功德。最为难信。然一念随 喜。便具十乘。若解十乘。则功德有据。请略明之。随者。顺事顺理。事理即不思议境也。喜者。庆己庆人。即菩提心也。一念随喜。不散即止。不昬即观。是善巧安心也。顺理圆伏无明见思。顺事圆伏尘沙无知。是破法徧也。了达权实不二。是识通塞也。秖于一念心中。信解不可思议佛法。即圆念处。法尔具足七科道品。是调适也。旣随喜已。悯已。伤他。必修五悔。是助开也。旣能信顺事理本迹。决不以凡妄拟上圣。是知次位也。顺事顺理。强輭诸魔所不能动。是能安忍也。实心系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注。是离法爱也。如此功德。岂世间财施。小果法施所能及哉。如此圆观岂次第修中者所能及哉。初答内心随喜人功德竟。
(壬)二直明外听法人功德四。初自往。二分座。三劝他。四具听修行。
(癸)今初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癸)二分座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 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癸)三劝他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一)利根。(二)智慧。(三)百千万世终不喑哑。(四)口气不臭。(五)舌常无病。(六)口亦无病。(七)齿不垢黑。(八九)不黄。(十)不疎。(十一)亦不缺落。(十二)不差。(十三)不曲。(十四)唇不下垂。(十五)亦不褰缩。(十六)不粗涩。(十七)不疮胗。(十八。胗。口疮也。)亦不缺坏。(十九二十)亦不呙斜。(廿一廿二)不厚。(廿三)不大。(廿四)亦不黧黑。(廿五)无诸可恶。(廿六)鼻不匾[匚@(厂/虎)]。(廿七)亦不曲戾。(廿八)面色不黑。(廿九)亦不陿长。(三十三十一)亦不窳曲。(三十二)无有一切不可喜相。(三十四)唇舌牙齿。悉皆严好。(三十五六七八)鼻修高直。(三十九四十四十一)面貌圆满。(四十二)眉高而长。(四十三四)额广平正。(四十五六七)人相具足(。四十八)世世所生。见佛(四十九)闻法。信受教诲。(五十)
此文亦有六根功德。利根是六根皆利。智慧是意功德。不喑哑是舌功德。修高直。是鼻功德。见佛是眼功德。闻法是耳功德。余是身功德。后明六根清净。是相似位功德。今是相似位前功德耳。然此五 十功德。或具足。或不具足。或随得一二。随其功力。不可一等也。又随喜是观行位。今明自往。分座。劝他三种。未谈理观。是名字位。名字功德。尚已如此。况观行耶。况相似分证及究竟耶。
(癸)四具听修行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初长文竟。
(辛)二偈颂二。初颂内心随喜功德。二颂外听法人功德。
(壬)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如是展转教。至于第五十。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齿疎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壬)二颂外听法人功德四。初超颂劝他。二颂自往。三颂分座。四颂具听修行。
(癸)今初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世世无口患。齿不疎黄黑。唇不厚褰缺。无有可恶相。舌不干黑短。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面目悉端严。为人所喜见。口气无臭秽。优鉢华之香。常从其口出。
(癸)二颂自往
若故诣僧坊。欲听法华经。须臾闻欢喜。今当说其福。后生天人中。得妙象马车。珍宝之辇舆。及乘天宫殿。
(癸)三颂分座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癸)四颂具听修行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初明初品因功德以劝流通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六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
释随喜功德品竟。次释法师功德品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法师者。受持读诵等五种法师。如上法师品广释。此五种行。始从名字。通于分证。皆得为之。随一种行。皆由五品而净六根。但五品约观。五种约事。是故此中读诵。非必即指第二品人。此中解说。非必即指第三品人。前随喜品。已明初品初心功德。今则泛约于五事中随行一事。皆得净于六根。旣云 当得。即是举果以劝。乃五种法师所获之功德也。然欲净六根。须修十乘观法。或以读而修十观。或以诵而修十观。或以解说而修十观。或以书写而修十观。上根观境。便净六根。中根从二至六得净六根。下根具用十法。乃净六根而阶分证。五根清净。名外庄严。意根清净。名内庄严。又从地狱乃至诸佛一切色像。悉身中现。名内庄严。以普现色身三昧。现十界像。化度一切。名外庄严。身根旣尔。余五根亦然。受持旣尔。余四事亦然。随喜品旣尔。余四品倍然。相似旣尔。分真倍然。故言法师功德品。此世界意也。行者闻说此功德利。喜不自胜。勤求无厌。信进倍增。故言法师功德品。此为人意也。闻此说已。深识大乘有大势力。决无疑网。故言法师功德品。此对治意也。以似解之初初。过二乘之极极百千万倍。指始显终。悬解第一义谛不可思议。故言法师功德品。此入理意也。
(丁)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劝流通二。初总列数。二别解释。
(戊)今初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 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五品观行。竖约一人。五种法师。横约五人。然随一一观。亦能圆净六根。则竖而非竖。随一一人。亦可兼行五事。则横而非横。今借非横之横。以对非竖之竖。信纳名受。任荷名持。受即是随。持即是喜。故以受持拟随喜品。读之与诵。还用拟第二品。解说拟第三品。书写供养。堪拟第四第五两品。由其一一品中。必与十乘观法相应。是故当得六根清净之果报也。八百千二等者。但依大佛顶经释相。则性德修得。二义俱成。良由现前一念心性。本自竖穷横徧。由竖穷故。幻现三世。由横徧故。幻现四方。约世则世世有方。三四亦是十二。约方则方方有世。四三亦是十二。故云三四四三宛转十二也。随其一方一世。必有十界。便是一百二十。随一一界。必有十如。便是一千二百。故云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也(。本唯一心。一变而为三四四三之十二。二叠而为十界之百二十。三叠而为十如之千二百也。)约十方三世一切十界。亦唯有此千二百数。足以尽之。约一一众生。亦各具此千二百数。无余无 欠。约一众生。旣全具此千二百数。约一一根。亦全具此千二百数。此是不可思议法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在六根而不多。在一根而不少。故名为性德也。众生迷此性德而为逆修。致使六根之用有多有少。眼则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故唯八百。耳则周听十方。故千二百。鼻则出息取气。入息知香。两交之际无胜力用。故唯八百。舌则宣扬无尽。故千二百。身则合知违顺。离时不知。故唯八百。意则默容世出世法尽其涯际。故千二百。此偏约迷情言也。圆人依此性德而起顺修。则六根互用。无复胜劣。一根徧照一切境。一境徧对一切根。根根尘尘。圆显法界。此偏约开悟言也。今上顺开悟。故云功德庄严清净。下顺迷情。故仍八百千二不同。文云。虽未得天眼。即是下顺迷情。又云。肉眼力如是。即是上顺开悟。一根旣尔。余悉可知。
(戊)二别解释即为六。初眼根(至)六意根。
(己)今初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 知。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是人得八百。功德殊胜眼。以是庄严故。其目甚清净。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 幷余诸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处。其中诸众生。一切皆悉见。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夫次第五眼。则肉眼见显对色。天眼见障外色。慧眼观空。法眼观俗。佛眼观中。就天眼中。上能见下。下不见上。梵王报得天眼。徧见自所统界。而不能傍见他界。二乘天眼。能见大千。而作意则见。不作意则不见。又目犍连以八千三昧。能见八千世界。舍利弗以一万三昧。能见一万世界等。并由入定方见。出定则不见。今明父母所生肉眼。见于大千内外上下。并非他教所诠。当知即是圆融肉眼。一眼一切眼。秖于肉眼而具五眼之用。见大千。即天眼用。见业因缘果报。即法眼用。清净故无见思惑。即慧眼用。清净故伏无明惑。即佛眼用。大经云。虽是肉眼。名为佛眼。即佛眼故。名为清净。具五眼故。名为庄严。即是相似佛眼。亦是相似佛五眼也。犹是分段之身。故名父母所生肉眼。故顺迷情而言 八百。已证相似之解。故似如来称性五眼。故顺开悟而言功德。又准下文。亦应具见佛及菩萨声闻众等。亦应具见声香味触及与法等。旣得相似圆融五眼。必得相似六根互用。但是文略也。偈中初三句。具显三轨。若于大众中。是如来室。以无所畏心。是如来衣。说是法华经。是如来座。三轨宏经。十乘具足。故得六根清净。岂徒然哉。弥楼。此云光。即七金山之一也。
(己)二耳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象声。马声。牛声。车声。啼哭声。愁叹声。螺声。鼓声。钟声。铃声。笑声。语声。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法声非法声。苦声。乐声。凡夫声。圣人声。喜声。不喜声。天声。龙声。夜叉声。乾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火声。水声。风声。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比丘声。比丘尼声。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平)常(肉)耳。皆悉 闻知。如是分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象马车牛声。钟铃螺鼓声。琴瑟箜篌声。箫笛之音声。清净好歌声。听之而不著。无数种人声。闻悉能解了。又闻诸天声。微妙之歌音。及闻男女声。童子童女声。山川险谷中。迦陵频伽声。命命等诸鸟。悉闻其音声。地狱众苦痛。种种楚毒声。饿鬼饥渴逼。求索饮食声。诸阿修罗等。居在大海边。自共言语时。出于大音声。如是说法者。安住于此间。遥闻是众声。而不坏耳根。十方世界中。禽兽鸣相呼。其说法之人。于此悉闻之。其诸梵天上。光音及徧净。乃至有顶天。言语之音声。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一切比丘众。及诸比丘尼。若读诵经典。若为他人说。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复有诸菩萨。读诵于经法。若为他人说。撰集解其义。如是诸音声。悉皆得闻之。诸佛大圣尊。教化众生者。于诸大会中。演说微妙法。持此法华者。悉皆得闻之。三千大千界。内外诸音声。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天。皆闻其音声。而不坏耳根。其耳聪利故。悉能分别知。持是法华者。虽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徧闻大千内外十法界。声闻六道。即肉天二耳。闻二乘。即慧耳。闻菩萨。即法耳。闻佛。即佛耳。又父母所生。即肉耳。能闻内外。即天耳。听之而不著。即慧耳。悉能分别知。即法耳。一时互闻。不可思议。即佛耳也。
(己)三鼻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薝卜华香。波罗罗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旃檀香。沉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及曼陀罗华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旃檀。沉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又闻诸天身香。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娱乐 嬉戏时香。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遥闻。如是展转。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身香。亦皆闻之。幷闻诸天所烧之香。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亦皆遥闻。知其所在。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种种悉闻知。须曼那阇提。多摩罗旃檀。沉水及桂香。种种华果香。及诸众生香。男子女人香。说法者远住。闻香知所在。大势转轮王。小转轮及子。群臣诸宫人。闻香知所在。身所著珍宝。及地中宝藏。转轮王宝女。闻香知所在。诸人严身具。衣服及璎珞。种种所涂香。闻香知其身。诸天若行坐。游戏及神变。持是法华者。闻香悉能知。诸树华果实。及酥油香气。持经者住此。悉知其所在。诸山深险处。栴檀树华敷。众生在中者。闻香悉能知。铁围山大海。地中诸众生。持经者闻香。悉知其所在。阿修罗男女。及其诸眷属。斗诤游戏时。闻香皆能知。旷野险隘处。师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闻香知所在。若有怀妊者。未辨其男女。无根及非人。闻香悉能知。 以闻香力故。知其初怀妊。成就不成就。安乐产福子。以闻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者。地中众伏藏。金银诸珍宝。铜器之所盛。闻香悉能知。种种诸璎珞。无能识其价。闻香知贵贱。出处及所在。天上诸华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质多树。闻香悉能知。天上诸宫殿。上中下差别。众宝华庄严。闻香悉能知。天园林胜殿。诸观妙法堂。在中而娱乐。闻香悉能知。诸天若听法。或受五欲时。来往行坐卧。闻香悉能知。天女所著衣。好华香庄严。周旋游戏时。闻香悉能知。如是展转上。乃至于梵世。入禅出禅者。闻香悉能知。光音徧净天。乃至于有顶。初生及退没。闻香悉能知。诸比丘众等。于法常精进。若坐若经行。及读诵经典。或在林树下。专精而坐禅。持经者闻香。悉知其所在。菩萨志坚固。坐禅若读诵。或为人说法。闻香悉能知。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众而说法。闻香悉能知。众生在佛前。闻经皆欢喜。如法而修行。闻香悉能知。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
父母所生。即肉鼻。大千内外。即天鼻。不染不著。即慧鼻。分别不谬。即法鼻。一时互用。即佛鼻。此章明互用。最为显著委悉。知好恶。别贵贱。辨天宫庄严 等。即鼻有眼用。读经说法。闻香能知。即鼻有耳用。诸树华果实及酥油香气。即鼻有舌用。入禅出禅。禅有八触。五欲嬉戏。亦是触尘。即鼻有身用。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者。即鼻有意用。夫约迷情执见。则惟鼻用最劣。故小乘六通。但约眼耳身意。不明鼻舌二通。然舌能说法犹为稍胜。鼻惟通息。更无他能。今偏于此章广明胜用者。正显圆通妙性。实无优劣。姑顺迷情。且云八百。相似佛鼻。千二宛然。
(己)四舌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又诸天子天女释梵诸天。闻是深妙音声。有所演说。言论次第。皆悉来听。及诸龙。龙女。夜叉。夜叉女。乾闼婆。乾闼婆女。阿修罗。阿修罗女。迦楼罗。迦楼罗女。紧那罗。紧那罗女。摩睺罗伽。摩睺罗伽女。为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眷属。小转轮王。大转轮王。七宝千子。内外眷属。乘其宫殿。俱来听法。 以是菩萨善说法故。婆罗门居士。国内人民。尽其形寿。随侍供养。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常乐见之。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以深净妙声。于大众说法。以诸因缘喻。引导众生心。闻者皆欢喜。设诸上供养。诸天龙夜叉。及阿修罗等。皆以恭敬心。而共来听法。是说法之人。若欲以妙音。徧满三千界。随意即能至。大小转轮王。及千子眷属。合掌恭敬心。常来听受法。诸天龙夜叉。罗刹毗舍阇。亦以欢喜心。常乐来供养。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诸天众。常来至其所。诸佛及弟子。闻其说法音。常念而守护。或时为现身。
父母所生。即肉舌。能作十法界语。即五舌义明矣。又能作十界语。即天舌。不坏。即慧舌。不谬。即法舌。一时互用。即佛舌也。问。苦涩恶味。至舌皆变成上味。众色到眼。何不变成妙色。旧答不例。味有损益。损者变。不损者不变。诸色不坏眼故不例。今解不尔。一切色。同佛色。一切声。同佛声。乃至一切法。同 佛法。等皆清净。例亦何妨。徧知一切色声香味触法无乱无谬。分别亦何妨。虽无著而能分别。岂同二乘之观空。虽分别而不坏诸根。岂同凡夫之滞有。自在之根。那作顽碍之解。
(己)五身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琉璃。众生皆喜见。又如净明镜。悉见诸色像。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三千世界中。一切诸群萌。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如是诸色像。皆于身中现。诸天等宫殿。乃至于有顶。铁围及弥楼。摩诃弥楼山。诸大海水等。皆于身中现。诸佛及声闻。佛子菩萨等。若独若在众。说法悉皆现。虽未得无漏。法性之妙身。 以清净(平)常(父母所生之)体。一切于中现。
世间所有皆于身中现。肉身用也。上至有顶于身中现。天身用也。二乘于身中现。慧身用也。菩萨于身中现。法身用也。佛于身中现。佛身用也。一时圆现。一时互用。(佛身)一时无谬。(法身)一时无著。(慧身)
(己)六意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明利无浊秽。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乃至闻一偈。通达无量义。次第如法说。月四月至岁。是世界内外。一切诸众生。若天龙及人。夜叉鬼神等。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种。持法华之报。一时皆悉知。 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思惟无量义。说法亦无量。终始不忘错。以持法华故。悉知诸法相。随义识次第。达名字语言。如所知演说。此人有所说。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于众无所畏。持法华经者。意根净若斯。虽未得无漏。先有如是相。是人持此经。安住希有地。为一切众生。欢喜而爱敬。能以千万种。善巧之语言。分别而说法。持法华经故。
世间资生产业皆顺正法。即人意净。天心所行天所动作悉知。即天意净。四月表四谛。一岁是十二月。表十二因缘。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即慧意净。一月表一大乘。即法意净。有所思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即佛意净。一时圆明。一时圆互。一时无染。一时无谬。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劝流通竟。
释法师功德品竟。次释常不轻菩萨品。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世界)身立不轻之行。(为人)口宣不轻之教。(对治)人作不轻之目。(第一义)不轻之解者。法华论云。此菩萨知众生有佛性。不敢轻之。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嗱本当。(通于迷悟因果)缘了佛性。种子本有。非适今也。(还约性德以明二因。以对新熏。戒修得故。)果性。(菩提) 果果性。(涅槃)定当得之。决不虚也。(了因至果。转名菩提。缘因至果。转名涅槃。又性三因至果之时。了名三种菩提。缘名三种涅槃。)是名不轻之解。将解以历人。彼亦如此。是名敬不轻之境。敬此境故。名不轻之行。宣此语故。名不轻之教。昔毁者以此目人。今经家以此目品。此因缘释也。约教者。藏通二教。不诠中道佛性。别入通。通含别。明二种人有佛性。三种人无佛性。别教。但有正因佛性。不说有缘了性。况有果性果果性耶。今云汝等皆当作佛。具有五佛性故。即是开显圆也。故见实三昧经云。佛为父王说。一切皆是佛。王问。一切众生。即是佛不。佛答。若如实见众生。于其即是佛。今类此语。若不如实见佛。于其即非圣。譬如初学射的。多乖少中。以地为的。无往不著。若分别贤圣。孰是孰非。如实观之。即是佛也。本迹者。本已成佛。久远久远。中间垂迹。复于威音王世为常不轻。流通本迹四一。化度众生。今又垂迹示成正觉。番番无尽。威猛大势之力也。观心者。苦即正因佛性。惑即了因佛性。业即缘因佛性。了因即果佛性。缘因即果果佛性。又三因至果。即转名三菩提三涅槃。故即以性德三因而为果性及果果性。一念具足三因五因。不纵 横。不一异。一切众生。无不皆然。常作是解。即是常不轻也。
(丁)三引信毁福罪证劝流通二。初长文。二偈颂。
(戊)长文为三。初双指前品所说罪福。二双明往昔信毁果报。三劝持。
(己)今初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华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法师品)所说。其所得功德。如向(法师功德品)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己)二双明往昔信毁果报二。初明事本。二明本事。
(庚)初明事本者。通举往昔威音王佛。以为不轻事之本也。又为二。初明最初一佛。二明次第二万亿佛。
(辛)初中六。初时节(至)六正像。
(壬)今初
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虽云无量无边若望寿量品中所谓尘劫。则不啻近。故知此是果后复示行因之相也。问。前旣开迹显本。今胡复举迹中因行。答。正由旣显本已。时会了知所说然灯时事。日月灯明时事。大通智胜时事。威音王佛时事。并属中间化他方便。并是自在 神通之力。师子奋迅之力。威猛大势之力也。问。果后权现不轻之行。故止流通作佛一句。便得净于六根。若实初心。恐未必尔。答。凡云权者。皆为引实。倘实行不尔。则权行徒施。况不轻之解。正是一念随喜初心。初心功德。已自不可思议。依解立行。必净六根。何须致疑。但不轻之行。非专礼拜。具如下文所明耳。
(壬)二名号
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壬)三劫国
劫名离衰。国名大成。
(壬)四说法
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
先方便施三。后究竟佛慧是显一。悉与今佛同也。
(壬)五佛寿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
(壬)六正像
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
初明最初一佛竟。
(辛)二明次第二万亿佛
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正像灭尽。后佛方出。众生种熟脱之机缘。法应如是故也。初明事本竟。
(庚)二明本事者。别约最初威音王佛时不轻之事。是我世尊垂迹。重复示现本行菩萨道之事也。文为三。初就本时双标两人名。二双明信毁之相。三双明信毁果报。
(辛)今初
最初威音王如来旣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本时者。最初威音王佛像法中也。毁者本时名增上慢。信者本时名常不轻。夫增上慢者。由秉权教。修权行。微有所得。不知次位深浅。悞认暖法四禅 以为四果。妄自生满足想。此等即是无闻比丘之流。纵无不轻强毒以大。亦必堕落。均是堕落。宜为下圆顿种。故以礼拜授记。作得度因缘也。
(辛)二双明信毁之相二。初明信者之得。二明毁者之失。
(壬)今初
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名常不轻。即人一。凡有所见。即理一。皆悉礼拜。即行一。而作是言。即教一。此自行四一也。汝等。即人一。皆行菩萨道。即行一。当得作佛。即证理一。诠此三一。即是教一。此佛四一化他也。良由彼时四众。旣多起增上慢执方便之方便。著小之小。(藏教已为方便。暖法又是藏教方便。四果已小。四禅又是小中之小也。)故以大乘实义而开晓之。不敢轻慢。对治增上慢失也。言汝等皆行菩萨道者。四念处是摩诃衍。暖法四禅。并资实相。若知所行是菩萨道。则始终理等。而次位历然终不 起增上慢也。不专读诵但行礼拜者。道示初随喜品之相。随喜一切法。悉有安乐性。皆一实相。随喜一切人。皆有三佛性。有心者皆得作佛。即正因性。读诵威音王权乘遗法。即了因性。暖法四禅皆菩萨道。即缘因性。故不敢轻慢而深敬之。敬人敬法。不起诤竞。即随喜意也。乃至远见四众等者。表示本四一也。远见四众。表本人一。故往礼拜。表本行一。而作是言。表本教一。皆当作佛。表本理一。以此本迹四一。强毒增上慢人。令成圆顿妙种。可谓得正说之宏宗也。又不轻深敬。是如来座。忍于打骂。是如来衣。以慈悲心常行不替。是如来室。又深敬是意业。不轻之说。是口业。故往礼拜。是身业。此三与慈悲俱。是誓愿安乐行。可谓得流通之妙益也。问。大小二律。俱制比丘不礼俗人。不轻胡得通礼四众。答。为度增上慢人。令得远近二益。(四众之中。有受不受。受得近益。不受得远益也。)大权方便知机。不妨破格初心四安乐行。须依律文。问。大经礼知法者。净名比丘礼俗。同异如何。答。不同。大经显敬法之志。从彼请益。故忘情礼下。净名获法忍之恩。不存恒则。故忘犯设敬。若大乘正仪。出俗恒则。并无以道礼俗之科。今 不轻立行旣非请益获恩。又非大小律制。直是果后行因。格外化他方便。不可以为典要。故与四安乐行对辨。理虽不殊。事仪七别。一者彼则安处法座。随问为说。此乃远见四众。故往礼拜。二者彼则有所难问。方乃为答。此乃瓦石打掷。犹强宣之。三者彼则常好坐禅在空闲处。此乃不专读诵。入众申通。四者彼则深爱法者。不为多说。此乃被虚妄谤。仍强称扬。五者彼则初修理观。观十八空。此乃但宣一句作佛之解。六者彼则以顺化故。护持律仪。此乃以逆化故。亡于恒则。七者彼则初心行成。梦承佛记。此乃果后示现广授记人。又以此品望法师功德品。则彼是全宏经文。此是略宏经意。全略虽殊。获果不二。又以此意望余经教。凡有四别。一者小典生信。未是佛因。今经或毁。还成妙种。二者诸经但明顺化宏教。此品礼俗。逆化通经。三者余经所表。权实尚隔。此品表开。莫非四一。四者诸经所表。迹尚不周。此品兼表本迹二相也。
(壬)二明毁者之失
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 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
此明增上慢人。不信四一而毁骂也。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即不信教一。以授记为虚妄。则不知自己所行是菩萨道。即不信行一。不知我等当得作佛。即不信人一及理一也。
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
被骂不嗔。常作是言。结深信不退之相也。杖等打掷。结不受开权显实之四一也。避走远住。犹高声唱。以訾毁故。号为不轻。结不受开近显远之四一也。问。释迦四十余年。不务速说。不轻凡有所见。造次而言。何也。答。本已有善。释迦以小而将护之。本未有善。不轻以大而强毒之。二双明信毁之相竟。
(辛)三双明信毁果报二。初明信者果报。二明毁者果报。
(壬)初中二。初明果报。二结会古今。
(癸)今初
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 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是法华经。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力。乐说辨力。大善寂力。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佛法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问。不轻旣是释迦垂迹。但应以菩萨比丘身得度者。即现菩萨比丘身而为说法。及非生现生。非灭现灭。固无疑矣。至若临终具闻威音所说法华乃得六根清净。岂以果佛现身。犹待闻于他佛。根尚未净。由闻持而始净耶。答。旣属果后示现。何所不可。前此六根未净。是圆病行。临终闻经受持。是圆 婴儿行也。大神通力。即如来室。乐说辨力。即如来座。大善寂力。即如来衣。以此三法庄严六根。能令四众转毁为信。又问。本已成佛。何得又云种诸善根。乃至功德成就。当得作佛。答。譬如陶朱公。善得致富奇术。住于一处。货殖万亿。舍之而去。不携一文。复于他处。赤手成家。货殖万亿。又舍而去。又于他处货殖万亿。佛亦如是。本地功德。并置不用。复示行因。复示得果。徧于十方。嗱于三世。番番不息。不可思议。故云。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今犹未尽。旣成佛时。不用菩萨所成寿命。则垂迹时。亦不用本地所有功德也。又梵网经。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旣于娑婆示现成佛。已八千返。他方分身所徧之处亦可例知。此中共论信者三报。六根清净更增寿命。是现报。命终值佛。是生报。复值诸佛乃至当得作佛。是后报也。
(癸)二结会古今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 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正结会。次若我于宿世下。是举信者而劝顺也。如陶朱公。赤手复到余处。若不用致富奇术。不能疾致货殖万亿。当知法华。是疾致成佛之奇术也。初明信者果报竟。
(壬)二明毁者果报二。初明果报。二结会古今。
(癸)今初
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嗔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谤。故堕苦。由闻作佛之记。结圆顿缘。复是不轻菩萨宏誓愿力所摄受故。复得相遇而受教化也。问。彼时四众。旣皆信伏随从。何故犹久堕苦。答。此有二意。一者身打口骂。已成重业。理须受报。明此一意。用警行人。不可辄尔生嗔起过也。二者经时旣久。四众之中有存有亡。存者信伏。亡者未悔。又就信伏随从之中。悔有浅深。行有勤怠。事非一等。若悔深行勤。容可不堕。虽堕易出。若悔浅行怠。自然先堕。后方得益。若未悔者。堕苦则久。但由 菩萨慈悲摄受。终蒙度脱也。问。若因谤堕苦。菩萨何故为作苦因。答。彼旣怀增上慢。纵令不谤。亦必堕苦。今因谤堕。得作远因。如人倒地。还从地起。故以正谤接于邪堕。问。何不以神通力。令其即皆信伏随从。答。诸佛菩萨非不欲之。但为众生。机宜各别。自有不到地狱。决不肯发心者。譬如良医。为治恶疾。不得不用针灸及苦药也。
(癸)二结会古今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此会中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二双明往昔信毁果报竟。
(己)三劝持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承上所明。不惟信者疾得成佛。亦使毁者终得不退。故当勤习五种之行。所谓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也。初长文竟。
(戊)二偈颂二。初颂信毁果报。二颂劝持。略不颂双指也。
(己)初中二。初颂事本。二颂本事。
(庚)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过去有佛。号威音王。神智无量。将导一切。天人龙神。所共供养。
(庚)二颂本事三。初颂双标两名。二颂双明信毁。三颂双明果报。
(辛)今初
是佛灭后。法欲尽时。有一菩萨。名常不轻。时诸四众。计著于法。
计著于法。即颂增上慢也。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若定谓是有。即是著法。定谓是无。亦是著法。定谓亦有亦无。亦是著法。定谓非有非无。亦是著法。定谓离四句故不可得说。亦是著法。故佛藏经云。刀轮害阎浮人。其罪犹少。有所得心说大乘者。其罪过彼。大论云。执有与无诤。乃至执非有非无与有无诤。如牛皮龙绳。俱不免患。中论云。诸佛说空法。本为化于有。若有著空者。诸佛所不化。若定言诸法非有非无者。是名愚痴论。当知若得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能无著。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名著法。以著法故。有所得心。于劣小证而生矜 傲。名增上慢也。
(辛)二颂双明信毁
不轻菩萨。往到其所。而语之言。我不轻汝。汝等行道。皆当作佛。诸人闻已。轻毁骂詈。不轻菩萨。能忍受之。
(辛)三颂双明果报二。初颂信者果报。二颂毁者果报。
(壬)今初
其罪毕已。临命终时。得闻此经。六根清净。神通力故。增益寿命。复为诸人。广说是经。诸著法众。皆蒙菩萨。教化成就。令住佛道。不轻命终。值无数佛。说是经故。得无量福。渐具功德。疾成佛道。彼时不轻。则我身是。
其罪毕已者。旣垂迹为六根未净之人。必垂示同病行之罪。由此罪故。多招打骂。由能忍故。罪毕根净也。
(壬)二颂毁者果报
时四部众。著法之者。闻不轻言。汝当作佛。以是因缘。值无数佛。此会菩萨。五百之众。幷及四部。清信士女。今于我前。听法者是。我于前世。劝是诸人。听受斯经。第一之法。开示教人。令住涅槃。世世受持。如是经典。
初颂信毁果报竟。
(己)二颂劝持
亿亿万劫。至不可议。时乃得闻。是法华经。亿亿万劫。至不可议。诸佛世尊。时说是经。是故行者。于佛灭后。闻如是经。勿生疑惑。应当一心。广说此经。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问。长文旣明此经有大饶益。乃至毁者亦终得益。何故亿亿万劫至不可议。诸佛乃时说是经耶。答。有四悉益。则可得说。无四悉益。诸佛终不妄说法也。是故欲宏大法。先须明了四悉因缘。二别说迹本两门竟。
(甲)三流通迹本两门。共八品经。分为三意。初神力嘱累两品。明付嘱流通。二药王下五品。约化他劝流通。三普贤劝发品。约自行劝流通。
(乙)初中二。初神力品。明菩萨受命宏经。二嘱累品。明如来摩顶付嘱。
释常不轻菩萨品竟。次释如来神力品。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如来。上已释竟。神名不测。力名干用。不测则天然之体深。干用则转变之力大。此中为付嘱深法。现十种大力。故名神力品。(神在于内。即是体宗。力名干用。即显经用。佛说本迹。口轮力用已竟于前。今复身轮现此胜用。令众流通本迹之教。故云体深力大。)
(丙)初明菩萨受命宏经二。初长文。二偈颂。
(丁)初中三。初菩萨受命。二佛现神力。三结要劝持。
(戊)今初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灭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发誓宏经为三。一明时节。是佛灭后。二明处所。是分身国土。三明利益。非但益他。亦自欲得真净大法。自他兼济也。实体名真。权用名净。权实不二名大。又非权非实名真。能权能实名净。遮照不二名大。
(戊)二佛现神力二。初约所对总标。二约所表正现。
(己)今初
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无量百千万亿旧住娑婆世界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众前。现大神力。
文殊等。迹化众也。旧住者。下方本化众也。及诸比 丘等一切众者。从他方来。及从分身佛来者也。
(己)二约所表正现十。初出舌相。二毛孔放光。三謦咳。四弹指。五地动。六普见大会。七空中唱声。八遥归命。九遥供养。十十方通达。如一佛土。
(庚)初出舌相。二毛孔放光。
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徧照十方世界。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亦复如是出广长舌。放无量光。释迦牟尼佛及宝树下诸佛现神力时。满百千岁。然后还摄舌相。
出广长舌表诚实语也。福德人舌至鼻。三藏佛舌至发际。今至梵天。出过凡圣之外。相旣殊常。说弥可信。当知开三显一。开近显远。皆实不虚也。毛孔放光徧照。表二门理一也。序中白毫东照。表七方便初见一理。今本门旣竟。放一切光。照一切土。能令初心究竟佛慧。智境斯罄也。分身诸佛。化道是同。故亦复如是。满百千岁意表横该百界千如。竖极古今十世。于八年中而复满百千岁。已如上文五十小劫中释。今此大会并破无明。故不须以神力。令其谓如半日也。
(庚)三謦咳。四弹指。
一时謦咳。俱共弹指。是二音声。徧至十方诸佛世界。
謦咳者。通畅之相。又是将语之状。四十余年。未得说实。今获伸舒。无有遗滞。大事通畅。是故謦咳。欲以此法付嘱菩萨。令于后世导利众生。将语斯事。是故謦咳。即表教一。弹指者。随喜也。随喜七方便同入圆道。随喜圆位增道损生。随喜诸菩萨持真净大法。随喜后世获无上宝。即表人一。故此弹指及与謦咳。竖彻三世。横徧十方。
(庚)五地动。六普见大会
地皆六种震动。其中众生。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见此娑婆世界无量无边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及见释迦牟尼佛。共多宝如来。在宝塔中坐师子座。又见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恭敬围绕释迦牟尼佛。旣见是已。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十方世界地皆六种震动者。表动一切众生六根令得清净。亦表圆道始终六番破于无明。表行一也。普见此间大会者。表诸佛道同。而今而后。亦复如是也。上来五千起去。三变被移。乃至本住十方 人非人等。机未熟者。旣不能云集来此法会。今以神力。皆令遥见。结欢喜缘。即是未来得度之总瑞也。
(庚)七空中唱声
即时诸天。于虚空中。高声唱言。过此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世界。有国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释迦牟尼。今为诸菩萨摩诃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汝等当深心随喜。亦当礼拜供养释迦牟尼佛。
虽以佛力。令其遥见大会。而犹未知佛名何等。何事集会。今虚空诸天。唱使闻知。令其随喜妙法。供养世尊。即表未来有教一也。
(庚)八遥归命
彼诸众生。闻虚空中声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释迦牟尼佛。
合掌南无。为佛弟子。此表未来有人一也。
(庚)九遥供养
以种种华香璎珞幡葢。及诸严身之具。珍宝妙物。皆共遥散娑婆世界。所散诸物。从十方来。譬如云集。变成宝帐。徧覆此间诸佛之上。
所散诸物。变成宝帐。覆诸佛上。表万善同归。皆含佛果。即是未来有行一也。
(庚)十十方通达如一佛土
于时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
此表未来理一也。旣悟理已。权实本迹。不思议一。差别即无差别也。二佛现神力竟。
(戊)三结要劝持四。初称叹付嘱。二结要付嘱。三劝奖付嘱。四释付嘱。
(己)今初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
(己)二结要付嘱
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所有之法者。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此结一切皆妙名也。自在神力者。通达无碍具八自在。结妙用也。秘要之藏者。徧一切处。皆是实相。结妙体也。甚深之事者。一切因果。唯一大事。结妙宗也。皆于此经宣示显说者。总结一经唯四而已。撮其枢柄而授与之。
(己)三劝奖付嘱
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所在国土。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
(己)四释付嘱
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诸佛于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于此转于法轮。诸佛于此而般涅槃。
此释何故经卷所在皆应起塔。以是处即是道场故也。得道处。转法轮处。入涅槃处。皆名道场。道场是总。即释一切皆妙名也。得菩提者。证于秘要之藏。释妙体也。转法轮者。说示自行本迹因果甚深之事。释妙宗也。般涅槃者。非灭唱灭。神力自在。释妙用也。得菩提是法身。转法轮是般若。入涅槃是解脱。三法成秘密藏。佛住其中。即是道场。即是塔义。故应起塔以表彰之。初长文竟。
(丁)二偈颂二。初颂神力。二颂结要劝持。
(戊)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佛救世者。住于大神通。为悦众生故。现无量神力。舌相至梵天。身放无数光。为求佛道者。现此希有事。诸佛謦咳声。及弹指之声。周闻十方国。地皆六种动。以佛灭度后。能持是经故。诸佛皆欢喜。现无量神力。
十种神力。但颂前五。后五皆由二声震动故现。是故略之。又前五后五。表义不殊。但有现在未来之异。举现例未。是故略之。
(戊)二颂结要劝持三。初颂称叹。二颂结要。即兼得释付嘱意。三颂劝奖。
(己)今初
嘱累是经故。赞美受持者。于无量劫中。犹故不能尽。是人之功德。无边无有穷。如十方虚空。不可得边际。
长文云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今颂云是人之功德无边无有穷。法妙故人妙。人妙故法妙。互相显也。
(己)二颂结要兼释四。初颂一切法。二颂自在神力。三颂秘要之藏。四颂甚深之事。
(庚)今初
能持是经者。则为已见我。亦见多宝佛。及诸分身者。又见我今日。教化诸菩萨。
所有之法。不出能化能证及所化也。无二乘故。不 兼带故。其法纯妙。亦即道场以总冠三。
(庚)二颂自在神力
能持是经者。令我及分身。灭度多宝佛。一切皆欢喜。十方现在佛。幷过去未来。亦见亦供养。亦令得欢喜。
欢喜即是神力用畅。亦即涅槃。最安隐故。
(庚)三颂秘要之藏
诸佛坐道场。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经者。不久亦当得。
同于诸佛。得三菩提。证秘密藏之妙体也。
(庚)四颂甚深之事
能持是经者。于诸法之义。名字及言辞。乐说无穷尽。如风于空中。一切无障碍。于如来灭后。知佛所说经。因缘及次第。随义如实说。如日月光明。能除诸幽冥。斯人行世间。能灭众生闇。教无量菩萨。毕竟住一乘。
以一乘因果之宗教化菩萨。即是转法轮也。二颂结要兼释竟。
(己)三颂劝奖
是故有智者。闻此功德利。于我灭度后。应受持斯经。是人于佛道。决定无有疑。
略不颂起塔供养。但云于佛道无疑。葢深信是处即是道场。诸佛于此得菩提。转法轮。入涅槃也。初 明菩萨受命宏经竟。
释如来神力品竟。次释嘱累品
嘱累品第二十二
嘱是佛所付嘱。累是烦尔宣传。此从如来圣旨得名。嘱是顶受所嘱。累是甘而弗劳。此从菩萨敬顺得名。嘱是如来金口所嘱。累是菩萨丹心顶荷。此从授受合论。是故如来躬从座起。申手摩顶。授以难得之法。大众曲躬合掌。如世尊敕。当具奉行。殷勤授受。故名嘱累品也。
(丙)二明如来摩顶付嘱二。初付嘱。二欢喜。
(丁)初中三。初如来付嘱。二菩萨领受。三事毕唱散。
(戊)初又三。初正付。二释付。三诫付。
(己)今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宝塔中)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如是三摩诸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受持读诵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如来以一权智善巧之手。一时徧摩无量菩萨实智之顶。故名现大神力。如来授道化他。故以右手表权。菩萨自行受道。故以顶表实也。申手摩顶。即身付嘱。权智临实智。即意付嘱。而作是言。即口付嘱。三摩三嘱。殷勤不轻。普令自行化他。俾四悉檀。永永无尽。
(己)二释付
所以者何。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悋。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悋。
有大慈悲者。究竟室也。无诸悭悋者。究竟衣也。亦无所畏者。究竟座也。佛之智慧者。觉法实性。一切智也。如来智慧者。从性起修。从因至果。道种智也。自然智慧者。其体天然。双照不二。一切种智也。衣座室三。各具三智。三一相即。三一互融。以此化他。名大施主。室无衣座。则宏誓不普。衣无室座。则法身不满。座无衣室。则惑破不周。勿生悭悋。是劝分证施主。应学究竟大施主也。若有悭悋。即非慈悲。亦即有畏。故举一语。即是劝令三轨宏经。
(己)三诫付
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除佛慧外。皆名为余。为实施权。权含于实。故皆名深。故知但赞佛乘。不能徧通前三教法。未为传法报佛恩也。初如来付嘱竟。
(戊)二菩萨领受
时诸菩萨摩诃萨。闻佛作是说已。皆大欢喜。徧满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头。合掌向佛。俱发声言。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诸菩萨摩诃萨众。如是三反俱发声言。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欢喜恭敬。意领受也。曲躬低头。身领受也。俱发声言。口领受也。如世尊敕。领正付也。当具奉行。具行三法。领释付也。愿不有虑。领诫付也。如来三付。菩萨三受。殷勤郑重。一代所无。
(戊)三事毕唱散
尔时释迦牟尼佛。令十方来诸分身佛。各还本土。而作是言。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
分身为开塔故集。开塔事了。故令各随所安而还本土。宝塔为证经故来。今本迹二门已讫。故敬令还闭如故也。塔不重开。故分身去而不现。塔犹听法。故下文闭而尚在。问。塔若听法。亦应不闭。答。证正已故闭。听流通故在。初付嘱竟。
(丁)二欢喜
说是语时。十方无量分身诸佛。坐宝树下师子座上者。及多宝佛幷上行等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舍利弗等声闻四众。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诸佛为化他事遂故喜。菩萨为自行得法故喜。又说人清净故喜。佛是也。闻清净法故喜。妙经是也。获证清净故喜。现在未来得益者是也。初明付嘱流通竟。
(乙)二药王下五品。约化他劝流通。又分为四。初药王品。勖宏法之师。宜如药王。竭其神力。尽其形命。唯愿大法宏通。众生获益。庶令弟子有所宗法也。二妙音观音二品。勖受法弟子。于宏法人。勿生轻想。何以故。他方大士。奉命宏经。普现色身。形无定准。不可以牛羊眼视。不可以凡庸识 度也。三陀罗尼品。是明咒护。四妙庄严品。是明人护。又药王以苦行乘此一乘。妙音观音以三昧乘此一乘。陀罗尼以总持乘此一乘。妙庄严以誓愿乘此一乘。普贤以神通乘此一乘。真如实相。是所乘之体。佛界因果。是所乘之事。苦行等。是乘乘之缘。随物机宜。故使宏者示缘不同。而所乘体。皆是妙法。所有因果。并依一实。以此利物。故曰乘乘。
释嘱累品竟。次释药王菩萨本事品。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云。昔名星光。从尊者日藏闻说佛慧。以雪山上药供养众僧。愿我未来。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举世欢喜。号曰药王。大佛顶经云。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尝娑婆世界所有药味。承事如来。分别味因。从是开悟。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此文明一切众生喜见菩萨。顿舍一身。复烧两臂。轻生重法。命殒道存。举昔显今。故言本事品也。说此诸品。并令众生得四悉益。不必拘拘分配。
(丙)初勖宏法之师。文为四。初问。二答。三利益。四多宝称善。
(丁)今初
尔时宿王华菩萨白佛言。世尊。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善哉世尊。愿少解说。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又他国土诸来菩萨。及此声闻众。闻皆欢喜。
初世尊下。通问游化。二世尊下。别问苦行。三善哉下。请答也。游化是利他。苦行是自利。游化亦苦行。苦行亦利他。已下妙音等文。总不出自他二利。自行总不出智断福慧。利他总不出三昧神通。通问游者。游必具足十法界身。并如妙音观音。但别举苦行以逗所宜。故请答之言。意在苦行。
(丁)二答二。初但答苦行。游化则指普现色身三昧。或指下二品也。二叹经。
(戊)初中二。初明事本。二明本事。
(己)今初
尔时佛告宿王华菩萨乃往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有佛号日月净明德。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有八十亿大菩萨摩诃萨。七十二恒河沙大声闻众。佛寿四万二千劫。菩萨寿命亦等。彼国无有女人地狱饿鬼 畜生阿修罗等及以诸难。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宝树庄严。宝帐覆上。垂宝华幡。宝瓶香炉。周徧国界。七宝为台。一树一台。其树去台尽一箭道。此诸宝树皆有菩萨声闻而坐其下。诸宝台上。各有百亿诸天。作天技乐。歌叹于佛以为供养。
(己)二明本事三。初佛说法。二修供养。三结会古今。
(庚)今初
尔时彼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及众菩萨诸声闻众。说法华经。
亦犹今佛之告舍利弗。日月灯明佛之因妙光也。
(庚)二修供养二。初现生供养。二次生供养。
(辛)初中二。初修行得法。二作念报恩。
(壬)今初
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乐习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壬)二作念报恩又二。初三昧力供养。二烧身供养。
(癸)今初
得此三昧已。心大欢喜。即作念言。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即时入是三昧。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 摩诃曼陀罗华。细末坚黑栴檀。满虚空中。如云而下。及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铢价直。娑婆世界。以供养佛。
普现三昧。理无出入表用三昧之力。故云入耳。
(癸)二烧身供养又三。初烧身。二佛赞。三时节。
(子)今初
作是供养已。从三昧起。而自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栴檀薰陆。兜楼婆。毕力迦。沉水胶香。又饮薝卜诸华香油。满千二百岁已。香油涂身。于日月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光明徧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
神通力愿者。明其不用世火。还依所得三昧。起利他愿。以观智火。焚难思境。故使光明徧照多国。
(子)二佛赞
其(八十亿恒河沙世界)中诸佛。同时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若以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幡葢。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假使国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 养诸如来故。作是语已。而各默然。
真法供养者。当是内运观智。观烦恼因果。皆用空慧荡之。故言真法。又观若身若火。能供所供。皆是实相。谁烧谁然。谁供谁受。故名真法也。作是观时苦为法界。见闻获益。故曰乘乘。若不尔者。便成无益苦行。
(子)三时节
其身火然千二百岁。过是已后。其身乃尽。
前服香油先满千二百岁。表用方便道。先净界内十二因缘诸苦集也。今火然身。亦满千二百岁。表用实智火。永尽界外十二因缘诸苦集也。初现生苦行供养竟。
(辛)二次生供养五。初生王家。二说本事。三往佛所。四如来付嘱。五奉命任持。
(壬)今初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作如是法供养已。命终之后。复生日月净明德佛国中。于净德王家。结跏。趺坐。忽然化生。
(壬)二说本事
即为其父而说偈言。大王今当知。我经行彼处。即时得一切。现诸身三昧。勤行大精进。舍所爱之身。说是 偈已。而白父言。日月净明德佛。今故现在。我先供养佛已。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复闻是法华经。八百千万亿那由他。甄迦罗。频婆罗。阿閦婆等偈。大王我今当还供养此佛。
烧身供养佛已。得陀罗尼。闻法华偈。即是得法性身。常不离佛故也。若约事迹。则是于中阴身。得闻妙法。如佛尚自入中阴国教化。况菩萨而无中阴身耶。
(壬)三往佛所
白已。即坐七宝之台。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往到佛所。头面礼足。合十指爪。以偈赞佛。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犹故在世。
(壬)四如来付嘱
尔时日月净明德佛。告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善男子。我涅槃时到。灭尽时至。汝可安施牀座。我于今夜。当般涅槃。又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善男子。我以佛法嘱累于汝。及诸菩萨大弟子。 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宝世界诸宝树宝台。及给侍诸天。悉付于汝。我灭度后。所有舍利。亦付嘱汝。当令 流布广设供养。应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净明德佛。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已。于夜后分。入于涅槃。
佛法。通指一代所说。阿耨菩提法。别指法华经也。
(壬)五奉命任持又四。初起塔。二烧臂。三利益。四现报。
(癸)今初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见佛灭度。悲感懊悔。恋慕于佛。即以海此岸栴檀为[艹/积]。供养佛身而以烧之。火灭已后。收取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刹庄严。垂诸幡葢。悬众宝铃。
(癸)二烧臂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复自念言。我虽作是供养。心犹未足。我今当更供养舍利。便语诸菩萨大弟子。及天龙夜叉等。一切大众。汝等当一心念。我今供养日月净明德佛舍利。作是语已。即于八万四千塔前。然百福庄严臂。七万二千岁而以供养。
问。烧身但经千二百岁。烧臂何故时长。答。前为自行。身尽入灭。今为宏法。令物会三。故云令无数等。旣言无数声闻发菩提心。故知喜见于佛灭后。不令此等住于小果。此土亦然。
(癸)三利益
令无数求声闻众。无量阿僧祇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现一切色身三昧。
(癸)四现报
尔时诸菩萨天人阿修罗等。见其无臂。忧恼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是我等师。教化我者。而今烧臂。身不具足。于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于大众中立此誓言。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虚。令我两臂还复如故。作是誓已。自然还复。由斯菩萨福德智慧湻厚所致。当尔之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宝华。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金色之身。指妙觉极果究竟常色也。二修供养竟。
(庚)三结会古今又二。初结会。二劝修。
(辛)今初
佛告宿王华菩萨。于汝意云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岂异人乎。今药王菩萨是也。其所舍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数。
(辛)二劝修
宿王华。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胜以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山林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手指。谓一节两节。足一指。谓满足然一手指令尽。 众生身见最难拔除。故然指功德。远胜外施。妻子是外身。国城等是外财也。问。毗尼中制烧身烧指此劝然指。其事如何。答。大小制别。教意不同。小制结罪。大制令烧。故梵网云。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大佛顶经云。能于如来像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无始宿债。一时酬毕。夫顺小行易。不烧何难。从大诚难。烧乃不易。世以不持为大。则大小俱倾。当知此土机缘。咸迷大小。不知先小后大。依何夏次。(应开小夏以成大夏。)先大后小。何心而受。(为知比丘戒法是大乘所应学耶。为慕比丘位高而徒挂虚名耶。为退大求小而反学小法耶。)先小后大。开小乘遮不。先大后小。遮菩萨开不。(开遮之法。具在菩萨戒本。先大后小。仍名菩萨比丘。)一界之内。两众如何。(在大依大戒次。在小依小戒次。)一身之中。二体同异。(大乘无作戒体。极至佛身。比丘无作律仪。俱尽形寿。)大秉于小。取益从何。(以住持僧宝。为人天榜样。比丘轨则。一不可亏。)小诵于大。招损谁测。(未受大戒。不宜盗听。何况自诵。)勤勤甄别。用为来种。所乘之乘。皆妙法故。以依一实。立因果故。乘其所乘。以利物故。但自揣己德。历境观心。与心相应。当顺何制。初答苦行竟。
(戊)二叹经三。初叹能持人。二叹所持法。三明持经福深。
(己)今初
若复有人。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大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华经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七宝奉四圣。不如持一偈。法是圣师。能生能养能成能荣莫过于法也。
(己)二叹所持法又二。初叹法体。二叹法用。(体非宗体之体。乃通指一部为体。用非宗用之用。乃指部内体宗用三。共有如是拔与等用也。)
(庚)今初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
川流江河。譬乳酪二酥四味教也。海譬法华醍醐说穷本地为最深。徧开一切为最大。
又如土山黑山小铁围山大铁围山及十宝山。众山之中。须弥山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为其上。
十宝山名出华严经。须弥亦其一也。土黑铁围。故非是宝。余九虽宝。或一或二。神龙杂居。惟此须弥四宝所成。纯天所住。譬余教所诠。能依之四十心十地。或凡或贤或圣。所依之理。或俗或真或中。是为卑下。此经所诠。能依是开示悟入之天。所依是 常乐我净之宝。是故第一最上。
又如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照明。
星月俱于夜现。可譬权智。星多而小。又无盈亏。譬诸经所诠随情方便。各逗一机。不得自在。月独而大。又能盈亏。譬此经所诠随智方便。即实而权。照一切法最为明了。
又如日天子能除诸闇。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日出名昼。可譬实智。诸经不开权显惟一实。故不能除执三之闇。又不能除执近之闇。此经尚破等觉位闇。况复余闇而不破耶。
又如诸小王中。转轮圣王最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众经中最为其尊。
三藏教如粟散王。三乘各别。通教如铁轮王。三乘同位。别教如铜轮王。次第诠于真中二理。诸经隔偏之圆。如银轮王。顿诠三谛。而不收彼定性二乘。此经开显之圆。如金轮王。北洲冰执无我所者。亦归统御。
又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三十二天四方各八。可譬四教各有四门自行化他。此经统而御之。故如帝释为忉利王。
又如大梵天王。一切众生之父。此经亦复如是。一切贤圣学无学及发菩萨心者之父。
劫欲尽时。一切世间众生。法尔皆得二禅。上生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总名光天也。)劫火方起。坏已乃空。空已复成。世界成已。光天众生有命尽者。以福德力。化生初禅。即大梵天王也。初唯一人。乃作是念。云何此间无有伴侣。此后光天复有诸命尽者。亦来化生初禅。即是梵辅及梵众等。故大梵王。自谓我是一切众生之父。众生亦谓梵王是我等父。斯乃妄计。非是实义。今顺众生情谓。借此比况而已。此经正诠实相妙理。实相徧能出生一切诸法。一切贤圣学无学及发四教菩萨心者。并依实相而得成就。故为其父也。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
辟支出无佛世。不藉闻法。独自超悟。故其福田。能胜四果。余经所说。并涉方便。如四果人。因闻思修方乃得悟。此经所诠。纯明无作一实之理。但悟实相。任运契入。如辟支佛。不藉外缘也。
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
三乘皆属因位。唯菩萨为第一。余经明七方便因。譬犹二乘。此经明圆因无上。譬犹菩萨。即是因第一也。
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诸经明佛。寂场近成。此经明佛。久久远成。故此妙经。统摄一代所说。即是果第一也。大海须弥山。月日转轮王。帝释大梵王。辟支菩萨佛。十喻显尊妙。初叹法体竟。
(庚)二叹法用
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总标与拔)此经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别明拔苦)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别明与乐)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躶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闇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 如炬除闇。(以十二譬譬圆与拔)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总结与拔)
二叹所持法竟。
(己)三明持经福深又二。初明持全经福。二明持此品福。
(庚)今初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若书是经卷。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幡葢。衣服。种种之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薝卜油灯。须曼那油灯。波罗罗油灯。婆利师迦油灯。那婆摩利油灯供养。所得功德。亦复无量。
(庚)二明持此品福二。初格量。二嘱累。
(辛)今初
宿王华。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者。亦得无量无边功德。若有女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受持者。尽是女身。后不复受。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妬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是时诸佛。遥共赞言。善 哉善哉。善男子。汝能于释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读诵思惟是经。为他人说所得福德。无量无边。火不能焚。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说。不能令尽。汝今已能破诸魔贼。坏生死军。诸余怨敌。皆悉摧灭。善男子。百千诸佛以神通力。共守护汝。于一切世间天人之中。无如汝者。唯除如来。其诸声闻辟支佛乃至菩萨智慧禅定。无有与汝等者。宿王华。此菩萨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随喜赞善者是人现世。口中常出青莲华香。身毛孔中。常出牛头栴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说。
受持此品不受女身者。女人身见尤重。今苦行舍身功德。能拔之也。如说修行。即能往生安乐世界者。便以此经为净土因。与十六观经。大小弥陀经等。无二无别也。如此经说。修行三轨四安乐行。若伏五住。即生同居净土。若净六根。即生方便净土。若破无明。即生实报净土。亦复分证寂光也。问。净土甚多。何必安乐。答。由如来愿摄生故。物机宿缘厚故。标心一方。令专注故。一即一切。不思议故。所以诸经多赞说之。文中身口出香。即是现报。余是生报后报。
(辛)二嘱累
是故宿王华。以此药王菩萨本事品嘱累于汝。我灭度后。后五百岁中。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恶魔魔民。诸天龙夜叉鸠槃茶等。得其便也。宿王华。汝当以神通之力。守护是经。所以者何。此经则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若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宿王华。汝若见有受持是经者。应以青莲华盛满末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当取草坐于道场。破诸魔军。当吹法螺。击大法鼓。度脱一切众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道者。见有受持是经典人。应当如是生恭敬心。
不老是乐。不死是常。闻经得常乐解。坦然无畏。三惑病消灭也。品中初问二答竟。
(丁)三利益
说是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八万四千菩萨。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丁)四多宝称善
多宝如来于宝塔中。赞宿王华菩萨言。善哉善哉。宿王华。汝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乃能问释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初药王品勖宏法之师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六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七之一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
(丙)约化他劝流通中。二勖受法弟子。有两品经。一妙音品。二普门品。
(丁)今先释妙音品。
妙音菩萨本事品第二十四
放光相召。从东现来。而品称本事者。因华德菩萨之问。具明往昔伎乐。宝鉢供佛因缘果报。又明现一切色身三昧之用。故云本事品也。又药王品但明本行。不明游化。普门品。但明游化。不明本行。今品则具明之。又药王。普门两品。由问故说。今由光 召故说。彼此互彰。并显圆行。非谓有优劣也。
品文分六。初放光东召。二奉命西来。三十方宏经。四二土得益。五还归本国。六闻品进道。
(戊)初放光东召
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间白毫相光。徧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过是数已。有世界名净光庄严。其国有佛。号净华宿王智。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无量无边菩萨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释迦牟尼佛白毫光明。徧照其国。
佛是究竟人。故名大人。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相相皆是法界。故名为大人相。肉髻。白毫。即大人相之二种。肉髻表圆极妙果。白毫表中道妙因。意显妙音菩萨。果后行因。与文殊。不轻。药王。观音。普贤等无不同也。问。如地涌及药王等。足可流通妙法。何必远召妙音。答。妙音亦与此土有缘。此土众生。宜从妙音而得四益。是故召之。问。十方菩萨。能令此土众生得四益者。理必甚多。何故此但东召妙音。西说观音。不及余八方耶。答。此有二意。一者 徧召徧说。于事无妨。印土法华。积至八里。安知无此文也。二者召东说西。于理亦足。东表于始。西表于终。始表发心。终表毕竟。发心。毕竟二不别。何所不该。圣不烦文。举一例诸耳。
(戊)二奉命西来二。初发来之缘。二正明发来。
(己)初中五。初经家叙德。二被照辞佛。三彼佛寄诫。四菩萨受旨。五先现来相。
(庚)今初。
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净德三昧。宿王戏三昧。无缘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净三昧。神通游戏三昧。慧炬三昧。庄严王三昧。净光明三昧。净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
德者。福慧二种庄严也。供养诸佛。叙其福慧之由。甚深智慧。叙其即福之慧。诸大三昧。叙其即慧之福。略列一十六名。并是圆道妙定也。实相妙体。高显无上。无相而无所不相。名妙幢相三昧。因果不二。权实不二。本迹不二。名法华三昧。离三惑垢。证本净性。名净德三昧。权智照机。盈亏巧现。名宿王 戏三昧。(月名宿王)平等大慈。不缘假名。不缘实法。名无缘三昧。一心三智。印一切法。名智印三昧。十界语言。并是因缘生法。解其一一即空假中。一切语言即一语言。一语言即一切语言。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名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住一三昧。一切三昧功德悉入其中。名集一切功德三昧。六根清净。互用自在。名清净三昧。自在化物。游诸世间。幻事傀儡。普摄一切。名神通游戏三昧。平等大慧。普照昬衢。名慧炬三昧。性具万德。缘了融通。随举一法。统一切法。名庄严王三昧。三智圆净。照法无遗。名净光明三昧。一念净心。含摄万德。名净藏三昧。七方便人所不能入。名不共三昧。实智照理而无所住。名日旋三昧。
(庚)二被照辞佛
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净华宿王智佛言。世尊。我当往诣娑婆世界。礼拜。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及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宿王华菩萨。上行意菩萨。庄严王菩萨。药上菩萨。
(庚)三彼佛寄诫
尔时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汝莫轻彼国。生下 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佛身卑小。诸菩萨众。其形亦小。而汝身四万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万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轻彼国若佛。菩萨及国土。生下劣想。
妙音菩萨。本迹燎然。何烦佛诫。所将眷属。或有未达。故寄上以规下耳。佛证平等法性。为众生故。脱珍御弊。示卑小身。及秽恶土。只此卑小秽恶身土。体即法界。何大何小。何净何秽。当知非小现小。非秽现秽。忍辱衣也。小原非小。秽原非秽。法空座也。以小以秽曲顺众生。慈悲室也。佛旣如此。菩萨亦然。故应了达三轨。勿存胜劣情见。问。此土人八尺时。佛身丈六。不过高一倍耳。彼土佛菩萨身相去一百五十余倍。何耶。答。净土胜应之相。事非一概。不可例同。问。旣是胜妙眷属。何得有未达者。答。浊轻福胜。故土净。位权智浅。故须规。
(庚)四菩萨受旨
妙音菩萨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诣娑婆世界。皆是如来之力。如来神通游戏。如来功德智慧庄严。
彼佛旣以三法寄规。妙音亦以三法受旨。皆是如 来之力者。总推功于佛力。不敢轻也。神通游戏者。脱珍御弊。长者之身不改。忍辱衣也。功德庄严者。大慈悲室也。智慧庄严者。诸法空座也。仗此如来三力。方能往诣娑婆。然妙音自有分证三力。今显皆仗如来究竟三力。令彼眷属不起轻心。
(庚)五先现来相又六。初遣莲华。二文殊问。三释迦答。四文殊请见。五释迦推功多宝。六多宝命来。
(辛)今初。
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身不动摇。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阇崛山。去法座不远。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辛)二文殊问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见是莲华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缘。先现此相。有若干千万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问。若文殊位下。则妙音辞彼佛时。不应云及见文殊。若文殊位高。则此相来。何得不识。答。纵使位高。未阶妙觉。此相不识。亦无所妨。纵使位下。别有他长。远来求见。亦复何失。况虽同一位。有始中终。虽 始中终亦同。而所得三昧境界。亦容有互未达者。彼此互资。互相得益。若同是古佛。则无复高下。妙音为众生得利益故。辞云求见。文殊为大会无敢问故。发起令知也。
(辛)三释迦答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是妙音菩萨摩诃萨。欲从净华宿王智佛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而来至此娑婆世界。供养。亲近。礼拜于我。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辛)四文殊请见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萨种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愿为我等说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见是菩萨色相大小。威仪进止。惟愿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萨来。令我得见。
(辛)五释迦推功多宝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此久灭度多宝如来。当为汝等而现其相。
文殊虽问功德三昧。而意在请见。故推功多宝以召其来。下文因华德重问。乃答功德及三昧也。推 功多宝者。应是多宝如来昔日弟子。
(辛)六多宝命来
时多宝佛告彼菩萨。善男子来。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
初发来之缘竟。
(己)二正明发来七。初与眷属经历。二叙相登台。三问讯传旨。四请见多宝。五释迦为通。六塔中称善。七问答往因。
(庚)今初。
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与八万四千菩萨。俱共发来。所经诸国。六种震动。皆悉雨于七宝莲华。百千天乐。不鼓自鸣。
昔奉宝鉢。今得菩萨法器相随。昔奉音乐。今得天乐相随也。
(庚)二叙相登台
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正使和合百千万月。其面貌端正。复过于此。身真金色。无量百千功德庄严。威德炽盛。光明照曜。诸相具足。如那罗延坚固之身。入七宝台。上升虚空。去地七多罗树。诸菩萨众恭敬围绕。而来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
(庚)三问讯传旨
到已。下七宝台。以价直百千璎珞。持至释迦牟尼佛所。头面礼足。奉上璎珞。而白佛言。世尊。净华宿王智佛。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四大调和不。世事可忍不。众生易度不。无多贪欲嗔恚愚痴嫉妬悭慢不。无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邪见。不善心不。摄五情不。世尊。众生能降伏诸魔怨不。久灭度多宝如来在七宝塔中。来听法不。(已上俱传净华宿王佛旨。)又问讯多宝如来。安隐少恼。堪忍久住不。
(庚)四请见多宝
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惟愿世尊示我令见。
(庚)五释迦为通
尔时释迦牟尼佛。语多宝佛。是妙音菩萨。欲得相见。
(庚)六塔中称善
时多宝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为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听法华经。幷见文殊师利等。故来至此。
称善即是相见已竟。不须开塔也。
(庚)七问答往因又二。初问。二答。
(辛)今初。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种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妙音即是净德夫人后身。华德即是妙庄严王后 身。本是宿世大善知识。故今为众请问。显其功德也。
(辛)二答
佛告华德菩萨。过去有佛。名云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现一切世间。劫名喜见。妙音菩萨。于万二千岁。以十万种伎乐。供养云雷音王佛。幷奉上八万四千七宝鉢。以是因缘果报。今生净华宿王智佛国。有是神力。华德。于汝意云何。尔时云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萨。伎乐供养。奉上宝器者。岂异人乎。今此妙音菩萨摩诃萨是。华德。是妙音菩萨。已曾供养亲近无量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二奉命西来竟。
(戊)三十方宏经二。初正明现身说法。二问答所住三昧。
(己)今初
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其身在此。而是菩萨。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或现梵王身。或现帝释身。或现自在天身。或现大自在天身。或现天大将军身。或现毗沙门天王身。或现转轮圣王身。或现诸小王身。或现长者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宰官身。或现婆 罗门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或现长者居士妇女身。或现宰官妇女身。或现婆罗门妇女身。或现童男童女身。或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而说是经。诸有地狱。饿鬼。畜生。及众难处。皆能救济。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华德。是妙音菩萨。能救护娑婆世界诸众生者。是妙音菩萨。如是种种变化现身。在此娑婆国土。为诸众生说是经典。于神通变化智慧。无所损减。是菩萨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众生。各得所知。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复如是。若应以声闻形得度者。现声闻形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现辟支佛形而为说法。应以菩萨形得度者。现菩萨形而为说法。应以佛形得度者。即现佛形而为说法。如是种种。随所应度而为现形。乃至应以灭度而得度者。示现灭度。华德。妙音菩萨摩诃萨。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示现三十四凡身。四圣人身。结成六道十法界耳。此明菩萨以难思力。随类通经。物覩其迹。不测其本。但甘其味。勿择其形也。
(己)二问答所住三昧又二。初问。二答。
(庚)今初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深种善根。世尊。是菩萨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变现。度脱众生。
深种善根。领前宝鉢伎乐供佛之事。住何三昧。正问现十界身宏法之由也。
(庚)二答
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三十方宏经竟。
(戊)四二土得益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与妙音菩萨俱来者八万四千人。皆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无量菩萨。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
三昧及陀罗尼。体一而用异。寂用名三昧。持用名陀罗尼。又色身变现名三昧。音声辨说名陀罗尼。秖是圆定圆慧耳。旣能现身。必能说法。谓无次第亦可。据药王品中。先得三昧。焚身供佛。乃得总持。谓有深浅亦可。今约二土言之。俱来菩萨。是净土人。福胜于智。故但得三昧。此界菩萨。是秽土人。忍智力强。故兼得总持。
(戊)五还归本国
尔时妙音菩萨摩诃萨。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多宝佛塔已。还归本土。所经诸国。六种震动。雨宝莲华。作百千万亿种种伎乐。旣到本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至净华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饶益众生。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多宝佛塔。礼拜供养。又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及见药王菩萨。得勤精进力菩萨。勇施菩萨等。亦令是八万四千菩萨。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戊)六闻品进道
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忍。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
得无生忍。开佛知见也。得法华三昧。增道损生也。华德正是当机。故得益倍深。天子先已根净。今悟圆因。故知正说流通。节节皆有种熟脱益。功用不殊也。释妙音品竟。
(丁)次释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观者。能观之智。即一心三智也。世音者。所观之境。即十法界机也。境智双举。感应合标。故名为观世 音。菩萨义如前释。普者。徧也。门者。能通义也。用一实相。开十普门。无所障阂。故称普门。释此为二。初通。次别。通释又四。初列名。二次第。三解释。四料简。初列名者。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应。五药珠。六冥显。七权实。八本迹。九缘了。十智断也。二次第者。又有两意。一约观明次第。二约教明次第。约观者。欲明观行。必有其人。人必秉法。故最居初。次慈悲者。良由观音之人。观于实相普门之法。达于非人非法实相之理。了知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故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理圆足。无有缺减。云何众生。理具情迷。颠倒苦恼。旣观是已。即起慈悲誓愿。拔苦与乐也。次福慧者。初人法相成。此据其信。次慈悲与拔。此明其愿。欲满此愿。必须修行。修行不出福慧。慧即般若。福即五度。互相资导。以行顺愿。事理圆足。则能与拔也。次真应者。福慧具足。契于法性。法性即实相。名为法身。法身旣显。从真起应也。次药珠者。证得真应。俱能益物。破三惑病。如药树王雨三谛宝。如如意珠王也。次冥显者。众生机感。二身应之。或冥或显。得益不同也。次权实者。得益不同。皆由二智之力。不失其宜也。次 本迹者。虽巧用二智。利益一切。而优降不同。良由本迹。或本迹俱高。或本高迹下。则二智必优。若本下迹高。或本迹俱下。则二智必降也。次缘了者。上明行人发心修行。从因尅果。化他利物。深浅不同。从人法至真应。是自行次第。从药珠至本迹。是化他次第。皆是顺论。未是却讨根本。今原其性德种子。若是观智之人。悲心誓愿。智慧庄严。显出真身。皆是了因为种子。若是普门之法。慈心誓愿。福德庄严。显出应身。皆是缘因为种子也。次智断者。旣却讨其根源。乃顺论其究竟。始则起自了因。终则菩提大智。始则起自缘因。终则涅槃断德也。二约教明次第者。又有通别。通者。五时四教。各可论十。随法义立。不可深穷。且如三藏十双。揽五阴名为人谛。缘度名为法。声闻法缘。菩萨生缘。名为慈悲。声闻三学。菩萨六度。名为福慧。五分法身为真。作意神通为应。治四住病为药。雨三乘宝为珠。见闻获益为显。不见不闻为冥。称真为实。随情为权。自证为本。示现为迹。一句一偈为了。三业微善为缘。尽无生智为智。有余无余为断。声闻渐证。菩萨顿成。三藏尚备。通别可知。不暇广述也。别者。历五味 以明多少不同。如乳味顿教。教名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是法。佛即是人。此人秉法。必具慈悲。因华即是福慧二严。严于果德。即是真应。旣能利物。必辨药珠。物得其益。必有冥显。而权。实。本。迹。缘。了。智。断。通论则有。别论则无。何以故。佛一期化物。明于顿渐。今华严顿说。渐教未彰。故不明四意也。小隔于大。如聋如瘂。覆于此权。未显其实。故无权实。未发王宫生身之迹。未发寂场法身之迹。未显久远久远久成之本。故无本迹。不言小乘本有性德缘了之因。当尅智断本具之果。故无后二意也。次酪味三藏教。但明人法慈悲福慧三义。无真应等七义。何以故。灰身灭智。那得从真起应。旣无真应。将何益物。又纵约真谛。通论有十。而菩萨三祇伏惑。亦不得论真应等也。次生酥方等教。对小明大。得有中道大乘人法。乃至冥显两益。然犹带方便调熟众生。故不得说权实等四意也。次熟酥般若教。虽已会小乘之法皆摩诃衍。犹未会小乘之人。亦带方便。故亦止有六义。未明权实等四意也。今醍醐法华教。则会小乘之人。汝实我子。我实汝父。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了义决定。 不相疑难。得明中道人法。乃至本迹八意。三世诸佛调熟众生大事因缘。究竟圆满。备在此经。故二万灯明。但说法华。即便息化。迦叶如来。亦复如是。若涅槃教。则为钝根弟子。于法华经未能悟入。所以郤讨源由。广说缘了。明三佛性。性德了因种子。修得即成三般若智德菩提。性德缘因种子。修得即成三解脱断德涅槃。性德非缘非了。即是正因。修得成就。则是不纵不横三点法身。故知涅槃所明。郤说八法之始。终成智断。十义具足。旣历五味以论十法次第。约四教则可解也。又华严六意。于利人成醍醐。于钝人成乳。三藏三意。于利人密去。亦成醍醐。于钝人成酪。方等六意。于利人成醍醐。于钝人成生酥。般若六意。于利人成醍醐。于钝人成熟酥。若法华八意。于钝人亦成醍醐也。二次第竟。三解释者。初释人法。人即假名众生。法即五阴实法。法是能成。人是所成。此之人法。通于凡圣。若色。受。想。行。识。是世间法揽此成生死凡人。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出世法。揽此成出世圣人。故大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法无上者涅槃是。然虽通凡圣。不无差别。上中下恶。即成三涂之人法。上 中下善。即成三善道之人法。故有六趣阶差。若更细论。百千万品。出世人法。亦复不同。若三藏有门。观众生我人。如龟毛兔角。毕竟不可得。但有五阴之法。乃是人空法不空。谛观此法无常生灭。能伏见爱。发生暖顶等位善有漏五阴。即揽此方便之法。成似道贤人。若发真无漏戒定慧等。即揽此无漏之法。成四果圣人。若不闻法华实教任运余依灭已。灰身泯智。自谓入于无余涅槃。人法都寂。其实生在界外方便有余土中。揽彼法性色。受。想。行。识之法。成彼土假名之人。空门观五阴和合。假名为人。三假浮虚。会入空平。发生暖顶等。例如前说。余二门亦如是。若摩诃衍中明人法者。亦不言人空法不空。亦不言揽实法体成假人用。但观阴界入法。及假名人。性本自空。非灭故空。故大品云。色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始从初心。终于后心。常观人法俱空。此复为三。一者但观二空。发生似解。即揽如幻善有漏法。成性地如幻之人。次发真解断见思惑。即揽如幻无漏戒等。成见地等如幻之人。而根钝故。但见于空。不见不空。还与三藏同其灰断。不觉生在方便有余土中。揽彼土法。成彼土人。 若根利者。旣发真已。不但见空。兼见不空。了知人法二性。不可断灭。则接入别圆也。二者了知生死人法。出世人法。名为二边。而实相法性。非人非法。非世出世。其体常住。为欲证此实相体故。先观生死人法本空。断见思惑。即揽方便五阴。成十住假名之人。次观出世人法本空。不住出世无漏道中。断尘沙惑。即揽方便五阴。成十行假名之人。次观二边人法皆空。不住二边。伏无明惑。即揽方便五阴。成十回向假名之人。次发中道真明。破无明惑。即揽实报土常住五阴之法。成十地菩萨常住假名之人也。三者了知生死人法。出世人法。一一无非真如实相。故大论云。菩萨常观涅槃行道。以观人空。即是了因种子。故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佛者即觉。觉是智慧。旣觉人空。亦觉法空。故知观人空。是了因种也。以观法空。即是缘因种子。故论云。法无上者涅槃是。是以生死阴断。涅槃阴兴。如水成冰。冰还成水。大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大品云。菩萨行般若时。得无等等色。得无等等受。想。行。识。当知涅槃是无上法。揽此法成无上众生。号之为佛。故知观法空是缘因种 也。以观人法空。即识三种佛性。故大经云。众生佛性。不即六法。不离六法。不即者。明正因佛性。非阴非我。非阴故非法。非我故非人。非人故非了。非法故非缘。故言不即六法也。不离六法者。不离众生空而有了因。不离五阴空而有缘因。故言不离六法也。佛从初发心。观人法空。修三佛性。历六即位。成六即人法。今观世音普门。未是究竟之人法。即是分证之人法。前一番问答。是分释无上之人。称观世音。后一番问答。是分释揽无上之法。故称普门。当知人法因缘。故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二释慈悲。悲名愍伤。慈名爱念。愍故拔苦。念故与乐。然但起慈悲。心不牢固。须发宏誓。加持使坚。譬如工匠造物。节廨虽复相应。若无胶漆。则有零落。誓愿如胶。要心不退。悲心愍伤。拔于世间苦果集因。兴两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慈心爱念。欲与出世道因灭果之乐。兴两誓愿。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但前明人法。凡圣不同。今辨慈悲。大小亦异。若三藏事六度行人。观分段生死八苦。誓度无边众生。观见思颠倒结业。誓断无尽烦恼。观此因果无常生灭。念 念流动。而修对治。誓学无量法门。观于真谛无为之理。誓成无上佛道。如此慈悲。即缘有作四谛所起也。若通教行人。观生死八苦。如幻如化。众生颠倒。谓为真实。即起誓愿。度如幻众。贪恚痴等。如幻如化。众生颠倒。为之受恼。即起誓愿。断如幻惑。观即色是空。以如幻故。乃至即识是空。即贪。嗔。痴等是空。以如幻故。非灭故空。性本自空。空亦不可得。而众生不能了知即空。即起誓愿。学如幻法门。又观涅槃。设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如幻化。而众生谓有佛道可求。计著佛想。即起誓愿。成如幻觉。觉如幻众。如此慈悲。是缘无生四谛所起也。若别教行人。观于因缘生法。假名无量。十界森罗。应须分别导利众生。那得沉空取证。观此苦果。非止一种。分段。变易。皆名为苦。即起誓愿。度九界生。无量之苦。由无量集。所谓二惑。五住。浩若尘沙。即起誓愿。度九界集。集旣无量。治亦无量。所谓三止。三观法门。即起誓愿。徧学徧行。治旣无量。灭亦无量。所谓四种涅槃。六种无为。即起誓愿。令他同证。如此慈悲。是缘无量四谛所起也。若圆教行人。观一切法实相真如。圆融法界。非违非顺。非明非闇。而无 明闇故则违。违之则有苦集因果。智慧明故则顺。顺之则有道灭因果。缘此违顺因果而起宏誓。譬如磁石。不作心想。任运吸铁。慈悲亦尔。不作众生故以法想。任运拔苦与乐。故名无缘大慈大悲。菩萨从初发心。修此无缘慈悲。历六即位。邻于究竟。今前一番问答。明大悲拔苦。一心称名。即得解脱。后一番问答。明大慈与乐。现身说法。皆令得度。当知以大慈大悲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三释福慧。亦名定慧。寂照妙智。无幽不朗。如明镜高堂。福德禅定。纯厚资发。如明灯净油。亦称目足。目足两备入清凉池。池即涅槃。涅槃称为二种庄严。庄严法身。释此定慧。亦有多种。三藏以无常观理为慧。以观练熏修种种事禅为福。以定资慧。发真无漏。所证天然真理。名为法身。通教但以体法异于析法。余悉同于三藏。别教则以缘修智慧与诸禅定。助开中道法身。圆教则以实相观智为慧。实相寂定为福。共显非定非慧之理。名为实相法身。菩萨从初发心。修此不二定慧。历六即位。邻于究竟。今前问答。智光照闇。应机拔苦。是从慧庄严以得名。后问答。首楞严定。普现色身。是从福庄严以得名。 当知以福慧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四释真应。真名不伪不动。应名称适根缘。若契实相不伪不动之理。即能称机适缘而应。譬如揽镜。形对影呈。此之真应。不得相离。若外道修有漏通。虽能变化。譬如瓦石。光影不现。不可名应。未破四住。未显偏真。那有中道圆真。若二乘作意神通。亦不名应。譬如图画。作意乃成。了不相似。但证偏真。出于三界。不达中道不动之理。故非圆真。从何起应。大乘不尔。得实相真。譬得明镜不须作意。法界实像。随对随应。如镜写像。与真不殊。尔乃名为真寂身应。菩萨从初发心。历六即位。邻于究竟。今前问答。明真寂不动。法界获益。是从真身得名。后问答。明随机广利。出没多端。是从应身得名。当知以真应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五释药珠。药树王疗治苦患。出柰女经。如意珠王能雨众宝。广出诸经。三藏通别亦各得明治病雨宝。而所治不徧。所雨不普。今约圆教明之。如华严云。有上药树。其根深入。枝叶四布。根茎枝叶。皆能愈病。见闻嗅触。无不得益。菩萨亦尔。大悲熏身。形声利物。名大药王身。又如如意珠王。能雨大千珍宝。随意无尽。菩萨亦尔。大慈 熏身。与众生乐。名如意珠王身。此亦约六即判位。今前问答。徧救种种幽厄苦难。从药王身得名。后问答。称适所求。雨大法雨。皆令得度。从如意珠王身得名。当知以二身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六释冥显两益。冥是冥密。显是显露。大圣恒以二益利安一切。而众生及与下地。日用不知。譬如日月照世。盲虽不见。实荷深恩。乃至同是一位。而下品不知上品神力所作。以不知故。名为冥益。又圣人之益。虽不可知。若圣欲使知。虽蜫虫等亦能知之。以使知故。名为显益。此亦约六即判位。今前问答。不见形声。密荷深祐。即是冥益。后问答。覩所现身。闻所说法。即是显益。当知以冥显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七释权实。权是暂用。实非暂用。略言权实。共有三种。一自行权实。中观为实。二观为权。二化他权实。他人根性不同。或说权为实。或说实为权。不可判定。但约他意以明权实耳。三自行化他合明权实。自行有权有实。皆束为实。化他亦有权有实。总束为权。用此三意。广历四教。复就自行权实。以判六即。如玄义及方便品所明。可以意得。今前问答。从自他合明之实智益物。后问答。从自他 合明之权智益物。当知以权实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八释本迹。本名实得。迹名应现。自有本高迹下。本下迹高等四句。事非一概。亦约六即判位。今前问答。不可见闻。但获冥祐。是从本地得名。后问答。应现殊形。说法度脱。是从迹地得名。当知以本迹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九释缘了。了是显发。缘是资助。资助于了。显发法身。了者即是般若。亦名慧行。亦名正道。亦名智慧庄严。缘者即是解脱。亦名行行。亦名助道。亦名福德庄严。大论云。一人能耘。一人能种。种譬缘因。耘譬了因。通论四教皆具缘了二义。今正明圆教二种庄严之因。佛具二种庄严之果。原此因果。根本即是性德缘了。此之性德。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大经云。一切诸法。本性自空。亦由菩萨修习空故。见诸法空。此即了因种子。本自有之。又云。一切众生。皆有初地味禅。思益云。一切众生。即灭尽定。此即缘因种子。本自有之。依此法尔本有缘了种子。方便修习。渐渐增长。从于毫末。得成合抱大树。所谓摩诃般若。首楞严定。此一科不论六即。但论根本性德。今前问答。从了种受名。后问答。从缘种受名。当知以了因缘因 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十释智断。通途为语。则智即有为功德满。亦名菩提。断即无为功德满。亦名涅槃。言有为功德者。即是因时智慧。有照用修成之义。故称有为。因虽无常。而果是常。将因名果。故言有为功德满也。言无为功德者。若小乘。但取烦恼灭无以为断德。则是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乃无体之断德也。大乘是有体之断。不取灭无以为断德。但取随所调伏众生之处。恶不能染。纵任自在。无有累缚。名为断德。指此名无为功德。故净名云。不断痴爱。起诸明脱。又云。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爱见为侍者。亦名如来种。乃至五无间。皆生解脱相。无所染碍。名为一切解脱。即是断德无为也。寂而常照。即智德也。小乘灰身灭智。旣无其身。将何入生死而论调伏无碍无染。旣无其智。何所照寂。大乘智断圆极。故法身显著。即是三种佛性义圆也。法身满足。即是非因非果正因满足。故曰。隐名如来藏。显名法身。虽非是因。而名为正因。虽非是果。而名为法身。大经云。非因非果。名为佛性。即是此正因佛性也。又云。是因非果。名为佛性。此据性德缘了。皆名为因也。 又云。是果非因。名为佛性。此据修得缘了皆满。了满转名般若。亦名大菩提果。缘满转名解脱。亦名大涅槃果果。皆称为果也。佛性通于因果。不纵不横。性德时三因。不纵不横。果满时名三德。亦不纵不横。故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智德旣满。湛然常照。随机即应。一时解脱。断德旣满。处处调伏。现形说法。皆令得度。今前问答。从智德分满受名。后问答。从断德分满受名。当知以智断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三解释竟。四料简者。一料简人法。问。若人对观音。法对普门者。则方等有普门法王子。标于人名。此义云何。答。此有二义。一者人非法。法非人。二者人即法。法即人。若约华严自有二意。一者不次第意。人即实相。实相即人。人法不二也。二者次第意。地前生死行人。未是实相之法。此法亦非彼人也。若约三藏有门。明无假人。但有实法。此法非人。空门明揽实法以成假人。亦人法两异。纵令不离人论法。不离法论人。俗有真无。亦界内二谛意耳。非中道之人法也。若约方等对小明大论人法者。小同三藏。大同华严。般若。涅槃亦尔。今方等中明普门法王子。 即大乘意。与此经同。此经普门是法。何得有法无人。方等普门是人。何得有人无法。但人法互举耳。二料简慈悲。问。若大悲拔苦。苦除即是得乐。若大慈与乐。乐至即是拔苦。何意两分。答。通论如此。别则不然。譬如拔罪于狱。未施五尘。身虽免痛。根情未娱。不名与乐。又如施五尘于狱中。五情虽悦。不名拔苦。为从别义。各显一边。故别说之。复次外道修四无量。自证禅定。作想虚运。彼无实益。不能令他拔苦得乐。虽自获定。虚妄世法。报尽还堕。不免于苦。自他俱无利益。二乘修四无量。但自拔分段苦。未免变易。非究竟乐。亦不益他。菩萨不尔。非凡夫行。非贤圣行。非凡夫者。不同自受禅乐。非贤圣者。不同自拔于苦。不同自受乐故。即与他乐。不同自拔苦故。即拔他苦。亦是即拔苦即与乐。即与乐即拔苦。但分别说之。前明拔苦。后明与乐耳。又但论慈悲不论喜舍者。四无量心。名虽有四。义但有三。大经云。忧毕叉。忧毕叉名舍。即是两舍。慈悲非悲不二之意。不二而二。即是慈悲。喜者从乐生喜。初愿与乐。众生苦重。不能得乐。则无可喜。旣拔苦竟。即能得乐。遂其初愿。是故喜也。三料简福慧。问。 何故观音对慧。称之而拔苦。普门对福。见之而得乐。答。慧是光明。正治闇惑。惑是生死苦恼。欲治闇惑之苦。岂不用智慧之光。故称智慧人名。即拔苦也。法是法门。门名能通。通至涅槃安乐之处。初习此法。是得乐因。后证此法。是得乐果。故对普门法而明与乐也。然自有智慧是福德。福德是智慧。自有智慧非福德。福德非智慧。大小乘皆备四句。小乘四句者。如六度菩萨修般若。分阎浮提为七分。此是世智。不能断惑。犹属福德所摄。是第一句。即名此福是智。以息诤故。是第二句。如饿阿罗汉。以能断惑。名为智慧。而非福德即第三句。如白象王。有大受用。名为福德。非出世智。亦非世智。不名智慧。即第四句也。大乘四句者。别教地前三十心。行行名福德。慧行名智慧。此慧不能破无明。还属福德所摄。即第一句。此福亦能治取相惑。亦可名为智慧。即第二句。若地上皆名智慧。不名福德。即第三句。若地前皆名福德。不名智慧。即第四句也。今圆教所明。福即是慧。慧即是福。福慧不二。故大论云。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此慧那得无定。又云。健相三昧。能破强敌。此定那得无慧。不二而二。故 分别说之耳。四料简真应。亦有四句。非真非应。应而非真。真而非应。亦真亦应。一非真非应。就理可解。又凡夫不见理。故非真。无用。故非应。二应而非真者。外道修得五通。同他施化。亦得名应。而不见谛。不得名真。三真而非应者。二乘断结见谛。亦得名真。灰身灭智。不能起应。四亦真亦应者。此则别显中道为真。即真论用为应。真应不二。不二而二。故依文互举。一往言之。前番问答。明真身恒益。后番问答。明应身间益。然恒间亦不相离。如二鸟双游。故尽理而言。则真身亦恒亦不恒。应身亦间亦不间也。五料简药珠。药有差病拔苦之功。亦有全身增命致宝之用。如意珠王非但雨宝。亦能除病。大施太子入海得珠。还治父母之眼。大品云。若人眼痛。珠著身上。病即除愈。故知通具二义。今亦别据一边说耳。六料简冥显两益。共有三十六句。如玄义。七料简权实。亦具四句。或因实智。解脱于权。七难销除。二求愿满是也。或因实智。解脱于实。三毒皆离是也。或因权智。得度于实。三十三身得度是也。或因权智。得度于权。怖畏急难之中能得无畏是也。或二俱度脱。或二俱不度不脱。今依文互 出一边。前文脱权。后文度实耳。八料简本迹。通论本迹。俱能与拔。故寿量品云。闻佛寿无量。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即是从本得乐。请观音经云。或游戏地狱。大悲代受苦。即是从迹拔苦。但众生不达本源。所以流转苦恼。若识本理。即于苦得解脱。不见迹化。不能三业种福。若遇形声。即为致乐之因。故亦一往说之。然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则是二而不二。问。本迹与真应何异。答。真应就一世横辨。本迹就三世竖论也。九料简缘了。问。缘了旣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亦复不可断坏。譬如魔虽烧经。何能令善法门断尽。假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恶法断尽。如秦焚典坑儒。岂能令善恶断尽耶。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旣不断性恶。亦还令修恶起耶。答。阐提旣不达性善。由不达故。还为善所染。所以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永无修恶。复能自在广用诸恶法 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阐提为例。设使阐提能达此善恶者。则不复名一阐提也。十料简智断。此是一法异名。不得相离。如人被缚。运力得脱。运力名智。释然系外名断。运力属心。故名智慧庄严。释然系外属身。故名福德庄严。今经言说不得一时。故互举智断。若深得此十义意者。解一千从。广释观世音普门。义则不可尽也。初通释竟。次别释为二。先释观世音。次释普门。先释观世音者。以何因缘名观世音。通释如前。别则以境智因缘。故名观世音也。境智有二。一思议境智。二不思议境智。一思议境智又二。一约理外。二约理内。理外境智。共有四句。一天然境智。二相待境智。三因缘境智。四绝待境智。天然境智者。境自是境。其性常尔。智自是智。性亦常尔。非佛天人所作。故名天然。即诸法自生句也。相待境智者。境不自境。待智故境。智不自智。待境故智。故名相待。即诸法他生句也。因缘境智者。非但由境故境。亦非但由智故境。以境因智缘故而有其境。非但由智故智。亦非但由境故智。以智因境缘故而有其智。故名因缘。即诸法共生句也。绝待境智者。 非由境故境。非由智故境。非由境智因缘和合故境。名绝待境。非由智故智。非由境故智。非由智境因缘和合故智。名绝待智。即诸法无因生句也。今当次第破之。若境自是境者。不应为智所照。若智自是智者。不应得照于境。今旣境为智照。则境不自境。智能照境。则智不自智。云何妄计为天然耶。若待智故境者。境从智生。境应名智。何得名境。如人秖应生人。不应生木石等。又若境从智生。则无智时。亦应无境。又若境从智生。则智复从何生。待境故智。亦如是破。云何妄计为相待耶。若境因智缘故境者。为境中有境。故藉智缘。为境中无境。而藉智缘。为智中有境。而藉境因。为智中无境。而藉境因。若境中有境。则不须藉智方有。若智中有境。则不须藉境方有。又设各有而仍相藉。则一时应有二境。若境中无境。则虽藉智。亦不应有。若智中无境。则虽藉境。亦不应有。譬如一沙无油。虽合多沙。亦不出油。一盲不见。虽合多盲。亦不能见也。智因境缘故智。亦如是破。云何妄计为因缘耶。若非由境故境等者。从因缘尚不可得。况无因缘而可名境。智亦如是。一往谓绝。理而穷之。不成绝待。以 其谓有无因缘之境故。以其谓有无因缘之智故。云何妄计为绝待耶。此等并是心行理外。妄想推计。戏论分别。终无实义。故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那得如前四种计执。随执一种。自谓是实。谓余是妄。见爱生著。迷于四谛。八十八使。浩然无涯。方招苦果。流转不息。虽傍经论。引证文言。如虫蚀木。偶尔成字。实不能解是字非字。以不解故。从于境智而起见执。如服甘露。伤命早夭。故名理外境智。为龙树之所破。今不取此为境智以释观世音也。理内思议境智者。亦复作上四门。然名字虽同。而观智湻熟。不生执见。毕故不造新。成方便道。发生暖顶。乃至一十六心眼智明觉。豁然得悟。破诸见惑。与理相应。譬如盲人。金錍抉膜。灼然不谬。此之真观。名之为智。所照之理。名之为境。以发无漏。故称理内境智。虽见此理。终是作意入真。故名思议境智。今明观世音。亦不从此境智因缘得名也。二不思议境智者。境智虽非自。他。共。无因等。而以四悉檀赴缘假名字说。或说境自是境。智自是智。令他欢喜生善灭恶入理。或说由智故境。由境故智。或说因缘境智。 或说绝待境智。令得四益。亦复如是。若无四悉檀益。诸佛如来不空说法。虽作四说。无四性执。无执故无见爱。众生闻者。如良马见鞭影。即能破惑入道。故名为智。此智所照。名之为境。若以智照境。入空取证。成真谛理内思议境智。如前所说。若不以空为证。知此境智。但有名字。名为境智。是字不在内外中间。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无所有故。虽作四句明境智。实不分别四句境智。虽作四句闻境智。实不得四句境智。虽体达四句境智。实不作四句思量境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四句思惟图度。故名不思议境智。金光明云。不思议智。照不思议境。此如玄义境妙。智妙中广说。今言观者。即是不思议智。言世音者。即是不思议境。若从文便。宜先释智。次释境。若从义便。须先明世音境。次论观智。世者有三。一五阴世间。二众生世间。三国土世间。旣有实法。即有假人。假实正成。即有依报。故名三种世间也。世是隔别之义。即十法界之世。亦是十种五阴。十种假名。十种依报隔别不同。故名为世。间是间差之义。三十种世。差别不相谬乱。故名为间。言十法界者。各各有因。各各有果。故名 为法。各各有界畔分齐。故名为界。今就一法界。复有十法。所谓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界即有百法。十界相互。即有千法。如是千法。皆是因缘生法。六道是惑因缘法。四圣是解因缘法。故大经云。无漏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则得炽然三菩提灯。是诸因缘生法。当体即是三谛。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故明十种法界。三十种世间。即是所观境也。此境复为二。所谓自他。他者。谓众生及佛。自者。即心而具。如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诸世间。莫不由心造。又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是故随举一念心。即具三十世间三千性相。随举一佛法。亦即具三十世间三千性相。随举一众生法。亦即具三十世间三千性相。当知若自若他。一一无非三谛不思议妙境也。音者。即十法界口业之机。界旣不同。音亦有异。发音成声。即备三业。以此三业而为机感也。结此世音之境。即应为六。一结十法界是因缘境。二结为四谛境。三结为三谛境。四结为二谛境。五结为一实谛境。六结为无谛境。具如玄义广明。 次明观智者。傍境明智。则有五番论观。若就因缘。论四种观。若就四谛。亦四种观。若就三谛。有二种观。若就二谛。有七种观。若就一实谛。唯一种观。若无谛则无观。此亦具如玄义广明。今且约十界以明二种三谛。一通。二别。通论者。十界皆是因缘生法。一一无不即空。即假。即中。空是真谛。假是俗谛。中是中道第一义谛。别论者。六凡界是因缘生法。二乘界是空。菩萨界是假。佛界是中。境谛旣有通别二意。对境明观。亦为二意。一次第三观。二一心三观。次第者。如璎珞云。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观。此之三观。即大品所明三智。一一切智。二道种智。三一切种智。通论。则观智但是一法异名。别论。则因时名观。果时名智也。大经明十二因缘。有四种观。谓下智。中智。上智。上上智。析空为下。即藏教。体空为中。即通教。从空入假为上。即别教。中道正观为上上。即圆教。当知析。体二观。皆是一切智摄。若以三智。四观。对五眼者。肉眼。天眼照粗细事。皆是世智。悉为诸观境本。慧眼对空观一切智。法眼对假观道种智。佛眼对中观一切种智也。中论偈因 缘所生法句。为观智之本。后三句如次对三智。若对四教。则初一句。即对藏教。后三句。如次对通别圆。所以对四教者。若无教。即无观。禀教修观。得成于智。所以须明教也。教必有主。主即是佛。或可一佛说四教。或可示四相明四佛。旣四教有四佛。即应有四补处菩萨。辅佛宏此四教。若言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则生生尚不可说。何况生不生等。若言有因缘故亦可得说。非但生生可说。乃至不生不生亦可得说。以佛教门。出生死苦。不得一向执无说也。三藏教补处者。百劫种相好因。伏惑未断。仅可 声闻忍位。但以六度行成。誓愿将满。慈悲熏于众生。亦能拔苦与乐。即是约因缘生法世智。观于六道世间之音。名观世音也。通教补处者。观真断结。不住于空。从空出假。道观双流。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即是用体空一切智。观于六道世间之音。名观世音也。别教补处者。十住断见思惑。成一切智。十行四教四门观假。断尘沙惑。成道种智。十回向习中观。伏无明。初地断一分无明。分成一切种智。十地后心。无明将尽。灌顶受职。大慈大悲。普熏法界。随有机感。皆能与拔。即是用次第三智。 观于十法界世间之音。名观世音也。圆教补处者。从初发心。正观中道。了知十界众生。三千性相。如镜中像。如水中月。不在内。不在外。不可谓有。不可谓无。毕竟非实。而三谛之理。宛然具足。无前无后。在一心中。即一而论三。即三而论一。观智旣尔。谛理亦然。一谛即三谛。三谛即一谛。即于初心。具观三谛一切佛法。无缘慈悲。于一心中。具修万行诸波罗蜜。入十信位。已能长别三界苦轮。四住先落。六根清净。名为似解。进入十住初心。即破无明。开发实相。得如来一身无量身。湛然应一切。圆具三智。从胜受名。但名一切种智。圆具五眼。从胜受名。但名佛眼。故云开佛知见。初住功德。已不可尽。况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况等觉耶。若能如是解者。名为圆教人法。约无作四谛。起无缘慈悲。修不二定慧。成真应二身。真徧法界。药珠普应一切。横竖逗机。冥显两益。以无缺宝藏金刚般若。拔二种生死微细诸苦。以首楞严法界健相。与三点涅槃大自在乐。是名不思议一心三智。观于不思议十法界一境三谛之音。名为观世音也。问。旣观众生非有非无。云何行于慈悲。答。若不明中道。则不识非权 非实。若不识非权非实。则亦无权无实。若无权无实。则无四番因果。若明中道。则权实双照。若双照权实。则有三种权四谛世出世因果。亦有一实无作四谛世出世因果。宛然具足。在于一念心中。所以者何。以实相慧。觉了诸法非空非有。是名佛宝。所觉法性之理。三谛具足。即是法宝。如此觉慧。与理事和合。名为僧宝。事和即有前三教贤圣僧。理和即有圆教四十二贤圣僧。故大经以月光增减。喻智断二德。前十五日。喻智光渐增。即是智德。后十五日。喻邪光渐减。即是断德。月体本无偏圆。光相不无盈昃。体无偏圆。以喻实相。光有盈昃。以喻智断。智光增者。即诸法不生而般若生。断光减者。即诸法不灭而烦恼灭。如是增减。日日有之。如是智断。地地皆具。若十五日。体圆光足。则月不更圆。光不更盛。此喻中道理极。菩提智满。故云。不生不生名大涅槃。若三十日。体尽光灭。究竟无余。此喻无明已遣。邪倒永除。无惑可断。故云。不灭不灭。名大涅槃。如此明僧宝智断。皆约中道一实相法。一切因果无所破失也。若不明中道非空非假。但计断常等。即破生灭四谛世出世因果。破三藏教三宝。 若但说无常生灭。即破无生四谛通教三宝。若但说体法不生不灭真谛。即破无量四谛别教三宝。若但说次第显于非空非有。亦破圆教无作四谛一体三宝。传传相望。前所破失者多。后所破失者少。若得今圆教意。即一切无所破失也。问。若圆修实相。则一法三谛。一心三观。具足诸法。亦应一教四诠。但明圆教即足。何用四教如前分别耶。答。若一教圆诠一切诸法。赴利根人。若四教差别。逗钝根人。苟不假渐次分别。则圆顿何由可解。用别显圆。所以先明四教。例如欲显一心三观。先明次第三观也。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余法即前三教。旣入佛慧。方便自息。故云。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故知但一圆顿之教。一切种智。中道正观。唯此为实观世音。余皆方便说也。本迹者。千手眼大悲经云。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于过去无量劫前。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安乐众生。现作菩萨。又观音三昧经云。先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释迦为彼佛作苦行弟子。悲华经云。过去宝藏佛时。转轮王第一太子。三月供佛及比丘僧。 发菩提心。若有众生。受三涂等一切苦恼。若能念我。称我名字。为我天眼。天耳闻见。不免苦者。我终不成无上菩提。宝藏佛言。汝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故今字汝为观世音。大佛顶首楞严经云。我念往昔无量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乃至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得成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德。彼佛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观世音。得大势二菩萨受记经云。次阿弥陀后。当成正觉。名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如此本迹。难可测知也。观心释者。观心因缘所生。是三藏观世音。观心即空。是通教观世音。观心即假。是别教观世音。观心即中。是圆教观世音。又秖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纵令昬迷倒惑。而能缘之见分。当体无非一心三观。所缘之相分。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虽复当体全是妙智妙境。境智不二。而众生日用不知。枉受轮 回。虽复轮回。性德无减。是理即圆观世音。若闻而能解。不于心外别问佛法及众生法。是名字即观世音。若如所解而修止观。圆伏五住。是观行即观世音。若止观力强。粗垢先落。净于六根。是相似即观世音。若发中道真无漏解。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分证即观世音。若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三千实相。究尽明了。是究竟即观世音也。次释普门者。复有二。一通途明门。二约十义解释。一通途中。复有四意。一略列门名。而示门相。三明权实。四明普不普。一列门名者。如世间门。通至贵贱居室之处。凡鄙以十恶五逆为门。通至三涂。清升以五戒。十善。四禅。四定为门。通至人天。外道以断常为门。通至惑苦。爱以四倒为门。见以四句为门。善恶虽殊。束而为言。俱是有漏世间之门。通至生死也。若就佛法轮门。亦复众多。三藏四门通有余无余涅槃。通教四门。近通化城。远通常住。别教四门。渐通常住。圆教四门。顿通常住。此则四四十六教门。又有十六观门。合有三十二门。皆是能通之义。具如玄义所明。二示门相者。三藏四门。谓阿毗昙是有门。成实论是空门。昆勒是亦有亦空门。车匿是非空非 有门。一一广明行法。判贤圣位。由门通理也。通教四门。谓如幻之有。如幻之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亦一一作行相。判贤圣位。由门通理也。别教四门。谓观佛性如闇室瓶盆。即是有门。观佛性如空。迦毗罗城空。即是无门。观佛性如石中金。福人得宝。罪人见石。是亦有亦无门。观佛性离二边。即中道非有非无门。一一作行相判位。由门通理也。圆教四门。名不异别。但一门即三门。三门即一门。不一不四。无历别之殊。圆融不四之四。一一判不思议行位之相。亦由门通理也。三明权实者。藏通二教。若教若观。共十六门。能通所通。并皆是权。别教教观八门。能通是权。所通是实。圆教教观八门。能通所通皆实也。四明普不普者。凡夫外道见爱等门。尚不能通出三界。何况普耶。藏通二教。但通化城。亦复非普。别教渐通。亦非普义。唯圆教教观。实相法门。能徧十法界千性相三谛。一时圆通。圆通中道。双照二谛。故称为普门也。一通途明门竟。二约十义解释者。至理非数。赴缘利物。或作一二之名。或至无量。广略宜然。今且处中略明十义。一慈悲普。二宏誓普。三修行普。四断惑普。五入法门普。六 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说法普。九供养诸佛普。十成就众生普。上通涂普门。已约法竟。此十普门。皆约修行福德庄严。前五是自行。次三是化他。后二是结前两意。自行中。前四是修因。第五是明果。修因又二。初二是愿。三四是行。总生起者。菩萨见一切苦恼众生。起大慈悲。此心虽不即是菩提心。能发生菩提心。譬如地水虽非种子。能令芽生。今因大悲起菩提心。亦复如是。次誓愿者。若但慈悲。每多退堕。故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成就少。以不定故。须起誓愿要期制持此心。令菩提坚固。次修行者。若但发愿。于他未益。如无财力权谋。不能拔难。菩萨亦尔。须福德财。神通力。智慧谋。乃可化导。故须修行以填愿。即方便道也。次断惑者。无碍道也。次入法门者。解脱道也。此自行次第也。次神通等者。若欲化他。须示三轮。神通是身轮。方便是意轮。说法是口轮。先以定动。后以慧拔。此化他次第也。次供养诸佛。是结自行。随顺修行。是名真法供养。诸供养中为最。故大经云。汝随我语。即供养佛。禀教而行。是结自行也。成就众生。是结化他。菩萨入诸法门。净佛国土。皆为饶益 一切众生故也。解释者。始从人天。乃至上地。皆有慈悲。此语乃通。不出众生缘。法缘。无缘。若约次第三慈。则缘众生时。众生差别假名不同。因果苦乐有异。尚不得入法缘慈。何得称普。若法缘慈。则无人。无我。无众生。从假以入空。尚不得诸假名。何况是普。若无缘慈者。不缘二十五有假名。不缘二乘涅槃之法。虽无所缘。而能双照空假。约此起慈。名无缘慈。心通三谛。称之为普也。若约一心圆妙三慈则不然。且如众生缘慈悲。若观一法界众生假名。可不名普。今观十法界众生假名。一一法界。各有十法界相。性。本末究竟等。十法界交互。即有百界千如。宛然具足。在一念心。譬如人面。备休否相。庸人不知。相师善识。众生一心。具足百界千如性相。亦复如是。凡夫颠倒。理具情迷。圣人觉识。如彼相师。知此千种性相。皆是因缘生法。若恶因缘生法。即是苦相性乃至苦本末。旣未解脱。故观此苦而起大悲。若善因缘生法。即有乐相性乃至乐本末。旣未证得。故观此而起大慈。具如玄义广释十界相性等也。菩萨深观十法界众生千种性相。具在一心。远讨根源。照其性德之恶。性德之善。尚自 泠然。何况不照修得善恶耶。如见雪山。亦有药王。亦有毒草。以观性德恶毒。恻怆怜悯。起大悲心。欲拔其苦。以观性德善乐。爱念欢喜。起大慈心。欲与其乐。此十法界。收一切众生罄无不尽。缘此众生假名而修慈悲。岂非众生缘慈悲普耶。问。地狱界重苦未拔。云何与乐。答。众生入地狱时。多起三念。菩萨乘机。即与乐因。故言与乐也。又菩萨能大悲代受苦。令其休息。余九苦轻。与乐义可解。次明法缘慈悲普者。观十法界性相。一切善恶悉皆虚空。十法界假名。假名皆空。十法界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皆空。十法界处所。处所皆空。无我。无我所。皆不可得。如幻。如化。无有真实。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众生云何强计为实。不觉不知。为苦为恼。不得无为寂灭之乐。今欲拔此苦而起大悲。欲与此乐而起大慈。故净名云。能为众生说如此法。即真实慈也。若缘一法界法起慈悲者。可不名普。今缘十法界法。岂非普耶。三无缘慈悲普者。若缘十法界性相等差别假名。此假则非假。十法界如幻如化。空则非空。非假故不缘十法界相性。非空故不缘十法界之真。旣遮此二边。无住无著。名为中道。亦 无中可缘。毕竟清净。如是观时。虽不缘于空假。任运双照二边。起无缘慈悲。拔二死苦。与中道乐。如磁石吸铁。无有教者。自然相应。无缘慈悲。吸三谛机。更无差忒。不须作念也。行者始于凡地。修此慈悲。即得入五品观行无缘慈悲。进入十信相似无缘慈悲。次入十住。方是分证无缘慈悲。乃至等觉。邻极慈悲。普熏众生。不动而应。如明镜现像。如磁石吸铁。三谛具足。故名为普。通至中道。故称为门也。宏誓者。宏名为广。誓名为制。愿名要求。制御其心。广求胜法。故名四宏誓愿。宏誓本成慈悲。慈悲旣缘苦乐。宏誓亦约四谛。若见苦谛逼迫。楚毒酸辛。缘此起誓。故言未度令度。若见集谛颠倒。迷惑系缚。缘此起誓。故言未解令解。行清净道。能出生死。至安乐地。众生不识。欲示众生立于此道。故言未安令安。烦恼灭处。子果缚断。名为涅槃。众生未证。缘此起誓。故言未得涅槃令得涅槃。生死因难识。苦果易知。故先果后因。涅槃理妙。须方便善。故先因后果。如此四谛。不出一心。迷心起业。业即感果。欲识果源。果但由集。制心息业。则生死轮坏。烦恼调伏。名之为道。修行不懈。则苦忍明发。子果俱 断。名之为灭。虽有四别。终是一念。更非异法。四谛旣尔。宏誓亦然。但凡夫厌下攀上。约此立誓。未达四谛。是不名普。藏通二教。惟见分段四谛。亦不名普。别教先约分段。次约变易。此亦非普。圆教菩萨。于一心中。徧知一切苦集灭道。徧知集者。凡夫见爱。即有作之集。二乘著空。即无作之集。故净名云。法名无染。若染于法。是名染法。非求法也。又云。结习未尽。华则著身。即是变易之惑全未除也。大经云。汝诸比丘。于此大乘。未为正法除诸结使。即无作集也。乃至顺道法爱生。亦是无作集也。徧知苦者。以有集故。即能招苦。有作集。招分段苦。无作集。招变易苦。故界内道谛。即是界外集谛。界内灭谛。即是界外苦谛也。徧知对治苦集之道灭者。人天五戒。十善。四禅。四定。不动不出。藏通四谛。十二因缘。通至有余。无余二种涅槃。别教历别通至常住。不能于一道有无量道。不名普道。圆教中道。即是实相。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修如此道。名为圆因。故称普道。所得涅槃。即是究竟常住。一切烦恼永无遗余。譬如劫火。无有遗烬。普贤观云。大乘果者。诸法实相。证如此灭。名为圆果。故称普灭。 所观四谛旣周。缘谛起誓。何得不徧。故云宏誓普也。修行者。次第五行非普。一心五行。乃名为普。具如玄义行妙中说。断惑者。若从假入空。止断四住。华犹著身。未为正法除诸结使。但离虚妄。未得一切解脱。故不名普。若从空入假。止除尘沙。不依根本而断。亦不名普。若空假不二。正观中道。根本旣倾。枝条自去。如覆大地。草木悉碎。故名断惑普也。入法门者。若二乘入一法门。不能入二。何况众多。若修历别之行。阶差浅深。亦不名普。若入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譬如王来。必有营从。营从复有营从。王三昧亦如是。一谛三昧。即三谛三昧。三谛三昧。复各有无量法门而为眷属。亦皆悉入王三昧中。故名入法门普也。神通者。罗汉见大千。初地见百界。二地见千界等。皆是限量之通。故不名普。何以故。缘境旣狭。发通亦小。今圆教菩萨。徧缘十法界境。发通徧见十法界而无限极。三乘尚不知其名。何况见其境界。眼见旣尔。余例可知。方便者。有进行方便。是道前自行方便。有起用方便。是道后化他方便。今正明道后方便也。若二乘及权位菩萨自行方便。止能入一法门。故起用化他。但 能齐其所得。道前道后。俱非是普。今圆教菩萨。以二谛为方便。收得一切方便。入中道已。双照二谛。二谛神变。徧十法界。而于中道无所损减。道前道后。皆名为普也。说法者。二乘及权位菩萨。不能一时徧答众声。又殊方异俗。不能令其俱解。今圆教人。一时演法。随类得解。以一妙音。徧满十方。如修罗琴。随人意出声。故名说法普也。供养诸佛者。有二。一事。二理。事供养者。如华严云。不为但供养一佛故。乃至不为但供养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故。为欲徧供养尽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故。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安禅合掌。赞诸法王。以身命财一切供具。周至十方。如普贤愿王所说也。理供养者。圆智正观之心。名之为觉。觉即是佛。万行功德熏修此智。即供养佛也。故云供养诸佛普也。成就众生者。譬如萤火灯烛星月。为益盖微。若日光照世。则一切卉木。丛林。徧令生长。华果成就。外道如萤。二乘如灯烛。小菩萨如星。别教如月。今圆教菩萨。犹如日轮。又如大云。一时等澍。四方俱下。三草二木。各得生长。故云成就众生普也。普门之义。何可穷尽。略举十义。以示其端耳。但观现前一念心性。法 尔具足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正是无作四谛妙境。缘此妙境而起慈悲。慈悲则普。立宏誓愿。宏誓则普。依此修行。一行一切行。故修行普。依此断惑。一断一切断。故断惑普。依此入法门。一法门一切法门。故入法门普。依此而起神通。即是无记化化。故神通普。依此而起方便。徧逗十界权实顿渐种种机缘。故方便普。依此说法。一音徧报众声。故说法普。依此供养诸佛。三世诸佛悉受其供。故供养普。依此成就众生。法界群机皆得四益。故成就普。一切众生心性无减。是理即普门。闻而生解。是名字即普门。圆伏五住。是观行即普门。清净六根。是相似即普门。开示悟入。是分证即普门。法界洞彻。穷源尽性。是究竟即普门也。释品名竟。此品因昙摩罗谶法师。教河西王沮渠蒙逊诵之除病。所以流通别行。良由观音大士。与此方尤有缘故。智者大师。亦别说玄义及义疏各有二卷。玄义亦作五重。谓人法等为名。已如前说。灵智合法身为体。感应为宗。慈悲利物为用。流通醍醐味为教相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七之一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七之二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
普门品入文为二。初问答。二闻品功德。
(戊)初中二。初长文。二偈颂。
(己)长文有两番问答。
(庚)初番为二。初问。二答。
(辛)今初。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尔时者。说东方菩萨竟。次应说西方菩萨时也。(世界)说东方生善竟。次应说西方生善时。(为人)说东方断疑竟。次应说西方断疑时。(对治)说东方得道竟。次应 说西方得道时。(第一义)无尽者。境也。大品明空则无尽。(真)大集明八十无尽门。华严明十种不可尽。(俗)净名云。夫无尽者。非尽非无尽。故名无尽。(中)意者。智也。即一心三智也。智契于境。境随智空。名无尽意。(空)又意者。世出世之本也。智随于境。境多智多。名无尽意。(假)又意即法界。一切皆是法界。故言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中)而作是言者。具二庄严。故能问也。以何因缘者。若就众生。则以善恶两机为因。圣人灵智慈悲为缘。若就菩萨。则以观智慈悲为因。众生机感为缘也。
(辛)二答三。初总答。二别答。三劝持名答。即大佛顶经所明十四无畏也。
(壬)今初。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标十法界种种机也。受诸苦恼。明别业所感果报各不同也。自有一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多人受一苦。多人受多苦。今显人多苦多。并为菩萨与拔之境也。遭苦由于二世之恶。闻名即是二世之善。一心称名。有事有理。如此善 恶合为机感也。即时观其音声者。应之速也。皆得解脱者。应之普也。闻有四义。谓闻闻。闻不闻。不闻闻。不闻不闻。随达一种。即是四教闻慧。一心称名。即四教思修二慧。事一心者。谓念念相续。不起杂想。理一心者。谓了知此心非自。他。共。亦非无因。能称所称。体是法界也。事一心。解脱事难。理一心。解脱理难。随感必应。如啐啄同时。若夫称唱累年。不蒙寸效者。秖由未臻事一心故。然亦能作未来得度因缘。故虽散心一称名号。功无虚弃。但效有迟速耳。
(壬)二别答三。初约口业机明应。二约意业机明应。三约身业机明应。
(癸)初中二。初明七难。二结叹。
(子)初又七。初火难(至)七怨贼难。
(丑)今初。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持名是善。入火是恶。善恶合为机感。威神力故。火不能烧。即是应也。果报火。下从地狱。上至初禅。皆论机应。恶业火。下从地狱。上至非想。皆论机应。烦恼火。下从地狱。上至等觉。皆论机应也。
(丑)二水难。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水漂是恶。称名是善。以此为机。得浅是应也。果报水。下从地狱。上至二禅。恶业水。通三界。烦恼水。通九界。并论机感。
(丑)三罗刹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此罗刹难。亦是风难。果报罗刹。在欲界。恶业罗刹。徧三界。烦恼罗刹。通九界。又果报风。至三禅。恶业风。徧三界。烦恼风。通九界。各论机应。并可例解。
(丑)四刀杖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果报刀杖。局在地居。恶业刀杖。遍三界。烦恼刀杖。通九界也。
(丑)五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鬼难例前罗刹可解。言大千满中者。假使之辞。意显烦恼恶鬼弥满。唯称名能降伏之。
(丑)六枷锁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有罪是现世恶。无罪是过去恶。在手曰杻。在足曰械。在头曰枷。连身曰锁。封名为检。缚名为系。果报枷锁。在欲界。恶业枷锁。遍三界。烦恼枷锁。通九界也。
(丑)七怨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冤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大千满中。亦假设之辞。夺命名冤。劫财名贼。果报冤贼。在欲界。恶业冤贼。遍三界。烦恼冤贼。通九界。观心释者。大千满中冤贼。无始烦恼种子。集在第 八藏识中也。有一商主。第六识也。诸商人。徧行别境及诸善心所也。重宝。出世三乘法也。经过险路。诸对治法与诸烦恼相遇也。其中一人。或是胜解。或是善慧。或是信也。一心称名。四教闻。思。修慧也。俱发声者。心王与诸善心所决相应也。即得解脱者。证于四教所诠理也。又此七难。即表众生身有六大。火即火大。水即水大。风即风大。刀杖枷锁。皆即地大。三千大千。以表空大。罗刹冤贼以表识大。观音菩萨观此六大。皆如来藏。一一即空假中。自旣解脱。故能令他解脱。众生迷此六大之性。枉受果报。恶业。烦恼诸难。然正迷时。性德无改。原与菩萨体同。故闻名称念。随其解有偏圆。行有浅深。所得四教四益。亦有差别。究竟终得一切种智。则无别也。初明七难竟。
(子)二结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巍巍者。高显也。功超九界故高。名彰三土故显。初约口业机明应竟。
(癸)二约意业机明应二。初明三毒。二结叹。
(子)今初。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多欲。恚。痴。是恶。常念恭敬。是善。此二为机。得离即是应也。事欲。事恚。局在欲界。事痴即通三界。理三毒者。二乘以耽真为欲。畏俗为嗔。不了生死涅槃如幻为痴。出假菩萨。以游戏神通为欲。诃厌二乘为嗔。不达中道为痴。地前菩萨以中道似爱为欲。双舍二边为嗔。无明未破为痴。乃至等觉后心。犹有微细无明未破。即有微细欲恚未除。今由大悲菩萨从初发心。观此贪。嗔。痴等烦恼。皆是因缘生法。一一即空。假。中。即空故离凡夫三毒。即假故离二乘三毒。即中故离菩萨三毒。成就不可思议三种善根。亦是成就不可思议大贪。大嗔。大痴法门。故令常念恭敬之者。随解偏圆。随行浅深。得离亦有种种差别。究竟归于无差别也。
(子)二结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二约意业机明应竟。
(癸)三约身业机明应二。初明二求。二结叹。
(子)今初。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求男求女。独标女人者。女人以无子为苦。夫主所弃。并妇所轻。旁人所笑故也。礼拜供养是机感。便生男女是普应也。法门解者。四教未证实理。皆名女人。四教各论慧男定女。良由大士先证权实男女。故能为增上缘。令诸行人各得成就诸定慧也。又欲界有慧无定。是狂男。无色有定无慧。是痴女。四禅定慧均平。如福德男端正女也。然男无破惑之功。女无出生无漏之力。此亦无用男女。藏通两教二乘。慧能断见思惑。是干事之男。定能发生无漏。是育嗣之女。然慧不能破无明见佛性。则男而不男。定不能怀中道子。则女犹石女。故大经云。二乘定多慧少。不见佛性。菩萨慧多定少。亦不见佛性也。唯别教初地。真明慧发。无缘慈成。乃名真正男女。圆教初住见中道时。定慧具足。男女相满。故男名福德。是有定之慧。女名端正。是有慧之定也。
(子)二结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唐捐谓虚弃。此句兼释疑也。亦有礼拜不得男女者。唯由机浅。故所求未遂。而礼拜之福。终必不失也。二别答竟。
(壬)三劝持名答三。初劝持。二格量。三结叹。
(癸)今初。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上说观音得名因缘。其力广大。旣不辨形质。但是述名论德。若欲归崇宜受持名号。故结劝持名也。良由万德洪名。称实所召。只此一名一字。法尔具足三千性相。三谛妙理。法尔圆收顿。渐。偏。圆。权。实妙智。法尔理智本自不二。不二而二。理智宛然。举一假名。则一切假名。一切实法。一切国土。无不归趣此假名中。是故闻名功德。已自不可思议。受持功德。尤不可思议也。持名旣尔。想彼正报依报。亦复如是。故知阿弥陀经。观无量经与此妙经。同一圆顿甚深希有法门。无有优劣。
(癸)二格量。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文有四意。一格量本。二问。三答。四正格量也。格量本中。共举四多。六十二亿恒沙。是福田多。受持。是持名多。尽形。是时节多。饮食等四事供养。是种子多。以此四多为格量本也。问答可知。正格量中。还举四少以格四多。但一观世音。则福田少。持名亦少。乃至一时。则时少。礼拜供养。不言四事。则种子少。而功德正等无异。良由真如实际。一多无性。本自平等故也。观音证此实际故。一则非一。与多正等。六十二亿证此实际故。多则非多。与一正等。一中解无量。故说六十二亿。无量中解一。故说观世音耳。占察经云。能闻我名者。即为闻十方佛名。亦是此意。
(癸)三结叹。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初番问答。明众生三业显机为境。法身灵智冥应。境智因缘。名观世音竟。
(庚)次番亦二。初问。二答。
(辛)今初。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问有三意。一云何游。是问身业。二云何说。是问口业。三方便云何。是问意业。即是三轮不思议化。亦名三不护三无失也。不思议化者。化作佛身。亦即化作佛口佛心。乃至化作执金刚神。亦即化作金刚心口。虽屈曲利物。而于法身智慧无所损减。故净名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不动而动。名不思议化也。问。意业云何可化。答。圣意无能测者。若欲示之。乃至昆虫。亦令得知。故唯识云。无上觉者。神力难思。化无量类。皆令有心也。不护者。住不思议圆普法门。实不作意计校筹量。次第经营。譬如明镜。随对即现。无有分别。亦无前后也。无失者。众生根机不同。浅深有异。观音虽不作念逗机。而逗机无失。契当前人。冥会事理也。
(辛)二答三。初别答。二总答。三劝供养。
(壬)今初。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 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应以之言。答意业方便。能知机宜。现身。答身业。说法。答口业。三业本不相离也。此中别明三十三身。若幷人及非人。则是三十五身。大佛顶经明三十二应。开出独觉别为一。合四妇女但为一。略不言迦楼罗。文有开合。义无增减。总而言之。止是十法界身耳。不言菩萨身者。正就菩萨法界。广明现余九法界像。以显十界互具重重无尽之意也。不言地狱界者。摄在非人中也。若有国土众生者。实报方便同居三种国土十法界机也。实报土中纯以菩萨而为众生。唯有一佛界机。方便土中。有九种众生。谓藏教二乘无学。通教三乘断通惑人。别三十心。圆教十信也。有二种机。一是佛界机。二是菩萨界机也。同居土中。具足九界众生及十界机。对机设应。具须十界佛身。又有四教相别。辟支又有缘独不同。声闻又有析法。体法。四向。四果。及示随五味展转调伏不同。旣现梵王。理应亦现光音徧净二王。旣现帝释。理应亦现夜摩。兜率。化乐三王。自在即欲界主。大自在即四禅主。旣云毗沙门。亦必现余三天。故佛顶直云四天王也。旣云小王。亦必应现四种轮王。旣云人非人等。言人。则老少贵 贱。何所不收。言非人。则地狱鬼畜。何所不收。故下文云。以种种形游诸国土。但可意知。岂可言尽。为说法者。随其所堪。或权。或实。或顿。或渐。或显。或密。令得权实四益。究竟终归一实益耳。
(壬)二总答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前别答三十五身。文广而意狭。此总答如是功德。文狭而义广。以种种形。则不止三十五身。游诸国土。则不局娑婆世界明矣。
(壬)三劝供养二。初劝。二受旨。
(癸)今初。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旣名观世音。亦名施无畏者。从德受名。德旣无尽。名亦无尽也。
(癸)二受旨六。初奉命。二不受。三重奉。四佛劝。五受已转奉。六叹结。
(子)今初。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 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众宝珠璎珞者。众宝间珠。共为严饰也。无尽意位高。璎珞何止直百千两。如云百姓万民。不止一百一万也。又颈。表中道一实之理。以众多无尽法门。庄严实相。如璎珞在颈。解者。表菩萨为常舍行。故一切愿行功德。乃至佛智菩提涅槃。亦不住不著。无依无倚。故言解也。大集云。戒定慧陀罗尼以为璎珞庄严法身。百千是十万。表十地各有万德也。法施者。财即是法。财是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一心。一切具足。。于法平等。于财亦等。如此施者。即是法施也。
(子)二不受。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约事。则无尽意奉命供养。我未奉命。故不肯受。礼应逊让也。约表法。则不受三昧广大之用。故无所受。
(子)三重奉。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或请上愍下。或地位相齐。亦可相愍。或我为四众故施。仁愍四众而受。以无所受而受诸受也。
(子)四佛劝。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正以菩萨为物故施。亦应为物故受也。
(子)五受已转奉。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秖一法施璎珞。分作二分。表一实相。举体作事理二因也。奉二佛者。表以二因趣二果也。理圆即法佛。事圆即报佛。还以二佛表二果也。
(子)六叹结。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初长文竟。
(己)二偈颂。什公不译。故旧本皆无。文句义疏亦皆不释。续高僧传云。偈是阇那掘多所译。今流通本。旣并增入。故科注中。依慈云师所分之科而 消释之。大科为三。初双颂两问。二双颂两答。三双颂两劝。
(庚)今初。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初句叹佛德。次句双含二问。后二句别颂初问也。
(庚)二双颂两答二。初加颂总叹行愿。二别颂两答。
(辛)今初。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宏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初二句。经家叙辞。次六句。佛正答也。汝听者。诫令生三慧也。观音行者。一心三智。观十界音。令无量苦。一时解脱。即已成利他行也。善应诸方所者。不动真心。垂形三土。三十二应。处处现往。即普门神通力也。此二句。总叹所尅真应二身也。宏誓深如海者。明其初发心时。缘于无作四谛。故横该十界。竖彻三谛。广且深也。历劫等者。明其中间以行填愿。所经时久。所侍佛多。所发愿大。故得成今真应二身。譬如水涨船高。泥多佛大也。
(辛)二别颂两答二。初颂前答。二颂后答。
(壬)初中二。初颂总答。二颂别答。
(癸)今初。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略说者。举要而言也。闻名故称。口业机也。见身故礼。身业机也。心念意业机也。诸有。二十五有也。
(癸)二颂别答二。初颂七难。二颂三毒二求。
(子)初中十二。初颂第一火难(至)十二加颂雷雨难。
(丑)今初。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念彼观音者。若就佛说。观音为彼。即约师弟。假分彼此。若就众生念彼观音。即约感应。暂分彼此。师弟感应。无非法界。能所宛然。能所斯绝。众生念自心中之彼观音。观音应自心中之彼众生。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丑)二颂第二水难。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丑)三加颂堕须弥难。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约事。即是假设之辞。设使从须弥堕。尚不损伤。况余山耶。约观解者。本在中道实相性德须弥山王。无明恶人。推堕二死海中。念彼观音三智三德。便同诸佛住无所住。
(丑)四加颂堕金刚山难。例须弥难可解。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丑)五超颂第七冤贼难。
或值冤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丑)六追颂第四刀杖难。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丑)七追颂第六枷锁难。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丑)八加颂咒咀毒药难。
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咒使鬼神往杀前人。若前人有种种福德所护。不可杀者。法须还著本人。密部明之甚详。须知还著本人。亦复具有四悉檀益。苏轼改云。两家俱没事者。见识单浅。未知折摄之妙也。
(丑)九追颂第五鬼难。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丑)十加颂恶兽难。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丑)十一加颂蛇蝎难。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丑)十二加颂雷雨难。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正颂七难。加颂有五。共为十二。皆须具约果报。恶业。烦恼。六道。四教一一释之。若约所表。不出六大。须弥。金刚。亦是地大。雷电。火大。雹雨。水大。兽蛇咒诅。皆表识大。菩萨因中。观此六大即空。假。中。今住六种如实之际。故徧法界救诸苦恼。以要言之。一切依正。皆是观音妙色妙心。一切众生。于圣色心而自为难。如闇中触宝。自伤其身。三业求救。亦即观音。是故机成。即时而应。当以此义念念观之。何患不同观音利物。初颂七难竟。
(子)二颂三毒二求。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界内。界外。皆有三毒之苦。皆有无男无女之苦。故无量也。初颂前答竟。
(壬)二颂后答二。初正颂示现。二加颂显机显应。
(癸)初正颂示现。长文有别有总。别明三十二应。总明身多境多。今不分总别。但通明三轮不思议化。即分为三。初明身业普应。二明意业普观。三明口业普说。
(子)今初。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具足神通力者。百界千如全体之妙用也。广修智方便者。权实二智照性以发通也。上文但以非人二字含三恶趣。今具出之。故知具十法界身也。分段变易。各有四相之苦。以渐悉令灭。归于常寂光。或权或实。循循善诱。合宜而用。药不执方明矣。
(子)二明意业普观。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初一偈。明所证体。次一偈。明所起用也。真观者。证不思议空也。清净观者。证不思议假也。广大智慧观者。证不思议中也。悲观者。以不思议三观。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也。慈观者。以不思议三观。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也。同慈力。故云常愿。同悲仰。故常瞻仰。由深证此一心三观。故发无垢清净光明。名为慧日。能破十界三惑闇之集谛。能伏十界二死灾风火之苦谛。能与十界道灭而普明照世间也。
(子)三明口业普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欲说大法。必依身意以为授法之本。为度众生。现身说法。故所现身。名为大慈悲体。与下慈意。互举一字。相影略耳。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无不肃。故云悲体戒雷震也。拔苦与乐。名为大慈悲意。无缘而被。名之为妙。物无不覆。譬如大云。故云慈意妙大云也。诸天甘露。服之不死。所澍法雨。亦复如是。闻者悟道。证常住命。三惑烦恼苦焰灭除。与拔同时。十界皆得度也。初正颂示现竟。
(癸)二加颂显机显应。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冤悉退散。
长文三十二应。应虽属显。机则或冥或显。不可定判。今颂旣云念彼观音。则灼然是显机也。诤讼怖畏亦须果报。恶业。烦恼三释。或此亦是加颂七难偶错简耳。但云众冤退散。或仍是冥应也。二双颂两答竟。
(庚)三双颂两劝二。初颂前番劝持名。二颂后番劝供养。
(辛)初中二。初明境智深妙以劝常念。二明感应难测以劝勿疑。
(壬)今初。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此明菩萨有种种德。具种种名。一一名字。并诠法 界圆融不思议德。故须念也。即权而实。名为妙音。即实而权。名观世音。契本净性。名为梵音。契十界机。名海潮音。权实不二。自他不二。故胜彼十法界世间音也。权即实故。他即自故。胜于别教所诠九界。迷理起惑。实即权故。自即他故。胜于别教所诠佛界。缘理断九也。所以观音一名。即与六十二亿名号功德正等。
(壬)二明感应难测以劝勿疑。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疑去则念成。念成则二死可脱。故劝勿疑。初颂前番劝持名竟。
(辛)二颂后番劝供养。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顶礼即是三业供养也。初问答竟。
(戊)二闻品功德二。初持地叹证。二经家述益。
(己)今初。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自在之业。谓于。七难。三毒。二求。皆得大自在也。普 门示现。谓现十法界身方便说法也。闻者功德。已自不少。况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者乎。然非通别释题。安令闻者获大功德。故须持地菩萨而叹证之。大佛顶经云。毗舍浮佛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悟无生忍。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盖旣悟地大本如来藏。即悟七大皆如来藏。旣悟七大皆如来藏。即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旣悟阴。入。处。界皆如来藏。即悟七难。三毒。乃至十法界身皆如来藏。故能证此闻品功德也。
(己)二经家述益。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等等者。无上菩提。无与等者。得此理已。等一切法。皆成无上。如世仙丹。无与等者。能点他物。亦成仙丹。此约开显之圆。横收一切。皆归一实也。又究竟佛果。无与等者。初发心时。即便等之。如转轮王。无与等者。太子初生。即便等之。此约实相之体。竖谈因果。初后宛然也。又心即理。理即心。心外无理。 理外无心。心之与理。但有名字。名字性空。俱不可说。将何物等何物。而云无等等耶。不可说而说。说此心等此理。是故言无等等。此约双遮双照。非横非竖。而横而竖也。发心有三。一观行发心。二相似发心。三分证发心。今必是分证也。约化他劝流通中。二勖受法弟子竟。
释普门品竟。次释陀罗尼品。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陀罗尼。此翻总持。持恶不起。持善不失。(世界)又翻遮持。能持善。(为人)能遮恶。(对治)遮边恶。持中善。(第一义)众经用法不同。或专治病。如疗痔等。或专护法。如此文。或专灭罪。如方等。或通用治病。灭罪。护经。如请观音等。或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则非治病。非灭罪。非护经。又密部共有三种。一佛部。自分五部。即五佛所说也。二菩萨部。三鬼神部。一一部中。各论上中下三法。成就增益。名上法。禳灾摄召名中法。降伏。名下法。于上法中。又分三品。各有行仪。各有观法。各有严禁。而通以无上菩提心为主。若无师传。则名盗法。若违行仪。则招恶报。若犯严禁。辄以功效向他人说。则招奇祸。并是如来不可 思议四悉益物。切须依经。幸勿乖教。旧名为咒。新译名为真言。亦名为明。或是鬼神王名。故能降伏鬼神。(世界)或如军中密号。唱使相应。(为人)或如密默治恶。(对治)或是如来密语。如王索先陀婆群下不晓。唯有智臣。乃能知之。洗时奉水。饮食奉器。食时奉盐。游时奉马。陀罗尼亦尔。秖是一法。徧有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第一义)故存本音。不翻译也。
(丙)三咒护者。恶世宏经。每多恼难。故以真言护之。使道流通也。文为四。初问持经功德。二答甚多。三请以咒护。四闻品得益。
(丁)今初。
尔时药王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华经者。若读诵通利。若书写经卷。得几所福。
(丁)二答甚多
佛告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八白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于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寍为多不。甚多。世尊。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是经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解义。如说修行。功德甚多。
(丁)三请以咒护五。初药王。二勇施。三毗沙门。四持国。五罗刹女。
(戊)初中四。初请。二说。三叹。四印。
(己)今初
尔时药王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与说法者陀罗尼咒以守护之。
咒是华言。谓禁咒。咒祝。咒愿也。秘密不翻。乃以此名目之。今华梵双举。故云陀罗尼咒。
(己)二说。
即说咒曰。安尔(一)曼尔(二)摩祢(三)摩摩祢(四)旨隶(五)遮梨第(六)赊咩(莫者切七)赊履多玮(八)膻帝(九)目帝(十)目多履(十一)娑履(十二)阿玮娑履(十三)桑履(十四)娑履(十五)叉裔(十六)阿叉裔(十七)阿耆腻(十八)膻帝(十九)赊履(二十)陀罗尼(二十一)阿卢伽婆娑(苏奈切)簸蔗毗叉腻(二十二)祢毗剃(二十三)阿便哆逻祢履剃(二十四)阿亶(多罕切)哆波隶输地(二十五)欧究隶(二十六)牟究隶(二十七)阿罗隶(二十八)波罗隶(二十九)首迦差(初几切三十)阿三磨三履(三十一)佛陀毗吉利袠(音侄)帝(三十二)达磨波利差(猜离切)帝(三十三)僧伽涅瞿沙祢(三十四)婆舍婆舍输地(三十五)曼哆逻(三十六)曼哆逻叉夜多(三十七)邮楼哆(三十八)邮楼哆憍舍略(来加切三十九)恶叉逻(四十)恶叉冶多冶(四十一)阿婆卢(四十二)阿摩若(荏[艹/遮]切)那多夜(四十三)。
(己)三叹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六十二亿恒河沙等诸佛所说。 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己)四印
时释迦牟尼佛。赞药王菩萨言。善哉善哉。药王。汝愍念拥护此法师故。说是陀罗尼。于诸众生多所饶益。
(戊)二勇施三。初请。二说。三叹。
(己)今初。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说陀罗尼。若此法师得是陀罗尼。若夜叉。若罗刹。若富单那。若吉蔗。若鸠槃茶。若饿鬼等。伺求其短。无能得便。
富单那。热病鬼也。吉蔗。起尸鬼也。
(己)二说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痤(誓螺切)隶(一)摩诃痤隶(二)郁枳(音纸三)目枳(四)阿隶(五)阿罗婆第(六)涅隶第(七)涅隶多婆第(八)伊致(者利切)柅(女纸切九)韦致柅(十)旨致柅(十一)涅隶墀柅(十二)涅犁墀婆底(十三)
(己)三叹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恒河沙等诸佛所说。亦皆随喜。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戊)三毗沙门三。初请。二说。三叹。
(己)今初。
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愍念 众生拥护此法师故。说是陀罗尼。
(己)二说
即说咒曰。阿梨(一)那梨(二)[少/兔]那梨(三)阿那卢(四)那履(五)拘那履(六)
(己)三叹
世尊。以是神咒拥护法师。我亦自当拥护持是经者。令百由旬内无诸衰患。
(戊)四持国三。初请。二说。三叹。
(己)今初
尔时持国天王在此会中。与千万亿那由他乾闼婆众。恭敬围绕。前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罗尼神咒。拥护持法华经者。
(己)二说
即说咒曰。阿伽祢(一)伽祢(二)瞿利(三)乾陀利(四)旃陀利(五)摩蹬(音邓)耆(六)常求利(七)浮楼莎柅(八)頞底(九)
(己)三叹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四十二亿诸佛所说。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戊)五罗刹女五。初列名同请。二说。三叹。四誓。五印。
(己)今初。
尔时有罗刹女等。一名蓝婆。二名毗蓝婆。三名曲齿。 四名华齿。五名黑齿。六名多发。七名无厌足。八名持璎珞。九名臯帝。十名夺一切众生精气。是十罗刹女。与鬼子母。幷其子及眷属。俱诣佛所。同声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师短者。令不得便。
(己)二说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伊提履(一)伊提泯(二)伊提履(三)阿提履(四)伊提履(五)泥覆(六)泥覆(七)泥覆(八)泥覆(九)泥覆(十)楼醯(十一)楼醯(十二)楼醯(十三)楼醯(十四)多醯(十五)多醯(十六)多醯(十七)兜醯(十八)[少/兔]醯(十九)
(己)三叹
寍上我头上。莫恼于法师。若夜叉。若罗刹。若饿鬼。若富单那。若吉蔗。若毗陀罗。若犍驮。若乌摩勒伽。若阿跋摩罗。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热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至七日。若常热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梦中。亦复莫恼。即于佛前而说偈言。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如杀父母罪。亦如压油殃。斗秤欺诳人。调达破僧罪。犯此法师者。当获如是殃。
毗陀罗。赤色鬼。犍陀。黄色鬼。乌摩勒伽。乌色鬼。阿 跋摩罗。青色鬼。阿梨树枝堕地。法尔破为七片。杀父。杀母。破僧是五逆之三。压油殃者。西国压油。捣麻使生虫。然后压之。汁多而肥。此杀业之尤。斗秤欺诳人者。出用轻小。入用重大。此盗业之尤。故有震铭其背者。罪恶亦不轻也。
(己)四誓
诸罗刹女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当身自拥护受持读诵修行是经者。令得安隐。离诸衰患。消众毒药。
(己)五印
佛告诸罗刹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拥护受持法华名者。福不可量。何况拥护具足受持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幡葢。伎乐。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酥摩那华油灯。薝卜华油灯。婆师迦华油灯。优鉢罗华油灯。如是等百千种供养者。臯帝。汝等及眷属应当拥护如是法师。
三请以咒护竟。
(丁)四闻品得益
说是陀罗尼品时。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释陀罗尼品咒护竟。次释妙庄严王本事品。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因缘出他经。昔佛末法。有四比丘。于法华经极生殷重。始则研求未悟。结契入山。旣又助道艰难。不能专志。其一人云。吾等四穷。尚不存身。法将安寄。君三人者。但以命奉道。莫虑朝中。我当舍此身力。誓给所须。于是三人得展其诚。功超累劫。而此一人。数涉人间。道力未固。偶逢王驾。羡彼光荣。福力所资。随念受报。人中天上。常得为王。享受旣久。渐起过患。三人以道眼见之。议共济度。知其著欲。兼复邪见。若非爱钩。无由可拔。故一为其妇。二为其子。具如今经所明。妇即妙音菩萨。王即华德菩萨。二子即是药王。药上。妙音处处宏经。药王说咒护法。流通妙典。四圣功深。说彼前缘。故名妙庄严本事品也。(世界)又妙庄严者。妙法功德庄严六根也。此王往日。与妙法有缘。道熏时熟。诸根应净。生虽未获。其理必臻。故灵瑞感通。嘉名早立。例如善吉。虽未无诤。已号空生。下文云。八万四千岁精进修行妙法华经。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以是义故。名为妙庄严也。(嘉名早立。是为人。精进修行。是对治。得三昧。是第一义。)本迹者。迹则当时一凡三圣。本则四皆是大菩萨。为欲 引导彼时眷属及诸众生故也。观心者。于诸见不动而通达正见。统御无外。名为妙庄严王。
(丙)约化他劝流通中。四明人护六。初明事本。二双标所化能化。三明能化方便。四明所化得益。五结会古今。六闻品悟道。
(丁)今初
尔时佛告诸大众。乃往古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
(丁)二双标所化能化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其王夫人。名曰净德。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密。羼提波罗蜜。毗离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达。又得菩萨净三昧。日星宿三昧。净光三昧。净色三昧。净照明三昧。长庄严三昧。大威德藏三昧。于此三昧。亦悉通达。
王是所化。夫人二子是能化也。别显二子功德。大神力是如来衣。大福德是如来室。大智慧是如来座。六度加方便为七。或于权慧开出方愿力智。则 为十度。今但云方便。即摄余三。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三十七品[有经名为正道。以其是慧行故。此中指为助道。以七科竖入故。意指十度以为正道。然圆教十度。四等。三十七品。并是称性无作妙道。非正非助。一往随义名正助耳。禅中具有三昧。道品中亦节节有三昧。今更标七三昧名。皆是随用立名。其理不异也。圆离三垢。名净三昧。实智如日。权智如星。权实不二。名日星宿三昧。性净发光。名净光三昧。普现色身。名净色三昧。性净光明照了诸法。名净照明三昧。示现庄严长时不灭。名长庄严三昧。十力威德含摄诸法。名大威德藏三昧。
(丁)三明能化方便三。初时至。二论议。三现化。
(戊)今初。
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及愍念众生故。说是法华经。
彼佛出世。常宣正法。观于王及众生机熟时至。乃说是法。说是法华。即王得度时至故也。
(戊)二论议
时净藏。净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愿母往诣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我等亦当侍从。亲近。供 养。礼拜。所以者何。此佛于一切天人众中说法华经。宜应听受。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罗门法。汝等应往白父。与共俱去。净藏。净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见家。母告子言。汝等当忧念汝父。为现神变。若得见者。心必清净。或听我等往到佛所。
子白母时至。母让令化父。子怨生邪见家。母责令忧念父。此约化仪。机缘旣熟。应须发起故也。若据其本。则子母元知。若附世情。则母慈先白。若约利他。则慈复居先。
(戊)三现化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虚空。高七多罗树。现种种神变。于虚空中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小复现大。于空中灭。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现如是等种种神变。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三明能化方便竟。
(丁)四明所化得益十。初信子伏师。二白母求出家。三重催见佛。四叙叹功德。五俱诣佛所。六佛授王记。七出家修行。八称叹二子。九佛述行高。十赞佛自誓。
(戊)今初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师为是谁。谁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今在七宝菩提树下法座上坐。于一切世间天人众中广说法华经。是我等师。我是弟子。父语子言。我今亦欲见汝等师。可共俱往。
王昔信受外道。所覩邪变。不过或一或二。狭而且陋。故今见子所作。信伏其师而求见也。
(戊)二白母求出家
于是二子从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为父已作佛事。愿母见听。于彼佛所出家修道。尔时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愿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门。诸佛甚难值。我等随佛学。如优昙鉢华。值佛复难是。脱诸难亦难。愿听我出家。母即告言。听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父王已信。宫中八万四千又熟。故白母称庆。愿求出家。而母亦听之也。
(戊)三重催见佛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愿时往诣云雷音宿 王华智佛所亲近供养。所以者何。佛难得值。如优昙鉢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当听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一眼龟者。约事秖是譬难值耳。若约表法。凡龟鱼之眼。两向看之。旣云一眼。则所见非正。在生死海而又邪见。何能值于佛法浮木实谛之孔。
(戊)四叙叹功德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八万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华经。净眼菩萨于法华三昧久已通达。净藏菩萨。已于无量百千万亿劫通达离诸恶趣三昧。欲令一切众生离诸恶趣故。其王夫人。得诸佛集三昧。能知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乐佛法。
法华三昧者。摄一切法归一实相如前说。离诸恶趣三昧者。九界三惑以为能趣。二种生死以为所趣。圆道正定。乃能离之。即二十五王三昧。圆破二十五有也。佛集三昧者。三德秘密之藏。佛集其中。唯佛行处也。
(戊)五俱诣佛所闻法供养。见瑞欢喜。
于是妙庄严王。与群臣眷属俱。净德夫人。与后宫采女眷属俱。其王二子。与四万二千人俱。一时共诣佛所。到已。头面礼足。绕佛三帀。郤住一面。尔时彼佛。为王说法。示教利喜。王大欢悦。尔时妙庄严王及其夫人。解颈真珠璎珞。价直百千以散佛上。于虚空中化成四柱宝台。台中有大宝牀。敷百千万天衣。其上有佛结加趺坐。放大光明。尔时妙庄严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严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成就第一微妙之色。犹龙女所赞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也。已悟色之实相。故佛旋与授记。
(戊)六佛授王记
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四众言。汝等见是妙庄严王。于我前合掌立不。此王于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习助佛道法。当得作佛。号娑罗树王。国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罗树王佛。有无量菩萨众。及无量声闻。其国平正。功德如是。
(戊)七出家修行
其王即时以国付弟。与夫人二子幷诸眷属。于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于八万四千岁。常勤精进。修行妙法华经。过是已后。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
(戊)八称叹二子
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变化。转我邪心。令得安住于佛法中。得见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戊)九佛述行高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妙庄严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王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见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养六十五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诸佛。亲近恭敬。于诸佛所。受持法华经。愍念邪见众生令住正见。
善知识有三。一外护。二同行。三教授也。又有三。一诸佛菩萨。二道品六度。三实际实相。六种知识。皆能作于佛事。教授及佛菩萨二种。则能示教利喜。教授。同行。及诸菩萨三种。则能化导令得见佛。实相实际。则能令入菩提。此六并有全力。并不可缺。故云是大因缘。
(戊)十赞佛自誓
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来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顶上肉髻。光明显照。其眼长广。而绀青色。眉间毫相。白如珂月。齿白齐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频婆果。尔时妙庄严王。赞叹佛如是等无量百千万亿功德已。于如来前一心合掌。复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来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隐快善。我从今日。不复自随心行。不生邪见。憍慢。嗔恚诸恶之心。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深达实相。故外钦佛德。内革己心。如悟冰水同一湿性。以汤消冰。永不凝结也。四明所化得益竟。
(丁)五结会古今
佛告大众。于意云何。妙庄严王。岂异人乎。今华德菩萨是。其净德夫人。今佛前(时放)光照(于东方所召之)庄严相菩萨是。哀愍妙庄严王及诸眷属故。于彼(光明庄严国土)中生。其二子者。今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是。是药王药上菩萨。成就如此诸大功德。已于无量百千万亿诸佛所。植众德本。成就不可思议诸善功德。若有人识是二菩萨名字者。一切世间诸天人民亦应礼拜。
(丁)六闻品悟道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八万四千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于诸法中得法眼净。即徧照三千相性假实诸法。通达无滞无染著也。或是分证。或是相似后心。二约化他劝流通竟。
(乙)三约自行劝流通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梵音邲输颰陀。大论观经皆译徧吉。此经译为普贤。普即徧义。贤即吉义。等觉居众伏之顶。伏道周徧。故名为普。断道将尽。所较无几。邻终际极。故名为贤。如十四夜月。邻似十五夜月也。大佛顶经云。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今言劝发者。恋法之辞。遥在彼国。具闻此经始末旣周。欲令自行化他永永无已。故自东而来。更请正说。劝发自行。更请流通。劝发化他。复以誓愿而总劝发。文具四悉檀意。我为供养法华经故。自现其身。若见我身。甚大欢喜世界悉也。以见我故。转复精进。即得三昧 及陀罗尼。为人悉也。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复不为女人惑乱。对治悉也。刹尘菩萨具普贤道。第一义悉也。以此四悉檀因缘故来劝发。上判流通文为三。神力嘱累二品。正明付嘱流通。药王下五品。举菩萨化道力大以劝流通。今此一品。举普贤誓愿力大。以劝流通也。文分为四。初发来。二劝发。三述发。四发益。
(丙)初发来三。初上供。二下化。三修敬。
(丁)今初
尔时普贤菩萨。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闻。与大菩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所经诸国。普皆震动。雨宝莲华。作无量百千万亿种种伎乐。
自在是理一。神通是行一。威德是人一。名闻是教一。又自在是常。神通是乐。威德是我。名闻是净。言说如此。即一而四。德无不备也。威德故震动。名闻故雨华。神通故作乐。自在故随动。随雨。随作。譬如大龙飞行。云雨流起。此是心力。法力。众生力。应化力。不思议力所致。以此四德妙力。远来劝发四一。所经历处。自行上供。其事如此。问。华严明普贤菩萨。依真而住非国土。今何故云从东方来。答。彼经显示所证自体。此经且据应迹所从。夫真如法性。 初住已能分证。何况普贤。应迹所从。多宝亦云东方。又何况普贤。若知真性之外无国土。则知国土之外。亦非别有真可住矣。
(丁)二下化
又与无数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大众围绕。各现威德神通之力。
随他所宜。现八部像。主伴并具四德举二摄二。故云各现威德神通之力。当知所随皆法身也。又与大菩萨。是示现实功德。与诸八部。是示现权功德。权实并具四德。并有上供下化二意。
(丁)三修敬
到娑婆世界耆阇崛山中。头面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
初发来竟。
(丙)二劝发二。初请问劝发。而誓愿劝发。
(丁)初中二。初问。二答。
(戊)今初
白佛言。世尊。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诸菩萨众。共来听受。惟愿世尊当为说之。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 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当为说之。更请正说流通之要旨也。云何能得是经谓得正说流通之妙解也。请正说。是劝发自行。请流通。是劝发化他。欲令妙法光流无极。乃恋法无已之极思也。
(戊)二答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普贤菩萨旣双请正说流通。今佛亦以四法而双答之。先答正说者。开权显实也。佛于众生。虽复大慈平等普度。而诸众生迷背法性。如覆盆之下。自隔日光。若能远恶(世界)从善。(为人)返迷(对治)归悟。(第一义)开众生知见。显佛知见者。则称可圣心。是为诸佛护念。(法身)若佛知见开。则般若照明。是为植众德本。亦即不乱不味。不取不舍。是为入正定聚。(般若)亦即上合慈力。下同悲仰。是为发救众生之心。(解脱)当知四法。秖是开权显实。证圆三德也。又诸佛护念。是开佛知见。植众德本是示佛知见。入正定聚。是入佛 知见。发救生心。是悟佛知见。迹门之要。此四收矣。又迹则有本。从本三德。故有迹中三德。从本开。示。悟。入。故有迹中开。示。悟。入。今开迹即显本。本迹无二无别。故以四法答其请正说也。次答流通者。流通之要。唯三唯四。今诸佛护念。入正定聚。即著如来衣。植众德本。即坐如来座。发救生心。即入如来室。又诸佛护念。即身安乐行。植众德本。即口安乐行。入正定聚。即意安乐行。发救生心。即誓愿安乐行。故以四法答其请流通也。一答酬其两请。举四冠罩一经。远来劝发。其义如此。能行四法。必解经体。故云必得是经。此结成正说之请也。能运此解传与他人。他人得此信解。成初依人。若得真解成第二。第三。第四依人。此结成流通之请也。初请问劝发竟。
(丁)二誓愿劝发二。初誓愿护人。二誓愿护法。
(戊)初中六。初攘其外难。二教以内法。三覆以神力。四示胜因。五示近果。六总结劝。
(己)今初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 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吉蔗。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韦陀罗。主厌祷鬼也。此翻善妙。
(己)二教以内法又三。初行立读诵。二若坐思惟。三三七精进。
(庚)今初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庚)二若坐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
旋者。旋假入空也。百千万亿者。旋空入假也。法音方便者。二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也。
(庚)三三七精进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书写者。欲修习是 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亦复与其陀罗尼咒。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惟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咒。即于佛前而说咒曰。阿檀地(一)檀陀婆地(二)檀陀婆帝(三)檀陀鸠舍隶(四)檀陀修陀隶(五)修陀隶(六)修陀罗婆底(七)佛陀波膻祢(八)萨婆陀罗尼阿婆多尼(九)萨婆婆沙阿婆多尼(十)修阿婆多尼(十一)僧伽婆履叉尼(十二)僧伽涅伽陀尼(十三)阿僧祇(十四)僧伽婆伽地(十五)帝隶。阿惰僧伽兜略(卢遮切)。阿罗帝波罗帝(十六)萨婆僧伽地三摩地伽兰地(十七)萨婆达磨修波利刹帝(十八)萨婆萨埵楼驮憍舍略阿[少/兔]伽地(十九)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
二教以内法竟。
(己)三覆以神力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己)四示胜因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为诸如来手摩其头。
行普贤行。同未来佛得脱也。深种善根。于过去佛得种也。手摩其头。为现在佛所熟也。
(己)五示近果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著七宝冠。于采女中娱乐快乐。何况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但能书写。近生忉利。具五法师。能生兜率。得为补处眷属也。问。何不生安乐土耶。答。若发净愿。则随其观行浅深。生四种安乐土。不发净愿。则随其五品功成。生兜率也。
(己)六总结劝
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
初发愿护人竟。
(戊)二誓愿护法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护是经。于如来灭后。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二劝发竟。
(丙)三述发二。初先述护法。二述护人。
(丁)今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善哉善哉。普贤。汝能护助是经。令多所众生安乐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深大慈悲。从久远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经。我当以神通力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闻法华经。受持法华。皆是普贤神力。闻普贤名。受持普贤名字。皆是如来神力。即兼述护人中第三覆以神力也。
(丁)二述护人五。初述第二教以内法。二述第四示胜因。三述第五示近果。四述第一攘外难。五述总结劝。
(戊)今初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 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见释迦佛。不但见六牙白象普贤身也。从佛口闻。不但普贤共读诵也。佛赞善哉。手摩衣覆。不但普贤咒护也。赞善是空座行成。手摩是慈室行成。衣覆是忍衣行成。
(戊)二述第四示胜因
如是之人。不复贪著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不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戊)三述第五示近果
普贤。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作是念。此人不久当诣道场。破诸魔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击法鼓。吹法螺。雨法雨。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当诣道场。必成远果。何止忉利兜率之近果耶。虽 不贪著四事。亦于现世得其福报。何止命终方生天耶。
(戊)四述第一攘外难
若有人轻毁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终无所获。如是罪报。当世世无眼。若有供养赞叹之者。当于今世得现果报。若复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若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疎缺。丑唇平鼻。手脚缭戾。眼目角睐。身体臭秽。恶疮脓血。水腹短气。诸恶重病。
佛广示毁者之罪。令知过必改。不相恼乱。非但持经者难灭。亦乃欲毁者福生。无毁无难。彼此安乐。旷济无偏。慈之至也。
(戊)五述总结劝
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三述发竟。
(丙)四发益二。初闻品益。二闻经益。
(丁)今初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恒河沙等无量无边菩萨。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菩萨。具普贤道。
百千万亿旋陀罗尼。秖是法界差别智耳。具普贤道。是满足十地。邻极至圣也。
(丁)二闻经益
佛说是经时。普贤等诸菩萨舍利弗等诸声闻。及诸天龙人非人等。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三事欢喜如前说。此中云何犹称声闻。乃经家存其本位耳。又经家称其为大乘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七之二
跋语
呜呼。圆顿妙法。旷劫难逢。繄我愚蒙。何缘幸遘。每一披阅。恍若夙闻。岂非普贤威神之力。释迦守护之功耶。智者大师。不可复作。后贤坚执。斗诤滋生。圆融绝待法门。几成彼此是非情见。宏之者城堑益高益深。望之者疑畏日新日盛。耳闻目击。扼腕痛心。不揣疎庸。聊为介绍。举笔于己丑之十一月初五日。甫成一序。病卧半月。至十九日。方得勉强从事。旦夕孳孳。手不停书。目不停阅。腊月二十六日。仅完三卷经文。计得会义八卷。歇节三日。庚寅 元旦。随即试笔。又历一月。方得告成。共计会义一十六卷。足运心力六十八日。嗟嗟。曾闻古人一炷香中。即能朗诵华严一部。而旭也根钝。矻矻乃尔。亦可嗤矣。然以此诱接初学。令得渐悟法华实相。不终按劎。亦不望洋。则释迦普贤及与智者。皆必鉴旭苦心也夫。庚寅仲春朔日巳刻。阁笔故跋。
佛弟子李果明。一心上叩。
本师释迦文佛。证明发愿。法华经云。举首低头。皆当作佛。乃至散心称佛圣号。尚成菩提。(弟子等众)生此末世。得遇圣经因缘。岂可错过。必须展转化导。饶益有情。或少或多。众缘成就。良因同种。利益将来。源远流通。普传尘刹。凡有见闻。悟入一乘。同登宝所。不居化城。尽未来际。常遇如是经典。伏愿捐资人等。身心清利。永无病缘。四大康强。无诸魔障。福慧圆修。同登觉岸。惟愿我佛大慈。必垂护念。是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庄尘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zhaochengzang.com/mflhj/mflhjjiangjie/6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