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一七、分别功德

当前位置 :佛教经文 > 妙法莲华经 > 妙法莲华经讲解 >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一七、分别功德

* 来源 : 赵城藏佛经网 * 作者 : 梵忘 * 发表时间 : 2020-01-09 11:46
导读:一七、分别功德品──清净果德,弘经威力  本品的前半部分,是本门正宗分〈寿量品〉的续篇,后一半为本门流通分的开始。故其前半部分是叙述佛寿长远,让从地涌出的世尊过去所度的

  一七、分别功德品──清净果德,弘经威力

  本品的前半部分,是本门正宗分〈寿量品〉的续篇,后一半为本门流通分的开始。故其前半部分是叙述佛寿长远,让从地涌出的世尊过去所度的诸菩萨,以及现在灵山的诸弟子,获得内证利益之深浅。后半部分则广为分别持经所得,「证」、「信」、「供养」等功德。

  太虚大师《法华经讲演录》云:「前品如来寿量,为已满之佛果,为明闻佛果者所成之德相、及显佛法之威力,故有此品。」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这几句经文是说,佛说《法华经》的时候,法华会上从地涌出者及一切会众,都听到佛的寿命劫数有这么长远,就有无量无边阿僧祇数的众生得大利益;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说完〈寿量品〉的时候,此界他方众中有「得无生法忍」,有「得闻持陀罗尼门」,有「得乐说无碍辩才」,有「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有「能转不退*轮」,有「能转清净*轮」。也有无量微尘数众生,或「八生」、或「四生」、或「三生」、或「二生」、或「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生法忍」,是以观诸法无生之理,忍可之智,究系何种菩萨阶位,得此忍智?诸家颇有异说,龙树说是初地以上,《仁王经》说是七八九地之悟名。龙树的《大智度论》卷七十三云:「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是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意译为不退转,又为必定,共有三不退:十住位不退,初地行不退,八地以上念不退。既是观诸法无生之理而忍可的智慧,宜为初地以上的菩萨,又名断除一分无明,亲证一分法身的法身大士了。

  依据天台智者的《法华文句》卷十上,是以十住位配「无生法忍」,十行位配「闻持陀罗尼门」,以十回向位配「乐说无碍辩才」,以初地配「百千万亿无量陀罗尼」(亦名旋陀罗尼),以二地配「转不退*轮」,以三地配「转清净*轮」,以四地配「八生」,以五、六、七地配「七、六、五生」,以八地配「四生」,以九地配「三生」,以十地配「二生」,以等觉位的一生补处菩萨配「一生」。

  「闻持陀罗尼」,陀罗尼的梵文dhāra?i亦有译作陀邻尼,是「总持」的意思。得闻持陀罗尼者,凡有所闻,皆能恒持而不忘失。《大智度论》卷二十八云:「三闻能得;心根转利,再闻能得;成者一闻能得,得而不忘,是为闻持陀邻尼初方便。」接着也举出了音声陀邻尼门及名字陀邻尼门。

  「乐说无碍辩才」,即是四无碍辩,亦名四无碍解,梵文catasra? pratisa?rida?之一的第四乐说无碍,梵文pratibhāna-p。依据《成唯识论》卷九,入初地以上,得四无碍辩,入第九地时得四无碍解,永断二愚及粗重,至佛果位,一切圆满。得此乐说无碍者,顺从真理无有滞碍,巧说佛法,令闻者乐求。

  「旋陀罗尼」,即是百千万亿无量陀罗尼,是圆满具足一切教法,出没无碍之念慧。

  「八生」,依据世亲的《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卷下云:「八生一生者,谓诸凡夫决定能证初地故,随力随分,八生乃至一生,皆证初地故。此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以离三界分段生死,随分能见真如法性,名得菩提,非谓究竟满足如来方便涅槃也。」

  本品的这段经文相当难解,古来印度及中日大德治《法华经》者,作了不少疏释,足见其文的深度层次。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并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又雨细末栴檀沈水香等。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遍于九方,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

  以上这段经文,描写法华会上的一个大场景,类似戏剧中的大团圆:人间、天上、此界、他方,乃至古佛多宝如来及其随伴,全数到齐,为了赞叹供养,虚空之中,自然有天华、天香、天衣、天鼓,缤纷散落飘扬;尚有诸菩萨众,手持幡盖,于空中次第而上,达于色界的梵天。在敦煌石窟的〈法华经变图〉表现得非常生动热闹的画面,大抵就是依据这段经文制作而成。《法华经》本门正宗分的长行到此结束,以下是它的重颂共十九偈,兹录四偈如下:

  「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闻,世尊有大力,寿命不可量;无数诸佛子,闻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欢喜充遍身。」

  这两偈经文是说,世尊宣说了如此难闻希有之法,过去从未听过,那就是世尊有大神通力,时劫可以长短互入,短短数十年而已无量寿。无数佛弟子,听了世尊运用种种方式来善巧分别说明之后,大家都获得大利益,所以每一会众都得法益,欢喜充满全身。

  「如是等众生,闻佛寿长远,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

  以上与会的微尘数菩萨众,听到了佛寿如此长远之后,便得到无量的无漏清净果报。「无漏」是智慧;「清净果报」,根据《法华文句》卷十上,是无障碍的实报净土,当指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所证果位。

  「如是种种事,昔所未曾有,闻佛寿无量,一切皆欢喜。」

  如上所见的大场面,都是由于世尊说了「佛寿无量」,一切与会众生,皆大欢喜,充遍全身,所以感得那样多的华、香、天衣、天乐,自然天降,周遍会众之上。

  本门正宗分,到此圆满。从这以下的三品半是《法华经》本门的流通分。

  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的前)五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在这段经文中,佛告弥勒菩萨:假如有众生听到佛的寿命那么长远,乃至仅于一念之间生起信、解,他所得到的功德是无法衡量的,纵然有人于八十万亿那由劫之中,都修行六波罗蜜中的前五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若跟此人一念信解佛寿长远的功德比较,百千万分不及其一,乃至无法以算数譬喻,来比较差距多少。这是勉励众生,应当对于佛寿无量长远的事实,生深信解。

  「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前面经文是「信」「解」佛寿长远,功德无可限量,此段经文,又增加其他几种叮咛:若有人能了解佛说佛寿长远的意趣,他的功德,无有限量,他便能够生起如来的无上智慧,也就是一切种智。更何况还能广求多闻佛法,包括自闻、教他闻,自持、教他持,自书、教他书。并以各种供品供养此《法华经》,又复功德无量,能生佛的一切种智。

  在前面的〈法师品〉中,强调了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本经的功德,于本品中再加入信、解的重要性,也加强了自己修行,并教他人修行闻、持、书写的所谓「自行化他」的自利利他行。

  「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若有人能于听闻佛的寿命长远,而以「深心信解」的话,就等于亲自见到释迦如来常在耆阇崛山,被诸大菩萨及诸声闻围绕,宣说妙法。也等于见到所处的娑婆世界,已成佛国净土,一切依正庄严,全同于诸佛所居的清净安乐之土。若能常作如是观想的话,便是深心信解之相。

  这段经文,两度提出「深心信解」。第一度说,当有人听闻佛寿长远,就当以深切的真诚心来信仰、来了解。第二度则说,若能观想世尊常在灵山说法,会众围绕,也能观想娑婆世界的一切依正果报,即是佛国净土的清净依正庄严,那便证明,此人已具深心信解「佛寿长远」之相。

  此乃强烈地凸显出「流通分」的特色,鼓励佛后的众生,信解此经〈寿量品〉中所说佛寿长远久住,常在灵山演说妙法。

  「耆阇崛山」梵文G?dhra-kū?a译为鹫头、鹫峰、山中多鹫、山顶似鹫,通常译为灵鹫山,简称灵山。

  「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呰,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是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这段经文是说,当佛灭度之后,若人闻此经典,而不加毁谤病诟,且起随喜之心,那便表示已起「深心信解」之相,何况还能读、诵而受持不舍者,那就等于是顶戴如来。这样的人,就不须再为佛起塔建僧坊,并作四事供养众僧了。

  为什么呢?因这种人能够受持、读、诵此《法华经》,就等于已经起塔、造寺、供僧;也等于已经以佛舍利造了七宝塔,从地往上,先广大渐尖小,乃至于色界的梵天那般高,并在塔上悬挂许多宝铃,又用种种供品、供具,微妙音乐、舞踊、戏剧,赞颂、供养过了。

  这段经文,强调的是「随喜」功德,若人能够闻此经典而起随喜心,就表示此人于此《法华经》已有「深心信解」了。前段鼓励「信解」,此段赞扬「随喜」功德无量无边。此到下一品〈随喜功德品〉中,还有说明。「随喜」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行愿的第五愿,也是天台宗修「法华三昧」五悔中的第三悔。

  十大行愿的次序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法华三昧的五悔顺序是: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以此可见,不论是华严或法华的实践法门,随喜功德,都是很重要的。

  「顶戴如来」的「顶」是头顶,用尊贵的头顶,把如来戴在头上,是表示极尊敬的受持礼。此处是闻经的人与佛说的法,感应道交,深入心肺而感念莫能名的意思。在一般观世音菩萨的画像或者塑像头上,有个观音兜中的正前方上面,有一尊佛像,这就在表示「顶戴如来」。此处是见法如见佛,闻法随喜,而起恭敬心,就等于顶戴着佛了。

  「以佛舍利,起七宝塔」,这是在迹门〈授记品〉中,如来明示「诸佛灭后,各起宝塔」供养,有大功德,是修佛道的方法之一。现在到了本门之中,侧重在对于《法华经》的信、解、随喜等,不重视起塔供养肉身舍利,及造僧坊、四事供僧等的形式。

  「僧坊」又名僧房,是僧、尼居住的坊舍,虽通用于一般的僧舍,特别是指重于戒律的道场。梵文僧伽蓝摩sa?ghārāma是僧众住的园林,在僧伽蓝摩中有僧坊,但僧坊未必就在僧伽蓝摩中;较大规模的僧坊所在,是山林或园林,称为僧伽蓝摩,简称伽蓝。

  僧舍为僧众居处,本经〈方便品〉所称的「塔庙」及本品的「塔寺」,是塔婆、浮图、率都婆,梵文stūpa,玄奘《大唐西域记》译为窣堵波,是供奉佛舍利的一种特殊造型建筑物,与僧坊不一定有关联。有的僧坊可能建于佛塔附近的周边,有的僧坊近处并无佛塔。

  「供养众僧」,在诸阿含及律部,均以供僧众为大功德,甚至世尊曾说过佛在僧中 、供僧即供佛的话。在家信众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四事供养僧众,乃是世尊制定的规矩。《盂兰盆经》特别强调于解夏的僧自恣日供僧功德,能够救拔饿鬼道的众生。佛陀以僧众所披的割截衣名为袈裟,梵文ka?āya,意为忍铠、功德衣、福田衣,为世之福田,能使世人供养亲近生功德故。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以众僧及父母为二种福田,众僧是出三界之福田,父母是三界内之最胜福田。《像法决疑经》有二种福田,佛法僧三宝是敬田,贫穷孤老乃至蚁子等是悲田。因此,供养三宝、父母、师长,布施贫、病、孤、苦、困厄等,乃为大小乘各经论中的共同主张。

  至于《法华经》的本门如本品所云,不须以「四事供养众僧」,旨在强调信解随喜《法华经》的功德,如来灭后,当以实践唯一乘法的《法华经》,自修教人修,比诸形式上的起塔供僧等尤其重要。然而这并不是否定造塔供僧的功德,在下一段经文中,即可明白。

  「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再次强调,于佛灭度之后,若有人能够以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自书写、教他人书写,来作为供养这部《法华经》,其功德无可限量,故亦不须起塔建寺、造僧舍,以及供养众僧;何况此人若能于闻持此经的同时,兼行布施等六波罗蜜,这种功德,远胜于彼。由于信解、随喜、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此经,又兼修行六波罗蜜,便能速疾成佛,得一切种智。

  经文再三强调闻持弘扬《法华经》的功德,加上修行六度,就能疾得佛智。这是很明白地告知佛灭之后的佛弟子们,与其热心于起塔、建寺、造僧坊、供养众僧的福业,何如闻持、弘布、实践《法华经》的慧业,来得更加重要而有用。光营福业是人天善法,弘扬本经及行六波罗蜜,乃是以慧业为重的福慧二严,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若有人读、诵、受持此经,并为人解说,自书写,教人书写此经。同时也能起佛塔、建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也以百千万亿方法赞叹一切菩萨功德。又复能够用种种因缘,随顺经义解说此经,加上持清净戒,柔和共住僧中,修忍辱,念坚固,常坐禅,得深定,精进于善法,以智慧答问难。当知如此之人,已至菩提道场,已近无上正等正觉,坐于菩提树下了。

  前面有两度教人,当不以起塔寺、建僧舍、供众僧的福业为意,要以慧业主导的福慧双修为成佛之道。这一段经文,则进一步告知我们,有人若已在修读、诵、受持、解说、书写《法华经》的五品法师功德者,同时宜修起塔、建僧舍、供众僧的功德,尤其亦须修行以法布施的随义解经,以及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波罗蜜,那就等于已至道场,已近佛位,已坐道树之下,即将成佛了。

  本品初不鼓励营福业,而强调慧业,终于鼓励以慧业主导的福慧兼修,圆满了会三乘法为一乘法:不舍三乘法、包含三乘法、成就一乘法。

  「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这几句经文是说,像上一段经文所说的那种,等于已至道场、已近佛位、已坐菩提树下的人,不论是他们所坐、所立、所行之处,都应为之起建宝塔,一切诸天的天人,皆应恭敬供养此等之塔,一如佛塔。

  本品原先不主张起塔供养,结果不但主张起建佛塔僧坊,供养众僧,甚至对于福慧兼修者的坐处、立处、经行处,都主张为之起塔供养,等同佛塔。看来似乎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这依旧是以闻持妙法即如见佛,修持妙法者,即是佛陀法身慧命的体验者与代表者,见到妙法的体验者与表征者,就等于见到了佛。既然鼓励建佛塔,凡有妙法的表征者所在之处,就应建塔,同于佛塔。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梵忘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zhaochengzang.com/mflhj/mflhjjiangjie/6148.html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