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导航
首页 地藏经 大悲咒 金刚经 华严经 妙法莲华经 观音心经

《法华经》第五卷 大意导读

2020-01-09 11:44 赵城藏佛经网

  《法华经》第五卷 大意导读

  宏涛法师

  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已,于三七日中,敷演《华严》大教,独被上根。中下在座,不见不闻。不得已,为实施权,说四阿含小教,令二乘之机,转凡成圣,证偏空涅槃,是为渐初。次于方等会上,借维摩等诸大士互相酬唱,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四教并谈,是为渐中。次于般若会上,与四大弟子共转*轮,会一切法,皆摩诃衍(大乘),以般若理水,淘汰二乘情执,是为渐终。最后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普授三根之记,无有一人不堪作佛,出世本怀,于兹始畅。大矣哉,妙法莲华经,诸佛究竟之极谈也。

  智者大师科判:整部《妙法莲华经》判为前十四品后十四品两大部分,即本门和迹门,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而所谓本迹之分是就其权实之义而做出的。

  所谓本门就如同人的身体、印玺的本身,是佛陀直接开现诸法的实相、修行的道路、如来的功德等,更多是通过种种菩萨的本生行愿,直接的说明《法华经》的殊胜、一佛乘的究竟实相、如来久远成佛、嘱累传法等。

  所谓迹就是印迹、影迹的意思,是佛陀为了说明诸法实相,出世本怀而假借一些譬喻、实例、故事等而做出的一些方便善巧的化现,目的就是为了让众生通过这些譬喻、故事等契入佛法之门。

  本门和迹门的关系就如同说理与比喻的关系,当我们还不明白或听不懂佛法义理的时候,佛陀便会用比喻、举例等种种权巧的方式来让众生明白。而当众生找到趣入佛法之门后,佛陀就会直接了当地讲义理、明实相,这时我们才会恍然大悟,明白佛陀前面苦口婆心、种种善巧方便的意趣所在。

  迹,又叫做“权”,为了方便接引初机者进入法门,姑且假借各种语言、现象来说明,如人在沙滩上走过之后留下的脚印、足迹。

  本,是“根本”。本的对象是已经成熟的人,迹是把初机者引到成熟的程度。如果说迹是脚印,本则是脚。

  (1)约迹开权显实,即第一〈序品〉一直到第十四品〈安乐行品〉结束;

  (2)约本开权显实,从第十五品〈从地踊出品〉一直到最后第二十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共十四品。

  《安乐行品》第十四:

  佛告文殊:欲说《法华》,应当安住四法:身离权势等十事,口离说轻慢赞毁等语,意离嫉谄等过,住于慈悲、禅定、智慧,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最后说“髻珠喻”,叹本经是诸经最上,以转轮圣王髻中明珠罕见授人,来譬喻佛不轻易讲说经中最尊最胜的《法华经》。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六万恒沙菩萨及其眷属从地涌出,向多宝如来与释迦如来礼拜,大众疑惑,不知此等恒河沙数菩萨为谁之弟子?从何处而来?佛告弥勒,此众皆是于娑婆所化而发心者。此为佛开显「久远实成」佛果的序曲。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本品正说如来出世之本怀,一切众生成佛得道的真实义。释尊因弥勒请问,自说明「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而其中间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现。又说「佛寿长远」、「佛身常住」。以良医之譬喻说明为救众生而示现方便。佛实际上是「常在灵鷲山」、「常住说此法」,为使众生不起懈怠之念,故示现灭度。此品旨在说明佛陀「寿命之无量」、「教化之无量」、「慈悲之无量」及「救济之无量」。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说明与会菩萨闻说如来寿命长远,得大饶益,后世书写、读诵、讲说此经,亦皆获功德。

  唐代的湛然法师在《法华文句记·卷一》曾提出《法华》四要品,就是迹门中的第二品《方便品》和第十四《安乐行品》,以及本门里的第十六《如来寿量品》和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方便品》开显了十方佛土唯有一乘之教法,属于教;《安乐行品》开示了法华行者所修之一心三观之行法,属于行;《如来寿量品》开显久远本觉之佛身,是体;《普门品》开示了诸佛自在之应化,属于用。这四品就是《法华经》的教行体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依一乘之教法,修一心三观之行法,依此行法而证得本觉之佛身,并由此佛身之本体而示现种种应化来度脱众生。

  从四要品的次第来看,《方便品》属于发心,《安乐行品》相当于修行,《寿量品》相当于菩提,《普门品》相当于涅槃。这四品从发心到修行,从菩提的觉悟终至涅槃的证得,是法华修证成佛的路线,也是体现了法华教义的最佳文选。

  我们今天下午要诵的第五卷,包含了《安乐行品》第十四,《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以及《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其中的《安乐行品》与《如来寿量品》是“法华四要品”中的两品,所以今天下午的内容非常重要,大家用心!



上一篇:《法华经》第四卷 大意导读

下一篇:《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一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